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考試文綜哲學的原理和方法論
【原理內容】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不過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應。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作用:(1)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2)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
1.一切從實際出發2.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認識。
(二)規律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
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改變或消滅規律,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方法論】
承認規律的客觀性,按照規律辦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三)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1.尊重客觀規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3.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為基礎
【方法論】
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二、(唯物)辯證法
(一)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系又是客觀的,不以意識為轉移,人們不能否認和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系,也不能主觀臆造聯系。
【方法論】
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根據事物的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改變條件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二)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1.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2.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會大于部分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3.整體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部分也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
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2.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三)矛盾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即對立統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方法論】
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敢于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法、兩點論,反對片面性、一點論
(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內容】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
【方法論】
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五)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相互聯結。普遍性遇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二者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在這個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特殊性。在這個場合為特殊性的東西,到另一場合則變為的普遍性。
【方法論】
這一原理對于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原理也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設的具體相結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即我們愛想問題、辦事情要把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結合起來。
(六)內因和外因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事物發展原因原理)
【原理內容】
1.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2.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3.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4.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
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七)量變和質變相互關系原理及方法論(事物發展狀態原理)
【原理內容】
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2.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3.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方法論】
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1.堅持適度原則,控制量變的限度2.在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3.要重視量的積累,為質變創造條件。
三、認識論和實踐論
(一)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阻礙作用。
【方法論】
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反對教條主義,反對思想僵化。
四、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之,起重大的阻礙作用。
(二)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原理內容】
1.價值觀是人們在價值基礎上形成的如何斷定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準。2.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1)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不同。(2)價值觀不同,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3)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3.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有不同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
要求我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三)集體主義價值觀是正確的價值取向
【原理內容】
1.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2.正確地解決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3.我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力量源泉。
【方法論】
要求我們1.要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2.要顧全大局、反對小團體主義3.要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四)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原理
【原理內容】
在人生價值的兩方面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應該是居于首位,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的貢獻,因為:個人對社會貢獻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個人對社會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個人對社會貢獻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
【方法論】
1.在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將貢獻與索取有機結合起來;2.利用和創造條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聰明才智;發揚百折不饒、不怕失敗的頑強奮斗精神3.走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