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休息實際在耗氣血的行為
以為是休息實際在耗氣血的行為
邊吃飯邊追劇:
精神完全在手機上,神是渙散的,吃飯時如果不專心,會減弱身體分泌消化液,導致消化不良,加重脾胃的運轉負擔。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自然會導致氣血不足
回家后總是懶散躺著不動:
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動,特別是不良的姿勢,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進而使氣血運行不暢。
空調溫度過低:
如果空調溫度設置得過低,身體會受到寒冷的刺激,長時間感覺到冷。這會阻礙血液的暢通循環,導致四肢無法得到足夠的氣血滋養,從而引發手腳冰涼,疲乏無力的現象。
過度沉迷于短視頻:
長時間注視屏幕會導致氣血流向眼睛 (氣血不足的人在看東西時可能會出現模糊或重影的現象),如果看得時間過長,消耗產生的氣血將超過你的補充量,使身體變得虛弱。
反復思考回想某件事:
過度思慮會傷害肝臟。肝臟是人體的造血庫,對于糾結于某事、計算得失、憂慮后悔等情緒都會消耗氣血。
睡前玩手機,困到直接入睡:
熬夜玩手機,甚至一直玩到入睡前對精神造成刺激,會嚴重影響睡眠質量。睡眠質量的下降會影響肝臟排毒功能,長期這樣可能導致血液不清,從而使得氣血虧損。
氣血不足的四大原因
1.飲食不當
飲食沒有節制,饑飽無常,不按時就餐;或者偏食,營養不全面;或者飲食有偏食,特別喜歡吃涼的、燙的、辣的、香的、甜的等,都會造成脾胃的損傷,導致生成氣血的能量和原料不足,時間久了,引起氣血虧虛。
2.睡眠不足
長期生活不規律,該睡不睡.使機體的血氣沒有恢復的時間.造血也沒有充足的時間。
3.缺乏運動
運動量太少,經脈不能暢通,氣血生成的道路受阻.會導致氣血不足。
4.勞欲過度
體力勞動過重,長年累月過勞傷氣.氣虛則逐漸導致血的生成動力不足,最終是氣血兩虧。此外,腦力勞動過度,會直接引起心脾血虛。
氣血不足怎么辦
第1步:調脾胃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中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謂之血”之說,認為血液是通過脾胃運化生成的,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療血證必須重視調理脾胃。
飲食調養可多吃南瓜、山藥、蓮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此外,還可煎服“參芪術茶”:取黨參5克、黃芪5克、白術3克、淮山藥3克、升麻3克,取其煎煮液400克,泡花茶5克,沖飲至味淡,有補脾益氣、升陽止瀉之效。
第2步:養肝血
肝藏血,主疏泄,調氣機,有助脾胃運化,因此養肝血是調氣血的根本。中醫認為“肝郁則脾虛”,郁悶暴怒的情緒會損傷肝、脾,導致氣血耗傷。此外,“人臥血歸肝”,科學研究發現,人在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
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強肝細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因此,切忌生氣、熬夜,也不要讓身體過度勞累。中醫認為“久視傷血”,坐在電腦前工作時,應當特別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養,防止耗傷氣血。
第3步:遠寒邪
中醫認為,“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邪會讓血液瘀滯,經絡不暢,氣血生化受阻,極易導致關節病變、腸胃不適或誘發咳嗽。
冬季出門,務必戴好帽子、手套、圍巾等,在家要忌食寒涼、溫水泡腳、勤做按摩。老人氣血常不足,要更加注意。
第4步:食藥膳
補氣可食“四君子湯”,此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益氣健脾之效。取人參10克、白術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與羊肉燉食即可。補血可用“四物湯”。此方最早出自唐代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中醫養血的經典藥方。取白芍、當歸、熟地黃、川芎各9克,放入250毫升水中,煎至150毫升時,空腹熱服。
此外,用當歸、川芎、紅花、熟地、桃仁、何首烏、枸杞子、阿膠、丹參等中藥與補血的食材如紅棗、龍眼肉、山楂、菠菜、胡蘿卜、黑木耳、黑芝麻、豬肝、豬血、烏雞、紅糖等一起,做成可口的藥膳,均有很好的調節內分泌、養血之效。
第5步:多運動
運動是調養氣血必不可少的環節,有助脾胃將營養物質轉化為氣血,讓人吃得香、睡得好。此外還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氣血不足該如何調養
神養
中醫認為,若情志不暢,肝氣郁結,則最易使血液暗耗。所以婦女保養氣血首先要有平及其的心態,心情愉快、開朗樂觀,不但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有助于身心健康,同時還能增進造血機能更加旺盛,使面色紅潤,經血調暢,精力充沛。
動養
常常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及其戶外活動(每日至少保持半小時以上),如散步、慢跑、游泳、打球、跳舞、健美操等,不僅會使身體素質增強,抗病能力增加,同時還會增強人的造血功效。非常是剛生育過的婦女,更應當重視健身運動,這樣才有助于盡快恢復健美的體形,使經血調及其,并預防早衰。
食養
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需要重視飲食調養。首先要注意保持脾胃的健康及其旺盛的食欲,既要飲食有節,又要重視脾胃疾病的醫治。
此外,要適宜多吃富含“造血原料”的食品,非常是富含優質蛋白質、必需微量元素(特別是鐵元素)、葉酸及其維生素B12的營養性食品,如豆制品、動物肝腎臟、動物血、魚、蝦、雞肉、蛋類、大棗、紅糖、黑木耳、桑葚、花生(帶紅皮生吃更好)、黑芝麻、胡桃仁和多種新鮮蔬菜及其水果等。
藥養
患者血虛表現比較嚴重或患有月經不調和其他慢性耗費性疾病者,除重視慢性病的及時醫治及其食養外,平常還應重視藥補。
常用于補養氣血的藥物主要有黃芪、人參、黨參、當歸、白芍、熟地、丹參、首烏、雞血藤、枸杞子、阿膠、大棗、龍眼肉、烏雞等。
常用補養氣血的方劑有四物湯、保元湯、人參歸脾湯(丸)、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丸)等。也可利用人參、黨參、當歸、枸杞子、黃芪、大棗等藥食兩用品配制成多種藥膳(如藥粥或烏雞、鴿子煲等)。另外,還可服用有補血效果的`多種西藥進行調治。
靜養
動靜結合、勞逸適度是健康的重要保證。所以,在重視運動的同時,也要重視靜養。特別是在嘈雜動亂的環境中工作時間較久,或身心過于疲勞,或心情比較煩亂時,這時都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調養精神,或獨處靜坐,或閉目調息,或聽聽音樂,或繪畫,或編織等等,均可達到寧心養神,使身心皆靜,盡快恢復大腦疲勞,以防勞傷思慮傷血。
睡養
生活規律、起居有的時候、勞逸結合、娛樂有度、性生活有節,非常是保證充足的睡眠、戒煙少酒,做到這些對保證女人的身心健康,使經血更加調暢,延緩衰老,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氣血充足,方能讓人自內而外臉色紅潤,分外妖嬈。中醫認為,一個人健康的標準就是氣血充足。女人美不美,主要靠氣血,女人要是氣血充足,就會臉頰紅潤,神采飛揚,反之就會黯然失色。
補益氣血,飲食上注意調節很重要,專家建議適量多吃一點紅棗、紅豆等“紅色”食物。其中,紅棗是最常見的補益氣血之物,被稱為補氣養血圣品,而紅豆有活血排膿、清熱解毒的作用。
氣血不足有哪些癥狀
1、看眼睛
主要看眼睛的色澤和清澈度。小孩子都有一雙清澈的眼睛。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說明氣血充足;眼白的顏色混濁、發黃,就表明肝臟氣血不足。
眼白與肺和大腸的關系密切,如果眼白有血絲,多為肺部和大腸有熱;眼袋很大則說明脾虛。眼睛干澀、眼皮沉重,也代表氣血不足。如果兩目呆滯,晦暗無光,是氣血衰竭的表現。
2、看頭發
頭發與肝、腎有密切的關系。頭發變白是肝血腎氣衰落的表現,但有些青少年短時間內出現白發,且伴有脾氣不好、容易發火,多是因為肝郁血熱。如果伴有睡眠不足、腰膝無力、耳鳴,則是腎氣不足的信號。
如果出現大量脫落,而且頭發越來越稀疏,就要警惕整個身體的氣血問題。頭發油膩,則說明脾肺不和,脾的氣太過,肺的氣又虛,就會出現頭油過多的現象。頭發的生長速度跟肝血相關,如果肝血不足,頭發長得慢、易干枯。
3、看耳朵
耳朵是人體的縮影,幾乎所有臟器的變化都能從耳朵上表現出來,其中關系最密切的就是腎。人常說“耳朵大有福”,耳朵厚大的人,是腎氣充足的表現;耳朵薄而小的人,多為腎氣虧虛。
耳朵色淡白,多見于風寒感冒,也見于陽氣不足的`人;耳朵紅腫,多是“上火”的表現,常見于肝膽火旺或濕熱;耳垂上有一條明顯斜線紋,說明心氣虛;耳鳴和耳聾則都說明腎氣虛弱。
耳朵局部有結節狀或條索狀隆起、點狀凹陷,而且沒有光澤的人,多提示有慢性器質性疾病。耳朵局部血管過于充盈、擴張,可見到圓圈狀、條段樣等改變的,常見于有心肺功能異常的人。
4、看手
首先,手的溫度是人體氣血的直接表現。氣血充足則手總是溫暖的,而如果手心偏熱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則都是氣血不足。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細細的,都代表氣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飽滿,肉多有彈性,則說明氣血充足。
手掌厚而有力,富有彈性,一般為氣血充沛,體質強壯;如果手掌厚而無力,彈性差,多為精力欠佳,疲勞乏力。手掌軟細薄而無力,多精力衰退,體弱多病。
人的手指甲上都有個半月形的“小月亮”,正常情況下,除了小指應都有半月形。如果手指上沒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說明人體內寒氣重、氣血不足。
5、看皮膚
主要看光澤、彈性和皺紋。皮膚與肺的關系密切,皮膚白里透著粉紅,有光澤、彈性、無皺紋、無斑,代表肺的氣血充足。反之,皮膚粗糙,沒光澤,發暗、發黃、發白、發青、發紅、長斑都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
此外,面色也是氣血的“晴雨表”。面色蒼白代表腎氣不足,面色萎黃是肝氣不足。
6、看牙齒
牙齒與腎的關系最為密切,如成人牙齒稀疏、牙齒松動、齒根外露等問題,多為腎氣虧乏。牙齦與胃腸相關。如出現單純的牙齦紅腫,多是胃火上揚所致,也可能與胃炎有關。
牙齒松動脫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牙槽骨不堅固,而牙槽骨的不堅固多由骨質疏松導致。牙齦萎縮代表氣血不足,當你發現牙齒的縫隙變大了,越來越容易塞牙,就要留意身體的狀況。
7、看睡眠
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說明氣血足;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嚕的人,都有氣血虧虛的表現。此外,愛睡覺也是氣血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