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讀書個人心得感悟
《規矩與愛》這本書看了一個多月終于看完了。眾所周知,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多地成為了家庭金字塔頂端的小珍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如這句老古話般。家長們對于孩子的寵愛和呵護讓原本的小天使們或許化身成為了小霸王。針對如此的教育現狀,其實很是值得用長遠眼光看問題的,家長們觸目驚心到想要及早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作家王濤推出的《規矩和愛》一書,盡管只是文字的述說,但是我們卻可以在看書的過程中學習并給孩子設置愛的規矩。
在全書后半部分中,我們可以讀到更多細節方面的規矩要求。這里的規矩是為孩子設置的規矩;這里的規矩是真正帶著愛的溫情;這里的規矩是目標明確的教育方式;這里的規矩是時刻培養孩子茁壯成長的衡量準則。
每個孩子都是美好的未來。他們理應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呵護。而方法何在呢?《規矩和愛》這本書給了我們最好的提示,讓有愛的“規矩”時刻伴隨他們的成長。
《規矩和愛》讀書個人心得感悟精選篇2
在我看了,規矩這個字眼比較刺激,但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將來步入社會所需要的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
正因此如,怎么看待規矩很重要,也在于每個家長的理解。給孩子立規矩,并不是說要給孩子禁錮在一個家長畫的圈圈里,更不是不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自我探索。具體說來,我的孩子現在兩歲兩個月,他可以掏馬桶水,可以拿著掃帚胡亂掃地,但是要注意安全,出門在外,動任何東西也要經過別人的允許。孩子在家瞬間就可以把家弄的亂七八糟,但是我們會在一旁輔助他的安全,告訴他避免發生類似呼叫120的事件。瘋狂玩耍之后,家長要有耐心配合孩子把東西收拾好。盡管兩歲多的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把東西完全擺整齊,但是他可以知道哪些東西放哪。完成之后,給予一定的表揚,讓孩子享受收拾這個游戲的過程。
在我們家,孩子的東西,他可以自主選擇玩耍,但是不是他的東西。我會告訴他,你動之前要問問媽媽:媽媽請問,這個我可以拿嗎?這樣做,也是希望他養成尊重人的習慣。當然,我會請孩子幫忙一起做家務,盡管有時候看來他的參與就是幫倒忙,但是多花一點時間和耐心,大人孩子確實皆大歡喜。熱心參與、團隊協作,這個也是我比較看重的情商培養之一。
有時候我都在和朋友開玩笑:我的孩子可以學習不好,但是習慣一定要好。只要他努力了,成績可以不好,只要能夠健康快樂成長,就足以。在我看來,盡管母親經歷了磨難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但是孩子不應該成為母親的附屬品。我們給他們的教育,不應該是上一輩所奉行的灌輸和管教,而是鼓勵和引導。
《規矩和愛》讀書個人心得感悟精選篇3
最近,閱讀了鐘老師推薦的王濤著作《規矩和愛》,對書中提出的有關孩子的教育觀點深有感觸。針對書中提出的教育理論,對照自己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有些地方做的比較貼近作者的觀點,有些地方做的和作者的觀點出入較大。不同的做法產生不同的效果,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孩子有益的做法要繼續堅持,同時,要不斷修正對孩子成長不利的一些方式方法。
對書中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這是《規矩和愛》里的中心思想,通俗的講就是孩子需要愛,更需要規矩,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最不缺的就是家長的疼愛。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好吃、好玩的先給孩子,孩子喜歡什么玩具,想去哪里玩都盡全力滿足。按照古代“孔融讓梨”的思想要求孩子已經不太現實,首先家長就不可能這樣要求孩子。但愛不是放縱,否則愛就變成了害,在有關孩子個人品德、學習習慣、性格培養等大是大非問題上,是必須有一定的規矩的。當然,規矩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平時一點一滴習慣的養成。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要求孩子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然會再做其他事情,這個好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所以在作業方面基本不要我們家長操心。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有時適當的懲罰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記得孩子很小的時候,不知什么時候養成了擠眉弄眼的壞毛病,怎么講也改不掉,一次又在擠眉弄眼時,我們上去就是一巴掌,孩子當時委屈的哭了一會,但從此再也不擠眉弄眼了。當然,在教育過程中一定也有許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做事拖拉、不注意個人衛生等問題,一直沒有更好的辦法去糾正孩子的這些壞毛病。
作者認為學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我們認為這就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必須做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好與不好的習慣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剛上小學時,孩子看電視、玩電腦的興趣比較大,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但不玩這些又會讓孩子與社會脫節,就與孩子約定平時大家都不看電視,玩電腦,周末可以多玩一會。家里人也都比較配合,平時基本上不開電視和電腦,孩子自然養成了好習慣,只在節假日才看看。
書中提到了情商與智商的關系,認為情商在孩子的成長中起到更多的作用。中國的父母往往更多的關注孩子的智商情況,孩子是否比別人家的聰明,就算是現在意識到了情商的重要,也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在老師的教育培養下,我家的孩子學習成績還算可以,但明顯感到孩子小小年齡就有了不應該有的壓力。比如每次考試前孩子都很糾結,擔心考不到100分,擔心別的同學考試超過他,擔心當不上班長了。缺少男孩子應該有的大度和灑脫。作為家長,我們只能盡量開導孩子,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長知識,不是為了得100分。只要應該會的學會了,考試不要粗心,考不到100分也沒什么。但要通過考試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能夠經歷一些挫折教育對現在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幫助。
總之,規矩和愛并非是完全對立的兩方面,愛為規矩之根源,規矩為愛之保障。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但首先要讓孩子成為一位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這需要每位家長做好與學校老師的配合工作,共同為孩子的成長而努力。
《規矩和愛》讀書個人心得感悟精選篇4
接受恩師的邀請,在寫下這篇讀后感之前,我思量了好久如何構架文章能夠表達清楚我的感受。再次翻看書籍,回想這兩年多走過的路,我突然意識到,也許壓根就不會有框架,有的就是一個心態,具體說來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我的孩子還不到兩個月。朋友送來,翻閱過后,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對其中一句話很有印象。那句話的大概印象就是,要從父輩對我們的教育中進行反思。是的,我的母親對我屬于那種相對高壓的教育,學習至上、規矩至上。從上學開始,自己衣物,自己洗,在培養我獨立性的同時,或多或少得缺失了一些少年應有的快樂。甚至為了我的學習,母親把家里的電視劇給賣了。那個時候的我,雖然沒有太多的抵觸,但是那種近似空虛和孤獨的感覺,至今讓我難忘。
按照母親的想法,我如愿進入大學深造。但是,母親萬萬沒有想到,高考志愿我一個省內的學校也沒有填,一心想著自己闖蕩,全然不顧長輩的心情。時至今日,母親埋怨我離家太遠,而我也開始后悔,親情的釋放被空間的距離生生地拉扯開。盡管安家落戶首都,孩子天真,丈夫顧家,但是那種思鄉的心情和無法照顧長輩的感覺卻時不時讓自己心塞。
說了這些,并不是埋怨母親,而是因為《規矩和愛》的那句話讓我想到這些,時至今日,我甚至對我曾經不顧一切的“離家”行為有些許后悔。映射到我自己身上,為人父母應該怎么做?是延續母親的做法?還是實行新時代父母所推崇的“自由教育”?
中國有句古話“過猶不及”,凡事不可過度和偏激。作為華人家庭,盡管接受了一定西式的教育,但是畢竟我們暫時沒有能力也沒有想法讓孩子進入西方社會,所以一定還是有一些傳統的內容滲入家庭教育中。對于傳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是必須要做的。
《規矩和愛》讀書個人心得感悟精選篇5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這是現在普遍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理念,都說現在的孩子家長不只是有兩個。應該是六個,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現在的家長大多是獨生子女,而孫子和外孫更是心尖上的寶貝疙瘩,所以說這本書更是現在家長的一本指導書,學校推薦這本書的時候,說實話一直很排斥,以為又是枯燥的理論學說,當這本書到我手上的時候,翻看看確是再也丟不下了。
整本書,將規矩和愛交給了我們,規﹑矩,校正圓形﹑方形的兩種工具,多用來比喻標準法度。這是規和矩的意思,而規矩的意思是一定的標準、成規與指老老實實,恪守本分的人,而這里的規矩指的就是我們的愛建立在標準與成規上,這是一種大愛,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很多父母常常不忍心給孩子做規矩,這樣的錯誤行為的根源就是父母自己沒有建立對規矩的敬畏。
非常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書上說,如果不給孩子做規矩,孩子就會給你做規矩;孩子今天給你做了規矩,明天就要對這個社會做規矩。做規矩的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之心,敬畏既是修身之道,又是倫理道德之底線,敬畏自然就是幸福之保障。在家庭中孩子能夠敬畏規矩,長大立于社會,方能敬畏法律。得尊重、禮讓、感恩,悲憫,用一個字來說,就是愛;另一個是節律、規范,用一個詞來說,就是規矩。這,也就是這本書的核心。愛與規矩具有一致性,沒有規矩的愛是溺愛,沒有愛的規矩是教條。要建立正確的規矩,在這規矩中充滿愛,才能培養真正健全的孩子。
不管你多有財富,請記住:再富不要富孩子。
不管你多有權貴,請記住:再貴不要貴子女。 記得看《離婚前規則》上母女兩個交涉的一段話,女兒說,都說我們這一代是被寵大的一代,其實我們不想被寵著。聽到沒,其實不想被寵著,不論是老師還是父母,孩子們其實不想被寵著,我們對孩子或是學生,都不要溺愛他,溺愛到最后,不僅害了孩子還會害了自己的,而我要反思的是課堂上如何建立起規矩和愛共同能存在的一種規則和尺度,規矩和愛能培養出謙卑而自信的孩子,課堂紀律性是優秀課堂的保證,所以,我們要一邊愛著孩子一邊制定下規矩,這個課堂想想就美好。
《規矩和愛》讀書個人心得感悟精選篇6
身為一名母親,我也讀過了不少有關于育兒的相關書籍。有些是教導方法的,有些是說明溝通技巧的。有些是講解教養方式的,有些是解析孩子心理的。在眾多的同類書籍之中,我認識到了當今身為父母的不易。而養育好一個孩子的前提是家長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或者正確的教育理念。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無時不感覺到身上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眾所周知,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多地成為了家庭金字塔頂端的小珍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如這句老古話般。家長們對于孩子的寵愛和呵護讓原本的小天使們或許化身成為了小霸王。針對如此的教育現狀,其實很是值得用長遠眼光看問題的家長們觸目驚心到想要及早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作家王濤推出的《規矩和愛》一書,盡管只是文字的述說,但是家長卻可以在看書的過程中學習并給孩子設置愛的規矩。
全書的開篇單刀直入地提到家長朋友們需要學習做合格的父母——這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因為父母的職責無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為父母,注意的細節還是很多的。書中非常精辟而又獨到地為眾多家長設定了為人父母的四項基本原則:不占有原則;規矩和愛統一的原則;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則;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原則。總的說來,四大基本原則的背后則是蘊藏著無窮父母的深愛。盡管有些地方看似苛刻,但是卻是實實在在需要家長朋友們關注和重視的。
在全書后半部分中,我們可以讀到更多細節方面的規矩要求。這里的規矩是為孩子設置的規矩;這里的規矩是真正帶著愛的溫情;這里的規矩是目標明確的教育方式;這里的規矩是時刻培養孩子茁壯成長的衡量準則。為了加深相關的觀點,書中還特地羅列了錯誤的父母教養方式。以明確的目標,設置正確的教養理念,讓融匯著濃濃愛的規矩伴隨孩子健康成長的人生路。
弗郞西斯·培根說過,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使孩子們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性格,是大有稗益的一件事。通過通篇的閱讀,我其實感覺是受益匪淺的。尤其是看到那段沒有不能做規矩的孩子。只有不會做規矩的父母更讓我激發強烈的給家中小兒豎規矩的使命感。老人們常說從小看到老,殊不知,孩子們長大之后的一言一行與從小養成的規矩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的。家長們在這一點上勿必要引起足夠的注意。
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美好的未來。他們理應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呵護。而方法何在呢?《規矩和愛》這本書給了我們最好的提示,讓有愛的規矩時刻伴隨他們的成長。
《規矩和愛》讀書個人心得感悟精選篇7
鼓勵孩子自由發展和探索,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導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態度,擁有快樂生活的能力。
還有一點,我覺得挺重要的,那就是立“規矩”前,父母一定要做到,做規矩的過程一定要以一個享受和玩的心態來面對。例如刷牙,我都是當著孩子面刷牙,讓他參與進來幫媽媽們刷牙,然后趁勢告訴他自己也可以刷牙,但是需要媽媽幫忙。現在,喝奶、漱口、講繪本、牙線、刷牙、涂護牙素,對我兒子來說是一個很自然的程序,如果少一樣,反而他還會告訴媽媽,他要堅持。
孩子興許生來就是改造父母的。時至今日,身邊的朋友沒有一個人預料到我會成為這樣的母親,我想著就是孩子給我的改變,愈發懂得面對一切該有一個怎樣的心態。現今社會有很多極端傷人事件,很多人在抱怨社會環境不好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個人情商能力低的一個因素?情商教育有很多因素,但是作為初入人世的孩子來說,家庭教育的確是情商培養的第一道防線。
也許生活可以不富有,但是情感不能貧苦,樂觀的心態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作為新新父母,我希望我能夠成為我兒子的朋友。等他成長為一名會快樂生活的普通人時,我想我就可以真正享受我的生活,而生活中卻有了一個年輕、樂觀的朋友。想到這些,我就又有些激動了,陪伴孩子成長的動力和激情再次燃起——
隨想隨寫,胡言亂語,希望各位多多包涵。任何一本書,一個人的經歷,都只是借鑒,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家庭情況,因人施教,用愛去打造一個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長,感恩!
《規矩和愛》讀書個人心得感悟精選篇8
鼓勵孩子自由發展和探索,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導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態度,擁有快樂生活的能力。
還有一點,我覺得挺重要的,那就是立“規矩”前,父母一定要做到,做規矩的過程一定要以一個享受和玩的心態來面對。例如刷牙,我都是當著孩子面刷牙,讓他參與進來幫媽媽們刷牙,然后趁勢告訴他自己也可以刷牙,但是需要媽媽幫忙。現在,喝奶、漱口、講繪本、牙線、刷牙、涂護牙素,對我兒子來說是一個很自然的程序,如果少一樣,反而他還會告訴媽媽,他要堅持。
孩子興許生來就是改造父母的。時至今日,身邊的朋友沒有一個人預料到我會成為這樣的母親,我想著就是孩子給我的改變,愈發懂得面對一切該有一個怎樣的心態。現今社會有很多極端傷人事件,很多人在抱怨社會環境不好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個人情商能力低的一個因素?情商教育有很多因素,但是作為初入人世的孩子來說,家庭教育的確是情商培養的第一道防線。
也許生活可以不富有,但是情感不能貧苦,樂觀的心態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作為新新父母,我希望我能夠成為我兒子的朋友。等他成長為一名會快樂生活的普通人時,我想我就可以真正享受我的生活,而生活中卻有了一個年輕、樂觀的朋友。想到這些,我就又有些激動了,陪伴孩子成長的動力和激情再次燃起。
《規矩和愛》讀書個人心得感悟精選篇9
閱讀《規矩和愛》是老師給的任務,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了解和詮釋家長如何更好的面對孩子和教育孩子。你是用什么樣的方式來面對你的孩子呢?是響應你的父母的教育方式?還是通過各種媒體來學習式教育?還是用你自己的天性,沒有約束,隨心所欲的面對呢?
說實話鐘老師在上期家長會上發布的任務中我沒有當回事,心想:“很多年不看書了,突然讓我來看書學習,實在是太困難了,根本看不下去。后來跟家長們聊起這事,許多家長想法和我一樣。這個動作太難,看都難別說是寫了,根本寫不出這么鏗鏘有力的文章,所以家長們都會選擇度娘,這一段可以復制一下,那一段也可以復制一下,這樣就可以輕輕松松的變成自己寫的了。當然了為了體現家長們的智慧,絕對不能讓孩子知道是從百度上抄的。”
看到很多家長們貌似看透了也看懂了《規矩和愛》這本書,也總結的超好,讓我感覺家長非常有才。個個都是高手,這么優秀的家長孩子們不愁沒有好榜樣!這些都是滿滿的正能量啊!
在這里我想提到的是我沒有讀《規矩和愛》這本書,但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又不能抄襲網上的讀后感。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在手機里下載一個有聲讀物的軟件,叫---聽書神器。看書就想睡覺,聽那就好多了。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聽,我想這次家長們沒有我智慧了吧!哈哈。
好吧!我也來說一下,所謂的大道理吧!教育孩子有很多種方法,這就是所謂的規矩。有處罰有獎勵。就像我對待我們的員工一樣,現在用的都是獎勵制度。這也是從陳安之的勵志里學來的,有的家長很智慧,很有思想。他們的孩子就不會弱到哪去,孩子很聰明一學就會,也不需要太煩神。我認為這里的智慧指的就是智商,但是我想說的是情商,因為有了高情商,智商就不會低哪去。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吧!
有一個年輕媽媽帶著她孩子走在我前面。那小孩看上去頂多有4歲吧,但是話倒說的蠻利索的。進超市之后,這孩子媽媽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和孩子說:“你準備好的清單呢?按照紙條上面的開始選吧!”我當時就想,這么個小的孩子會選什么啊?但是當我看到那小孩蹦蹦跳跳地拿著紙條跑到牛奶柜臺那里的時候,我就知道我錯了!這孩子一邊看標簽,一邊跟她媽媽講,然后她媽媽看都沒看就拿了一箱牛奶。接著小孩又去挑水彩筆,一個個看來看去,那脖子仰的,我看的都疼,最后挑了款24色的讓她媽媽幫他拿下。后來她又看著那個“清單”買了醬油、鹽等等生活用品,還給自己挑了個小熊樣子的水壺。整個過程大概有不到半個小時,我一直在遠處盯著母女倆,她媽媽基本沒有幫助孩子什么,只是當孩子遇到標簽上不認識的字時,會詢問媽媽,但是貌似超市里面的字,沒有幾個是這個小孩不認識的。最后結算錢的時候,我還在她們后面,那個小孩想買一個叫“炫邁”的口香糖,她媽媽當時說的一番話,我聽后震驚了!她說:“第一,我們今天并沒有準備要買這個,買這個就超出我們的預算了,這樣是不對的。
另外,你認識這兩個字么?如果認識,媽媽就獎勵給你啊。”那小孩很無奈的說不認識,結果她媽媽就跟他念了一遍,然后說:“你記住了,下次來超市,如果你認識這兩個字,我就獎勵給你!”說完小孩很聽話的不哭也不鬧就跟媽媽走了。
真的很讓人震驚!這個小孩僅僅只有4歲大,就能認識那么多字,而且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會自己做購物規劃,真是不簡單!而且這媽媽確實懂得怎么教育孩子,所以說: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培養出來的!最近我也在培養許有杰的各個方面,雖然不是太盡人意,經常會出錯會丟三落四,這些好像我都不管也不去提醒但是我還是會密切關注他的一切,哪怕是他的一個微小的肢體語言。我也讀過很多關于育兒的書,作為曾經的合肥人民廣播電臺的一名“青春驛站”和“我們的小世界”的主持人,也做過相關的育兒節目相比較其他家長我更有經驗,但是孩子與孩子也不一樣,遺傳因素也不一樣,孩子的成長道路是需要我們的智慧的帶領,必要時還要和我的孩子們斗智斗勇,我要學會做個“懶爸爸”這就是愛!這就是我所設定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道理講太多了,有點不像我的風格了。家長們……孩子們不喜歡聽大道理就讓我們生活化的產生規矩中的愛! 《規矩和愛》讀書個人心得感悟2
接受恩師的邀請,在寫下這篇感受之前,我思量了好久如何構架文章能夠表達清楚我的感受。再次翻看書籍,回想這兩年多走過的路,我突然意識到,也許壓根就不會有框架,有的就是一個心態,具體說來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我的孩子還不到兩個月。朋友送來,翻閱過后,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對其中一句話很有印象。那句話的大概印象就是,要從父輩對我們的教育中進行反思。是的,我的母親對我屬于那種相對高壓的教育,學習至上、規矩至上。從上學開始,自己衣物,自己洗,在培養我獨立性的同時,或多或少得缺失了一些少年應有的快樂。甚至為了我的學習,母親把家里的電視劇給賣了。那個時候的我,雖然沒有太多的抵觸,但是那種近似空虛和孤獨的感覺,至今讓我難忘。
按照母親的想法,我如愿進入大學深造。但是,母親萬萬沒有想到,高考志愿我一個省內的學校也沒有填,一心想著自己闖蕩,全然不顧長輩的心情。時至今日,母親埋怨我離家太遠,而我也開始后悔,親情的釋放被空間的距離生生地拉扯開。盡管安家落戶首都,孩子天真,丈夫顧家,但是那種思鄉的心情和無法照顧長輩的感覺卻時不時讓自己心塞。
說了這些,并不是埋怨母親,而是因為《規矩和愛》的那句話讓我想到這些,時至今日,我甚至對我曾經不顧一切的“離家”行為有些許后悔。映射到我自己身上,為人父母應該怎么做?是延續母親的做法?還是實行新時代父母所推崇的“自由教育”?
中國有句古話“過猶不及”,凡事不可過度和偏激。作為華人家庭,盡管接受了一定西式的教育,但是畢竟我們暫時沒有能力也沒有想法讓孩子進入西方社會,所以一定還是有一些傳統的內容滲入家庭教育中。對于傳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是必須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