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讀書的心得體會
行吟澤畔蘭泣露——《離騷》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離騷》作為《楚辭》的源頭,讀來總有一種震人心魄的力量。穿過千年歷史的帷帳,去觸摸那汨羅江畔帶露的文字,任蒹葭蒼蒼結(jié)成溯流的蘭舟,踏向那久違的圣地。
歲月太長,時光空隔,《楚辭》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這樣的解讀太艱辛,它不是都市麗人們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孫子兵法》一般可以成為商戰(zhàn)的法寶,它是一個孤獨而干凈的靈魂,期待著那些沐浴而歌的心靈,去完成穿越時空的對話。
太史公在《史記》中寫道:“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志潔高雅,萋萋芳華,屈原低吟淺唱,走在楚國的衰亡之路上。
滿腹才氣,一身抱負,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悅的場景在江邊重沓,意氣風發(fā)的少年才俊們踏上了不歸的仕途。當才華遭遇潛存的規(guī)則,當傲骨碾成了塵埃與粉末,當真情換就了生存的籌碼,還有誰能把憔悴的枯顏賭向那不可挽回的時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話:“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他走得那樣決絕,不給自己任何余地。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是他冥冥中的讖語——執(zhí)著的信念永不改變——即使是死亡。
屈原溺水,生一世,竟是為了這一瞬。千年的流水載著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個大寫的人字。他,生于東西文化的交匯之處,以驚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為國學的守望者,開拓著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間詞話》撼天動地。王國維,靜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臥水而眠——不是與一切告別,是靈魂對空明境界的奔赴。
歷史反復回旋,汨羅江的訣別,一襲白衣,兩身倒影,鑄成《離騷》風華絕代。
《離騷》讀書的心得體會【篇2】
蒼涼的黃昏下,你獨咽斷那楚楚南天。千古登臨,被玩弄的余暉,散落在歷史的深淵,微熏成殷紅的一片。
黃昏老去,遺落殘陽。沉淀在湘水中的愁怨,被紅塵腐蝕的歲月醞釀……
風不懂,雨亦不懂。
長劍在腰,卻無法劃破紅塵鎖鏈,只撩蘆葦,惹清風,為你搖晃蒼白的頭顱……
公元前278年壬月初,在這個九毒之首的毒月,蒼天一角的眼淚為你稀釋了茍且偷生的痛苦,冰徹透骨的湘水,徹底凍結(jié)了令尹子蘭和靳尚對你的仇視,漫天的流言被楚頃襄王的昏庸冷到了極點。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你的本色沒有被奸臣的謊言摧毀,你毅然抱石投江,你的反抗與無奈被歲月沉甸甸地搖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下下而求索”,你不愿輕易地放棄。楚國的盛強還被你的忠心勾勒著。
你堅持到了最后一刻,卻在這湘水中得到了永生的寂寞。
風云不再,歷史仍流。你那深愛的楚國山河,早已繽飛、銷盡……江山換了,你的心也還隨江山變嗎?你無法再回答。但千古流韻的《離騷》中,飄逸著你的堅毅與頑強,偉大的愛國情懷似一股風,在華夏血脈中穿游!是的,踏過五千年的風霜雨露,你始終都沒有變過!
在紅塵俗世中,你不愿做任人擺布的棋子。汩羅江畔,你為了堅持自己的本色,寧愿做荒野沒有歸宿的靈魂……
微雨的黃昏中,為了自己本色的生存,我們義無反顧,在一片雪地上前行,看那燈火搖曳著生命,直至衰老……
《離騷》讀書的心得體會【篇3】
《離騷》是屈原的文化作品,這首具有濃濃的浪漫主義政治抒情詩,是屈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思想性、藝術(shù)性的佳作。其所以用離騷為詩名,司馬遷說,離騷即離憂。東漢大詩人王逸說,它含有離別憂愁的意思,因此后人常用騷賦代指屈原的作品。
《離騷》大約可分十二章,依次從追求家世、姓名由來,歷數(shù)上古君主為政得失,申述自己遠大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斗爭中遭受到的迫害,以及對社會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批判,對幻想中美政理念的闡述等等。此文寫于何時,司馬遷用“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八個字加以說明,即屈原放逐到江北時,他是在內(nèi)心充滿著愛國激情和憂國憂民情況下寫成的。
從整個詩體上看,又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詩人對往事的回顧,主要述寫了家世出身、政治抱負、忠而被疏后的痛苦和堅持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第二部分,以女媭之勸和遠行為契機,寫下了自己先后經(jīng)歷過的重華之證,帝閽之拒,求女之敗,描繪了個人一生不懈追求美政理想的艱辛及理想破滅后的殘酷現(xiàn)實;第三部分,抒寫了詩人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沒有放棄的精神,他曾問卜求巫,并聽二者建議,決計遠行時對故國鄉(xiāng)土的強烈眷戀,不忍離開的矛盾心理,以對比或?qū)ξ锸稣f的方式,表述自己對政治改新的要求和追求美政的執(zhí)著。通過哀君主之昏庸,怒黨人之卑劣,而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堅持正義不與奸邪同流合污的堅定立場和九死未誨的斗爭精神,故后人評曰:“可與日月爭光也”。
《離騷》讀書的心得體會【篇4】
有日神助“我”,風神幫“我”,雷神保護“我”,各方神圣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么再加上“我”執(zhí)著的追求,有什么理想不能實現(xiàn)?什么目標無法到達呢?
屈原,就是用這樣幻想境界,表現(xiàn)了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
他對理想的追求,對愛情的渴望,對自然的鐘情,對美人的思慕……都在詩歌中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出來,但卻顯得太過虛擬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這幻想,讓我質(zhì)疑。這位偉大詩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他那浪漫的筆觸之下詮釋的真的僅是他那浪漫情懷?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執(zhí)著,如此坦蕩,那為什么又有“投河自盡”的結(jié)束篇?他,絕望了吧——想必,除了在這虛擬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無地方釋放他自己了。
可憐的人兒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于無人理解,無人分享自己對生活的希望,更是無法實現(xiàn)自己心中的夢想。
就這樣憋著了,沉默著。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認,他吶喊過的,只是被壓抑了;他吶喊過的,不過被淹沒了!最終,他彷徨,他郁悶,就這樣,他帶著絕望離開人世。
可憐的人兒,我是多么的同情這位偉大的詩人。他詩中的“美人”,我讀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滅了他的夢的偉大的君主!他多么想得到想要的,多么想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滅了。他在心中指責,指責君主的無
禮,指責他的庸碌。
可這些都有什么用呢?可憐的人兒最終選擇了沉睡,與河共眠,在那靜靜思考的河中繼續(xù)自己的夢境……
《離騷》讀書的心得體會【篇5】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迷上了屈原的詩,因為他的.詩歌中總透露出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讀他的詩歌,讓我受益匪淺。
最近,讀了屈原的《離騷》,讓我感受到他沉甸甸的文字里,浸滿的是他奔騰不息熱血。
“路曼曼其悠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三閭大夫的低吟淺唱又一次穿透歷史的迷霧,在寂靜的夜里無數(shù)次響起。入則與王圖議國事,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的日子已永遠過去了,為何你還不放棄,依舊支撐著心中不滅的信念?你大可以拂袖駕一匹白馬而去,從此隱憂匠心世外桃源,與造化同游,那將會是何等的逍遙與自由!為何你還要一次次苦苦勸諫,徒勞無功,卻到頭來害了自己,為的是什么?是肩膀上的重任一次又一次的激勵和催促嗎?是與生俱來的責任感嗎?還是青年時的濟世之志呢?我只知道“心念楚國,系心懷王”是你肩膀背負的重擔。所以你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丹青竹簡上,深烙在華夏文明史上,鮮活了千年。讓我們看到了你心中熊熊燃燒的愛國火焰。
你的肩膀上扛著歷史的重量,在汨羅江畔,你徘徊了那么久、那么久。你的肩膀上背著民族的尊嚴,在我們心中優(yōu)游,并且永遠、永遠……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你對國家衰亡的悲痛之音。大丈夫,為了祖國,還是滿眼熱淚,不會有人嘲笑你,我們只會為你而感到自豪。雖然無法讓楚國興旺,但你用生命向我們詮釋了一切。你的聲聲哀吟仍在汨羅江回響,響遏行云,我相信,它永遠不會消失,因為這是愛國之情的種子。
你憂國憂民,是天下士人的榜樣,你肩負了楚國的存亡,人民的憂苦,是永遠的神話。
你肩負了“入世”的夢,你肩負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zhí)著,你肩負起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
你將至情流動成筆下四溢的華彩,你將真我交織成理念奔騰的旋律,你將摯意揮灑成行文流水的文字。你的愛國之情已融入我們的血液!
《離騷》讀書的心得體會【篇6】
開學不久,我們在語文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了《離騷》,心里一直覺得有什么在抖動。
曾經(jīng)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jīng)多少次破滅了夢想。他畢竟沒有被現(xiàn)實擊倒。他不能成為歷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為偉大的詩人。
香草美人,講述著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瓊枝玉樹,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輪廓。
曾經(jīng),是那么的躊躇滿志。后來,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違背了他的本意。憤怒、煩惱、失望,每一個失敗者都會經(jīng)歷的心靈痛苦,令他刻骨銘心。他只有在竹簡上、絹帛上寫出自己的苦惱,留給后人。
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或許還日思夜想,想著君王有一天會醒悟。然而,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他真的絕望了。他無法挽救國家,無法使國家強盛,只有看著國家走向毀滅。
他也不是沒有過彷徨的時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既然無法改變,只有選擇遺忘。他想盡辦法遠離這個圈子,然而,他最終回來了。對于他而言,是否能夠有所作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離開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斗爭。是否有過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評價一個人物的關(guān)鍵。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強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個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無法成功。失望、痛心,在這個時候達到了極致。徘徊著,只有一束束美麗的香花,可以略減他的痛苦和失落。
換一個角度來想,如果屈原能夠順從一些,或者能夠注重一下與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許就能免于災難。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樣的人,做不出那樣的事情。他是寧折不彎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圓通,而是鬼鬼祟祟、違背原則。他是一個堅定的人,但因為他只注重自己的堅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無成。
既然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開始吟詩作賦。每一首詩篇中,都滲透了幾許蒼涼和悲壯。或許,是現(xiàn)實的失意,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千古留名的詩人。
歷經(jīng)千年以后,再讀他的作品,不知道該做何感想。他是幸運的,他寫出的詩篇流傳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終其一生,他也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
讀了《離騷》,我陷入了沉思,幸福是什么樣子的?幸福,也許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發(fā)財。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離騷》讀書的心得體會【篇7】
《離騷》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的一首自傳體政治抒情詩。全篇圍繞著楚國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這兩個重大問題,不斷尋求著合理的答案。這首氣貫長虹的詩篇在不斷加強自我修養(yǎng)、執(zhí)著追求崇高理想、毫不妥協(xié)進行斗爭、熱愛和忠于自己祖國等方面表現(xiàn)出了一種崇高的氣勢磅礴的人格美,一種執(zhí)著追求和勇敢捍衛(wèi)人格尊嚴的強烈意識。他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思想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執(zhí)著精神成為后世的精神楷模。屈原一生追求“美政”,卻屢遭讒言、嫉妒,面對腐朽奸黨,獨立不遷,橫向不流,百折不撓,寧死不屈,喚起了麻木靈魂的警醒與自覺,培養(yǎng)了人們高尚純潔的品格和愛國主義情感。盡管《離騷》晦澀難懂,佐之以《九章》、《桔頌》、《漁父》、《卜居》等篇章,其蘊含之深義、揭示之真理,顯現(xiàn)出人格鍛造之重要亦能略懂。對今天的黨員領(lǐng)導干部而言,當有啟發(fā)。結(jié)合自己之體會,略論一二,以策己,以示人,不當之處,待商榷。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偉大的人格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后天鍛造之結(jié)果。要當好一名優(yōu)秀領(lǐng)導干部,鍛造完美人格實在重要。黨員領(lǐng)導干部之人格,就是黨員干部言談舉止、道德風范、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以及知識水平等綜合素質(zhì)的體現(xiàn)。新時期我們的黨員干部隊伍中涌現(xiàn)了許許多多具有高尚人格的典范,他們的人格閃爍著奪日的光輝。他們憑著對黨和人民事業(yè)的忠誠,憑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忠于職守、敬業(yè)奉獻、鞠躬盡瘁,用一身正氣堅守著人格乃至獻出了生命。正因為有了他們,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才得以蓬勃發(fā)展。然而現(xiàn)實當中,有些領(lǐng)導干部拒絕理想、躲避高尚、蔑視道德,要官之時臉不紅心不跳,面對好處挖空心思以聚斂,身處官場燈紅酒綠圖享受,打著奉獻清廉的旗號干著腐化之事,是為人之不齒。黨員領(lǐng)導干部鍛造完美人格,“歲之不與”!
鍛造完美人格,當立壯志以顯豪氣。人之高低,當觀其志。志向,是對人生的奮斗目標的抉擇。對人格而言,立志至關(guān)重要,實現(xiàn)志向的過程,也是展示人格魅力的過程。有智者立壯志,站在造福社會、造福人民、珍愛生命的絕對高度上俯瞰人生,規(guī)劃人生;無智之人立劣志,追名逐利,光宗耀祖,出人頭地。有智者立長志,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堅定信念為基礎(chǔ),矢志不渝地挺進理想的彼岸,“雖九死猶未悔”。無智之人常立志,心中無數(shù),隨欲搖擺。我們只有立志做大事,絕不可立志做大官;所以豪邁之氣不拒小民,猥瑣之氣不分官品;所以屈原彪炳千秋,所以周總理令人景仰。
鍛造完美人格,需要堅持操守以養(yǎng)大氣。領(lǐng)導干部之德,是領(lǐng)導干部人格力量的基礎(chǔ)。翻開案卷、生活腐化、褻瀆黨紀、踐踏法律的缺德行為是腐朽分子的共同特點之一。屈原尚能“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黨員領(lǐng)導干部更需篤守人倫之外,還要按照黨性標準規(guī)范自己,承擔更大的責任和義務。要守大德,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重,做到權(quán)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心甘情愿當公仆。要守官德。要看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榮譽,注重自己的言行,堅持共產(chǎn)黨人的“為官之道”,恪守人民公仆的“為官之德”。要守公德,維護國家法律的尊嚴,遵守社會運轉(zhuǎn)的秩序。既不能貪贓枉法,也不能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要守美德,奉養(yǎng)父母,愛護妻子,尊敬德者,遠離惡友,淡泊明志,行為無瑕,對社會要有一顆知恩、感恩、報恩之心,對自己要學會“知足常樂”,要有濟人之心、容人之量,立身一隅,慮及八方,此等胸懷,此等境界方顯其德高,顯其人偉,顯其器大。
鍛造完美人格,要勤奮學習以增才氣。春風催物,物不得不生;秋氣逼物,物不得不熟。學習就是春風,就是秋氣,催著人上進,逼著人成熟。雖天資聰穎,不學習又有何能?雖頭腦愚鈍,學習亦能增智。優(yōu)秀的領(lǐng)導干部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讓知識、觀念、修養(yǎng)日日新、茍日新、倘日新,與日俱增。一方面要潛心學習認識時代、適應時代、服務社會的新知識,一方面又要不斷開闊心胸,提高境界,增長見識。同時還要學以致用,善于用理論指導實踐。只有不斷地積小流以成江海,方能成就領(lǐng)導干部的才氣;一個人才華橫溢,其魅力更加突出,人格也將因此增色。
鍛造完美人格,須廉潔務實以樹正氣。清正廉潔是每名黨員領(lǐng)導干部必備的政治素質(zhì),是黨和人民對其最起碼的要求。有些人學識不可謂又不高,能力不能說不強,但是對手中的權(quán)力總是待價而沽,其結(jié)果面對金錢、美女腰不能挺,嘴不能硬,手不能長,其形象可描,其下場可料。因此,黨員領(lǐng)導干部時時處處要嚴格要求自己,長存榮辱之念,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只有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凈凈為官,經(jīng)受住七情六欲的考驗,才能以良好的形象帶出好班子,帶出好隊伍,帶出一個風清氣正的好世界。
屈原已去,穿越千年時空,《離騷》永傳,人格永駐,精神永存。寶劍峰從磨礪出,人格須經(jīng)鍛造才能完美,領(lǐng)導干部須經(jīng)錘煉才能優(yōu)秀,就讓我們吟誦著《離騷》,以屈原為楷模,做一名新時期優(yōu)秀的領(lǐng)導干部吧。
《離騷》讀書的心得體會【篇8】
我無論如何去追索,“年輕”的你只如云影掠過,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逐漸隱沒在日落后的群嵐,遂翻開那發(fā)黃的扉頁,命運將它裝訂的極為拙劣,含著淚,我一讀再讀。——獻給屈大夫
從青銅銘文到漢代書簡,由篆刻到碑拓。我深愛著可以稱為一卷繁華的《離騷》。它靈動,能夠飄進人們的腦中,呈現(xiàn)出浩瀚的長流;它消瘦,全篇寫就可以收入一卷之中,展露其豐蘊的星空。它如美酒醇香,如花香沁人。每每讀罷,都會贈你一卷繁華,讓你如沐春風。
當漸沉的暮色爬上屈大夫緊皺的眉頭,紅霞中卻只能透出悲寂。明明是一個夏日的夜晚,為何從詩的這一篇章里讀出了秋的影像。于是“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可仍然不能拂去縈繞在心頭的煩躁。風聲獵獵,心也仿佛將被撕裂。“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身畔是郁郁青青的岸芷汀蘭,屈大夫那孤獨清高的背影,佇立其中。從詩句流入了我的血液,一瞬間途經(jīng)了四肢百骸,直擊了靈魂的那種沉痛,是屈大夫的祖國河山所不知道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奉獻,像甘甜的泉水,給人以清涼的感覺。屈大夫那顫顫巍巍的手,執(zhí)筆在竹簡上舞動,千年以后,《離騷》如莊周化蝶一般變成瑰麗。只是“一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形容枯槁的屈大夫,今夜是不是又隱沒在這一卷《離騷》的那塊高地,獨自悲痛。
又是一個黃昏,繞過《離騷》的湖畔,波光粼粼,蓮塘里輕歌曼舞的,是朵朵鮮綠的詩句。其實,屈大夫也曾是風流倜儻的,有如他筆下的名花香草,傲岸高潔的品質(zhì)注定他要受人誣陷,“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備受排擠的他將根深深扎入文學創(chuàng)作的土壤,于是枯萎的生命伸出了一枝枝,長出了一葉葉,枝繁葉茂。“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凝聚著憂國血淚和遠大抱負的文字,給了屈大夫動力,讓他與堅守品行融為一體。閱讀《離騷》,吟誦《離騷》,我看到了一個浪漫的屈原。待到采擷附著晨露的花朵,屈大夫的衣裳不經(jīng)意沾染了荷香,無論是年少時的風光,還是及暮時的悲涼,屈大夫始終是一個浪漫的人。
穿過迷霧層云,我走過《離騷》的無人巷陌,遇見了躞蹀著的屈原。這時的他已不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詩人,心憂天下。他是“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史官,激濁揚清;是“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的勇士,斗志昂揚;是“亦于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英雄,大義凌然。然后以身殉國,自沉汨羅江,壯哉慨哉!這只有閱過了《離騷》,讀懂了《離騷》,才能懂得屈大夫長存于天地間的浩然正氣,不隨時光流逝而泯滅的`偉大品格。
可流金的文字最終沉入歷史長川的河底,外表被淘洗的樸實無華,《離騷》緘默著,有如屈大夫當初面對整個楚國江河日下的寒徹心扉。但《離騷》仍像一株凌寒獨自開的冬梅,傲立著。其實繁華叢中的一卷《離騷》,盛放著自由、友善、愛國……它讓屈大夫的精魂蘇醒,讓歷史鮮活,也潛移默化地陶冶著我們。而在這個被言情武打的書籍脅迫的當下;在這個手機閱讀深入人心,淺閱讀盛行的當下;在這個光怪陸離,物欲橫流的當下。仍記得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端,不染纖塵的《離騷》,仍堅守著一份初心,仍熱愛深層閱讀的我們,是多么可珍。像隔著時空,與屈大夫相識相知,同樣是固守本真。
《離騷》是屈大夫千年前的深情告白,經(jīng)歷年歲風雨的洗禮,輾轉(zhuǎn)了整個歷史的角落,以一種質(zhì)樸自然的樣子緩緩講述著令人為之掬一把熱淚的故事。閱讀屈原,閱讀《離騷》,閱讀書籍,就是在閱讀一種偉大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將激勵著一代代人奮力前行!讀《離騷》,在悲喜中尋找;讀一卷繁華,做最好的自己!
《離騷》讀書的心得體會【篇9】
很久以前就想讀讀《離騷》,但每次拿起它來看了幾句后,就挺不住了,實在靜不下心來攻這個艱深晦澀語句里所蘊藏的楚文化堡壘。可梁啟超先生偏偏又說:“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而《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品,也就是說,要讀楚辭就先讀《離騷》一定沒有錯。所以,這個月以來,我放下了許多的所愛,一點點地咬它,總算將其讀完了。接下來,我還想咬著不放,梳理閱讀的感受和體會。
關(guān)于《離騷》的題意,長期以來,眾說紛紜。最被接受的說法主要有二種,一種是以史學家司馬遷為代表提出的:離別的憂愁;一種是史學家班固提出的:遭遇憂愁。這二位史學大家對“騷”字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解釋為“憂愁”。他們的區(qū)別在“離”字上,古漢語中,“離”可理解為“分開”或是“告別”,同時,它通“罹”,即“遭遇”的意思。二位大家的說法都無可挑剔,一直以來被廣泛接受。但是,同樣的東西,不同時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要結(jié)合現(xiàn)在的時代特點,我更愿意將其理解為“離別時的牢騷”。
屈原一生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理想,終究得不到實現(xiàn),反而被排擠得無處容身,最后不得不離開。《離騷》正是他對“離開”的一次情感的巨大宣泄。在形式上,跟我們現(xiàn)代人在單位得不到重用或是碰到其它一些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一氣之下走人去另謀高就時,禁不住要說幾句話來發(fā)泄積怨是一樣的。但從發(fā)泄的層次和境界來說,《離騷》是對自己追求政治理想所受到的排擠和打擊的控訴,是對昏君統(tǒng)治下腐朽政治的批判。堪稱千古第一牢騷,其特別之處在于:
首先:全文結(jié)構(gòu)宏偉,布局嚴密;想象夸張,氣勢磅礴;所述場景云纏霧繞,光怪陸離。不愧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起源。
其次:通過修身與隨俗、忠君與怨君、戀國與去國這三組心理矛盾的刻畫,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詩人的憂患意識、斗爭意識和人格完善意識。
最后:在全詩的表達過程中,展示了一個愛國的、偉大的光輝形象。
痛發(fā)牢騷是“離去”時的一種心里表現(xiàn)之一,在離別時還要說那么多話,恰恰說明了內(nèi)心的不舍和行動上的無奈。要是心真的死了,按我們現(xiàn)在的思路:走就走唄,還懶得去說呢!
應該說,發(fā)牢騷是歷史以來人們“離去”時最常見的心里表現(xiàn)形態(tài)之一。因為,人總是有情感的,在內(nèi)心不舍與行動無奈的夾擊下,用言語來泄憤再正常不過了。
事實上,離別時的心里表現(xiàn)形態(tài)還有很多:超然若素型、悠雅浪漫型、后會無期型,等等。超然若素型的例子,如張子房,待劉邦做了大漢公司的以后,不計個人得失,如一粒塵埃歸于山林。悠雅浪漫型的如徐志摩的詩: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后會無期型的例子,時下多得很,在親朋好友中發(fā)生,在合作伙伴中發(fā)生;不時地發(fā)生在公事中,不時地發(fā)生在私事里。究其根本原因,大都是為了個人利益,一拍二散,老死不相往來。
從醫(yī)學的角度上講,發(fā)發(fā)牢騷也許有益身心健康。但除此之外,要說有多大的作用還真是說不準。想跟屈原一樣,發(fā)頓牢騷成為千古名篇,對常人而言,那是難于上太空。所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牢騷雖然成不了千古名篇,但要警防讓其成為流俗瘋語。
每有同事辭職,不管什么原因,大家跑到酒店喝一頓,一為送行,二為聚話。本是件好事!可是,次數(shù)多了,不免覺得是老調(diào)重彈。大家在充分發(fā)揮想象的前提下,毫無根據(jù)地大贊特贊他處的風景。無情地打壓自己“家園”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暴出一串串酒后之言,事后想起來都覺得好笑。不過有一點還好,等第二天清醒過來,誰也不去當真!
《離騷》讀書的心得體會【篇10】
品魯迅之作,感慨萬千;讀冰心散文,細膩委婉;然而,屈原詩歌,給人留下的卻是無限激情與對祖國的忠誠!
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的民族節(jié)日,為了紀念屈原而產(chǎn)生。
有人曾說過:“初讀好書,似遇新友,重讀此書,似會舊友。”的確如此,第一眼見到《離騷》二字,就覺得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書籍。果然,大約一看后,無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過書來表達的情感。反復斟酌后才略知一二。
“寧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這句是我最難忘的一句。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卻在字里行間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報效祖國,為國家效力的熱衷這情,“我委屈著自己的心智,壓抑著自己的情感,暫且認同把譴責和羞辱一起承擔。”
是啊,也許屈原那熱血沸騰的心我們終生無法親身體驗,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說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卻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遺輝。”好一幅幽美恬靜的水墨畫卷,好一種看破世俗,紅塵的浩蕩之氣,好一位用生命來鑄成宏偉詩篇的屈原。
讀好《離騷》,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整個心靈都受到了凈化還有對情感的升華,沒錯,面對生活,人生的道路,我們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則,屈原有“芳與澤其雜糅兮,唯玿質(zhì)其猶未兮”一說,哪么我們又何嘗不可有自己的看法與堅持!
讀好《離騷》雖沒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卻知道了為何它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上的奇珍瑰寶——它是一部感動人們,激發(fā)人們,有強烈藝術(shù)魅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