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讀書心得體會
雙城記讀書心得體會(篇1)
《雙城記》被譽為描寫法國大革命的最杰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與眾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盡管在那個時代,這些小人物本身并不能引起世界的關注。但是作者敏銳的捕捉到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法國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們的力量所引發的。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透過為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沖突,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為鮮血而愈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故事中,梅尼特醫生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
五年后,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查爾斯·代爾那的法國青年做證,露西和代爾那因相愛而結婚。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場景轉至法國。代爾那因身為貴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鈞一發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斷頭臺。卡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亦最復雜的角色之一。頹廢、消極,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出社會后,即使擁有一身才華,它仍然選擇為另一名律師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溫柔。
憑這一斛溫柔和對露西的愛,卡登做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代替代爾那上斷頭臺——-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另一個人的性命,換回一個家庭的幸福和笑顏。這是卡登守護露西的表現,為愛而犧牲,這在那個大時代、甚至現代,是多麼高貴的舉動!相較於代表的溫柔和愛,多法石太太則是殺戮和血腥的象徵。由於親人慘死在代爾那的父親和叔叔的魔掌下,她終其一生為仇恨而活;為置代爾那一家於死地,無所不用其極,最后終於讓自己死於擦槍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栗,但也叫人不禁感嘆恨的力量,將本該快樂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復仇女神。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阿修羅地獄。教訓和意義不能因為歲月而被遺忘。如果我們無法從其中獲得一些什麼,相同的悲劇依舊會重演。兩百年后的今天,希望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能創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愛的新世紀。
雙城記讀書心得體會(篇2)
《雙城記》是美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查爾斯·狄更斯寫的。他1812年出生于普茨茅斯,1870年去世。他出身貧寒,但是在不幸的童年過后,他很快便變得富有和成功。他還寫過好多著名小說,如:《霧都孤兒》。《遠大前程》等等。
《雙城記》主要是記載了1775年,在巴黎的一家酒館的樓上的一間屋子里坐著一位白發男人,他正忙著做鞋。他曾經在巴士底獄當了18年的囚徒。現在他已是一個自由人了,然而他卻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也人不吃他的朋友。他所知道的就是他必須繼續做鞋。
在一輛去巴黎的車上坐著路茜,這是她從未見過面的女兒。路茜把她父親帶回了倫敦,在女兒的愛心和照料之下,他忘掉了過去并學會了沖向一個自由人那樣去生活。
然而在法國大革命的暴風雨年代,過去既沒有消失也沒有被忘記。于是不久的危險秘密地把路茜和她所愛的人們帶回了巴黎……那兒恐怖的死亡機器——斷頭臺正饑餓的等待著法蘭西的敵人們。
這里的主人公很顯然就是揭穿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敗。一個原來當了18年的囚徒,什么也不記得的男人,最后又是被自己從未見過面的女兒路茜帶回了倫敦,開始了一個自由人的生活,但最終他的女兒和她所愛的人們都回到了黑暗的巴黎,被法蘭西的敵人們處死了!
雙城記讀書心得體會(篇3)
“那個時代同現今這個時代竟然如此惟妙惟肖。”雙城,是英國和法國。
“雙城”,是貴族與雅克。又是一本初讀幾個篇章覺得枯燥乏味,但越往后就越欲罷不能了,感覺像品果酒,后勁很強。他可以在前面穿插著各種你所不理解的情節,然后用一根根分明的線將他們連成一副世界名畫。你能從組成那畫的各個部分品茗出不同的小畫,跟香水的前調中調后調相似,每一部分都讓你擁有不同的味道。
又很像品茶,最后留得余味久久不能散去,還很想再坐下嘬個一口,砸吧砸吧嘴再繼續沉浸到那略苦卻又令人無法抗拒的味道里。由著馬奈特大夫的事情引開,那困擾著老人的“足音”一遍一遍地敲打著他的耳朵,然后開始敲打著他女兒丈夫的耳朵,他女兒的耳朵。最后那令人恐懼的“足音”終于消失了,隨著那個以血澆灌“吉洛汀”女士的人的消失而永遠消失了。
那一天永遠過去了。(“十二點永遠過去了。”)
讀到最后,我在想,雅克們的革命是為了讓時代更好嗎?他們如何知道所處的時代是比以前好的呢?是因為可以隨意審處他人?還是因為自己手里捏著可以隨意斬頭的武器?可以不分青紅皂白的舉報,還是可以不顧善惡的奪取一個人的性命(盡管這個人是無辜的)?
在貴族的時代,他們覺得自己的時代是最好的,而雅克們覺得那個時代是最壞的。在雅克的時代,他們覺得自己的時代是最好的,而貴族們覺得那個時代是最壞的。
所以,“那一長串從舊的壓迫者毀滅消亡的廢墟上興起的新壓迫者”,并不是沒有原因的。不自由,平等,博愛毋寧死的口號到最后產生了一具具無辜的尸體,所以羅蘭夫人才會在死前喊出:“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進行。”
但盡管如此,每個時代都有逆流而上的英雄和真正的勇士。我喜歡卡屯,是崇拜的那種喜歡,也夾雜著他對露茜的那種喜歡。他的出場并不怎么精彩,大家好像都不怎么喜歡這個人,覺得他沒有出息,他自己也是這么覺得的。他好像在遇見露茜之前,不知道自己的前路是什么,未來在哪里。遇見之后,他便知道了,也履行了自己當初對露茜許下的約定。
“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_安葬禱文
他送給了他自己。
看到最終章的時候,悲傷好像從四面八方涌來,沖開了那道叫做“情緒”的門。剛好有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我的臺燈好像在應景一般,隔著三五八分鐘滅一次,不到十秒又亮起來,像是卡屯用摩斯電碼給我傳遞他的心情。
“我現在做的是一樁大好事情,遠遠勝過我一向所作所為。我現在去的是一處大好歸宿,遠遠勝過我一向所知所解。”巧,我寫讀后感的時候臺燈又開始明明滅滅了。
雙城記讀書心得體會(篇4)
我看《雙城記》,原因是在網上有許多網友推薦,他們都說那是一本非常感人的書,我懷著好奇心就在網上下載來看,看完了一部分感覺還不錯,就寫下這篇讀后感。
《雙城記》主要是深刻描繪了當時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與喂歷史現實而犧牲的兒女情長。
網上有人說,《雙城記》只是描寫了兩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故事,但是我卻覺得,那個人沒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以我看來,德發奇一家與法國貴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爾斯與西德尼的感情也好,都只是為了表現這場戰爭是誰引起的,為什么事而起的。其實人與人之間都必須保持著寬以待人的態度,即使是天大的事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記得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同學的書弄丟了,原本我還以為她會要我賠,還要怪我呢。沒想到當我與她講的時候,她不僅沒罵我,還對我講說以后不能丟三落四了,應該養成好習慣。恩,也許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態度吧!
在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有正直善良卻又慘遭迫害的馬奈特醫生,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而又無私的西德尼,沒有人性的德發奇太太,兇殘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里面有復雜的仇恨,想復仇卻又制造了更多的仇恨,這復雜的一幕幕,生動的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失去理智的時代。有人抱怨自己生在這個世紀是件壞事,要生在從前,最起碼能當個烈士。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生在現代就應該為現代做貢獻。而人世間有各種各樣的人,他們都有不同的個性,我們不要因為誰的性格怪異而不與他交友,也不要太相信身邊的人,也許他就是想害你的其中一個。
文中《雙城記》,最讓我喜歡的是律師助手西德尼?卡爾頓。他第一次出現就與眾不同,當法庭上的人若無其事地望著天花板時,而他的一張字條卻揭曉了案件背后的陰謀。他一出場就帶著一身的憂郁,作為律師的他算得上是才華出眾,但卻又情愿躲在人家的后面,做別人成功的墊腳石,他仿佛自己親手筑起了一堵墻,與名利隔絕。他曾說過:“我是個絕望了的苦力,我不關心世上任何人,也沒有任何人關心我。”
是啊,我們不應該渴望出名,那樣就學不到更多的知識。也許做別人背后的墊腳石,還能操你個別人那里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能夠看到他的長處與短處,學習他的長處,拋掉自己的短處。
雙城記讀書心得體會(篇5)
西德尼·卡頓。
故事中,名醫馬奈特醫生偶然目睹了封建貴族艾弗瑞蒙德兄弟草菅人命的暴行,因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獄。監禁了十八年。出獄后,馬奈特之女露西卻與仇家的兒子達內墜入情網,馬奈特醫生不計前嫌,寬容大量地允許了這門親事。婚后的露西與達內生活幸福美滿,并生養了一個健康可愛的女兒,可偏偏這時,卡頓登場了。
卡頓的出現,并沒有在人們心中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作為一個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窮律師,一個才華橫溢卻又自暴自棄的懦夫,一個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做什么事的人,又有誰會在意他呢!他有著幾乎與達內一模一樣英俊的面孔,有著愛露西甚至比達內更深的癡情。誰也沒有想他那樣愛著露西,那是何等莊重、深沉、博大、高尚的愛啊,他對露西的愛,早已超越了常人心中的自私自利,早已超越了常人心中的無私、無畏!誰能想到,在“情敵”達內遭誣陷而被判死刑,卡頓挺身而出,用自己與達內長相相似的“優勢”,在獄中與達內互換身份,達內得救了,卡頓卻走上了斷頭臺。
卡頓對露西的愛情,雖閃現于一時,卻持久了一世。
卡頓對于達內,他本該是恨的,因為是達內使卡頓失去了擁有露西的機會,是達內使露西眼中再無他人。但卡頓卻選擇了博大似海的愛來化解這種恨。也許,在卡頓眼里,達內早已不是卡內了,他是露西的一部分,是他所愛的人的一部分,是他所愛的一部分。卡頓是聰明的,他沒有選擇恨,而是將恨升華成一種最最偉大的愛,“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愿為你和你所愛的人而犧牲。”卡頓在《雙城記》中告訴了我們什么事真愛,告訴了我們一個人應該有的對于愛情的信念。
露西是幸福的,她不僅擁有了父親的愛,丈夫的愛,仆人的愛,更重要的是,她有著卡頓對她的那份僅僅屬于她是愛情。在他幸福是,他只是默默地看著她,祝福她;在她不幸時,他就盡他最大的可能去幫助她,代替“情敵”走上斷頭臺。他死了,他為了露西而死,死得那么坦然,那么從容,也許,他走上斷頭臺的那一刻,還在想著,露西此刻正倚在達內的肩頭上甜甜地微笑呢。不過,卡頓不在乎,他不在乎露西身邊的人是誰,不在乎露西此時心里想著的是誰,他只要露西此刻是幸福的,其余的,卡頓都不在乎。也許,卡頓心里,為所愛的人奉獻一切應該是最幸福的是呢。
《雙城記》給了我們太多的思考和感悟,關于愛,關于恨,關于復仇,也關于重生。不錯,當人與人之間沒有了恨,當所有的恨都升華為愛的時候,世界將沒有復仇,沒有血腥,有的只是幸福的歡笑,快樂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