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5政法干警考試歷史考點之新文化運動
二、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1.興起的標志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原稱《青年雜志》,第二期改名為《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是:前期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新文化后期主要是宣傳馬克思主義。
2.白話文
白話文又稱語體文、俗語,指的是以現代漢語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它是相對于文言文而說的。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不主義”,倡導“活文學”,是整個白話文運動的開端。同年1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與之呼應。1918年夏,《新青年》發表了魯迅的《狂人日記》,開創了白話文小說的先河。
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
1.陳獨秀
安徽懷慶人。思想家、政治人物。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之一及首任。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領袖。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這兩面旗幟,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學說。他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發動了進攻。
2.蔡元培
蔡元培在學術上實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針。他在擔任北長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北大成為當時全國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最高學府,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3.胡適
1917年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倡導文學要“言之有物”,率先提出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積極推動白話詩。
4.魯迅
魯迅著作二十卷,繼往開來,博大精深。《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礎;杰作《阿Q正傳》的發表,為新文學歷史樹立了一座豐碑,對中國作家和世界作家產生了巨大影響;《熱風》、《二心集》等雜文精悍犀利,獨樹一幟,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新領域。
5.李大釗
李大釗以《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等為陣地,相繼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大量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名文章和演說,闡述十月革命的意義,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成為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并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并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但是新文化運動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同時,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以及對西學的全盤肯定具有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