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頭伏中暑指數地圖出爐
今年頭伏期間,華北平原等地高溫將先消減再發展,而南方部分地區將維持大范圍高溫悶熱的天氣格局,桑拿天超長待機。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新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西、海南等地的部分地區熱力值拉滿,在部分時段極易出現中暑天氣。
從全國頭伏中暑指數地圖中可以看出,今年頭伏期間,比較容易中暑的區域主要集中在華北平原一帶、江南華南一帶以及新疆地區。
6月以來,我國多地遭遇極端高溫天氣,不少人直呼“熱度爆表堪比三伏”。這樣的熱度還在持續,今天(7月11日)我國正式入伏,這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到了。今年三伏有多長?會比前期更熱嗎?哪里將開啟“伏”湯蹈火模式?
中央氣象臺今早6時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預計今日白天,華北中南部、黃淮北部和西部、江漢、江淮中西部、江南、華南大部以及四川盆地、陜西中南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其中,陜西關中、河北中南部、山東北部、河南北部、安徽南部、湖北東部和西部、湖南中東部、江西大部、浙江大部、福建中北部、四川東部、重慶中西部和東北部及新疆吐魯番盆地等地部分地區最高氣溫37℃~39℃,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浙江中部、四川東南部、云南東北部局地可達40℃以上。
三伏天一共多少天
三伏天處于小暑與處暑之間。2023年三伏天共40天,其中初伏是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今年三伏天從7月11日開始,到8月19日末伏最后一天,8月20日出伏。
哪幾個地方天氣最熱
今年頭伏期間,比較容易中暑的區域主要集中在華北平原一帶、江南華南一帶以及新疆地區。中暑的表現有哪些癥狀?
1、頭痛:可能會感到頭痛或暈眩。
2、失去意識或昏厥:在嚴重的情況下,中暑可能導致意識喪失或昏厥。
3、煩躁和混亂:中暑時,人們可能表現出煩躁、混亂或焦慮的情緒狀態。
4、皮膚癥狀:皮膚可能變得熱紅,發熱或發燙。
5、嘔吐和惡心:中暑時,人們可能出現嘔吐和惡心的癥狀。
6、心跳加快:心率可能加快。
7、呼吸困難:可能出現呼吸急促或困難的情況。
8、疲勞和虛弱:中暑時,人們可能感到極度疲勞和虛弱。
9、肌肉痙攣:出現肌肉痙攣,尤其是在腿部和腹部。
10、尿量減少:中暑時,尿量可能減少或停止。
三伏天的幾大誤區
誤區一、三伏貼包治百病
三伏貼是中醫“冬病夏治”中很重要的外治療法之一,主要適用于治療肺部、骨關節等方面疾病,以及適用于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虛寒型體質等人群。孕婦、心臟病和高血壓患者、濕熱體質和皮膚嚴重過敏的人群都不適合用三伏貼治療。另外,貼三伏貼需到正規醫院,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個人體質和病癥進行用藥。
誤區二、綠豆湯喝越多越解暑
綠豆是寒性食物,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酷熱天氣下,冰涼的綠豆湯成為不少人喜愛的消暑佳品。但大量飲用綠豆湯容易傷脾胃,尤其是陽虛體質、濕氣較重、四肢冰涼、易腹脹腹瀉人群都不宜多喝。
誤區三、防暑不怕涼
三伏天里,很多人都只關注如何防暑,喝冷飲、吃冰鎮西瓜、洗冷水澡......炎炎夏日里這些消暑方式好愜意,但過度貪涼容易損害機體功能。例如,外出大汗歸來,毛孔正處于張開散熱的狀態,在空調冷氣或涼水的沖擊下,毛孔會迅速閉合,導致體內熱量無法散發,甚至可能會引發心腦血管突然收縮,導致供血不足。而大量飲用冷飲,也會加重腸胃負擔,引發身體不適。
誤區四、伏天就要“以熱制熱”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有些人喜歡“以熱制熱”,通過促進身體排汗來達到消暑目的。體質虛弱畏寒、腰背和手腳易發涼、免疫力較低的這類人群,適合在三伏天用熱水泡腳、喝姜棗茶、喝羊湯、曬后背、貼三伏貼等“熱養法”讓身體熱起來。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以熱制熱”,內熱體質人群如果采用“熱養法”可能會導致上火,易出汗人群則可能因出汗過多引起心慌等不適癥狀。
誤區五、最熱時鍛煉可提高耐熱力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很多熱愛健身人群即使烈日炎炎也依然堅持鍛煉,以提高身體耐熱力,但大汗淋漓會損耗體力和津液,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更要避免在戶外過度運動,以防出汗過多導致血液粘稠而引發的心梗、腦梗等疾病。即使年輕人也需避開最熱時段戶外鍛煉,以免中暑。
三伏天防曬措施
忌:不開窗通風,通風差的室內容易引發中暑,較差的空氣質量容易致病。
建議:每天開窗通風兩次以上,每次15-30分鐘
忌:大口急喝水,夏季人體出汗多,大口急喝水會使水分快速稀釋血液,加重心臟負擔
建議:每次喝水約200毫升即可,須注意少量多次補水。
忌:沖洗冷水澡,冷水的刺激會導致心跳的加速、血壓升高、肌肉收縮、精神緊張等
建議:洗澡水溫以35-40攝氏度為宜,洗澡時間不宜過久
忌:情緒不穩定,高溫容易使人心浮氣躁,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
建議:保持心情平和,情緒激動時,可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法轉移壞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