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我們仨的心得體會
讀完我們仨的心得體會【篇1】
陽光灑落窗欞,坐在桌邊的木椅上,翻開厚厚的書籍,仿佛再次回到了那個艱苦的年代。
楊絳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所著的長篇散文。全書分為三個部分,“我們倆都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以一個老年時的夢境拉開序幕,關于一家三口的萬里長夢。用回憶的形式記錄了其一家三口在動蕩不安的年代相依為命的情感。1997年早春,錢媛去世,1998年歲末,錢鐘書去世,92歲的楊絳將文章編著完成。整本書采用倒敘的形式,前面是他們老了,失散了,后面才是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沒有華麗的辭藻,楊絳先生以平淡的語言將故事平靜的敘述出來。
楊絳先生與錢鐘書先生的愛情是真正的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在他們婚后與英國留學時,錢鐘書先生并不會做飯,但在他學會制作牛奶紅茶后卻為楊絳先生做了一輩子的早餐。簡簡單單的一個舉動卻是多少人一生都無法做到的。錢鐘書稱楊絳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在錢媛剛出生時,“笨手笨腳”的錢鐘書總是容易做錯事,而那時,楊絳總是會說“不要緊”。我想,這樣的愛情才稱得上相濡以沫,不轟轟烈烈,卻能細水長流。
“我們仨”都是書蟲,書香家庭長大的錢媛從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喜好讀書,不管在哪兒總是不停找書看。爺爺稱她“吾家讀書種子也”,外公稱她“過目不忘”。楊絳和錢鐘書更是嗜書如命。
“鐘書對于攻讀文學學士學位雖然不甚樂意,但放棄自己國家的獎學金而投靠外國富翁是決計不干的。”由此可見錢鐘書先生的愛國情懷。雖是文人,不能在科研方面對祖國有所貢獻,但錢鐘書先生卻用實際行動體現(xiàn)了愛國精神,日軍占領家鄉(xiāng),人民陷于水火之中,他毅然決然地拒絕了英國的富翁,選擇留在家鄉(xiāng)與祖國人民共同度過艱難的時期,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值得贊頌的。
在書的結尾,楊絳先生這樣寫道:“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錢媛、錢鐘書先生相繼去世,獨留楊絳先生一人尋覓曾經(jīng)“我們仨”的幸福。20__年5月25日楊絳先生離開人世,舉國哀悼,而“我們仨”終于在天堂重聚。
讀完我們仨的心得體會【篇2】
20__年5月25日凌晨,一顆高貴、深湛而生動的靈魂如她所愿終于回家了,她就是楊絳。各地媒體紛紛表達了對楊絳先生離世的關切與祭奠,我也回想起了她的那本回憶錄《我們仨》。
當我讀《我們仨》的時候,我深深陷入了書中的情感里,每次感受到書中“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孤獨和凄涼,都不禁潸然淚下。
這是一本回憶錄,記載了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人生旅途。該書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前兩個部分,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記述了最后幾年一家三口的時光,有相聚的溫馨和幸福,也有相失的凄涼和痛苦。第三部分,以樸實又不乏生動的文字記錄了從一九三五年七月夫婦二人去英國牛津留學到一九九八年歲末錢鐘書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的事,他們的日子充滿了酸甜苦辣,也正如楊絳先生所說的那樣:“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中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在這本書中,我感受到了溫馨的家庭。阿瑗和爸爸最哥們,也會做媽媽的保護神,他們三個人之間打打鬧鬧,說說笑笑,不亦樂乎。正是他們之間和諧融洽的關系,才使這個家庭溫馨而豐富多彩。
在這本書中,我還感受到了楊絳先生文人的傲骨和愛國的情懷。記得書中的那一段話:“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字里行間流露出楊絳先生在苦難中的尊嚴與精神,對獨立人格的捍衛(wèi),對文化的熱愛以及濃濃的愛國情懷。
在這本書中,我更感受到了楊絳先生在生離死別的痛苦面前的淡然和通透?!耙痪啪牌吣暝绱?,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篱g好物不堅勞,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闭煞蚝蛺叟慕舆B離世,對楊絳的打擊可想而知,但她沒有悲觀,沒有消極,“哀而不怨,悲而不傷”,以淡然面對坎坷,通透看待人生。她的恬淡,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在《我們仨》這本書中,平凡簡潔的文字蘊含著巨大的張力,樸實的語言蘊藏著動人的情感,在飽嘗生活磨難后依舊有淡然通透的品質,這給我?guī)砹松钌畹恼鸷场?/p>
讀完我們仨的心得體會【篇3】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p>
——摘自楊絳《我們仨》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一人的追憶。追憶里,是一家人的離合,一家人沉沉浮浮的半個多世紀。
1935年夏,楊絳有了與她執(zhí)手偕老的丈夫錢鐘書。1937年,有了女兒錢媛。至此,長夢初始。
以后的六十載,他們相依相擁。他們熟悉彼此的習慣:楊絳熟知阿媛和鐘書翻書的動作一致。他們有心照不宣的配合:錢鐘書回信,楊絳負責接電話。他們也有細節(jié)處的包容:阿媛和鐘書的手帕隨手擺放時,楊絳總默默重新角對角折疊,放好。
一家人,在一起,溫暖中度過了八年抗戰(zhàn),三年饑荒,十年__。
我想,若人生是夢,這當是個美夢。
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散了。現(xiàn)在,只剩下我一人。”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傷痛未過,摯愛又去。這個耄耋老人的心已裂得支離破碎,但她沒有垮。
她靜靜地坐在這個以前稱為“家”的寓所中,恍恍惚惚,“鐘書、阿媛,我好像做了個作文萬里長夢?!睉菈舭桑瑝艟硽v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徹頭徹尾全是夢。
她站起來,看看這個被稱為“家”的屋子,“或許稱客棧更妥當”,她兀自想,“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
“但盡管這么說,我卻覺得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p>
她嘴角揚了一下,向書房走去,很慢也很穩(wěn),從容而淡然。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她想把三人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于是楊絳先生落筆,用回憶成就了《我們仨》。
里面是撲面而來的溫情和沉淀許久的回憶,用的是老人最平實和真誠的文字。
我讀了三遍,三遍皆是一氣讀完,讀完皆淚水盈眶。
淚水,為團聚,為分別,也為親情。
20__年,楊絳先生辭世,引用法國詩人的文字,詮釋了自己的平靜,從容和淡然。“我不跟誰爭,也不屑跟誰爭,我的雙手烤著生命之火,現(xiàn)在火萎了,我也該走了。”
我將這首詩摘錄在《我們仨》的扉頁,為楊絳先生從容的告別,也為他們仨的故事畫上最后的句號。
三個人,攜手走過彼此的生命,有笑,有淚。
讀完我們仨的心得體會【篇4】
“世界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玻璃脆”書中如是說,那么他們仨從女兒錢瑗出生到死去這六十年,一直飽有的這份親情還算堅牢吧,按一輩子的長度來計算的話。錢鍾書和楊絳堪稱夫妻模范,錢對楊的那番“遇見她之前沒想過結婚,娶了她不后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 mate啊。
以上為昨日晚上所寫,寫不下去,今天中午繼續(xù)。
其實我最佩服最喜歡的是他們那種對名利淡然的心態(tài),在他們心里只有自己鐘愛的文學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錢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又豈能達到這境界呢,別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聞達可已聞達,我們呢,庸碌小輩,拼命掙扎。換句話說,他已經(jīng)獲得了就不在乎,(當然也有可能在他沒獲得之前也不在乎),我們連獲得這份殊榮的門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夸的歌詞,想起里面那個小人物的用大動作來博人們關注,怕被遺忘就用浮夸的表演來放大自己,未嘗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個。特別是在北京這個地方,特別是在20歲這個年紀,腦袋里的幻想,心胸的壯志,被現(xiàn)實中的默默無聞強烈的壓抑著。這種感覺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覺得自己明明應該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別人的膜拜,前程似錦,指點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萬個可是。所以真的會那樣去做——其實怕被忘記,才放大來演吧。
或許年輕人本該就迷茫的吧。在你20歲這個年紀,你憑什么去擁有別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換來的成績,你憑什么眾星拱月做人群中的核心,你憑什么要求別人給你機會要求別人認可你。這個你指的是我,相比去沖去闖,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對自己狠不下心來。
說回他們仨,都是書蟲,我覺得做書蟲書癡是件很酷的事情,嗜書如命,很棒的夸贊。我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聪矚g讀書,是什么樣的心態(tài),至于我自己,我挺享受看書的,說的肉麻點,看書的時候我覺得那種獲取知識的欲望在驅動我,在獲取知識之后的那種滿足感又奇妙無比,我看的書越多我會發(fā)現(xiàn)我要看的書越多,發(fā)覺自己看的書是那么的少,世界是那么廣袤,恨不得將全世界的好書都看完。很多人將讀書的動機歸為能增長見識和智慧云云的,我覺得不然,那只是結果,我的動機就是我喜歡讀書,我喜歡處于那種狀態(tài),就像喜歡打球喜歡旅行喜歡逛街什么之類的正常愛好一樣,而獲得智慧知識那只是結果,順其自然的結果,不必去強求的結果。只有發(fā)自內心的喜歡,才能一直讀下去。
讀完我們仨的心得體會【篇5】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先生為了紀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而寫的,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生活。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第一部分講述一個關于夢的故事,平淡樸素的文字中透露著無言的感動,我們仨失散了。踏上古驛道,夢就開始了。鐘書被一輛大黑汽車接走了,幸好還有女兒阿圓?!鞍A一再對我說:‘娘,不要愁,有我呢。咱們明天就能見爸爸了。”讀到這里,我想,這就是親情。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親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的確,我也聽過一句“有我在呢”,那時,心里暖暖的。終于,他們在古驛道上相聚了,只要三個人在一起,只是幾個動作,即使相互無言,仍有一種踏實的感覺。這或許就是平淡的親情最好的詮釋吧。先生的夢在繼續(xù),慢慢地變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之間不停奔走,后來,阿圓也病重了,她很累,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點地在她眼前消散??催@部分時,淚早已濕潤了雙眼,好像自己也在經(jīng)歷親人的離別。
第二部分寫先生一個人懷念我們仨。先生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多么簡單的想法,多么簡單的要求。在這部分里,我看到書中附帶的幾張照片,有夫妻倆年輕時在巴黎和倫敦留學時的合影;有夫妻倆爭著看女兒自英國寄來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認真工作的畫面;最后兩張照片,兩位老人互相理發(fā),“我能用電推子,他會用剪刀”。簡單的幾張照片記錄了一家三口簡單而真實的生活。寫求學牛津時,租房做飯,黃昏時兩人總牽著手出去探險等,充滿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記憶;寫生下女兒后,錢鐘書燉了雞湯,還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里,盛在碗里,端給楊絳吃,“錢家的人若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婦,不知該多么驚奇”,字里行間里又充滿了為人妻的驕傲。
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最直接的。楊絳先生夫婦以讀書為生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沒有刻意的去教育孩子,但是錢瑗不僅書讀得好,工作能力強,還能時刻關心照顧父母,這樣的孩子不正是我們現(xiàn)在父母教育孩子想要的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