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體會
這幾個月來,我發現兒子自信了,我說什么他都能聽進去,不會與我對著干,感覺他越來越好帶了,而且比以前開心活潑了很多。我發現他的這些變化都是從我看了李雪寫的那本《當我遇見一個人》這本書開始的。
前段時間,我和兒子的關系充滿了糾結擰巴,我想給他愛和自由,卻又被恐懼焦慮抓住,心里想好好愛他,說出口的話卻變成了威脅與詛咒。歸根結底是因為我自己的狀態沒有整理好,沒有安全感,我自己內心不安寧,有可能還有一點抑郁,不能抱持兒子的任何情緒,看不到也感受不了兒子真實的感覺。
當他說要買玩具的時候,我便批評教育他說家里不是已經有一大堆玩具了嗎?還買那么多回去干嘛呀?并且指責他總是把玩具買來之后就堆在家里,不玩了,浪費我的錢。每次一聽我這樣說,兒子馬上變得垂頭喪氣。有時遇到他特別喜歡的玩具,他便會站在那個玩具旁邊,默默的流眼淚,不愿意離開。
面對兒子的眼淚,有時我會非常憤怒,有時也會覺得很難為情,為了擺脫這一窘境,我會拿出殺手锏,對他說:“你再這樣,我就把你送到你爸爸那邊去。”一聽我這樣說,兒子便會馬上哀求說:“媽媽,不要!”
想當初剛來深圳的時候,我剛剛找到一份工作,壓力很大,有時我會把這種焦慮無助的情緒發泄到兒子身上,特別是當他學他爸爸那樣撅著嘴的時候,我更是怒不可遏,我會瞪大眼睛死死地盯著他看,滿眼都是怒火。兒子那段時間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現在想起來真的很后悔,心疼他。
兒子經常讓我給他買玩具,以前我老是把握不住這個度,總是左右搖擺,有時候覺得應該滿足他,讓他開心快樂一點;有時候又覺得,這樣慣著他,會不會讓他以后不知道節制啊!
剛好李雪的這本書里面談到這個問題,她的觀點是要誠實回應孩子的需求,對于是不是要百分百滿足孩子的欲望,取決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滿足,那就輕松愉快的盡情滿足,多多益善。沒能力或者不愿意滿足,就直言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花錢。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誠實。誠實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滿足,也會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配不上,將來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豐富的物質生活。
看了李雪的這本書我才知道,及時滿足孩子欲望的重要性。兒子有一段時間很喜歡向我要錢,看到我去超市買東西,見我拿錢出來他就要,看到售貨員找我錢他也要,以前我會拒絕,現在我會給他,他要多少就給多少,然后呢他就存在一個收銀柜的玩具里。
有時我去超市買東西,兒子他會主動的說:“媽媽,用我的錢嘛!”從他的收銀柜里拿一些錢給我,我向他道謝時他一臉的自豪;有時他也會舍不得,說:“媽媽,我沒多少錢了,你還是用你自己的錢買吧!”
現在兒子對于玩具他不會那么強烈地爭著吵著要買了,一般他說要買的玩具我也會買給他。李雪在書中說,父母無論貧富都可以向孩子傳遞: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那么孩子未來自然會物質豐盛,而且不執著于奢靡。
請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與他分享工作并獲取金錢的樂趣;請不要再嘮叨“珍惜,別浪費”,而是告訴孩子你值得擁有富足美好的生活;請不要再向孩子倒苦水“養家多么不容易”,而是講述你為這個家庭奮斗的自豪和滿足。為了孩子將來物質和精神的豐盛,請父母收起自己的沉重和匱乏感,將希望傳遞給下一代。
中秋節那天,我問兒子想吃什么,他想了想說,想吃方便面。于是我帶他去超市買了一包紅燒牛肉面,中秋節那天我們倆就一起吃方便面。我發現偶爾吃一下方便面,其實味道也還不錯?,F在我遇到一個新問題就是他每天跟我一樣睡得很晚,這個問題想要解決,我知道關鍵在于我自己,我要改變自己熬夜的這個壞習慣,如果我能做到早睡早起的話,他才會改變。
《當我遇到一個人》這本書的作者李雪,是一個古靈精怪的女孩,她自己雖然沒有生孩子,可是卻一語就抓住了母嬰關系的本質。童年的親子關系模式會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系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她的這本書,與傳統的育兒書有很大的不同,我覺得她的這本書是道,其他的育兒書是術,她的這本書真的值得父母一讀再讀。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2)
卷卷剛剛過了兩歲的生日。最近我感覺到她已經有了同理心。吃過晚飯后,通常是我和卷卷單獨相處的時間,我會問她是出去玩還是在家玩。這天,她選擇在家玩撲克牌。玩了一會兒,我已經給她放了一半的洗澡水了。她突然想出去玩。我同意了。
小區里有個“廣場舞天后”,應該是有過舞蹈基礎的阿姨,舞姿優美,我也是她的粉絲。
我們出去的時候,恰逢“天后”在教新的舞蹈動作,我便學起來。此時,卷卷跑向旁邊的滑滑梯。跑了一段路后,看我沒跟上,又停下來等我,嘴里說著“玩滑滑梯”。我便過去跟她說“媽媽想學會兒舞蹈,我們在這里跳舞好不好”。她同意了!
于是我們就繼續跳舞,結果抬手時不小心碰到了卷卷,原來她不知道什么時候站在我身邊了。好在只是輕輕的碰到,我趕緊蹲下來給卷卷道歉,發現她眼里含著淚水,喃喃道“滑滑梯,玩滑滑梯”,很明顯的,是壓抑了自己玩滑滑梯的欲望。她很愛媽媽,所以選擇陪伴媽媽。
最近,我在微信讀書上讀了李雪的《當我遇見一個人》,書中提到:接納并完善自己,教育是一種傳遞,當自己杯滿之后,孩子自然會順著對的方向蔓延。這本書的很多觀念與我們的“常識”相背:“好習慣無法培養,壞習慣只因缺乏愛”。但值得仔細讀讀。
幸運的是,從卷卷很小的時候,我就請教過長輩,學習了與《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到的類似的教育理念,傾聽孩子的需求,竭力去滿足,盡量不評價孩子(詳見:不評價的交流方式是怎樣的——李松蔚,慚愧,自己有些時候還做不到完全不評價)。所以,即使卷卷偶爾淘氣的亂扔東西,我也只是默默收起來,不批評?,F在看來,只要多回應孩子,她自然的就培養了同理心,健康的成長。
讀了《當我遇見一個人》,我又學習到了一些具體的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比如提到了: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試圖解決對方的情緒,其實只要確認對方的感受就好了。孩子失去心愛的小貓,非常想念。如果父母提出解決方案——別太傷心了,再買一只。其實是否定了孩子對小貓的`愛。如果父母只是陪伴或者回應——媽媽看到了你的悲傷,孩子就完整的體驗“失去”的悲傷,變得自然平靜,或許自己就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再買一只小貓。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3)
今天我們要推薦的是一本李雪老師的作品《當我遇見一個人》,李雪老師的這本書給我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因為她真的是直擊我的內心。
在我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先去網上查了關于這本書的內容還有書評,褒貶不一的說法讓我對這本書更加感興趣。這本書說的是母嬰關系,而我覺得這反映出的問題或者是建議不僅僅是嬰兒時期的問題,只要是還在父母監護范圍的孩子都適合。當我讀第一遍的時候我就把小時候的記憶代進去,當我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我自己所接觸過的問題學生代入,我覺得毫不違和,甚至完全符合。
這本書緊緊圍繞“愛和自由”去寫,從孩子的角度去整理所遇到的問題,她跟別的心理學書籍不一樣的地方是不忽略孩子本身的需要,不單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其中“限制是偽造的愛”,我真的很認同。孩子表現出的行為背后的想法大部分家長是不愿去想的,因為他們覺得作為父母所經歷的事足以得出正確的觀點,而他們要做的是直接給孩子正確的結論就行,孩子的錯誤想法是沒有必要的??墒沁@往往忽視了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導致的心理思考過程。
曾經有好幾個學生跟我說過他們想要玩游戲,而他們的媽媽總是不讓,甚至連手機都不讓碰,他們的媽媽越不讓孩子玩,孩子就越想玩,這不單單是逆反心理,這是被限制的孩子的正常反映。后來我跟孩子說如果你成績進步了老師愿意跟你的媽媽談談,讓他把玩游戲作為獎勵。半信半疑的孩子最后還是很興奮的滿口答應,他跟我說他不相信他的媽媽會答應。緊接著,我要求孩子的班主任開了家長會,把情況跟孩子的媽媽做了說明,讓媽媽嘗試讓孩子作為獎勵玩游戲,并讓媽媽主動親口告訴孩子。最后孩子的成績真的有了很大進步,因為他不再在游戲上糾結了,游戲也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使然,是孩子內心的真實需要。隨著孩子成績的不斷進步,自己主動減少了玩游戲時間,
從事老師這個職業以來,我逐漸發現去輔導班補差的孩子在行為習慣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而且一個孩子的成績跟智力的關系沒有想象中那么大。讀完這本書,讓我更加覺得這些孩子的心理需要我們去關注。也許是信任,也許是關注,也許是共振,也許是鼓勵.......當愛和自由同時滿足時,這個孩子的進步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4)
20__年7月我成為了一名父親,家里買的書大部分是關于育兒以及如何與孩子構建良好關系,培養孩子的書籍,當我看到這本書就被這個名字吸引了,這本書顛覆了我的很多觀念。整本書都在訴說著作者的最基本的觀點:母嬰關系,其實在我來說也是親子關系,決定孩子的一切關系。并從多方面闡述我們要愛孩子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們所愿。
本書其實也是作者李雪自身經歷的一些體驗和提煉,從客體關系心理學的角度認為母嬰關系決定了這個嬰兒長大后的生命底色。嬰兒出生的頭兩個月里處于“正常自閉期”。這個階段的嬰兒對外界的反應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為這時候的嬰兒的感覺里,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里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母親。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嬰兒的這種“全能自戀”,即“世界與我一體,呼奶換抱。無所不能”。
當嬰兒的“全能自戀”得到較充分的滿足后,心智自然向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別人。愛向內灌注滿了,自然回流向外界。這就是所謂的“主客體分化”。完成這種分化后,嬰兒對世界產生了最基本的信任,將來不會再遇到挫折時想要毀滅一切。如果嬰兒在最初的體驗里體驗到自己的“無所不能”,他以后的生命底色將是溫暖多彩的,反之則將是孤獨灰暗的。
在沒有接觸到本書前,我們聽說的”哭聲免疫法”、”哭聲控制法”、”定點定時哺育”、”睡眠訓練”、”延遲滿足”等,覺得會很好的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規范孩子成為一個有秩序的人,本書中卻恰恰反對這樣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教育方法,這樣做的后果會讓嬰兒的“全能自戀”的心理基礎嚴重受損,為以后的心理問題埋下了隱患,有損嬰兒的生命底色。
本書中還介紹了滿足孩子的“全能自戀”后孩子的表現,使父母對孩子的各種認為不乖的行為表現不至于太焦慮。同時本書還舉例說明了很多對孩子的評判行為,轉變評判思維,而不是一味的規范價值取向,需要通過事件本身來說明問題,而不是直接主觀用自己以為的價值取向思維去規范孩子,作者主張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多一種規則就給孩子的無限可能多了一道枷鎖。
通過這篇書籍的學習,我聯想到了大學時期漸漸快遺忘的專業課程社會心理學:人格的形成是在嬰幼兒時期就養成了,比如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兒童是人類之父,人格主要決定于童年經驗”。
他把心理發展階段分為:口唇期(0—1歲)、杠門期(1.5—3歲)、性器期(3—6歲)、潛伏期(6—8歲)和生殖階段(成年人);還有美籍的德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這些心理發展階段以及心理理論不禁讓我想到了與本書的關聯與差異,關聯在于孩子都有各種心理時期以及不同的心理實際的滿足程度對孩子的人格形成有影響,差異在于具體操作方法上是否使用行為主義心理學方法還是使用充分滿足孩子的”全能自戀”,例如:當嬰兒餓了需要哺乳滿足”口唇期”階段時是使用“遲滯滿足”原理還是使用本文中作者觀念,這樣的差異也許只能在不斷的認識和共同成長中慢慢的印證。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5)
《不完美,才能漏入閃耀的光》,致《當我遇見一個人》。
感謝這本書,內容和顏值都在線,文字與配圖相得益彰。李雪老師的文字,在溫暖與尖銳間游走,深入你心,又引你內省。
品讀過程中,不由地讓我想起萊昂納德·科恩《圣歌》里的一句經典歌詞:“敲響仍然能響的鐘,忘記那完美的祭品。那上面有道裂縫,任何東西都有裂縫——光就是這樣照進來的?!?/p>
是呀,這世間,誰也不完美。而誰又能評判誰的不完美?我們不能擁有完美的父母,我們自己也不可能成為完美父母,就像任何東西都會有縫隙。
而其實,只有有了縫隙,光才能透進來。而這光芒,可能恰恰是你最好的老師,帶來真正的覺知和成長。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6)
一個做催眠的朋友推薦,當我從網上買來這本書,在書店閱讀完畢時,最真切的感受就是我愛上了李雪。 這本書從處處散發著文藝或者藝術的氣息,從書名,繪畫,排版等都可以感受到。這一點從其他心理學書籍中很難感受到。作為一個文藝青年,這種文藝的氣息當然是我喜愛的。也說明,李雪內心有著文藝的種子。
一個如黃蓉般女人,聰慧伶俐,可愛率真。物理學背景出身,會維修各種電子產品,連前前男友武志紅這方面都請求她幫忙。 這本書啟發了我三個方面的意識和感受。
1、點破潛意識限制。只有努力才能賺到錢,才能成功。盡可能的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金錢作為資源會流動到自己的身邊。 掙錢不一定要努力。努力這個詞本身就說明做事的時候消耗自己的能量,而不是享受。 有人說,那我是不是享受躺在床上,金錢就可以自然來到自己身邊。我的認知是,從市場經濟來說,自己要輸出有價值的產品或者服務時,才能發生金錢流動到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當然不是剛開始做產品,就必須要對別人有價值。
不要限制自己,想做就做,才能隨心享受過程,就會讓別人看見并喜歡。 我配得上擁有很有錢。 就像我前兩天在自己公眾號“任游子”中發布的文章,文人致富的時代已經到來,分析了文人從春秋戰國到現代的過程,文人從自由瀟灑的狀態逐漸被各種皇帝的專制制度限制壓抑,文人創造性頻臨滅絕。幸好,現在社會越來越自由,文人的創造性在回歸。
2、關于親子教育方面,我獲得了打破常規而真實的認知。敬畏孩子的靈性,不要限制孩子,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盡可能讓孩子自由。如果做父母的限制性念頭發生,覺察自己,很可能是自己童年被父母的限制,無意識地想傳遞給孩子。不斷地覺察,限制就會越來越少。 孩子是帶著靈性來療愈我們的。 3、李雪講述各種心理的來源,也就是童年與父母的關系過程中,我也是不斷從無意識中覺醒,這個閱讀的過程本身具有療愈的功用。 好神奇,這篇書評不到三五分鐘就將自己想說的話暢通地表達完了。 我愛你,李雪!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后感(十):這本書看的我淚水漣漣
第一次接觸李雪老師的書,看過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最大感覺 就是舒服。
首先這本書的裝幀,我非常的喜歡,線裝書,本書可以平攤在書桌上一頁一頁的仔細欣賞,那種180度的感覺真是讓人很舒坦,內頁穿插著淡雅的水彩畫,排版字體大小恰到好處。
李雪老師的寫作水平很強,我深深的被她的文字牽引著,進入到作者的講述中去。
娓娓道來將一個個鮮活貼切的實例穿插到了相關的核心觀點中。
我在很多故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正如作者所說,將潛意識意識化,最后進行整合,讓內心變得統一。在看的過程中,我進一步一點點的認識了自己。
我感覺到了接納,抱持。
這本書不僅僅講了母嬰關系,還可以舉一反三的應用到生活當中去。
感謝李雪老師的文字,讓我看到了我自己。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7)
可能是和作者有類似的經歷,所以會很認同這本書。書中貫穿了如何和孩子建立愛的鏈接,如何給予別人自由,如何讓孩子在大人給予的愛和自由中,成為一個知足和心理健全的孩子。
跟尹建莉老師的很多觀點很相似,不過尹建莉老師是以教育為主,想要讓孩子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多的是給孩子自由,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做父母的盡量克制自己想要指責孩子或者想要包辦孩子,給孩子的好的教育就是大人管住自己的嘴巴,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而李雪老師的這本書主要還是給予孩子自由和他建立起來良好的愛的流動的鏈接,這樣的教育是愛的教育,只要孩子有了愛感受到了愛他才能成為心里健康的人。
可能真的是從小缺愛和自由吧,看的我真的是感同身受,而且也發現了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因為母親的愛指責,愛管人,暴脾氣,圣母心理,所以好像在母親那里從來沒有得到過愛,而且也會很迷惑覺得她這些行為可能是愛吧,可是這樣的愛我寧愿不要,這樣的愛除了束縛,抱怨,道德綁架,好像并沒有讓我感到過幸福感。而我和母親很多時候也是沒有辦法好好聊天的,她習慣了指責,習慣了道德綁架,習慣了拿別人家的孩子攀比,而我也習慣了反抗,習慣了指責,習慣了抱怨她不是個好母親···
可是很苦惱從來都不知道如何去改變自己,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而看了《當我遇見一個人》學會了內省····學會了接納父母的這些種種,只是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真的發現是有改變的。只是這個過程時有起伏,因為自己真的不知道如何去愛人,內心很喜歡孩子又很怕自己生了孩子像自己的母親一樣····平時遇到小事情就很愛指責和抱怨···所以老公對自己也市又愛又恨的····
可能那些幸運的人遇到了理解自己懂自己又會愛自己孩子的父母的讀者,對這本書并沒有什么大的感觸,因為這本書就好像在敘述你的生活里的關于愛的小事情,而對于我們從小缺愛,不知道如何愛人,又不知道如何和父母溝通的孩子,看到這本書就像是干涸的土地遇上大雨瓢潑一樣過癮,所以會想要強力推薦。
不知道有沒有和我一樣經歷的讀者,同時很喜歡孩子又很怕以后自己像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嚴重缺愛又無法改變·····遇到事情的時候真的會歇斯底里,平靜的時候真的很想成為一個很有愛的人。和老公在一起也是時好時壞,很小的事情就很容易焦慮···這點和我母親很像,只要她遇到一點點的小事情就會焦慮,因為看了李雪老師的書所以知道是怎么回事,不會再想以前一樣抱怨她指責她也想要改變她,反而感覺她好多了??墒亲约旱臓顩r確實是時好時壞,有時候也不知道怎么和老公相處。而我當時結婚的原因也是父母天天焦慮天天催的結果,覺得老公對自己也挺好····現在對于要孩子的事情一直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好的時候就覺得要吧···不好的時候一點也不想生孩子···而老公好像又不太理解我的心理,他覺得我在小題大做····有時候甚至覺得再自己學會如何愛人之前,自己適合一個人生活····不知道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平靜···更溫和···
如果有相似經歷的朋友,而現在變得很好的,希望給些好的建議····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8)
愛孩子,便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我不要改變你,我只是“如你所是”地愛你?!钛懂斘矣鲆娨粋€人》
孩子到底該窮養還是富養?對此,李雪說:真正的富養,是內心豐盛流動。決定孩子將來能物質豐盛的是心靈,而不是現有的物質條件。真正的高手只需輕輕一點,即切中要害,直擊問題的本質。
想起我小時候,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不過爸爸媽媽總是竭盡所能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我,不管在什么事情上都不會讓我等,比如學校要交錢了,媽媽總是第一時間把錢給我讓我去交,不會因為暫時沒錢給我就讓我等著,即使真的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媽媽也是跟我講清楚的。
好習慣無法培養,換習慣只因匱乏愛。一提到習慣,我就會想到小時候養成了邊吃飯邊看電視的習慣,那時候看西游記特別迷,一次吃飯的時候吃了一兩個小時,飯都涼了,并且把碗摔了。
又一次媽媽把剛買的盤子放在柜子里,我就去開柜門玩,玩著玩著把媽媽剛買的盤子都給摔碎了,當時非常害怕,就嚇哭了,但是后來媽媽并沒有因為這件事情打我,在我的印象中媽媽什么也沒說,看我哭了就抱著我,過一會就去給打掃干凈了。
后來,我吃飯的時候并沒有只盯著電視看,知道自己應該先吃完飯再看電視,或者是看電視的時候也得好好吃飯。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9)
經常聽周圍有人,千萬不要溺愛孩子。怎么樣就成了溺愛,愛的界線在哪里?一直很困惑。讀《當我遇見一個人》,試圖從中找到教育孩子的良方。
書中的一些個案,看了特別受啟發。比如:
“一個孩子喜歡打籃球,每次運動完之后身體暢快淋漓,他把這種滿足和快樂跟爸爸分享,爸爸回應:打籃球這個愛好很好啊,鍛煉身體,培養意志力,你要好好堅持下去,打好籃球!”
是不是看起來很平常,沒毛病?可實際情況這個孩子立刻覺得一下子堵在心里,憤怒卻無從發泄,爸爸并沒有說錯,可是孩子的感受很糟糕,問題在哪?爸爸說的是鍛煉意志力,對身體好,他看到的是打籃球的附加價值,聽不見的是孩子快樂而急促的呼吸聲,看不見孩子滿足的表情。打籃球的體驗,滿足和快樂的心情,都是一個生命的基本存在感。無視這些真實的感受,就不可能跟孩子真正在一起。
“孩子抓到一只螞蚱,興奮地拿給媽媽看。結果媽媽說:你的手好臟,快去洗手!”
作者說這種反應模式叫“無關反應”。我在跟你說事,你卻跟我扯別的。你跟我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我還跟你說什么。經常得到這種無關反應,人會變得有“存在性焦慮”,無法確認自己存在有意義,有種“被拋棄創傷”,不是離開才是拋棄,“人在心不在”能讓人體會到更可怕的被拋棄感。看到這個,我驚出一身汗,自己經常這樣。
“孩子:媽媽,我在樓下看到一只小狗,眼睛大大的,還會站起來跟人握手,真可愛!
媽媽:別碰它!有個人養狗得了傳染病,最后連肝臟都切掉了。
孩子:我畢業了,準備去大城市好好打拼一番!
媽媽:報紙上說了,連博士畢業都找不到工作。
孩子:我要去三亞旅游了……
媽媽:那個地方治安很不好,報紙上說有老兩口在三亞被騙了……
孩子:阿姨,您嘗嘗這個牛排?
阿姨:醫生說我血壓高,不能吃?!?/p>
以上對話是什么反應模式?反人類情感模式。這樣的人善于把任何氣氛都轉成壓抑的,扭曲的,痛苦的感受,永遠都在給人潑冷水。又自覺對號入座了!
還有一些被作者批評的做法:人為停掉嬰兒的夜奶,任由嬰兒哭鬧故意不哄,不讓孩子吃糖,不讓孩子吃巧克力,不讓孩子買東西,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不吃東西強喂,延遲滿足各種要求。
以往看上去非?!罢_”的做法,都被作者否定了。為什么?
平時我們最怕的就是“溺愛”孩子,怕把孩子寵壞,成為不可一世的魔頭??蓪嶋H上,孩子體會到的可能是不被愛。多么事與愿違。
我們想想自己的成長過程,在童年體驗到“不被愛”的人更多,還是覺得自己“被溺愛”的人多;那么是一個不被愛的人會不斷地索取,還是一個經常被愛包圍的人會不斷索取?實際上,得到滿足后,孩子并不會得寸進尺。孩子想吃方便面,吃了幾天吃夠了,你再問她,她自己就不要吃了。手機玩久了也覺得沒意思了,會主動說不玩手機玩別的吧。只有得不到才會苦苦求,常時間求而不得會成為一個障礙。
一味的物質給予不是愛。要是我舍不得給你買東西,我應該誠實地告訴你,不買這個你想要的東西是因為我不愿意買,而不是你這個要求過分,不是你不配得到。
一味的迎合不是愛。我可以拒絕,你有提需求的權利,我也有拒絕的權利。
不給孩子限制,不去告訴他這也危險那也不要碰,讓他去體驗,告訴他避開危險的方法。
真正的愛是什么?沒有標準答案,需要我們用眼睛去看,在你面前的人,是發自內心地高興嗎?你在真正理解和滿足TA嗎?還是在試圖打壓和控制TA?需要我們用心去看,不要用正確不正確去衡量,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看見一個人,并不代表看到TA,在互動中體會你們關系是否健康良好。“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愛太多是件壞事嗎?不。當我們被愛時,感受到內心充滿能量流動,心里特別溫暖,渾身充滿活力,整個人散發光彩。而感覺不被愛時,整個人低落無力,死氣沉沉,絕望退縮,拒絕與外界聯系。我們都渴望被愛啊。像作者所說,當我們噩夢中驚醒,希望被怎么對待?是丈夫不理不睬假裝沒聽到,還是喜歡有人倒杯熱牛奶,給個安撫的擁抱?所以,夜哭的孩子呢?
知道容易做到難,育兒的過程,也是療愈自己的過程,是一輩子的功課。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10)
讀了《當我遇見一個人》之后,看了蠻多的書評都說缺點是“感性太多,理性不足,都是主觀,缺乏理論依據”搞得好像感性自來就比理性略遜一籌一樣,說來李雪的本意也從來不是寫一部理論著作,非理論性總結,非“心理專業必讀”,甚至都不是什么“淺顯易懂的心理初學者入門必備”。
不才也看過幾部理論著作,可能我天生愚鈍又愛炫耀,看完它們后根深蒂固的想法是:我了解理論,所以我是對的,他們的心理狀態不正確,所以需要改變。我曾經瘋狂地將各種心理理論灌輸于我身邊的人,希望我們能“達成和解,共同成長”,但李雪用最直白的話語讓我明白,什么是界限,什么是無需原諒,什么是不妄圖改變的真正解脫吧。我相信這是很多跟我一樣的人所需要的感性的力量,這世界本就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為什么還要對感性如此苛責?這是否又是一場本末倒置,變成那個只在乎“正確度”不關心真實情感的父母?
當然掰回理性來說,李雪的話語確實總是偏向極端的,這也是很多人不接受她的原因,我以前也總覺得她偏向性和“對敵攻擊性”太強使我不太舒服。
不過,任何人的話都不可盡信,我也不再妄圖找到一個完美無缺的理論支持我成為一個無懈可擊的人,她確實用另一種方法使我得到了新的成長,至于她的理論的“完美正確率”到底有多少,誰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