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讀書心得體會
我想這本書能夠引起共鳴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代表著北漂一族這種大群體,而作者的眼睛卻又看到了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的。
現代人總是匆忙行走,像空空的“皮囊”,趕著早高峰,又迎向晚高峰,而忽略了身邊的人,他們的性格、以及他們的感情。作者介紹了他從小到大朋友完整的人生,以各種強烈的性格與不同的人生走向來進行對比,就像大多數人所憧憬而又擔憂的那般,作者用他身邊的實例告訴大家未來真的是漂浮不定的。
為什么要講皮囊呢?那就是每個人在追求自己一生的時候,向世人所展示的面具、以及自以為得到而錯過的最終可能會導致靈魂的某種程度的迷失。
如同父親的患病,大多數人離家后幾年里,父母的身體都出現或多或少的病癥,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人老后正常現象、隨機事件,可在這時,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孝、丟失的陪伴,深深的自責,想彌補卻又無力。特別想說MSD的那句話:健康是福。只有當你生病的時候你才會知道這句話多么的正確。而父親的離世、以及多年的在京漂泊,讓作者覺得家是那么的美好,以至于讓作者最后決定離京回到小鎮子繼續生活。
因為目前初到北京兩三個月,與作者京漂的很多觀點都產生了共鳴。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平衡事業與家庭,不留遺憾。
還是很久之前的那個想法,不求聞達于世,但求落幕無悔。漂累了,家真的會是很好的避風港。可不漂,人就枯了。
皮囊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2
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發人送黑發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里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也許正是受她的影響,作者把本書取名為《皮囊》。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么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后,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為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說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著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舍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里去。
除掉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癥病房里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為世俗不容的小鎮姑娘,以及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里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嘗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有過拼搏與執著,但無常的命運最后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皮囊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3
其實我是想好好靜下來,寫一篇長篇大論來談論我對這本書的看法和理解的。但我筆力有限,不知如何表達,我只知道我很喜歡很喜歡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喜歡,是一種文字浸入心脾,滲透到每根血管每個細胞的享受,是來自心靈的震顫。我本書,就像前言說的一樣,是一盞明燈,是一本我想一口氣(我確實是)讀完的一本好書。作者的文字樸實無華,又細膩動人,沒有鋪陳辭藻,炫弄寫作技能,我感受到的,就是一個字,真。只有有溫度的,有感情的文字才能觸動讀者,才能引起共鳴,這本書做到了。作者的真,在于他敢于直面自己,真的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一筆一刀都是痛楚,他敢于把自己當做一個平凡的人,講他的童年,講他的成長,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力量,他的成長。他說的很多話,非常的直白,坦誠。而且我發現自己跟作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管是童年,還是自己掙扎的內心,以及對世界的看法。我一直想寫一本書,關于自己,關于父母,關于生活。我想以后有機會一定會去做的。
皮囊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4
它有著淺黃色的封面,寥寥數字,絲毫不起眼的靜靜的趟在書架上。直到看到它有韓寒、劉德華和李敬澤作序,這才讓我好奇:這是本什么樣的書,竟勞動這三位不同領域的大腕!
原來這是《中國新聞周刊》前執行主編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這位80后的閩南人,用他真摯的語言,描述了坦蕩蕩的自白成長經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癡,他的人生就這樣真誠的擺在面前。
整本書有14個小故事、1篇后記,每一篇讀起來都有種共鳴感,那種沉重卻又如釋重負的感覺。如第一篇《皮囊》:一貫堅強的阿太(外婆)去世了,我和作者一樣難過。我也有個堅強的外婆。外婆早早的腿腳就不怎么好了,但凡跑腿的事情都是外公在做,即使這樣也沒見過外婆對什么事情示弱過。幾年前外公離世,外婆又摔了一跤,腿腳越發的不好了,連正常走路都成問題。當時我們晚輩都以為外婆撐不了多久,一貫強勢的她,怎能受得了無法走路、事事看人臉色的現實。沒想到,大半年后外婆居然能借助椅子挪到院外曬太陽、找人聊天了!后來才知道,是外婆逼著我媽媽買了好多止疼片,每天都吃一把,強忍疼痛都要站起來。我每年回家都會去看望外婆,她總是拉著我的手說好多話,我說的話她卻因為耳背已聽不大清了,但她依然很開心的笑著、顫巍巍的挪著椅子送我出門。
讀到阿太留下的話:“黑狗達(作者小名)不準哭。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誠心想念我,我自然會去看你。因為從此之后,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至此才明白,阿太才是大智者。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讀到強壯的父親中風癱瘓了,一次次嘗試恢復一次次失敗,退為孩童,無理取鬧,直到去世,作者氣急敗壞破口大罵時,我的淚水止不住了。這不就是可怕的“子欲養而親不在”嗎?父母親用他們歷經幾重苦難的皮囊養育了我們,讓我脫離山村在城市定居。他們的皮囊漸漸衰敗,已經無力再為我遮風擋雨,他們認為這是在拖累我,不愿和我一起在城市生活。殊不知,只要他們在我身邊,就會帶來無窮的力量,像小時候依偎在大樹下,有著說不出的安寧和踏實。
沒有了皮囊,還有靈魂。沒有了靈魂的皮囊也僅僅是皮囊而已,沒有任何意義。劉德華說,看蔡崇達的書,猶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我想,這盞明燈我需要,你也需要吧。
皮囊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5
讀完蔡崇達的作品集《皮囊》,它是來自于朋友微信上的推薦,那個推薦鏈接了他書里的第一篇同名文章《皮囊》,寫他外婆的母親,那是一個堅硬而睿智的女人,看這篇文章,那個失去了女兒還能冷靜的在祭祀上一下摔死掙扎的公雞,并說出“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精彩話語的老太,真的讓我喜歡的不行,于是,買來書細細品讀,第一次從書里看到閩南人的生活,第一次漸漸明白為什么閩南人會那么尊崇大家族,原來他們是始終有信仰的,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媽祖和各類祖先,逢年過節會一家人去祭拜,遇到大事小事會選擇和神靈的對話溝通,因為一直內心有堅定依靠,使得作者和他的老太、媽媽哪怕經歷最艱難的人生,也依然心存希望。
《皮囊》里寫外婆的母親,失去了女兒卻沒有哭泣,問她為什么,她說因為她“舍得”,當作者詢問她對舅公游泳訓練的狠心傳言時,她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就是這個堅硬如石頭的老太,92歲高齡還可以攀到屋頂去修補漏洞,我想蔡崇達的人生,能夠堅強的面對一次次挑戰,從那個大海邊的小鎮走到北京,走向更遼闊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觀應該是他成長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禮物吧。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始終不能理解在老家執著于建房子的父母,不能夠明白為什么所有的身家要去蓋那個根本就知道很快要很拆掉的房子,在《母親的房子》一文里,隨著蔡崇達的敘述,我漸漸明白了他的母親內心的那份近乎令人感覺不近人情的堅持,蓋房子是因為母親對父親的愛,無論父親是健康,是生病,還是離世,這份愛成為母親人生最堅定的目標和信念,作者從最初的不可理解到最后和母親的統一戰線,也從這篇文章里讀懂老人家堅持背后的訴求,所以讀完第一時間給朋友推薦了這本書,也許他能在這里找到和父母溝通的契機。
我在通篇的書里感受著母親對父親、兒子的愛,感受著母親對于兒子寄予的無限的信賴,兒子從高中開始就那么自覺的開始承擔一家之主的角色,掙錢養家,照顧癱瘓的父親,因為這個兒子,讓家再一次有了家的感覺,也因為父親的生病,缺失,成就了蔡崇達的堅強,獨立,目標,常常說磨難是最好的學校,臨近高考兩周倒下的父親,最后沒有令到作者沉溺,反而成為了人生最強大的動力,讓他的大學生活變得緊張嚴肅,有計劃有目標,一切就是這樣成就了這個原本在青春期的時候無比迷茫的少年,而《天才文展》里的主角卻那樣意外的最后變成了廢柴,看文展的初中階段,我還計劃把文章分享給兒子看,讓他也如天才文展那樣早早開始有計劃有目標的前行,但文章看到最后,我發現已經不能分享了,人生的變化真的讓人難以捉摸,文展的命運讓人唏噓,其實看開了,就知道一個人的命運里最關鍵的除了智商這個必要條件外,還有情商、逆商和更多的東西。
之前并不知道蔡崇達這個人,因為對這本書的好奇,才去網上查閱了他的信息,一個看著陽光的知識青年模樣,典型的閩南人長相,雖然年輕卻履歷豐富,如今的身家已經超過10億,讀這些信息的時候很是好奇,是什么促使了他的快速成長和蛻變,等到讀完這本集子,已經沒有了疑問,因為至少這是一個有情有義,有思想有目標的男人,大學四年他不曾虛度,尤其是最后一年的實習,他很好的為自己早早籌謀,并最終落定職業生涯的第一步,看他的經歷,再對比身邊太多孩子的抱怨,無業或者彷徨,我們曾經以為現在的就業確實有著無比的壓力,可是為什么這個來自閩南小鎮的一個師范學院的男生能夠在滿是北漂的京城落腳,任何時候,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也是給這種有情義有責任的人的,老天也會眷顧這個愛家愛故鄉的男孩,不愿意看到他們家真的坍塌吧。
《殘疾》是一篇讓我感動淚流的文章,這里面寫的是他的父親,雖然那時候的父親已經因為中風而偏癱,雖然他們全家窮的只能每天吃母親撿回家的爛菜,但是家的溫暖卻從來沒有消失,父親就算是從頂天立地變成胖乎乎的孩童,他們依然相愛相扶,最后父親走了,蔡崇達難以紓解內心的憤怒,但那所有的咆哮和怒吼卻讓我淚流,因為那里面承載的是一個小小男生最大的壓力和愛,那份愛是壓抑的,變成了全部兒子對家的責任。
“春節不回家無家,清明不回家無祖”蔡崇達母親的話語用最通俗的表達,告訴了我們最質樸的情感,就是這種情感堅定著所有游子回家的信念,讓蔡崇達無論走到哪里都堅信自己是有家的人,我很羨慕他文章里關于祭祖的描述,那樣的情景我們只存在于想象中了,新生的生命一個個涌現,長輩們一年年漸漸變成被祭拜的對象,而家族因此生生不息,無論去的,還是在的,都知道這里是家,這里是歸宿。
有家的感覺,真好!有愛的感覺,真好!這是勇氣,這是力量,這是生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