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書心得初三作文800字
夜已深,重溫《瓦爾登湖》,心中不免再次泛起了漣漪。梭羅筆下的“世外桃源”,就像一位窈窕的淑女,站在朦朧的霧中,令人心馳神往。書中的句子,總能猝不及防地擊中我的心靈,或引起共鳴,或引發思考,或勾起回憶……
《瓦爾登湖》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能夠讓人內心安靜下來的好書。無論在什么環境下,只要認真去讀,就能融入作者筆下美好的境界中。周遭的一切,自動從視線里消失,身心變得無比輕盈,仿佛置身于人間仙境。
《瓦爾登湖》讓人們的心靈從沉重的物質中解脫出來,回歸瓦爾登湖畔那種恬淡、寧靜的狀態,呼吸自由的空氣,體味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喚醒了沉睡的舊夢。
很多人在看完書之后,都不禁感嘆:那種一個人看盡日出日落的生活,盡管很美好,但也很孤獨,很難熬。但我覺得,這不是熬,這是一種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現代社會熙熙攘攘,大家為了虛浮的名與利,為了所謂的錦繡前程,拼盡全力,今天和張三比,明天又和李四比。好像所有的輸贏都在那張排名表上,超越別人就欣喜若狂、不可一世,排名落后就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如何做一個有趣的人。試想梭羅在寧靜的湖邊,記錄自己認為有趣的事,和大自然對話,和自己暢談,世界因此變得豐盈、富足。那是一種不需要外人打擾的有趣,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愜意,恰好可以深刻地思考自然、人生哲理,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這樣的生活怎么能叫孤獨呢?我一直相信,孤獨是心與心的距離,而并非腿與腿的距離。就如梭羅在書中所說:“無論兩條腿如何努力,也無法讓兩顆心的距離更加接近。”我并不是說向往一種無欲無求的生活狀態,而是希望自己時刻保持清醒,掙脫世間繁雜的虛榮,勇于追求心中那片無詬的星空:乘一葉扁舟,望江畔漁火。看兩岸青山對酌,品晚霞秋水一色,竹林小筑,書卷滿屋……
有人說,梭羅就是中國的陶淵明,喜愛隱居山水之中。我卻認為他與陶淵明是不同的。梭羅隱居于瓦爾登湖畔,是為了遠離人群,更好地親近大自然,以澄澈的心境感悟自然。反觀陶淵明,出于對官場腐敗的厭惡,污濁世事的不屑,從而逃離、避世。常言道“繁華的都市應有盡有,唯獨沒有盡頭。”世事過于繁復、冗雜,令人頭暈目眩。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靜靜思索,好像用他那靈魂深處的眼,洞若觀火地審視自然與人生。他不是單純的隱士,從來不是。他不愿坐在船艙里,寧愿站在船頭甲板上,因為在那里,他更能看清群峰中的皓月。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能自信地朝他的夢想前進,努力地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往往會與意想不到的成功不期而遇。
但是梭羅最終離開了瓦爾登湖,為什么呢?不是因為厭倦,而是因為他發現,其實所謂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內心貧乏、喧囂,就算環游世界,也難以找到一片凈土。瓦爾登湖更是你永遠找不到的世外桃源,是可望不可求的詩意生活,因為它只會存在于人的心中。
追求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也許是奢望,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可以隨時靜下心來拜讀《瓦爾登湖》,聽聽蛙聲和鳥鳴,看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品品沉淀人生哲理的玉露瓊漿,流連忘返于返璞歸真的自然之美……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精選篇2
詩人荷爾德林認為:人,應詩意地棲局在大地上。的確,如守著瓦爾登湖的梭羅,在夢的留白處輕輕點上一枚朱砂,讓生有所息。一簞食,一瓢飲,舉杯邀月,踏雪尋梅,詩意的生活清瘦,缺瀠洄著生命的真諦。
簡樸生活
當機械的轟鳴攜來工業時代的腳步,當紙醉金迷的生活侵蝕人們的內心,追名逐利、物欲橫流,這便是19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眾生百相——浮躁、貪婪。梭羅并沒有隨波逐流,反而警醒:“雖然有眾多的奢侈品包圍著我們,倒不及野蠻人的種種安逸。”簡陋的木屋,小小的床,陳舊的書桌與零落的稿紙。在那杳無人煙、人跡鳥聲俱絕的瓦爾登湖畔,梭羅以近乎原始的生活狀態,回歸自然、詩意棲居。修小船、搭籬笆、種植、嫁接、勘測,大雨滂沱時縮在木板下烤面包,幽靜森林中獨自建房子、搭煙囪、做家具。不被金錢所奴役,不受世俗之煩擾,無水無電、缺衣少食,物質的簡樸卻更能將心境滌蕩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當肉體的欲望被掃除出身,這時你會發現,去湖中洗浴是如此舒心,在深林中安坐是如此愜意,才能觸摸到陽光的溫度、聆聽到花草的細語,才能如梭羅所言,“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凌利。”
回歸自然
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瓦爾登湖,沼澤上低飛的鷹隼,漪瀾下游憩的鱸魚,還有那蓊郁綿延的群山,平坦柔滑的沙灘,萬般景色,都如鋪陳開的被薄紗籠罩的旖旎畫卷。梭羅立于湖畔,看杜鵑飛來,點破一湖碎銀,望白鷺歸去,踏殘滿地落紅。
“我喜愛我的人生有閑暇的余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后,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升直到艷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林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這便是梭羅所享受的自然生活——或漫步在樹枝翻起重重松濤的松林里,或泛舟在水波漾起點點琉璃的湖面上。與獸為鄰、與鳥相依,枕一湖碧波秋色、倚一樹郁郁青青,聆聽鳥語呢喃、水石琮錚,好不愜意。春賞花、夏納涼、秋登山、冬掃雪,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似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蛙聲鳥啼中,梭羅詩意地棲居在瓦爾登湖畔,用清亮到透明的靈魂,去觸摸自然的吐息。
扎根土地
著眼當下,人類進化得愈健全,卻離生之養之的土地越遠;古人虔誠地躬伏下身子低頭勞作,現代人缺以淡漠的姿態凌駕于土地之上。這時,梭羅呼喊道:“回到自然中去吧,與土地息息相通!”“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梭羅返璞歸真、自給自足,詩意地棲居在瓦爾登湖畔,開墾出芳菲滿地的精神桃花源。建房、鋤地、開阡陌;種植、施肥、拔稗草。種豆、捕魚這些辛苦的勞作,于梭羅而言,不只是維持生計的手段,更是一門生命的學問、一次靈魂的洗禮。
莊子有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間,而心意自得。”彎下脊背、面朝黃土,像是莊嚴的獻祭——每一份耕耘,收獲的不只是滿倉金黃,更是為人的自尊與滿足!
邀君于夜深人靜、萬籟無聲時,吟誦這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瓦爾登湖》,在生命的罅隙,望朝暾夕月,草長鶯飛,如貧匱伶俜卻恣睢風雅的梭羅,詩意地棲居。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精選篇3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以上這段文字就是出自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書,它記述了梭羅在他兩年的湖邊隱居生活,以春、夏、秋、冬四季為主線,描繪了大自然的新奇與完美,延伸了無限的感慨與思考。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只有兩個字——"安靜",沉浸在梭羅所描繪的瓦爾登湖景色時你會享受到一種心靈的寧靜,從而引發對人生的思考,而這正是在這個信息高速發達,生活節奏飛快、充滿著嘈雜和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我們所需要的。我們總是過于匆忙,似乎總是要著急趕到哪里去,卻忘記了停下來看看身邊的風景。多少人甚至在游玩或者休假的時候,也只是匆匆忙忙趕完自己計劃的景點和目的地,短暫的停留拍照然后分享到網上,我們很少安靜的觀察那片云,那片樹葉,那一份別人不曾看到的風景。
梭羅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擁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擺脫世俗的羈絆。最重要的是,他樂于探索未知的世界——這個世界還包括他的內心。鼓勵人們純潔與簡單,勇于按照人們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爾登湖的寂靜給了我們思考的空間,擺脫了無聊的應酬和社交活動。梭羅在湖邊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實并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系。準確地說,梭羅所厭惡的是毫無真誠與熱情的社交活動,而且它們常常與豪奢聯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我們要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我們關注的工作中去。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做加法,不是消極地去生活,或是有消極的思想,而是沉靜下來,去聽聽我們內心的聲音,尋求更多的精神追求,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的質量,摒棄那些碌碌無為的日子。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些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并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么令人羨慕的生活狀態。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精選篇4
全書浸潤在一股簡單而又真實的氣氛之中,恬淡寧靜,讓人的心靈甘于沉寂,于無聲處體悟那種徜徉于山水竹木的詩遠情懷。
在他的筆下,瓦爾登湖仿佛擁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僅滿足了讀者的幻想,更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拷問心靈的場所,一個在物欲橫流時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羅生活在一個工業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里,科技進步帶來的物質享受讓許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愿沉淪在城市里,以犧牲自由和踐踏人與自然的平衡作為代價的。作者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弊端,并決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喚醒沉睡在人們心底的,尚未泯滅的良知,進而改變那種重物質,輕精神的浮夸世風,從而完成一個時代的救贖。
隱居避世可以說是一種逃避,一種對于現實宣泄不滿的表達方式。不同于五柳先生的桃源臥夢,籬菊養心,這種身處時代洪流之中,而無可奈何的無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經。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種隱晦的入世,他無時無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為了他的理想而堅持著,看似平淡的外表背后是一顆火熱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羅則不同,他的遠離則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深深的絕望。這種莫名的痛苦無從言說,別人不懂,也不愿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傾訴,像那一片蔚藍的,毫不參雜半點塵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練的瓦爾登湖傾訴,訴說著他那綿綿不絕,如泣如訴的動人回目。
遇見瓦爾登湖,是梭羅的夙愿。別人稱他“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倒也是名副其實。在康科德的小木屋里,他完成了他的超驗主義的實踐,在這種依山傍水的環境里開始他的靈魂之旅。他相信自然是有靈性的,必然能夠讀懂他的心聲。到處是工業化氣息的城市里,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們為了活著四處奔波,這一切讓他感到窒息,生發出對于生的恐懼。為此,他選擇遠離,選擇了犧牲優越,地位,以此來成全精神的完全解放。他曾經說過:“你走出了失望之域,又走進了絕望之鄉。只有我們醒著,黎明才是黎明。”多么貫徹人心的肺腑之言啊,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曠達與自信,鼓舞著一代代人勇敢追逐心靈的光明。
透過《瓦爾登湖》,梭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幻境:寂靜,空靈,人與自然和諧相依。這不僅是對于現實的抗爭,對于未來的展望,更是作者為人類所勾勒出來的一種理想的思考模式。人來自于自然,終歸于自然,必然要憑著一種皈依自然的勇氣,簡簡單單的生活,而不是茍延殘喘地浪費它的饋贈。他用他那細致而又精微地筆觸講述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真實,并且自然。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精選篇5
記得,歌德曾說過:“讀書,就像是和很多高尚的人在說話。”誠然,讀上一本好書比一座燈塔,指引人們在汪洋大海中安全飄過驚濤駭浪。
現在每日的繁忙生活讓我們忘記了思考的重要性,夜晚,在臺燈下面,靜靜地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一切的喧囂都變成了過眼云煙。心中只有美麗、純潔……
《瓦爾登湖》是美國19世紀超驗主義先驅梭羅的作品。梭羅于1817年生于馬薩諸塞州康科德鎮,就是因為茶葉事件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那個小鎮,他亦是人類不抵抗運動的先驅,現代環保主義的鼻祖。梭羅認為人除了必需的物品,其他一無所有也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他在19世紀(1848年)干了一件罕見的事情,就是拿了一把斧頭,到康科德郊外的林中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后每年勞動6周,其余時間用來閱讀和思考。他的一切所需均依靠自己動手獲取,這樣在湖畔生活了兩年,之后將湖畔生活寫成了被稱作超驗主義圣經的《瓦爾登湖》一書。
《瓦爾登湖》是19世紀美國作家梭羅的一部文學名作,在梭羅生前,它的名氣并非很大,但隨著時光的流逝,其聲譽與日俱增,被譽為美國環境運動的思想先驅。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歸自然的生活實驗中所發現的人生真諦--如果一個人能滿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據說,詩人海子去山海關自殺時帶著4本書,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這和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頗為相似。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書,讓許多人至死仍然極為癡迷。
在我還未接觸梭羅的《瓦爾登湖》之前,我從有關書刊上了解到這本書作為綠色經典文庫的范本,不管從思想上還是文字上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價值。一個人到了生命的某個階段,習慣于把每個地點視為可能安家落戶的處所,瓦爾登湖給了梭羅一個盡可能的去處。梭羅找到了瓦爾登湖,他在那里生活、閱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梭羅在湖邊完成了他對自身深度的"衡量"。面對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會美好。梭羅面對著湖、眺望著湖,他更會思考、沉思。
現在,仿佛我就站在瓦爾登湖清澈的湖畔,看湖上微起的波紋,湖岸的釣者,四周搖曳的楓樹,思緒停滯了,沉醉于瓦爾登湖的意象中。 我的目光開始明亮,目光的作用是相對于明亮而言的,是瓦爾登湖那幽藍的湖水把我的眼睛擦亮了,只要明亮了才能顯示出目光的力量,所謂的目擊,正是因為如此,才具有威懾力。而對于幽暗,目光的力量猶如利箭遇到了柔軟的藤盾,無聲息地被彈了回來,力量銳減了不少,我對梭羅的看法也許正如此,所以我內心的愧疚和難為情漸次增多。在幽暗中閱讀這個世界,將失去許多能夠感人的東西,也不知會發生怎樣的曲解和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