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計算機三級信息管理技術難點知識
考點1:面向對象的基本概念
在Smalltalk語言中,最早出現了面向對象的說法。面向對象方法從客觀事物中構造軟件系統,它運用了對象、類、繼承、封裝、聚合、消息傳遞和多態性等概念描述軟件系統。其中封裝、繼承和多態是類的三大特性。
對象是類的實例,它是系統的基本單元,從客觀存在事物的本質特征中抽象而來。對象包含屬性等靜態特征和方法等動態特征。
在類與對象之間有四種關聯方式:
(1)通用-特定結構。描述對象之間的分類關系。
(2)整體-部分結構。體現對象之間的組成關系。
(3)實現連接。表示對象屬性之間的靜態聯系。
(4)消息連接。反映對象行為之間的動態聯系。
消息是系統向對象發出的服務請求,是對象之間的通信機制。提供服務的對象負責消息協議的格式和消息的接收,請求服務的對象提供輸入信息,獲取應答消息內容。在面向對象中,消息常常通過函數調用來實現。
例 面向對象方法是一種運用對象、類、繼承、封裝、聚合、 【1】 和 【2】 等概念構件系統的軟件開發方法。
答案:【1】消息傳遞,【2】多態性
考點2:OMT方法
OMT方法需要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來描述系統:
(1)對象模型。代表系統靜態結構。
(2)動態模型。反映系統時間順序操作。
(3)功能模型。表現系統對象內部狀態關系。
OMT方法支持軟件系統生命周期開發,其開發實施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系統分析。將用戶需求模型化,在需求人員和開發者中間建立一致的模型,為后面的設計提供一個框架。
(2)系統設計。決定系統的系統結構。一般將系統分解為幾個子系統,將對象分成可以并行開發的對象組。
(3)對象設計。反復分析,產生一個比較實用的設計,并且確定主要算法,對象代碼等。
例 OMT方法支持軟件系統生命周期開發,其開發實施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A.對象設計、動態設計和功能設計 B.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和對象設計
C.對象設計、模塊設計和進程設計 D.服務設計、對象設計和結構設計
參考答案:B
第二章 預先定義與原型化的區別
概述“部分所涉及的考題的分值在本章中所占比重為15%,屬于非重點考查對象。
考點1:原型化概念
原型化方法是一種逐步地、迭代地完成需求定義的策略,是一種動態定義系統需求的技術。預先定義系統需求的某些缺陷導致了原型化技術的形成和發展。
回顧各種系統開發方法并結合實踐經驗可知,在開發過程中提高生產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解決需求定義問題,如果用戶需求沒有分析清楚,系統提供的服務將會受到很大的限制,那樣就根本談不上應用好的設計、測試、復審等技術以及它們能給系統開發所帶來的效益。
需求定義的一種變通的方法是獲得一組基本的需求后,快速地加以”實現“.隨著用戶或開發人員對系統理解的加深而不斷地對這些需求進行補充和細化,系統的定義是在逐步發展的過程中進行的,而不是一開始就預見一切,這就是原型化方法。
例 信息系統開發的經驗表明,原型化是一種開發策略,它有利于實現系統的( )。
A.需求定義
B.結構設計
C.程序編碼
D.運行維護
參考答案:A
考點2:預先定義與原型化的區別
預先定義(也稱嚴格定義)的方法要求在任何的設計、實現或使用系統之前,預先定義所有的系統需求。而原型化方法則首先對用戶的需求進行抽取和描述,快速地構造一個最終系統的、具有初步能力的工作模型,并逐步細化與擴充。
預先定義的方法試圖僅僅使用描述性的語言和圖形文檔技術來建立一個最終完備的需求規格說明,實際上這會遇到很多困難。原型化方法則認為,對于大多數企業的業務處理來說,需求定義幾乎總能通過建立目標系統的工作模型來很好地完成,而且認為這種方法和預先定義的方法比較起來,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例 原型化是指用戶的需求被提取、表示,并快速地構造一個最終系統的、具有________能力的工作模型,隨著項目的進展,模型被逐步地細化和擴充,直至系統建設成投入運行。
參考答案:初步
考點3:原型化方法的幾條重要結論
原型化對解決現實世界的事物處理系統是高效率的,它的成功就在于既簡單而又高雅,起點低,可以追加功能和擴充,還可以交付富有生氣的原型,這是原型化的兩個基本特征。
(1)原型化從用戶角度考慮是非常適當的。
(2)原型化從開發者角度考慮也是合適的。
(3)原型化可用于大規模的項目開發。
(4)原型是可行的。
(5)原型的制作者相當于一個建筑師。
(6)原型制作的核心策略為處理過程提供了方便的工作環境。
例 對于原型化方法,下述結論中哪一個是不準確的?()
A.原型化適合于用戶
B.原型化適合于開發者
C.原型化僅適合于小項目
D.原型化可用于大項目
參考答案:C
Booch方法、Coad和Yourdon方法
難點1:Booch方法
Booch方法可分為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其中邏輯設計包含類圖文件和對象圖文件,物理設計包含模塊圖文件和進程圖文件,用以描述軟件系統結構。
(1)類圖。描述類與類之間的關系。
(2)對象圖。描述實例和對象間傳遞消息。
(3)模塊圖。描述構件。
(4)進程圖。描述進程分配處理器的情況。
Booch方法也可劃分為靜態模型和動態模型。其中靜態模型表示系統的構成和結構,動態模型表示系統執行的行為。動態模型包含時序圖和狀態轉換圖。
(1)時序圖。描述對象圖中不同對象之間的動態交互關系。
(2)狀態圖。描述一個類的狀態變化。
Booch方法的實施過程如下:
(1)在一定抽象層確定類。在問題域中,找出關鍵的對象和類。
(2)確定類和對象的含義。從外部研究類,研究對象之間的協議。
(3)定義類與對象的關系。
(4)實現系統中的類與對象。
(5)說明類的界面與實現。
例 以下關于Booch方法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Booch方法可分為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
B.Booch方法可劃分為靜態模型和動態模型
C.在Booch方法的實施過程過程中,不需要討論問題域
D.Booch方法的動態模型包含時序圖和狀態轉換圖
參考答案:C
難點2:Coad和Yourdon方法
Coad和Yourdon方法可分為面向對象分析(OOA)和面向對象設計(OOD)兩部分。在OOA中,建立了概念模型,由類與對象、屬性、服務、結構和主題等5個分析層次組成。
(1)類與對象。從問題域、文字出發,尋找并且標識類與對象。
(2)屬性。確定對象信息及其之間的關系。可分為原子概念層的單個數據,和類結構中的公有屬性與特定屬性。
(3)服務。標識消息連接和所有服務說明。
(4)結構。標識類層次結構,確定類之間的整體部分結構與通用特定結構。
(5)主題。主題是比結構更高層次的模塊,它與相關類在一起,控制著系統的復雜度。
在Coad和Yourdon方法的系統設計階段也采用了OOA階段的5個層次來描述以下設計模型的4個部分。
(1)問題域。
(2)用戶界面。包括問題域與用戶、系統外部和專用設備、磁盤文件和數據管理界面等。
(3)任務管理。包括任務的運行和任務的交互管理等。
(4)數據庫管理。包括文件管理和數據庫管理等。
例 Coad和Yourdon方法可分為面向對象分析(OOA)和面向對象設計(OOD)等兩部分。在OOA中,建立了概念模型,由類與對象、屬性、 【1】 、結構和 【2】 等5個分析層次組成。
參考答案:【1】服務,【2】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