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菊興《榜樣8》具體事跡概括
“昨日的‘人面桃花相映紅’,今日的‘桃花依舊笑春風’,太多的感慨猶如瑪旁雍錯碧綠的湖水,心里突生幽藍色的傷感。誠如這‘瑪旁雍錯’是‘不可戰勝的碧玉之湖’,但現實中的我們確實又是敗者,敗者也就想托‘圣水’來清洗心中的煩惱和孽障,以此來逃避現實的殘酷,想來是‘花盡后,葉飛時。雨凄凄。若為情緒,更問新官,向舊官啼。’,真是言有盡而愛意無窮。”
這是六年前唐菊興去阿里時所寫的散文《西藏之古老,阿里之遙遠》中的一段話。當記者細細讀完此文,先是吃驚于唐菊興細膩的文字功底和筆尖下流露出的真摯情感,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他的一種情懷。
在學生們的眼中,“唐老師粗獷的外表下有一顆細膩而火熱的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文青”,唐菊興卻堅稱自己只是個“爬山匠”。“學生時代讀了很多古人的詩詞,到現在這個年紀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意境。”唐菊興說,在工作之余,他偶爾會寫幾篇隨筆,大都是關于生活瑣事或工作經歷的感慨和感悟。
唐菊興在自己的網絡空間里發表了十幾篇隨筆日志,時間最早的一篇發表于2007年,算起來從那時至今基本平均每年要發表兩三篇。這些隨筆中,有在參加野外考察后的雜記、有對藏區生活的描寫、有對親人朋友的思念、有對人生哲理的感悟,每一篇都是洋洋灑灑數千字,語言平實但十分耐讀。
在閱讀這些隨筆的過程中,記者還驚喜地發現,唐菊興還是個搖滾迷,在他好幾篇隨筆中都引用了鮑勃·迪倫(BobDylan)等著名搖滾歌手的歌詞,用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社會公眾對地質工作者的了解不夠,很多人認為我們就是一群長期生活在荒郊野嶺的‘粗人’。其實,我們不光在踐行‘三光榮’精神,也還是有一些人文情懷的。”唐菊興說,這也是在傳播地質工作正能量。
唐菊興《榜樣8》具體事跡概括【篇2】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2023年增選當選院士名單。成理1979級石油地質普查勘探專業張水昌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1980級礦產地質及勘查專業校友、兼職教授唐菊興研究員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1984年本科畢業于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礦產系,同年留校任教;1990年獲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2003年獲成都理工大學博士學位;歷任成都理工大學資源與經濟系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副主任(主持工作),系主任;2002年任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常務副書記、副院長;2004年—2006年期間進入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后工作站開展研究工作;2007年3月調入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現任中國地質調查局“大宗急缺礦產調查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科技部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全國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國家“十四五”規劃中102個重大工程之一)銅礦找礦首席科學家。
唐菊興《榜樣8》具體事跡概括【篇3】
墨竹工卡位于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帶,有著“天邊之鄉”的美稱。地質人唐菊興帶著他的兩名學生正在這里跋涉,此次他們肩負到山上采樣,尋找新的銅礦的使命。
高原地區缺氧、高寒,氣候變化多樣。唐菊興和他的徒弟們在青藏高原上每走一步都極度缺氧,有時甚至一天還可以經歷四季,前幾分鐘還艷陽高照,轉眼就會風雨交加,但采樣的工作從未因為惡劣的環境和天氣變化而停止。
此次采樣,他們發現了成片的角巖,角巖屬于巖漿巖與圍巖熱接觸變質作用的產物,是地質專家預測隱伏巖體的直接標志。成片的角巖釋放著深部可能存在大型銅礦的信號,這讓唐菊興激動不已。
多年尋礦的經歷,讓唐菊興早已適應風餐露宿的的生活。肩負樣品在高原手腳并用的行走,饅頭就榨菜的“野餐”,野外帳篷過夜甚至碰到過狼群……面對這些艱苦的野外環境,唐菊興說:“做我們這個專業確實是比較辛苦的,但是只有靠我們這些人長期堅守,才能為國家找到更多的礦產。”正是這個信念,使得他堅持了25年。
唐菊興《榜樣8》具體事跡概括【篇4】
在藏區工作,過河也是個技術活。“由于高原山區幾乎沒有橋梁,因此我們過河很多時候都是靠越野車加足馬力然后一口氣沖過去。一旦汽車在湍急的大河中熄火或者被石頭卡住無法前進,就需要一個人下河去把鋼纜掛在被困車輛上,然后用另外一輛車把這輛車拉出來。”唐菊興在給記者解釋著過河的“技術細節”,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他總是不允許隊中的藏族工作人員和學生下河,而是自己淌著冰冷刺骨的雪水到河中央去把鋼纜掛好。
唐菊興說,藏族技術人員和學生的安全最重要,因為他們才是讓整個項目可以順利開展的保障。因此,多年來,他與很多藏族技術人員和學生都結下了患難與共的戰斗友誼。有一次,在藏東類烏齊開展土壤測量期間,由于洪水沖垮了連接縣城的大橋,收隊時全體隊員只能涉水過河。正當大家相互攙扶、舉著行李和樣品在洪水中摸索前進的道路時,藏族技術員古桑突然腳下一滑,倒進了洪水中。由于水性不好,古桑眼看著就要被洪水沖走,嘴中還喊了兩句“唐老師救我”。唐菊興顧不上多想,急忙扔下手中高舉的行李,游過去一把抓住古桑,硬是將他拖到了安全地帶。
唐菊興的另一個可貴之處在于,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為我國西藏的地質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地質人才。近幾年,他利用西藏甲瑪科學研究基地為西藏大學等高校開展礦產勘查技術方法教學培訓,為藏族地學英才的脫穎而出做出了努力。在實際工作中,他也十分注重培養藏族技術人員,有很多跟著他在野外干過的藏族同胞現在都已經成長為所在單位的技術骨干。按照中央部署,自2014年以來,他又連續為人社部組織的西藏高層次地質人才培訓2期學員共計120余人,為西藏地質六隊、西藏區域地質調查大隊、西藏地熱隊等地勘單位培訓技術人員200余人次。
“在藏區工作的地質工作者是促進民族友好團結的紐帶。因為我們扎根基層,每天都跟藏族同胞們同生活同勞動,這種情誼是最真摯也是最牢固的。”唐菊興說,地質工作是連接藏漢同胞友愛互助的天然橋梁,而他自己心甘情愿做這座大橋上的一塊青磚。
唐菊興《榜樣8》具體事跡概括【篇5】
2012年,由國土資源部推薦、中國地質調查局與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共同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獲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唐菊興在主要完成人名單中名列第四。之后,“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床成礦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等項目,又多次斬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重要獎項。
“得益于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組織和部署,這些年我們在西藏銅資源找礦方面始終都在正確的道路上,沒有走偏過。”這一點讓他倍感自豪。
當前,國家高度關注能源礦產資源的安全保障。銅是我國重要的緊缺戰略性礦產資源之一,近兩年的對外依存度已達到70%以上,供需缺口很大。“加強找礦成礦理論技術創新,保障極端情景下的資源供給,是地質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擔當。”唐菊興深感責任重大,“目前,我想得較多的是如何把科學上的一些理念落實到‘十四五’銅礦勘查的具體工作中。”
在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制定的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實施方案框架內,唐菊興負責的全國銅礦工作部署也已基本完成。他說,銅礦國內找礦有潛力、有基礎,特別是淺覆蓋區。只要堅持“政府主導、公益先行、企業跟進、科技引領、快速突破”的方針,“我對完成‘到2035年推進建設11個大型銅資源基地’的戰略目標很有信心”。
從201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到2013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從2014年的全國先進工作者,到2017年的第十五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科研獎;從2017年入選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狀、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到如今的成功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菊興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充滿艱辛,每一步都扎扎實實。
唐菊興《榜樣8》具體事跡概括【篇6】
201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3年入選國土資源部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2013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14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唐菊興研究員為緩解我國資源瓶頸,竭誠奉獻,勇做表率,勇挑重擔,時時起到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被中國地調局評為“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全國國土資源系統十一五援藏工作先進個人”、“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次(2011年);
國土資源部一等獎 2次(2009,2011年);
其他省、部級科技獎二等獎 2次(2003,2004年);
獲中國地質學會十大找礦進展、十大科技成果2次,獲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3次。
唐菊興《榜樣8》具體事跡概括【篇7】
甲瑪,藏語意為“百里挑一的富地”。這里最高海拔5360米,空氣中含氧量僅為平原地區的4—6成,氣候常年惡劣。若不是甲瑪銅礦的出現,“富地”或許只是人們的期許。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甲瑪銅多金屬礦床就開始詳查工作,當時“海底噴流成礦”理論作為礦產勘查的理論指導,探明銅鉛鋅資源量108萬噸后就停滯不前。
2006年起,唐菊興主持甲瑪銅礦勘探評價工作,要想打破僵局,就需突破淺成“海底噴流成礦”觀點。在大量基礎地質工作論證后,他提出甲瑪礦床存在斑巖成礦體系的勘查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異常特征。2008年,唐菊興團隊通過鉆探施工驗證了結論。
在青藏高原進行鉆孔施工,按照慣例,鉆孔深度達到地下三四百米時,還不見礦就會放棄。但唐菊興在現場研究分析巖芯后,毅然決定繼續施工。當鉆孔深度潛入到500米時,發現了厚度達200多米的銅礦體,世界級大礦甲瑪銅多金屬礦揭開冰山一角。
自此,唐菊興提出的甲瑪銅多金屬礦斑巖—矽卡巖成礦理論得以論證,探尋銅、鎢等礦床也有了規律可循。2010年7月,甲瑪銅礦投產,年創造利稅近3億,并為數百藏族同胞提供就業崗位。
唐菊興《榜樣8》具體事跡概括【篇8】
提及甲瑪時光,唐菊興的語速加快。某天早晨醒來,他在鏡子里看到了一個滿頭銀發和花白胡茬的“陌生人”。“剛開始我還不服氣,定期去染染頭發,后來也懶得管了,這也算是種境界吧!”唐菊興笑說,彼時攻關的壓力,不全是找礦突破的技術問題,更多的是肩負團隊成員和學生們的安全責任。
“唐老師20多年前帶我進藏,從來都是有危險他沖在前面。”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鐘康惠說,高原上開展野外工作,險情常會不期而至,比如過河時水流太急,車就會往下游滑。
唐菊興從不允許隊中藏族工作人員和學生下河,而是自己蹚著冰冷刺骨的雪水把鋼纜掛在被困車輛上,然后用另一輛車把它拉出來。
自然環境造成的障礙終會解決,但高原反應只能硬扛。“爬到4500米以上的高山時,基本是上三步退一步,在氣喘吁吁中完成工作。”唐菊興說,“地質工作就是要吃得苦、爬得山,只有自己親力親為當好一個合格的爬山匠,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有發言權,有創新的可能。”
20多年的堅守,唐菊興迎來了科研生涯的榮耀時刻:201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13年入選國土資源部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15年成為中國地調局首批“李四光學者”(卓越地質人才);2016年獲中央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
唐菊興《榜樣8》具體事跡概括【篇9】
提及成績,唐菊興忙說是自己運氣好。他認為,西藏地質工作起點低,無論搞基礎地學研究還是找礦,都容易出成績。但事實不盡如此。
2007年,身為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常務副書記、副院長的唐菊興,選擇到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做一名普通研究員。就像20多年前,選擇進藏開展地質研究般義無反顧。他看重的是,在青藏高原的地學研究領域,北京更有優勢。
“唐菊興是優秀的為國找寶藏的爬山匠。”相識二十多年、長期在西藏從事地熱地質和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說,他在最艱苦、最危險、外部環境最差的地區,作出這么大的貢獻很了不起。
從三江源頭到雅魯藏布江—岡底斯山脈再到阿里地區,20多年來,唐菊興用腳量遍西藏的山山水水,幾乎每年1/3的時間在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的青藏高原度過,最長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
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創新找礦理論,采用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唐氏模式”,在西藏探明并新增資源總量相當于18個大型銅礦、18個大型金礦、6.9個大型鉬礦、11個大型銀礦、2個大型鉛鋅礦。
苦中作樂是地質人的本色。長期缺氧導致很多人牙齒松動,甚至消化不好、胃穿孔。唐菊興調侃自己的身體是外強中干,糖尿病、高血壓找上門了,“上年紀就知道注意身體了,現在每周堅持三四十公里的快走”。
“唐老師粗獷的外表下有一顆細膩而火熱的心。”學生眼中,唐老師地質考察時喜歡背著相機照相,會在網絡上寫一些心得體會。他也喜歡音樂,鉆進山里聽聽音樂,所有不愉快的東西就都拋出去了。
唐菊興戲稱自己是個快樂的爬山匠,年復一年不知疲倦地攀登地質科學高峰,孜孜不倦地培育了一批年輕優秀地質人才。他常對學生說,當不好爬山匠,何談地質大師?
唐菊興下一座要攀爬的險峰,就是總結青藏高原的成礦理論和成礦規律,出版一本有西藏特色的專著,并拿到國外最重要的地學科學家群體中交流。
唐菊興《榜樣8》具體事跡概括【篇10】
他跋涉在世界屋脊,二十年來用腳步丈量著這片神圣的土地。他把青藏高原當作第二故鄉,把這里的同胞視為親人。他說,他是背著行囊云游在高原的守望者,要為祖國找大礦,但歸宿肯定是下一座高山。——題記
見到唐菊興已經是晚上七點多了。由于“檔期”問題,幾經協調,唐菊興終于在下班之后有了點兒空閑時間接受記者的采訪。
“最近事情太多了,一會兒跟你聊完我還得加班。”他向記者解釋著。
忙——這是記者對這位身材魁梧的“壯漢”的第一印象。“經常就是這么忙著。在西藏的時候也是,有時候奔波起來一天要走上千公里的路。”作為2013年入選國土資源部首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和“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的中青年科學家,唐菊興肩負重任。二十年來,他每年都會親自帶隊在西藏野外一線開展地質礦產勘查評價和研究工作。
“西藏就像我的第二個家鄉,我對這片土地的感情整整沉淀了二十年。”唐菊興很健談,說起話來思維敏捷、邏輯清晰,尤其是當聊到這些年在西藏工作的點點滴滴,他那地質人特有的堅毅眼神會忽然變得柔和起來,像極了一個漂泊在外的游子,懷著極其復雜的情愫在談論自己的故鄉。
唐菊興其實是南方人,他的普通話里還夾雜著些許吳儂軟語的細膩鄉音,但他的生活習慣卻又像是成都人(唐菊興曾在成都學習工作生活了28年)。他身上的親切感似乎也是與生俱來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不管是一起跑野外的同事,還是西藏當地的向導和工人,或者是自己帶著一起爬山的學生,“都是親密的戰友加伙伴”,正是因為整個團隊的融洽相處、齊心協力,才有了他們今天所取得的成績。
唐菊興《榜樣8》具體事跡概括【篇11】
唐菊興研究員不是一個單純學術科學家,而是一個科研、生產并行的科學工程師。他能夠正確地評價地質特征,運用成礦理論來指導找礦。指導勘查了數個大型、超大型礦床,為社會做出了大貢獻。
1、2006年至今,主持西藏甲瑪超大型銅多金屬礦的勘探評價工作,取得重大找礦突破。
截止2013年9月,完成近400個鉆孔的施工,完成鉆探工作量近18萬米,創造了青藏高原勘探的奇跡。項目突破前人海底成礦理論的認識,按照斑巖-矽卡巖成礦理論,開展了艱苦卓絕的科學研究和勘查評價工作,取得重大找礦突破,探明并新增資源量(331+332+333):Cu資源量700萬噸,Mo資源量69萬噸,Pb+Zn資源量105萬噸,伴生Au資源量152噸,伴生Ag資源量9995噸(評審文號:藏礦儲評字[2013]111號;備案文號:藏國土資儲備字[2013]28號)。該礦床2010年7月已經投產,年創造利稅近3億。
2、2003年至今,主持勘查評價雄村超大型銅金礦,提出岡底斯成礦帶存在島弧型斑巖銅金礦。
截止到2013年12月,雄村銅金礦完成施工鉆孔201個,鉆探進尺63233.92米,238萬噸,伴生資源量202.7噸,伴生銀資源量1041.9噸(國土資儲備字[2013]101號,中礦聯儲評字[2013]39號)。雄村式銅金礦是岡底斯成礦帶發現的新的礦床類型,為在岡底斯成礦帶尋找島弧型斑巖銅金礦指明了新的找礦方向,在雄村銅金礦外圍發現了雄村III號銅金礦等多個礦體。
唐菊興《榜樣8》具體事跡概括【篇12】
唐菊興同志自1984年工作以來,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竭誠奉獻。多年來,堅持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山區、生命禁區,開展野外地質工作每年大于100天,主持勘查評價或參與發現多個大型-超大型礦床,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次(2011),獲部一等獎二次(2009、2011),省、部級科技獎二等獎(2003,2004)二次;獲中國地質學會十大找礦進展、十大科技成果2次,獲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3次。201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3年入選國土資源部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2013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13年獲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2014年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榮譽稱號。主要業績:
2006年至今,主持西藏甲瑪超大型銅多金屬礦的勘探評價工作,取得重大找礦突破。
截止2013年9月,完成近400個鉆孔的施工,完成鉆探工作量近18萬米,創造了青藏高原勘探的奇跡。項目突破前人海底成礦理論的認識,按照斑巖-矽卡巖成礦理論,開展了艱苦卓絕的科學研究和勘查評價工作,取得重大找礦突破,探明并新增資源量(331+332+333):Cu資源量700萬噸,Mo資源量69萬噸,Pb+Zn資源量105萬噸,伴生Au資源量152噸,伴生Ag資源量9995噸(評審文號:藏礦儲評字〔2013〕111號;備案文號:藏國土資儲備字〔2013〕28號)。該礦床2010年7月已經投產,年創造利稅近3億,雇傭藏族員工數百人。
唐菊興《榜樣8》具體事跡概括【篇13】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選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唐菊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菊興,長期在青藏高原從事銅等戰略性礦產勘查。他取得的榮譽不勝枚舉:曾榮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科研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獲評“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他的研究成果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自1984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他常年堅守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主持和主要參與發現和勘查評價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級礦山;他百折不撓、不畏艱辛,攻克了青藏高原上的一個又一個難題;他恪盡職守、年復一年,不知疲倦地向著地質科學高峰攀登。
他是青藏高原上的找礦人,他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戰略性礦產調查工程首席科學家,他為保障我國銅資源重大需求和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唐菊興《榜樣8》具體事跡概括【篇14】
披星戴月,用熱愛去研究每一塊石頭;追風逐日,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披荊斬棘,用汗水書寫奮斗的華章。
談起青藏高原,我們想到最多的是缺氧、海拔高,環境惡劣。但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卻孕育著大量有價值的礦產資源。
當被問到“常年工作在青藏高原辛苦不辛苦”時,唐菊興很平靜地說:“對于地質工作者來說,青藏高原就是資源的寶地。在青藏高原上的收獲,常常讓人忘了疲憊。”
“雖然有時候會遇到很多突發事件或者危險,比如車子壞掉、偶遇狗熊、夜宿荒無人煙的野外等,但我們常常能看到別人很難看到的風景。”唐菊興笑著說,“只有學地質才能看到最美的風景。”
談到“為什么會選擇在青藏高原上作研究”時,唐菊興說:“是當年還在擔任成都理工大學校長的王成善院士把我帶進神秘的青藏高原。他教我如何在高原生存并進行科學研究。從此以后,我就開始了在青藏高原的礦產資源探索之路。”
“這么多年,我見過無數種普通的石頭,從這些石頭上也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漸漸地,我也越來越喜歡青藏高原。”他接著說,“每種礦物都是在經歷了大自然漫長的‘洗禮’后才最終被我們看到。比如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要歷經高溫、高壓的磨礪才最終沉淀出美麗的‘姿態’。這似乎在告訴我們,要想找到珍貴的礦產資源,要歷經多種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