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考試內容
1,信息技術的概況.
(1)集成電路的基本知識; 概念:它是以半導體單晶片作為材料,經過平面工藝加工制造,將大量晶體管,電阻等元件互相連線構成的電子線路集成在基片上,構成一個微型的電路或系統.
分類: 一: 集成電路根據它所包含的電子元件(如晶體管,電阻,等)數目可以分為小規模,中規模、大規模、超大規模和極大規模集成電路.
集成度(單個集成電路所含電子元件的數目)小于100的稱為小規模集成電路(SSI);100到3000個電子元件的是中規模(MSI);3000到10萬個的是大規模(LSI);10萬到100萬個電子元件是超大規模的(VLSI);超過100萬個的是極大規模的(ULSI)
二:按照所用的晶體管結構,電路和工藝不同主要分為:雙極型集成電路、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集成電路、雙極-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電路等幾類!
三:按集成電路的功能來分可以分為:數字集成電路;模擬集成電路;
四:按照用途可以分為:通用集成電路和專用集成電路 (2)通信技術的分類,特點與發展趨勢; 分類:模擬通信;數字通信技術;“模擬通信”的基礎是:模擬傳輸技術!特點是:優點是結構比較簡單、成本較低!缺點是在信號的調制和傳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噪音信號的干擾,傳輸質量不穩定;趨勢:目前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數字通取代;數字通信”特點:抗干擾能力強,差錯可以控制,沒有噪音積累,可以實現長距離、高質量的傳輸;靈活性好;由于傳輸的是數字信號,因而可以直接由計算機儲存管理和處理;由于對數字信號的加密比對模擬信號加密容易的多,所以通信的安全性更加容易得到保障;數字電路比模擬電路更加容易用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實現,有利于通信設備的小型化、微型化,也降低了功耗。趨勢:將會被廣泛使用!(3)計算機的發展,特點與作用;主要有:巨型計算機,大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個人計算機.發展:第一代;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末期;使用的主要元件:CPU:電子管;內存:磁管。使用的軟件: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編寫程序。主要應用:科學和工程計算。第二代;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中期;使用的主要元件:CPU:晶體管;內存:磁芯;使用的軟件:FORTRAN等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應用:開始廣泛應用于數據處理領域。第三代;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主要元件:CPU:SSI、MSI;內存:SSI和MSI的半導體儲存器;使用的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第四代;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主要元件CPU:LSI、VLSI;內存:LSI、VLSI的半導體儲存器。使用的軟件:軟件開發工具和平臺、分布式計算機軟件。作用是一種通用的信息處理工具,它具有速度快、通用性強、具有多種多樣的信息處理能力、具有互連、互通和互操作的特點。
(4)信息化與信息化建設的有關問題;信息化:就是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前進地的過程,亦即加快信息高科技發展及其產業化,提高信息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的各個領域的推廣應用水平并且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的過程; 信息化建設:它的主要目標是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普遍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使信息產業及由于利用了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而創造的勞動價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直至占主導地位。
2,計算機組成原理.(重要)(1)計算機硬件的組成及其功能;計算機的分類;微處理器.硬件組成:輸入設備:把信息送入計算機的過程;中央處理器(CPU):負責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各種處理(計算、排序、分類、檢索......);內存儲器(存取速度快、容量小、成本較高)和外存儲器(能長期存放計算機系統中幾乎所有的信息):能夠把程序和數據儲存起來!;輸出設備(......);總線(bs)與I/O接口:總線是用于在CPU、內存、外存、和各種輸出輸入設備之間傳輸信息并且協調他們工作的一種部件
(2)CPU的結構;指令與指令系統;指令的執行過程;CPU的性能指標.結構:寄存器組、運算器、控制器!指令由兩個部分組成:操作碼、操作數地址; (3)CPU的性能指標:(一):字長(位數);它是指CPU中定點運算器的寬度(即一次能同時進行二進制整數運算的位數; (二);主頻(CPU時鐘頻率)。指的是CPU中電子線路的工作頻率,它決定著CPU芯片內部數據傳輸與操作速度的快慢。 (三):CPU總線速度。 (四)高速緩存(cache)的容量與結構。 (五)指令系統。 (六)邏輯結構。 執行過程:(1):CPU的控制器從存儲器度曲一條指令并放入指令寄存器 (2):指令寄存器中中的指令經過譯碼,決定該指令應進行何中操作,操作數在哪里。 (3);根據操作數的位置取出操作數。 (4):運算器按照操作碼的要求對操作數完成規定的運算,并且根據運算結果修改或設置處理器的一些狀態標志。 (5):把運算結果保存到指定的寄存器,需要時將結果從寄存器保存到單元。 (6):修改指令計數器,決定下一條指令的地址。 下面的還沒有做(但是可以先看看具體大綱)
(3)PC機的主板,芯片組與BIOS;Cache存儲器與主存儲器.
(4)PC機I/O操作的原理;I/O總線與I/O接口.
(5)常用的輸入設備(鍵盤,鼠標器,掃描儀,數碼相機)輸出設備(顯示器,打印機)的功能、性能、分類以及起基本工作原理.
(6)常用的外存儲器(軟盤、硬盤、光盤)的功能、分類、性能指標以及基本的工作原理.
3,數字媒體以及運用.
(1)二進制及其特點;整數和實數在計算機內的表示方法.
(2)西文與漢字的編碼;數字文本的制作與編輯;常用文本處理軟件.
(3)數字圖像的獲取、表示及常用圖像文件的格式;數字圖像的編輯,處理與應用;計算機圖形的概念及其應用.
(4)數字聲音獲取的方法與設備;數字聲音的壓縮編碼;語音合成與音樂合成的基本原理與應用.
(5)數字視頻獲取的方法與設備;數字視頻的壓縮編碼;數字視頻的應用.
4,計算機網絡.
(1)計算機網絡的組成與分類;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多路復用技術與交換技術;常用傳輸介質.
(2)計算機局域網的特點,組成和類型;以太網工作原理.局域網服務與軟件;局域網的擴展.
(3)計算機廣域網的組成;數字傳輸干線與接入技術;分組交換與儲存轉發原理;常用廣域網.
(4)異構網絡互連協議TCP/IP的分層結構、IP地址、IP數據報與路由器原理.
(5)因特網的組成;主機地址與域名系統;電子郵件與Web的基本原理.
(6)網絡信息安全的常用技術;計算機病毒的防范.
5,計算機軟件.
(1)計算機軟件的分類和計算機軟件技術的內容.
(2)操作系統的作用、功能、分類和常用的操作系統.
(3)程序設計語言的分類和常用程序設計語言;程序設計語言的成分;語言處理系統及其工作過程.
(4)計算機軟件的理論基礎;算法和數據結構的基本概念.
6,計算機信息系統與數據庫.
(1)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特點、結構、主要類型和發展趨勢.
(2)數據庫系統的特點與組成;概念模型與E-R圖;數據庫的數據模型.
(3)關系數據的基本原理;數據結構及其形式化定義;關系代數操作;SOL語言;數據庫的控制.
(4)信息系統的開發與管理;軟件工程的概念;信息系統開發的方法;數據庫數據設計概要;系統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和系統維護.
(5)典型信息系統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