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處暑處暑風俗
吃鴨子:“七月半鴨,八月半芋”,古人認為農歷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處暑這天,老北京人都會去買處暑百合鴨,而江蘇地區,做好鴨子菜要端一碗送給鄰居,正所謂“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處暑風俗活動
出游迎秋: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
放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開漁節: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
拜土地爺:處暑節氣正值農作物收成時刻,有的殺牲口到土地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還有的這一天從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腳,恐把到手的豐收洗掉。
潑水狂歡:潑水狂歡不僅云南西雙版納有,在日本,從大暑到處暑的一個月時間內,各地都有組織潑水降溫的習俗。
處暑有什么講究
1、避免感冒
初秋天氣乍寒還暖,身體很難適應這種忽熱忽冷的天氣變化。因此,當氣溫較低時要及時添加衣物保暖;平時要經常開窗透氣,保證室內空氣的流通;感冒流行時盡量避免到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合;在家中可用陳醋熏蒸殺菌;常用冷水洗臉洗鼻,對預防感冒也有幫助。
2、避免心情抑郁
秋季花木凋零,葉落草枯,到處呈現出一片肅殺之景,人也易觸景傷情,產生凄涼、郁悶、憂愁的情緒。一旦遇到煩心事,就很容易引起心情抑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養積極樂觀的情緒,理性地看待自然界的變化,可出游賞景、探親訪友,來使心情愉悅,也可練氣功、打太極以保持心情寧靜。
3、避免皮膚傷害
初秋天氣干燥,皮膚水分易蒸發,外露的皮膚缺水就會變得粗糖,彈性也會變小,嚴重的還會產生皸裂。日常要注意皮膚的護理,沐浴時不要使用堿性大的香皂,可以多吃花生、梨、紅棗、葡萄、銀耳、核桃等能夠滋潤肌膚的美容食物。
4、避免傷胃
秋季晝夜溫差大,由于冷空氣的剌激,胃酸分泌就會增加,腸胃容易發生痙攣性收縮。而天氣轉涼,人們食欲增加,又增加了腸胃負擔,因此,極易引發胃病。患有胃病的人,秋季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宜食用溫、軟、淡、素的食物,少食多餐,定時定量;戒煙禁酒。
5、避免睡眠不足
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專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時,并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尤其是對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堅持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但閉目養神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因此,子午覺既有防病保健的意義,又符合養生道理。對于年輕人來說,充足的睡眠可以讓學習工作更精力充沛,同時也可以減少“秋困”的出現。
6、避免“病從口入”
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鉤”。處暑之后,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腸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熱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就會隨之降低,這時候容易出現一些腸胃病,患有慢性腸胃病的患者,往往會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癥狀。加之飲食不當,這種不適的情況還會進一步加重,因此在飲食方面一定要謹慎。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隨著氣侯漸漸干燥,身體里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當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的癥狀。
處暑時節忙些什么?
民間有“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處暑十日忙割谷”等諺語,說的是忙碌的秋收就要開始了。在廣大植棉區,處暑正是摘棉桃的好時節,所謂“處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而忙著收獲的同時,還要忙著栽種。比如“處暑栽白菜,有利沒有害”“處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都是在說時令不等人,不能誤了農時。秋后降雨明顯減少,空氣干燥,必須及早保墑,保證秋種作物順利成長。很多地方的農民此時都處于搶收搶種的“雙搶”忙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