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閱讀心得感想
魯迅大概是我們最早認識,并且又被不斷重新認識的作家之一。從傻傻地分不清周樹和紹興,到后來的厭棄,再到重新被奉上神壇,大抵在我們年輕的一代人中間是常有的事。
魯迅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采用白話文創作西式小說的作家,這也是本文將他放在第一位的原因,然而,這并非的原因。他的小說比起他海量的創作而言并不算多,卻足以奠定他在中國小說的地位。跟同時期大多數中國作家一樣,他直接從西方作家那里獲得經驗,而非發明一種新的文體,因此,在創作的技法上絲毫不亞于同一時期的西方作家,然而遺憾的是,盡管魯迅曾表示要創作出一部長篇小說,但晚年的他,無論從精力還是時間上,似乎都不支撐完成這樣一部著作。他醉心于維持自己文壇的地位,將所有的熱情都訴諸于雜文,在左派陣營中越走越極端,最終失去了獨立批評的性格。
《吶喊》收錄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故鄉》等14篇早期的短篇小說。按照官方的說法,作品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
類似的說法,恐怕早就成了文學界不可避免的俗套,但仍不能使我們避免重讀魯迅時的震撼。這些震撼,或許是魯迅自己也沒有想到的,至少在他自己所在的左派陣營中,沒有人能直面一個贏得勝利的未來無法檢視作品真正的意義!
吶喊閱讀心得感想(篇2)
假期里,我讀了《吶喊》這本書,雖然不像《我飛了》、《哈利波特》那么通俗易懂,但同樣是字句如美酒,滴滴在心頭。
從《狂人日記》到《孔乙己》,從《藥》到《明天》,從《一件小事》到《頭發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是那么字斟句酌、那么煽動人心。從孔乙己到華老栓,從夏瑜到單四嫂子,從藍皮阿五道車夫,每一個人物都那么特點鮮明,那么令人振奮。
這本書不僅通過幾篇文章來反映辛亥革命時期民眾的冷漠、麻木、封閉、愚昧,同時也歌頌了勞動者的偉大和革命者的悲哀。《藥》中革命者夏瑜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不僅如此,這本書中還有許多的“應聲蟲”,他們都是隨大流,沒有一絲一毫的自我主見。
每一次讀完一篇文章后,我的心情都很沉重。我為那些麻木的民眾們感到惋惜,為那些革命者們感到悲哀,為那些用革命者的鮮血來賺取黑心錢的劊子手們感到憤怒!
吶喊吧!慰藉那些在前線奮勇犧牲的勇士,讓他們無愧于自己的犧牲。
吶喊吧!為新中國的成立,為新世紀的飛速發展,為祖國的未來吶喊助威。
吶喊吧!沉睡的雄獅,張開你強勁有力的嗓門,向全世界呼喊:“中國,我從此站起來了!”
世紀的腳步從不會停歇,因為他在吶喊;技術的發展極速前進,因為他在吶喊;人民不再麻木愚昧,因為他在吶喊!
吶喊閱讀心得感想(篇3)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阿Q正傳》,它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杰出最輝煌的作品之一。阿Q是一個生活在江南小鎮的農村流浪漢,他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爺祠里,甚至他連自己的姓名籍貫都不知道,而阿Q卻不愿承認這些現實,總是求得精神上的勝利。這個形象具有世界意義的藝術典型,不僅揭示了中國人民性的病根,而且也揭示出來人類普通的共通特征。這個文章有三大特色。
《吶喊》對我的的影響很大,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并了解到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而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更應該由所有人來好好珍惜。
吶喊閱讀心得感想(篇4)
《吶喊》是魯迅先寫的短篇小說集,是中國文學吏上的一部經典,是幫助當時中國人清醒的認識到自已的無知,麻木,愚昧的重要精神良藥。
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里的狂人是一個迫害癥患者,他向我們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族的狂人深受封建制度和封禮教的壓迫,造成了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為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他永遠處在擔心和焦慮之中,是那樣的孤獨與無助。而以“哥哥”“趙貴翁”等為代表的食肉寢皮的封建禮教正是“吃人”的根源所在。所以魯迅先生對狂人充滿了同情,對“吃人”禮教充滿了憤怒和仇恨。而最讓魯迅先生擔憂和痛心的是那些沒有吃人和被吃的孩子,所以傿助狂人之口,魯迅先生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
《吶喊》中的故事沒有華麗的語言,情節也并不引人入勝,有的是魯迅先生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銳有力的抨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
吶喊閱讀心得感想(篇5)
《吶喊》小說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么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后蕩回腸,久久不能忘懷。《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說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不留情地扭曲了—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里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
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才有權利擁有純凈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為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為了功名盡折腰。
吶喊閱讀心得感想(篇6)
寒冷的冬日里,我的腦海中留住了一本魯迅的《吶喊》,大多數部分作者都用了幽默的方法來批判舊社會時代主義,使我增加了很大的興趣。
我最喜歡的就是《鴨的喜劇》這篇文章。剛一看題目,我還以為鴨子也會演電視劇了呢。看完才知道原來這篇文章講的是愛羅先珂君買的四只小鴨子鴨子非常淘氣,放在地上給人們互相打招呼,小鴨子還在荷池里洗澡,翻筋斗,吃東西。四只小鴨子多么可愛,惹人笑呀,就像電視喜劇中的主人公似的。等小鴨子上岸之后,發現池里的蝌蚪全都沒了,鴨子們把小蝌蚪都吃光了。不久,小鴨子長大了,小鴨子吃過蝌蚪肉之后,讓自己變強。
魯迅先生把小鴨子刻畫得那么生動,但還是用幽默的手法讓我們領會到,舊社會時代的殘忍,批判了那個時代人們為了讓自己變強,欺壓貧苦的人,排擠身邊的強人,這樣就不會有人來搶自己的王位。就像文中的鴨子,把蝌蚪吃掉以后,讓自己快快長大,蝌蚪就不會長大來與自己競爭。反映了當時的人們的自私,為了一己私欲,不知死了多少人。
吶喊閱讀心得感想(篇7)
《吶喊》這本書我們都很熟悉,它是一本魯迅先生的小說集。本書篇幅不長,有124千字。但其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是精華。
首先,我要介紹一下本書作者——魯迅先生。“魯迅”,是他的一個筆名,以其母姓作為首字,“迅”字結尾。他的原名是周樟壽,后改為周樹人。魯迅先生生活在一個混亂、低迷、腐敗的年代,但這也為他的偉大人生奠定了時代基礎。
整本書中每一篇小說的主題幾乎都一樣,但魯迅先生卻賦予了每個人物不同的性格,從屈服于淪亡的孔乙己,瘋了的祥林嫂,到被斬首的夏雨……他們是舊社會的鬼魅,但卻又無可奈何。
別看整本書全在描寫社會底層的亡國奴,但魯迅的本意是呼喚國民,喚醒國民的內心,用自己的吶喊去拯救千瘡百孔的舊中國。
舊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需要有人去喚醒他。于是,千千萬萬的學生和工人走上街頭,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振興中華!驅除韃虜!”
如今的中國已飛黃騰達,那些“吶喊”仿佛沒有了存在的意義。不!不是這樣的。我們年輕的一代人,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別人知道:“我們才是祖國的未來!”
《吶喊》這本書對我們很有幫助,是我們前進的支柱和動力。細細品讀《吶喊》,激發出屬于自己的能量!
吶喊閱讀心得感想(篇8)
魯迅的筆是鋒利的,可以說是力透紙背,他筆下的一個個小人物映射出的都是社會中的大問題。《藥》中他正是巧借華、夏二家的悲劇想要大聲吶喊出的是華夏民族的悲哀,《狂人日記》、《阿Q正傳》、《故鄉》中塑造的一個個愚昧的國民形象到今日難道就不復存在了嗎?他們一直存在著,如果沒有全民教育的普及,他們將一直存在著。
今天城市中有越來越多的進城打工的人,而且城市的各行各業也非常需要為我們付出努力與汗水的人們。也許我們不能改變那些農民工們的文化修養,但國家可以出資改善農民工兒女的受教育條件。只有讓他們接受教育,才能提高整體的國民素質。多在山區建幾所學校,讓他們學習文化知識,至少知道打架動粗是野蠻的行為。
國民素質不僅僅是體現在我們打造世界頂尖的高鐵,創造出多高的GDP,而是表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習慣,談吐舉止及文化修養。
正如魯迅先生用筆,用心吶喊的那樣,我們總有一天會改變,會理解魯迅先生筆下的深意,會走向文明的時代。
吶喊閱讀心得感想(篇9)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有小說十四篇。我最喜歡《孔乙己》、《藥》、《啊Q正傳》、《兔和貓》、《鴨的喜劇》。
《孔乙己》描寫了一個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沒落的知識分子。同時也揭露了科舉踐踏人生,毀滅人性的罪惡。《藥》就更反映了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藥》要憤怒地揭露了:吃人“的封建制度。
《兔和貓》通過一件事情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勢力的憎恨。《鴨的喜劇》則是一篇具有紀實性色彩的小說,通過鴨的喜劇——也是:蝌蚪的悲劇”。
吶喊閱讀心得感想(篇10)
在這個月中,我讀了魯迅寫的短篇小說集——《吶喊》。這本書用夸張而生動地寫作手法揭露了當時迷信的封建制度和他感受到的人們的愚昧、麻木。
在這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有《狂人日記》和《藥》這兩篇文章。《狂人日記》這篇文章主要講了通過一個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藥》這篇文章講了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
這兩篇文章都是寫了當時的黑暗、腐敗的社會。而《狂人日記》中的“我”在當時的社會影響下感到誰都想要吃“我”一般,連鄰居家的狗對“我”叫時,都感到它正虎視眈眈望著“我”,想要從“我”身上咬下一塊肉來。當要吃人肉的大哥讓人來給“我”看病時,“我”也認為他是一個劊子手。《藥》這篇文章中我認為康大叔是個殘忍的人,他輕而易舉的奪走了別人的生命,制作成了人血饅頭賣給了華老栓。而華老栓是一個愚昧、麻木的人,用自己的全部家當去買了所謂的包治百病的人血饅頭。
魯迅先生希望用自己的一聲聲吶喊喚醒當時麻木的人們,就算“我以我血薦軒轅”也不能擋住他的決心。
自創名言: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是人活著不是為了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