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
“昨日的‘人面桃花相映紅’,今日的‘桃花依舊笑春風’,太多的感慨猶如瑪旁雍錯碧綠的湖水,心里突生幽藍色的傷感。誠如這‘瑪旁雍錯’是‘不可戰勝的碧玉之湖’,但現實中的我們確實又是敗者,敗者也就想托‘圣水’來清洗心中的煩惱和孽障,以此來逃避現實的殘酷,想來是‘花盡后,葉飛時。雨凄凄。若為情緒,更問新官,向舊官啼。’,真是言有盡而愛意無窮。”
這是六年前唐菊興去阿里時所寫的散文《西藏之古老,阿里之遙遠》中的一段話。當記者細細讀完此文,先是吃驚于唐菊興細膩的文字功底和筆尖下流露出的真摯情感,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他的一種情懷。
在學生們的眼中,“唐老師粗獷的外表下有一顆細膩而火熱的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文青”,唐菊興卻堅稱自己只是個“爬山匠”。“學生時代讀了很多古人的詩詞,到現在這個年紀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意境。”唐菊興說,在工作之余,他偶爾會寫幾篇隨筆,大都是關于生活瑣事或工作經歷的感慨和感悟。
唐菊興在自己的網絡空間里發表了十幾篇隨筆日志,時間最早的一篇發表于2007年,算起來從那時至今基本平均每年要發表兩三篇。這些隨筆中,有在參加野外考察后的雜記、有對藏區生活的描寫、有對親人朋友的思念、有對人生哲理的感悟,每一篇都是洋洋灑灑數千字,語言平實但十分耐讀。
在閱讀這些隨筆的過程中,記者還驚喜地發現,唐菊興還是個搖滾迷,在他好幾篇隨筆中都引用了鮑勃·迪倫(BobDylan)等著名搖滾歌手的歌詞,用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社會公眾對地質工作者的了解不夠,很多人認為我們就是一群長期生活在荒郊野嶺的‘粗人’。其實,我們不光在踐行‘三光榮’精神,也還是有一些人文情懷的。”唐菊興說,這也是在傳播地質工作正能量。
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精選篇2)
52歲的唐菊興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區域成礦規律研究室主任。自1995年首次踏上西藏,他就與雪域高原結下了不解之緣。20多年間,從三江源頭到雅魯藏布江,從岡底斯山脈到阿里地區,廣闊高原上,到處留下他矯健的身影。他和團隊在西藏開展了1:5萬、1:2.5萬、1:1萬、1:2千地質填圖,開展了化探異常的三級、二級查證等全部勘查評價過程,積累了豐富的野外第一手資料。
“說起西藏的山山水水,唐老師真是一個‘西藏通’。在他的幫助下,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曾跟隨唐菊興一同勘測,如今已成為單位骨干的魯茸益新說,“特別是唐老師的敬業精神,讓我深為敬佩”。
唐菊興的工作區域大多在4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山區,條件十分艱苦。但20多年來,他每年都在野外長期工作,最長的一次,在工作區連續駐扎200多天。
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精選篇3)
2006年,唐菊興開始主持甲瑪溝地下資源的勘探評價工作。為早日揭開甲瑪溝地下神秘的面紗,他和團隊一刻也不敢懈怠。尤其在科技攻關最為重要的2008年,他不顧天寒地凍,于當年3月份就進入青藏高原,起早貪黑地忙碌了大半年。值此攻堅克難之時,家里突傳噩耗:臥床一年多的老父親病逝了。遠隔千山萬水,唐菊興最終未能來得及趕到病榻前與父親告別,這也成為他多年野外工作的遺憾。“我把這種遺憾和自責化作了前進路上的動力——唯有盡職盡責,才可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唐菊興說。
繁重的任務,巨大的壓力,都壓在唐菊興身上,讓他蒼老了不少,滿頭銀發、胡茬花白。在青藏高原從事野外地質工作隨時可能遇到困難和危險,更加讓他時刻揪心。作為團隊的主心骨,他不僅要承受來自技術難題的壓力,更要為隊員、學生們的安全負責:在取得勘查進展的同時,要保證大家安全回家。
如今,西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內地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更別提以前了。就拿過河來說,在青藏高原都是個技術活。
“上世紀90年代,高原山區深處的小河溝上幾乎沒有橋梁。因此,我們過河經常是靠越野車加足馬力,一口氣沖過去。在湍急的河水中,汽車很容易熄火或者被石頭卡住無法前進。這時,就需要有人下河去把鋼纜掛在被困車輛上,再用另外一輛車把這輛車拉出來。”唐菊興回憶起當時過河的“技術細節”。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都是他下到冰冷刺骨的雪水到河中央把鋼纜掛好。
20多年來,在這世界屋脊上,20米就有一個測量點,100米就是一條線,唐菊興和團隊硬是用雙腳丈量了下來,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
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精選篇4)
唐菊興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央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獎勵和榮譽。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唐菊興研究員長年堅持奮斗在高寒高海拔的西藏高原,為我國的大宗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邊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穩定做出了杰出貢獻,生動體現了成理人“不甘人后、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他針對西藏高原大陸碰撞帶能否形成以及如何發現特大型銅礦床這一重大科學與工程技術問題,帶領研究團隊克服重重困難,開展了艱苦卓絕的科技攻關。
從藏東到藏西,從藏南到藏北,歷時三十余年,長期堅守在西藏高海拔野外一線,與國家重要礦業企業及地勘隊伍建立了深度產學研合作模式,在以銅金等關鍵礦產資源的找礦理論和勘查方法方面取得系統性成果和找礦重大突破,主持或主要參與發現和系統評價了多個超大型—大型銅金礦床,改變了我國銅資源的分布格局,保障了我國銅礦資源基地建設及銅礦資源的穩定供應。
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精選篇5)
當唐菊興了解到,西藏地質礦產勘探開發局曾對岡底斯成礦帶在上世紀90年代就進行過初步普查,但成礦類型不明晰,采礦沒能取得實質性突破。唐菊興即帶領團隊,在實驗室開展全球礦藏對比研究。其結果顯示,岡底斯地區應該會發育大規模特提斯洋俯沖成礦。
于是,他帶領團隊與西藏地勘局一起,一次又一次爬上空氣稀薄的高海拔地區勘察取樣。經分析,他們在青藏高原發現了青藏高原地質成礦的新特征,從而確定了岡底斯地區為島弧型斑巖銅(金銀)礦床。
他及其團隊在前人海底噴流成礦理論基礎上提出,甲瑪銅多金屬礦床屬于斑巖-矽卡巖成礦作用形成的超大型礦床,且由此建立了推滑覆構造控巖控礦模型。
為了驗證其理論的正確性,2006年,唐菊興帶領團隊在青藏高原開鉆。
在鉆探施工過程中,按地質界慣例,一般鉆孔達300或400米時未能見礦,就不再繼續深鉆。但在這次勘察鉆探中,唐菊興卻不想停留在300-400米處。他似乎有某種預感,推測甲瑪山體上的角巖型礦體下面有矽卡巖型和斑巖型礦體。當鉆頭深入到地下500米時,他和團隊成員果然發現了厚度達200多米的銅礦體。就這樣,一個世界級多金屬大礦藏的面紗被他們掀開了。
除此之外,20余年來,唐菊興帶領的團隊還創新了諸多找礦新理論。他們建立了的完整的岡底斯成礦帶礦床成礦系列,發現了班公湖-怒江成礦帶斑巖-高硫化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類型,建立其成礦模式和勘查模型,開辟了班-怒帶找礦新方向。
隨著新的理論和成礦新模型的建立,唐菊興帶領團隊于2010年在甲瑪銅山上發現了另一處銅礦體,到2013年,甲瑪礦區新增的銅幾乎是原來15年提交量的14倍。
唐菊興同
唐菊興同志自1984年工作以來,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竭誠奉獻。多年來,堅持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山區、生命禁區,開展野外地質工作每年大于100天,主持勘查評價或參與發現多個大型-超大型礦床,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一次(2011),獲部一等獎二次(2009、2011),省、部級科技獎二等獎(2003,2004)二次;獲中國地質學會十大找礦進展、十大科技成果2次,獲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3次。
201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13年入選國土資源部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2013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13年獲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2014年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榮譽稱號。
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精選篇6)
唐菊興1995年初入西藏,第一站到的是著名的玉龍銅礦。在這里開展研究工作期間,他得知了玉龍銅礦那偶然的發現經歷:一天,一位牧羊人拿著一塊花花綠綠的石頭標本交給原西藏地質一隊的地質人員,由此直接導致了玉龍銅礦的發現。
“在青藏高原上有兩種人:守望者和牧羊人。”唐菊興說,牧羊人每天都會爬很多的山、涉很多的水,行走匆匆,但也過得悠閑;守望者會駐守在他自己的陣地上,付出更多的耐心去發現身邊的驚喜,但有時候會顯得孤獨。“這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我們地質工作者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守望者。”
的確,二十年來,唐菊興守望著這一片土地的春去冬來,為了國家的資源安全、藏區經濟的騰飛和跨越式發展,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終于使研究團隊取得了豐厚的回報和驕人的成績,黨和國家也給予了他和他的團隊崇高的榮譽。
近年來,唐菊興和他的團隊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2011年)、國土資源部科技獎一等獎2項(2009年、2011年)、省部級科技獎二等獎2項(2003年、2004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獲中國地質學會十大找礦進展、十大科技成果2次,獲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科技進展3次。
唐菊興個人在201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3年入選國土資源部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同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等。在這期間,他還被中國地質調查局評為“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被國土資源部評為“全國國土資源系統‘十一五’援藏工作先進個人”、“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先進個人”等。2014年“五一”前夕,他又榮獲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為表彰他為藏漢民族團結和西藏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在2014年9月底舉行的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代表評選活動中,他又被評選為先進模范個人,這也是國土資源部在本次評選活動中的惟一一名受到表彰的模范個人。
“這些榮譽是屬于大家的,也只能代表過去。”唐菊興說,“我們守望在雪域高原上,目的是要為國家找到更多的大礦,因此我們要不停地行走,等待我們的永遠是下一座高山。”這就是“爬山匠”唐菊興,他將整個青春都奉獻給了青藏高原的找礦事業。
此刻,記者在想,幾個月后,當我們沐浴在微風中享受春日的暖陽時,唐菊興和他年輕的團隊必然又已悄然背起行囊,再一次奔向那依舊積雪高壘的青藏高原,穿梭在各個礦區縱橫交錯的冷峰之間。他們無心欣賞沿途壯美的風景,卻將自己變成了這高原大地上的一道無限美好的風光。
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精選篇7)
唐菊興25年科研路,不斷攀登地質科學高峰
早就被發現并進行勘查的的甲瑪礦區,前15年間的探獲卻不多。唐菊興及團隊從2006年開始進入甲瑪山,經過系統的地質調查和綜合研究,他推翻了之前在業內已達成共識的甲瑪山系“海底噴流成礦”觀點,認為該礦的成因應是“巖漿熱液型”。以這些新認識為指導,中國黃金集團發現了最厚達328.98米的斑巖型鉬(銅)礦體,在甲瑪銅山南坑發現了產于推滑覆體中的富銅多金屬礦體,僅這一個礦體提交的銅資源量就超過原來15年提交的銅資源量。如今,甲瑪礦區已成為世界級礦區。唐菊興仍然經常過來指采礦工作,為巖芯采集、校準鉆井的角度及深度提供技術指導。
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精選篇8)
唐菊興參與西藏巨龍礦業的西藏墨竹工卡縣驅龍銅多金屬礦床的勘探工作(勘探報告排第四)(2006~2008年1月),提交銅金屬資源量718.8萬噸,伴生鉬金屬資源量35.6萬噸、銀金屬資源量4221噸(獲2011年國土資源科技獎一等獎)。
主持西藏阿里尕爾窮大型銅金礦的勘查,查明矽卡巖型銅金礦的形態產狀和規模,求獲金資源量20余噸,銅資源量9萬噸(或2012年度中國地質科學院十大進展)。
唐菊興同志各方面表現突出,為緩解我國資源瓶頸,竭誠奉獻,勇做表率,勇挑重擔,時時起到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被中國地調局評為“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被國土部評為“全國國土資源系統‘十一五’援藏工作先進個人”、“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精選篇9)
唐菊興,漢族,1964年9月出生,浙江嘉興人,中共黨員。1984年7月參加工作,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3年12月至今,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二級研究員,2019年7月至今,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2022年11月至今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副總地質師。
唐菊興研究員自2014年12月至今任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5年12月至今任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勘查專業委員會委員,2020年12月至今任《礦床地質》編委會副主編,2017年11月至今任《地球學報》編委會副主編。
唐菊興研究員是全國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國家“十四五”規劃102個重大工程之一)銅礦找礦首席科學家。銅是我國十分重要的戰略性大宗礦產,也是新能源礦產,對外依存度超過80%,銅產品年進口額近8000億人民幣。面對國家重大需求,針對西藏高原大陸碰撞帶能否形成和如何找到特大型銅礦這一重大科學與工程技術問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唐菊興帶領團隊從藏東到藏西,從藏南到藏北,歷時三十余年,長期在西藏高海拔野外一線攻關,克服種種困難,對銅等戰略性礦產開展了找礦理論方法研究與勘探實踐。作為大宗急缺礦產調查工程首席科學家和中國黃金、中國鋁業、紫金礦業等企業找礦勘探攻關示范工程負責人等,在西藏四大礦集區主持或者科技支撐部署鉆探40余萬米,累計工程總經費超過20億,實現找礦重大突破,提交金屬資源量銅3875萬噸,占本世紀以來全國新增銅資源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改變了我國銅資源分布格局,保障了我國銅資源基地建設。
唐菊興研究員為保障我國銅資源重大需求和國家資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首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入選者,榮獲了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首批創新爭先獎狀、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李四光地質科學院獎等榮譽,“全國民族團結先進模范個人”、“五一勞動獎章”、“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有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7項;以第一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SCI和EI66篇、CSCD103篇,SCI他引1102次;獲發明專利4項;培養研究生156名。
2023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選結果。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所”)唐菊興研究員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精選篇10)
唐院士是全國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國家“十四五”規劃102個重大工程之一)銅礦找礦首席科學家。銅是我國十分重要的戰略性大宗礦產,也是新能源礦產,對外依存度超過80%,銅產品年進口額近8000億人民幣。
面對國家重大需求,針對西藏高原大陸碰撞帶能否形成和如何找到特大型銅礦這一重大科學與工程技術問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唐菊興研究員帶領團隊從藏東到藏西,從藏南到藏北,歷時三十余年,長期在西藏高海拔野外一線攻關,克服種種困難,對銅等戰略性礦產開展了找礦理論方法研究與勘探實踐。作為大宗急缺礦產調查工程首席科學家和中國黃金、中國鋁業、紫金礦業等企業找礦勘探攻關示范工程負責人等,在西藏四大礦集區主持或者科技支撐部署鉆探40余萬米,累計工程總經費超過20億,實現找礦重大突破,提交金屬資源量銅3875萬噸,占本世紀以來全國新增銅資源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改變了我國銅資源分布格局,保障了我國銅資源基地建設。
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精選篇11)
唐菊興是一位礦產資源與地質勘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副總地質師。他的主要事跡包括:
參與西藏巨龍礦業的西藏墨竹工卡縣驅龍銅多金屬礦床的勘探工作,提交銅金屬資源量718.8萬噸,伴生鉬金屬資源量35.6萬噸、銀金屬資源量4221噸。
主持西藏阿里尕爾窮大型銅金礦的勘查,查明矽卡巖型銅金礦的形態產狀和規模,求獲金資源量20余噸,銅資源量9萬噸。
被中國地調局評為“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被國土部評為“全國國土資源系統‘十一五’援藏工作先進個人”、“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精選篇12)
高原地質勘探:
唐菊興在青藏高原等地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野外地質工作。他在艱苦的環境下,包括高海拔、嚴寒等極端條件,持續進行礦產資源勘查和研究。
他的辛勤付出為我國在青藏高原等地發現了多個大型礦床,對國家的礦產資源儲備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科技創新與理論貢獻:
唐菊興在地質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在區域成礦規律、礦產資源預測以及地質環境評價等方面提出了獨到的理論和方法。
他的科研成果不僅推動了我國地質學理論的發展,也提高了礦產資源勘查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為國家的礦產資源戰略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教育與人才培養:
作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研究室主任和博士生導師,唐菊興在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地質科研人才,通過言傳身教傳承了地質工作者的敬業精神和科學探索精神,對我國地質事業的未來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社會責任與公益事業:
唐菊興深知地質工作對于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他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倡導地質知識的普及和環保意識的提升。
他的科研工作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榜樣力量與領導力:
唐菊興以其堅韌不拔的精神、嚴謹的科研態度和高尚的職業道德成為了地質學界的楷模。他的故事激勵了許多人投身于地質科研工作。
作為研究室主任和黨支部書記,他展示了出色的領導力,帶領團隊在科研項目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榮譽與認可:
唐菊興因其在地質科研領域的杰出貢獻,榮獲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的榮譽和獎勵,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
他在202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是對他科研能力和影響力的最高肯定。
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精選篇13)
唐菊興研究員不是一個單純學術科學家,而是一個科研、生產并行的科學工程師。他能夠正確地評價地質特征,運用成礦理論來指導找礦。指導勘查了數個大型、超大型礦床,為社會做出了大貢獻。
1、2006年至今,主持西藏甲瑪超大型銅多金屬礦的勘探評價工作,取得重大找礦突破。
截止2013年9月,完成近400個鉆孔的施工,完成鉆探工作量近18萬米,創造了青藏高原勘探的奇跡。項目突破前人海底成礦理論的認識,按照斑巖-矽卡巖成礦理論,開展了艱苦卓絕的科學研究和勘查評價工作,取得重大找礦突破,探明并新增資源量(331+332+333):Cu資源量700萬噸,Mo資源量69萬噸,Pb+Zn資源量105萬噸,伴生Au資源量152噸,伴生Ag資源量9995噸(評審文號:藏礦儲評字[2013]111號;備案文號:藏國土資儲備字[2013]28號)。該礦床2010年7月已經投產,年創造利稅近3億。
2、2003年至今,主持勘查評價雄村超大型銅金礦,提出岡底斯成礦帶存在島弧型斑巖銅金礦。
截止到2013年12月,雄村銅金礦完成施工鉆孔201個,鉆探進尺63233.92米,238萬噸,伴生資源量202.7噸,伴生銀資源量1041.9噸(國土資儲備字[2013]101號,中礦聯儲評字[2013]39號)。雄村式銅金礦是岡底斯成礦帶發現的新的礦床類型,為在岡底斯成礦帶尋找島弧型斑巖銅金礦指明了新的找礦方向,在雄村銅金礦外圍發現了雄村III號銅金礦等多個礦體。
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精選篇14)
唐菊興,一位在地質勘查領域默默奉獻的專家,他的事跡在《榜樣8》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在《榜樣8》中,唐菊興的事跡被詳細介紹。他始終堅守在地質勘查的第一線,無論是在西藏的偏遠山區,還是在其他復雜的地質環境中,他都以專業的知識和堅定的信念,為我國的礦產資源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菊興的事跡中,最讓人感動的是他對藏族同胞的真摯情感。他深知在西藏的一些偏遠山區,語言不通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他堅信,只要真心實意地對待藏族同胞,他們就能感受到這份誠意。因此,他經常通過各種手段對生活困難的藏族同胞施以援助之手,用實際行動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和尊重。
除了在地質勘查方面的突出貢獻,唐菊興還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邊遠地區的孩子們提供教育支持。他的事跡在《榜樣8》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讓人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榜樣。
總的來說,唐菊興的事跡展現了他在地質勘查領域的專業精神和對藏族同胞的深厚情感。他的事跡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于地質勘查事業,為我國的礦產資源研究做出更大的貢獻。
榜樣8唐菊興人物介紹及事跡(精選篇15)
1984年,剛滿20歲的唐菊興從成都地質學院礦產系畢業,并留校任教,1995年,他參與導師王成善主持的“玉龍銅礦似層狀礦體成礦作用定位預測研究”,從此與青藏高原結了緣。從水鄉嘉興到蓉城成都再到青藏高原,他的人生因為地質不斷攀升,并在世界屋脊扎下了根。據統計,21年來,唐菊興幾乎每年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度過,時間最長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
最初去西藏,從成都出發要走一個星期,一路顛簸不說,還會遇上大堵車,有一次竟然堵了一個星期,一到夜晚,大家凍得瑟瑟發抖,蜷成一團,他戲稱自己是“團長”。當然,在高原上工作,當“團長”的次數絕不在少數。
在高原工作會遇到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危險,這時,唐菊興總是第一個站出來,不管是一起出野外的同事,還是西藏當地的向導和工人,或者是帶著野外實習的學生,大家都特別敬佩他、信賴他。團隊成員劉治博說:“在高原出野外,大家就是生死與共。”就拿過河來說,由于沒有橋,過河時都是靠越野車加足馬力然后一口氣沖過去。一旦汽車在湍急的大河中熄火或是被石頭卡住無法前進,就需要一個人下河去把鋼纜掛在被困車輛上,然后用另外一輛車把它拉出來。這時,總是唐菊興蹚著冰冷刺骨的雪水到河中央去把鋼纜掛好。他說:“我是項目負責人,高原工作經驗比較豐富,遇到這種情況必須要對大家負責,另外我在水鄉長大,水性也比他們好一些。”一次,在藏東類烏齊開展土壤測量,正在過河時,藏族技術員古桑突然腳下一滑落入水中,他本能地大叫“唐老師救我”,唐菊興聽到呼聲,急忙扔下手中東西,游過去一把抓住古桑,將他救了起來。
今年西藏雨季特別長,唐菊興帶著幾個人去阿里一個銅礦檢查,返程時陷車了,唐菊興拿著工具一會兒到前面挖車,一會兒到后面推車,同行的學生想上前幫忙又不知從何下手,看著渾身泥水的老師感慨萬分:“不光是專業,唐老師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了。”等把車挖上來,唐菊興拍了拍身上的泥又繼續趕路。他告訴記者,“在那種情況下,必須盡快想辦法解決問題,當年在藏北遇到陷車時,我們把棉被、軍大衣都往車輪下塞過。”
唐菊興常戲稱自己是個“爬山匠”,正是一年又一年的攀登,讓他征服了地質科學高峰,也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培育了一大批年輕優秀的地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