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草木讀后心得感悟
人間草木讀后心得感悟篇1
最近,我讀了《人間草木》這本書,它是汪曾祺爺爺寫的。內容包羅了全國各地的山水美景、人文風情,還包括對名人的懷念。語言幽默風趣,好詞好句不計其數,令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一共分七輯,每輯各有各的特色。其中,我最喜歡第二輯《美食》和第五輯《從容》。
作為一個想吃遍全國各地美食的吃貨,誰不愛美食呢?特別是在汪曾祺爺爺的筆下,那一道道誘人的佳肴變得活靈活現,做法也十分詳細,色澤鮮美,香氣撲鼻,味極鮮腴,色、香、味俱全,使人有一種迫不及待恨不得有一桌子美食供你大快朵頤。嘖嘖,不能再說了,再說我的口水dou要流下來啦!
而第五輯《從容》,作者描寫了他笑對人生的態度。無論何時都十分堅強,隨遇而安,對任何事都樂觀面對,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完《人間草木》,我覺得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這樣長大了才能去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人間草木讀后心得感悟篇2
嶺南的二月,已是春意盎然的景象。春夜,蛙叫蟲鳴。手捧一卷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細細品讀,一幅寧靜而又安詳的畫面緩緩在眼前展開。
首次接觸汪老先生的作品,正是這本《人間草木》。我清晰地記得,這也是宏哥獎給我的第一本書。后來,從《人間草木》,到《大淖記事》,再到語文課本中的《昆明的雨》。在他清淺勾勒的筆墨里,我仿佛看到了春的蓬勃和世間的祥和。這本書融匯了汪老先生四十多年文學創作,可謂是一本精華。
輕輕翻開《人間草木》,一幅幅的水墨畫一下子吸引住了我。這些畫簡潔明快,有的十分活潑。后來一番了解,才知道這些畫都是汪老先生畫的。他不僅會寫作,還擅長畫畫。興致好時,便提筆作畫。汪老先生畫畫時不慣設色,以素凈為主,想畫什么就畫什么。隨手裁張宣紙,就著案頭筆墨,隨心所欲畫一番。這也就是為什么,每當看到汪老先生的畫時,一種親切感便油然而生。
汪老先生寫作如同他畫畫一般。他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筆簡潔自如,寥寥幾筆,就描繪出人間各種風情。《人間草木》這本書,就很好地體現了他的風格。每篇散文的題目,都十分簡潔明了,甚至帶著一點詩意。這本書雖名為《人間草木》實際上并不只寫花花草草。從各地的花草樹木,到故鄉和各地的美食,甚至還有西南聯大的回憶和各種游記。在他恬淡至性的筆墨里,泛濫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汪老先生寫文章,并不是淺白直露地一通說教,而是通過生活中那些平凡之極的小事來襯托。就拿這本書中的《昆明的雨》來說,全文并沒有直接刻畫雨,而是描寫了雨季的平凡小事,在描寫的同時,也隱喻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書中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也有著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
在《人間草木》中,令我感嘆的不僅只有他的寫作手法,更有他曾經那些非人的待遇。汪老先生曾經在西南聯大讀書,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讀大學是多么不易。經常上著上著課,防空警報就響了起來。當時的條件也極為艱苦。宿舍是簡易的茅屋,吃的食物就更不用說了。期間,汪老先生被放到塞外的一個馬鈴薯研究站。
在那里,他不甘寂寞,整日與馬鈴薯打交道,甚至還畫了一整本馬鈴薯圖冊。這種樂觀的精神震撼了我的心靈。現在正值疫情期間,雖整日呆在家中,但總比汪老先生當年的條件要好。我們不妨找些有益的事情來做,或是手捧一卷良書,亦或是品上一杯清茶,總能找到消遣的方式。
古人有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汪老先生便是那仁者、智者。他筆下的草木,便是他那顆包容萬物的智者仁心。
人間草木讀后心得感悟篇3
汪先生說:“世間最為普通的事物,平中顯奇,淡中有味。”所以他用最溫柔的筆觸寫下:“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只記花開不記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風中。”便使我覺得:人間溫暖,如二月和煦的春風,如三月燕在梁間的呢喃,如四月牛毛細雨潤物無聲。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賞花木的人,憐花木的人;大抵就是先生這般了吧!于是由花及人:那一年,花開得不是最好,可是還好,我遇見你,那一年,花開得好極了,好像專是為了你,那一年,花開得很遲,還好,有你。我說,花木是上帝送給人類最好的禮物。我是聞著花香鳥語來到這人世間的。“一枝一葉總關情”,所以那亦或是先生對這世界所有美好感情的寄托吧。草木鐘情于光陰,于是有了先生筆下搖曳的花姿,溫暖人心的文字。
總是在黑色里溫柔地愛色彩的我們,也開始在色彩里朝圣黑白。為什么呀?因為人間有草木,草木有溫情,人間忽值得罷!
人間草木讀后心得感悟篇4
我一直認為,一個作家的創作風格與其個人生命的兩種要素息息相關:一是生他養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長經歷。南來北往又轟轟烈烈,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不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軌跡,也浸潤到他的作品《人間草木》中。
透過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個在蘇北運河邊成長的調皮男孩明澈的眼神,一個在五七干校糞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僂的背影,更看到了一顆至純至善的心——猶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風,吹散了白日的塵囂。
“人生得意須盡歡”,汪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個方面表現的淋漓盡致:寫文、繪畫、做菜。這三種人生愛好,我倒是覺得神似花中四君子:其寫文如蘭,空谷幽香;其繪畫如竹,篩風弄月;其做菜如梅,剪風裁雪;而其為人,則如時下深秋之菊,恬然自處、清談疏朗。汪先生在將個人價值充分展現、平和表達的同時,也滿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的需求,這種“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共濟局面,又何嘗不是個人的歡樂和社會的福祉呢?
書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習慣久坐在家中的老沙發上,泡上一杯茶、點上一支煙,裊裊煙霧中,一篇文字油然而生。而就在這個深秋,每個雙休日的早上,我也會坐在家中的沙發上,伴著一杯茶,在汪先生的字里行間,在窗外透過的暖暖陽光中,讀懂這人間的一草一木。
人間草木讀后心得感悟篇5
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讀了很長時間,中間斷斷續續,只作專心學習后的消遣。我以為最后那幾篇寫西南聯大人文趣事的文章最好玩。
學校雖是臨危建成,設備條件很差,生活很苦,但人文精神向上、自由,還會在選址時,刻意保留一個小小的景點。教授們專心學問,安貧樂道,有的古板,有的開明,有的激情,有的沉靜,但都是讓人覺得可靠可親近的人。同學們更是各式各樣,尤其讓我笑出聲的是那位,日本轟炸校區時仍在新校舍大圖書館旁的鍋爐上神色不動地攪合他的冰糖蓮子的廣東鄭同學。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教授們、同學們是多么可愛。汪先生寫的生動有趣,讀的讓人心癢癢。
不由得聯想起自己的求學時光。真是渾渾噩噩,不清不楚的混了過來。學問沒有長進,心理也未得成熟,倒是學會了憤世嫉俗、顧影自憐。想到這,真是要拍桌子!過去是回不去了,也不可能給過去的自己一嘴巴,打醒他。把握今后的時光吧,要用盡全力做一個有趣的人,認認真真地努力一把。
人間草木讀后心得感悟篇6
接觸到汪曾祺寫的小說還是在學“端午的鴨蛋”的時候,他樸素而形象,生動而有趣的語言吸引到了我。特別是描寫吃鴨蛋的時候,寫到筷子一戳,紅油就流出來時,我的口水也跟著流出來了。于是我開始更多的關注他。
不出所料,《人間草木》這本書依舊是他那令人舒適的風格。他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卻比我們多了一雙更會發現美的眼睛。像“故鄉的元宵”這篇文章,他會發現故鄉元宵時唱的歌前面都有個“格炸炸”,會發現燒香的老媽媽鞋底的牛屎,會發現外地沒有的習俗“看圍屏”,他的發現,都是些很與眾不同的東西,別人在欣賞煙火,他在觀察煙火的聲音。這里可以體現出他的敏銳。
我最喜歡聽他解說家鄉的那些吃的。他喜歡先表示要解說的東西有多么多么著名,又有多么多么美味,哪些人愛吃,哪些地方有賣的。讓我們了解到這些東西的名氣以后,再一一道來。先是它的色澤,胭脂紅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著吃焯著吃等等。他簡直就是個美食家,面面俱到樣樣俱全,豆汁兒,豆腐,手把肉,貼秋膘,栗子······ 樸素的語言更能讓人親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并熱愛生活的人,才能知道這么多。
再來就是他所描寫的季節。夏天,他直言不諱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據梔子花香味太濃,讓人難受的特點,再根據文人對梔子花的評價,把梔子花擬人化,于是我們看到梔子花怒罵文人:“我___就這么香!你管得著嗎?”他用了俗語,讀到這里,我感覺自己跟這篇文章更親近了。冬天,在他們家鄉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進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窩,可以睡懶覺,打牌,玩雪,做“年燒餅”。我在想,這些體驗,幾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導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會更快樂舒適一些。可在當地人心里,冬天被賦予了特殊的韻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氣的,我從他的文章里讀到了他自己,他是一個平和,友善,寬容,樂觀,真誠的人,更是一個熱愛家鄉,生命與生活的人。我最后想起了他的一句話: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滿希望的。”
人間草木讀后心得感悟篇7
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讀了很長時間,中間斷斷續續,只作專心學習后的消遣。我以為最后那幾篇寫西南聯大人文趣事的文章最好玩。
學校雖是臨危建成,設備條件很差,生活很苦,但人文精神向上、自由,還會在選址時,刻意保留一個小小的景點。教授們專心學問,安貧樂道,有的古板,有的開明,有的激情,有的沉靜,但都是讓人覺得可靠可親近的人。同學們更是各式各樣,尤其讓我笑出聲的是那位,日本轟炸校區時仍在新校舍大圖書館旁的鍋爐上神色不動地攪合他的冰糖蓮子的廣東鄭同學。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教授們、同學們是多么可愛。汪先生寫的生動有趣,讀的讓人心癢癢。
不由得聯想起自己的求學時光。真是渾渾噩噩,不清不楚的'混了過來。學問沒有長進,心理也未得成熟,倒是學會了憤世嫉俗、顧影自憐。想到這,真是要拍桌子!過去是回不去了,也不可能給過去的自己一嘴巴,打醒他。把握今后的時光吧,要用盡全力做一個有趣的人,認認真真地努力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