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讀書心得體會
我曾經在文摘上讀過一個小故事:
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在寺院的高墻邊發現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墻到寺外。長老搬走了椅子,憑感覺在這兒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墻,再跳到“椅子”上,他覺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軟軟的甚至有點彈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經變成了長老,原來是長老用脊梁來承接他的。小和尚愴惶離去,以后的一段日子他誠惶誠恐等候著長老的發落。但長老并沒有這樣做,壓根兒沒提及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從長老的寬容中獲得啟示,他收住了心再沒有去_,通過刻苦的修煉,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為這兒的住持。
讀完這個故事立刻就從字面上凸顯兩個字--“寬容”。寬容不僅需要“海量”,更是一種修養促成的智慧,事實上只有那些胸襟開闊的人才會自然而然地運用寬容;反之,假如長老搬去椅子對小和尚“殺一儆百”,也沒什么說不過的,小和尚可能從此收斂,但未必會真正反省,也不會取得以后的成就。
因為一個小故事,我了解到寬容的力量。因為對“寬容”有了認真,所以結識了《寬容的智慧》這本書。這本書主要介紹了:
寬容是一種修養,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是原諒可容之言、饒恕可容之事、包涵可容之人。
寬容是一門交際的藝術,它潤滑了彼此的關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閡,掃清了彼此的顧忌,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寬容打開兩顆相對封閉的心靈,像一種明澈而柔潤的調劑,使之相融相知。懂得寬容的人生是美麗的。
寬容是一門修身養性的學問。它戒除了憂煩急躁,抑制了悔憎恨怨,平息了對恣糾爭,避免了嫉妒猜疑。寬容舒展了沉郁已久的思緒,如一縷輕風,將自己拂著一朵漂泊的云,游于碧空之上,閑然自得。懂得寬容的人生是高雅的。
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更是一種自我解脫。寬容他人,給予他人尊重和信任,同時也是賜予自己幸福和快樂;寬容他人,給予他人微笑和友善,你的心靈會很踏實和輕松。也只有懷有一顆寬容的心的人,才會看到生活中更美好更真誠的一面,你對他人吝嗇寬容,生活就對你吝嗇幸福。
寬容,是一種風度。學會寬容,你將活得更美好,人生更有意義。
寬容是一種胸懷。人要成大事,就一定要有開闊的胸懷,只有養成了坦然面對、包容一些人和事的習慣,才能夠取得事業上的成功與輝煌。
寬容更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博大的情懷。寬容了他人,受益了自己,是做人的大度和涵養,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高尚的道德觀念。它不僅體現著人性的仁愛,更體現著一種智慧的技巧。
我也曾聽說過一位老師與學生的故事:
有位老師發現一名學生上課時時常低著頭畫些什么,有一天他走過去拿起學生的畫,發現畫中的人物正是齜牙咧嘴的自己。老師沒有發火,只是憨憨地笑,要學生課后再加工,畫得更神似一些。而從此那名學生上課時再沒有畫畫,各門課都學得不錯,后來他成為頗有造詣的漫畫家。
主人公后來有所作為,與當初長老、老師的寬容不無關系,可以說是寬容喚起的潛意識,糾正了他們的人生之舵。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對頭腦聰明就是不完活兒的孩子就很難做到寬容了。面對孩子的賴賴的樣子,心里的火氣就很難壓住。對待學生的惡作劇通常是大發雷霆,繼而是狠狠批評。在這樣的教育下,我們教了這些孩子幾年,也沒有發現這幾個孩子有多大的變化。
《寬容的智慧》讓我要有一種包容的胸懷,要有教師的風度,去寬容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去包容不經意得罪老師的學生。給他們一個自省的時間,給他們一個改過的機會,讓我們的班級與課堂管理都融入一種智慧。你可以把對方“管”得規規矩矩、“理”得筆筆直直,但你如果不會運用寬容,就可能把人的可塑性和創造力給泯滅,焉又有藝術和智慧可言?
寬容讀書心得體會篇2
從兒時起,我極愛寬容,因為癡迷清麗的句子:“被踏碎的花兒,仍將芬芳沾上鞋履,這,就是寬容。”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論其美丑,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一塊巖石,不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翰無比。這是一位哲人對“寬容”最生動直觀的詮釋。一日讀到“紀伯倫”的詩:“我永遠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間。潮水會抹去我的腳印,風也會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卻會永遠存在……”心靈默默顫動。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銘記著海洋的寬容。霎那間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寬容——用愛來回報他人的怨恨,便是寬容了。霎那間我似乎覺悟到寬容是一個單純的理想,她的存在僅僅需要一個高尚堅韌的靈魂。然而,當我讀了的《寬容》后,我才發現,房龍先生似乎對“寬容”別有一番見解。
《寬容》一書雖然主要論及西方宗教歷史上的不寬容及為這種不寬容所進行的斗爭,但今天看來,房龍這本書的意義已遠遠超出宗教領域,而成為人類精神層面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范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為爭取寬容而戰的歷史。房龍在書中要說的道理很簡單,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話來說明:“大凡為寬容而戰的人,不論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點是一致的:他們的信仰總是伴隨著懷疑;他們可以誠實地相信自己正確,卻又從不能使自己的懷疑轉化為堅固絕對的信念。”房龍最反對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結合后施加給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體上的暴政。在他看來,任何絕對的信念,都包涵著潛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權力的門徑,它的暴虐本性就會顯露出來。房龍給出的解決是懷疑,對任何的觀念、理論、思維方式都要用懷疑來沖淡它繁殖、復制、獨裁的本性,就連自己都要懷疑。懷疑一切,用懷疑給一切以改善發展的余地。在房龍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開端都是樸素的,甚至可以說是浪漫的,但一旦穩定發展起來,就會落入功利主義的魔爪而萬劫不復。痛恨功利的房龍卻用功利觀來解釋敘述歷史,勿寧說這是合乎邏輯的,因為那最初的純潔高尚很可能在本質上是虛假的,是違反人類天性的。政治上的浪漫主義會演變成流血的暴政,帶有浪漫情懷的君主往往都墮落為暴君,前者有法國大革命為證,后者在我們身邊就可以找到蛛絲馬跡。今天看來,“寬容”這個話題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為人類精神層面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現象,諸如出于懶惰的不寬容,出于無知的不寬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寬容等等。在面臨全球化經濟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國家內部的改革、對外的開放必不可少,一個個舊企業面臨停產甚至倒閉,一批新興工業正在迅速崛起,市場經濟來不得一絲一毫的寬容。將之擴大到生活和學習中,就是要樹立競爭的對象,對別人的前進總抱以不認輸、不甘落后的態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趕超別人,這也就是不予以寬容。值得指出的是,這里的競爭是平等、公平的,這里的不寬容不僅體現在對強者的不屈服,還表現為對自己的不滿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說來,發展就要有對人對已不寬容、不松懈的態度,要有敢于挑戰的勇氣。
房龍先生堅信“寬容一統天下的日子定會到來,它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的進步”。思想的束縛、戰爭的暴虐、種族的歧視等等,都在呼喚寬容,我們渴望那和平安詳的日子,但我們同樣要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負責,必要的時候決不能“寬容”地得過且過,將寬容發展成為漠不關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災難!用客觀的態度去看待人生,你會發現,生活中的寬容會讓你平和安詳,而發展中的不寬容會促進社會的進步,無論過去、現在、將來,二者都需要存在。
《寬容》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房龍在書中致力于用理性和自由來對抗各種基于偏見和自詡正確的優越感的狹隘意識,倡導在同一個星球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和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人類文明發展到何種地步,只要地球上還存在哪怕兩個人,這樣的一種情懷,就是必須的。
寬容讀書心得體會篇3
《學會寬容》既像一位長者正在對我們低聲細語,又像一縷清風吹進我們的心田。讀了這篇文章,我受到了教育和啟發。。
一次,淘氣的堂弟來到我家。我并沒有十分注意他的行動。過了一會,突然“撲通”一聲響,于是,我聞聲而起。來到了我的房間,眼前的一幕卻讓我驚呆了———我心愛的小鬧鐘被狠狠的摔在了地上,已“粉身碎骨”。這就是我那淘氣的堂弟干的,“這可是用我攢的壓歲錢買的。”我心中越想越恨。于是,我發泄了我所有的情緒,罵得堂弟淚水汪汪。
晚上,我徹夜難眠,想想堂弟難過的淚花,看看自己過分的行為,我覺得十分后悔……
也許和平與安靜會很昂貴,不過,擁有寬容你就可以奢侈的消費它們。寬容能松弛別人,也能撫慰自己,它會讓你把愛放在首位,萬不得已才動用恨這個“武器”。
或許,人人都有過失,但這并不可恥。因為寬容是它最有效率的藥材。一旦你擁有寬容的美德,你將一生收獲笑容。
寬容讀書心得體會篇4
上天不會一直眷顧一個人,也不會總是折磨一個人,是幸運兒還是倒霉蛋,在于對待生活的態度。給生活一張漂亮的臉蛋,學會笑看人生,秉持積極開朗、寬容忍讓的生活態度,才能參透人生的樂趣,品味生活的美好味道。哪怕是大師卜勞恩,也是在這樣的心境中覓得人生的轉機的。
再度失業的卜勞恩陷入了生活的窘境,他的一天就是滿大街找工作,然后失望而歸,坐在酒吧里喝悶酒,直到身上最后一塊錢也砸進酒缸里了,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可是,家里也不是天堂。他唯一的兒子克里斯蒂安并沒給他爭氣─他的成績退步了。卜勞恩狠狠地瞪了兒子一眼,再也不想跟他說話,回到自己的房間呼呼大睡去了。翌日早晨,卜勞恩習慣性地在日記里寫道:5月6日,星期一。真是個倒霉的日子,工作沒找到,錢也花光了,更可氣的是兒子又考砸了,這樣的日子還有什么盼頭?他走進兒子的房間,準備叫兒子起床,發現兒子已經上學去了。這時,卜勞恩突然發現,兒子的小日記本忘了鎖進抽屜了,他忍不住好奇,便拿過來翻看起來:5月6日,星期一。早上去上學的時候,我幫助一位盲眼老奶奶過了馬路,心情很好。只是這次考試不太理想,但當我把這個消息告訴爸爸時,他卻沒有責備我,只是深情地盯著我看了一會兒,使我深受鼓舞,我決定努力學習,爭取下次考好,不辜負爸爸的期望。看到這里,卜勞恩很是納悶:明明是自己惡狠狠地瞪了兒子一眼,怎么成了深情的盯著他了?卜勞恩好奇地翻開了兒子以前的日記: 5月5日,星期天。山姆大叔的小提琴拉得越來越好了,我想,有機會我一定要去請教他。卜勞恩又是一驚,拿來自己的日記本:5月5日,星期天。這個該死的山姆,又在拉他的破小提琴,好不容易有個休息天,又被他吵得不得安寧。如果他再這樣下去,我非報警沒收了他的小提琴不可。比較著兩本日記,卜勞恩陷入沉思,不知曾幾何時,自己竟然變得如此悲觀厭世,煩躁不堪,對生活的承受力還不如一個小孩子。打那以后,卜勞恩變得積極開朗起來,他日記里的內容也逐漸變了:5月7日,星期二。今天又找了一天工作,雖然還是沒有哪家單位肯聘用我,但我從應聘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東西。我想,只要總結經驗,明天我一定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5月8日,星期三。今天我終于應聘成功了,雖然是一份鉗工的工作,但我覺得我一定能成為世界上最出色的鉗工……
他就是《父與子》的作者,著名的德國漫畫家埃.奧.卜勞恩。連環漫畫《父與子》的素材,大多源于他和兒子克里斯蒂安在一起的日子。他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寬容的藝術形象,深深地打動了千百萬讀者,聲譽遠遠地超出了國界。這位漫畫大師接受采訪時,這樣說道:“我不是大師,真正的大師是我的兒子。”
回味卜勞恩的話,我也在思考,生活究竟給予了我們什么?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很多事情總是事與愿違,我們無法揣測下一秒會發生什么,是順是逆,是好是壞,往往不能為自己左右,但我們可選擇用什么表情來面對,以什么心態來看待。如果終日囿于“不如意”中而郁郁寡歡,生活就索然無味了。所以我們要對自己寬容。要寬容自己,首先就要學會寬容別人,寬容生活。如果能讓一顆包容的心永駐,讓一種釋然的心態常在,人們眼中的事物便會是另一種色彩。
記得小時候,曾經傾盡時間和精力完成了一幅畫作。這幅令自己愛不釋手的作品,在玩伴面前被貶得一文不值。他們紛紛用不屑的語氣說:“是描的吧?”我極盡言辭,想讓他們相信,畫上的每一筆都是我的心血和汗水,可是換來的只有一句“騙人”,我委屈地哭了。現在想來,還心有余“憤”,不過轉而一想,如果不是畫得栩栩如生,別人怎么會懷疑是描摩出來的呢?到底是不是描的,自己心里明白就行了,至于玩伴的貶低,我就一廂情愿地理解為“另一種贊美”吧!如此看來,原本令人不悅的兒時回憶留給我的只有美好的童真童趣了。
生活亦是如此啊!如果人人都能像大師卜勞恩一樣,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寬容身邊的一切,善于發現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藏匿的美麗,那么,很多不愉快都能煙消云散,土崩瓦解。我相信,相由心生,感恩生活教會我以坦蕩的心境、真心的笑容應對一切。希望感恩的種子能夠灑遍世間的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人在感恩中長大!
寬容讀書心得體會篇5
法國19世紀的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雨果的話雖然浪漫,卻也不無啟示意義。
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對一個小小的過失,常常一個淡淡的微笑,一句輕輕的歉語,帶來包涵諒解,這是寬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注意的話,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但不要苛求任何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也是寬容,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寓理于此。
《學會寬容》這本書讓我領略到了寬容的力量。這本書一共分成了5大塊,“寬容是一種智慧和力量”“寬容是深藏愛心的體諒”“寬容是對生命的洞見”“寬容是成長的綠蔭”“寬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訣”……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是一個或幾個故事,這些故事都證明和體現出寬容給人生帶來的是美好。
寬容是人性之間必不可少的,俗話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也是一種寬容的體現。懂得退讓,懂的寬恕他人,可以少了一份責罵,那是沒必要的。面對任何事,都要學會寬容地看待一切,這樣所有的事情都會簡單起來,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可以更美麗的,就算是別人的侵犯還是過錯,都需要學會寬容。或許有的人會覺得寬容是一種沒用的表現,向別人屈服,只能讓我們退讓和忍受;寬容應該是相互的,如果我對他寬容,他對我卻不寬容,豈不是自己吃了大虧?抱有這種認識和思想的人,實際上他們已經不寬容了,他們理解的寬容是片面的,極端的。
書上很恰當的舉了一種比喻,這是我們生活中很確切的事實:比如有甲乙兩人。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說:“上回你不借我鐮刀,所以這回我不借馬給你。”這是報復。
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雖然答應,卻趁借馬之機向乙說道:“你回不借我鐮刀,但是這回我借你馬匹了。”這是憎惡。
如果甲向乙借用鐮刀,結果遭到乙的拒絕。不久,乙向甲借馬,甲欣然答應,不但決口不提上次借鐮刀的事,還熱情地告訴乙這匹馬的習性。這就是寬容。
是軟弱無力嗎?不是的,寬容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責備不如幫人,倘若對別人的錯處一味挑剔,呵責,非但令人反感,取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可能激起逆反心理,一錯再錯。是啊,我反扣書想:如果能寬容,那么那個曾經受到寬容的人就能認識到自己的不是,這種無聲的教育,何嘗不試試呢?
好多例子,好多比方,好多好多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證明了寬容在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好處。我清晰地記得,書上曾說過這么一個簡單的故事,題目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我當時看到這個題目就很感興趣,是什么意思呢?原來,是一個從小雙目失明的人,自他懂事后他煩惱,認定是老天在責罰他,感到一輩子完了。雖然很多親友和社會的人來關懷他,但他不愿在憐憫中度過一生。
后來一位老師告訴他:“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較大,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從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鐘愛,開始振作起來。上帝知道了這事,笑道:“我很喜歡這個美麗的比喻,但要聲明一點:所謂的缺陷是指生理上的,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是爛蘋果,不是我咬的,是蟲。”多么富有哲理的話語呀,怎能不引起我的深思呢!
是呀,當我們還在為先天的缺陷自怨自艾、時,想想這個比喻吧“因為上帝太喜歡你了,所以咬得大了些”。不能改變的事情是不必自尋煩惱的,坦然的接受上帝的安排,發揮自己的長處,做生活的強者。
寬容首先包括對自己的寬容。只有對自己寬容的人,才有可能對別人也寬容。人的煩惱一半源于自己,即所謂畫地為牢,作繭自縛。蕓蕓眾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爭強好勝推動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推動做人的樂趣。只有承認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揚長避短,才能在因嫉妒之火吞滅心中的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