使至塞上原文翻譯以及鑒賞技巧
使至塞上原文欣賞 |
使至塞上原文翻譯 |
使至塞上原文賞析 |
古詩文鑒賞題五種情感 |
使至塞上原文欣賞 |
使至塞上原文欣賞
使至塞上原文翻譯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注釋: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使:出使。
⑵單車:一輛車,車輛少,這里形容輕車簡從。問邊:到邊塞去察看,指慰問守衛邊疆的官兵。
⑶屬國:有幾種解釋:一指少數民族附屬于漢族朝廷而存其國號者。漢、唐兩朝均有一些屬國。二指官名,秦漢時有一種官職名為典屬國,蘇武歸漢后即授典屬國官職。唐人有時以“屬國”代稱出使邊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漢代稱居延澤,唐代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又西漢張掖郡有居延縣(參《漢書·地理志》),故城在今額濟納旗東南。又東漢涼州刺史部有張掖居延屬國,轄境在居延澤一帶。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維路過居延。然而王維此次出使,實際上無需經過居延。因而林庚、馮沅君主編的《中國歷代詩歌選》認為此句是寫唐王朝“邊塞的遼闊,附屬國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隨風飄飛的蓬草,此處為詩人自喻。
⑸歸雁:雁是候鳥,春天北飛,秋天南行,這里是指大雁北飛。胡天:胡人的領空。這里是指唐軍占領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孤煙:趙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邊防報警時燃狼糞,“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風,“裊煙沙而直上”。據后人有到甘肅、新疆實地考察者證實,確有旋風如“孤煙直上”。又:孤煙也可能是唐代邊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焙∽ⅲ骸啊读洹罚禾奇偸楹蛩粒舐氏嗳ト铮咳粘跻?,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p>
⑺長河:指流經涼州(今甘肅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條內陸河,這條河在唐代叫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蕭關:古關名,又名隴山關,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候騎: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兵。王維出使河西并不經過蕭關,此處大概是用何遜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非實寫。
⑼都護:唐朝在西北邊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每府派大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負責轄區一切事務。這里指前敵統帥。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國杭愛山。東漢竇憲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記功。《后漢書·竇憲傳》:憲率軍大破單于軍,“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边@里代指前線。
⑽“單車”兩句:一作“銜命辭天闕,單車欲問邊”。
⑾候吏:一作“候騎”。
使至塞上原文賞析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原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張燕瑾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使至塞上》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詩人對不畏艱苦,以身許國的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的贊美;此詩敘事精練簡潔,畫面奇麗壯美。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里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最后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學詩里說的那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古詩文鑒賞題五種情感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業的渴望,壯志難酬的悲嘆,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悶,潔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歸隱田園之志等。
2.憂國傷時,包括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現山河淪喪的痛苦,反映邊塞征戰的壯烈,憂慮百姓離亂,擔心民族命運,感嘆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傷春悲秋,嘆息人生短暫、韶光易逝,感傷世事多變,抒寫告慰平生的喜悅等。
4.思鄉懷人,包括羈旅愁思,思念親友,邊關思鄉,閨中感懷等。
5.送別感懷,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長,坦陳心志等。
高中古詩文怎么答
1.感知題材
(1)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江、自然風景來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歌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2)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質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3)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4)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5)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抒發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雄渾,筆勢豪放。
2.提煉主題
詩歌的思想內容一般包括送別惜別、羈旅情愁、思鄉懷遠、閑適恬淡、樂山好水、感時傷世、吊古傷今、憂國憂民、言志抒懷、嘆惋諷諫等,詩人的感情一般包括惜別情、思鄉情、戀友情、懷古情、、諷諫情、報國情、傷世情、熱愛情等。
(1)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反映人民離亂的痛苦。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p>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 興,百姓苦;亡, 百姓苦.”
(2)建功報國
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和豪邁以及保家衛國的決心。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抒發報國無門的悲傷、山河淪喪的痛苦。如:“ 可憐白發生!”
表達年華消逝、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悲嘆和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如“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3)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如“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思親念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邊關思鄉。思鄉詩往往和戰爭聯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厭倦戰爭,渴望與妻子團聚,渴望過安寧平靜的生活。如:“將軍白發征夫淚” 。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仕途失意的苦悶、惜時傷春和青春易逝的傷感。前者如自居易的《琵琶行》,后者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等。
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