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招警考試片段閱讀例題講解
四川招警考試片段閱讀例題(一)
A.是否從兒時就養成閱讀的習慣,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精神境界。
B.閱讀應當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C.“學習”與“訓練”的最大區別在于“訓練”僅僅是技能的培養。
D.閱讀是培養“精神饑餓感”的最佳方法。
2.商品化使民間藝術發生的變異正在全國各地普遍發生著。這種貌似“茁壯成長”的民間藝術,在文化意義上卻是本質性的消亡。難道民間藝術只有這樣一種出路嗎?世界上還有另一種對待自己傳統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間藝術中那種對生活的虔誠與執著,把它視為一種傳統精神,一種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人們知道,在當今這樣做何其困難。所以,普查與記錄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這不只是為了記錄一種文化形態,一種充滿情感的美,更是為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
對這段話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民間藝術的商品化使民間藝術得以保存,而不至于因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大變革而消滅。
B.民間藝術的商品化使民間藝術得以保存,普查與記錄現有的民間藝術已沒有實質意義。
C.要保持民間藝術作為民族情感與精神的一種載體,在商業化的現時代已變得非常困難。
D.在民間藝術商品化的情況下,民間藝術的傳承者應重塑民間藝術充滿情感的美,并使得民間藝術成為一種見證與記載歷史的精神。
3.中國改革之難,最難的不是發現問題并提出對策,而是改革必須考慮13億人口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避免引起社會動蕩,避免激化矛盾,既積極又穩妥,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始終堅持的信念,也是一路渡險灘、克難題的制勝法寶。
根據以上文字,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避免引起社會動蕩,避免激化矛盾是當前改革中最關鍵的問題
B.保持社會穩定、兼顧最廣大群眾利益是中國改革最棘手的問題
C.中國在改革中必須要考慮人口眾多這一現實問題
D.兼顧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法寶
4.領導帶領機關干部掃大街,從官員和機關的角度看,這當然是好事,可以拉近與民眾的距離,顯示出領導干部勤政為民。但是,從干部的個人權利講,義務勞動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是行政命令的驅使;從環衛部門的角度來看,如果干部常態化掃街確有必要,反映出的可能是兩個方面的問題,要么環衛工人的數量不夠,人手短缺;要么是環衛工人不好好干活,工作留下了很多死角。
下列表述最能概括上述文字內容的是( )。
A.領導干部帶頭掃街、參加義務勞動是對個人權利的侵犯
B.領導干部帶頭掃街能激發環衛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C.領導干部帶頭掃街可以拉近與民眾的距離,促進干群關系和諧
D.領導干部帶頭掃街,很可能會造成民眾的誤解,達不到理想效果
5.如果說“家電下鄉”給了家電企業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機遇,那么,“進城”則更能為企業創造更好的銷售業績。因為在城市里,居民更容易接受新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假如“家電進城”也得到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和補貼的話,企業應當有理由在城鎮市場上發掘出新的消費潛力,客觀上讓城市低收入和失業居民也得到家電產品消費的實惠。
下列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A.“家電下鄉”不可能給企業帶來良好的銷售業績
B.城市低收入和失業居民更需要政策支持和補貼
C.政府應該支持企業的“家電進城”,大力推廣新產品
D.和農村市場比較,城鎮消費市場同樣具有挖掘的潛力
四川招警考試片段閱讀例題答案
1.B【解析】本題三個錯誤選項均屬于無中生有。A項中“一個人的精神境界”屬于沒有出現的概念,是文章中“一個民族精神境界”和“一個人的閱讀史”的混合體,但本身屬于無中生有,而A項的說法也是無中生有;C項的“最大區別”和“技能培養”均屬于無中生有;D項將文中閱讀和“精神饑餓感”的概念連接起來,加上了“最佳方法”,屬于無中生有的陳述。
2.C【解析】A、B的說法與原文意思正好相反,從“這種貌似‘茁壯成長’的民間藝術,在文化意義上卻是本質性的消亡。”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對民間藝術商品化是不滿的;D屬于無中生有,文中并沒有提到民間藝術傳承者,而只是說普查與記錄原生態的民間藝術。所以正確的答案應該是C
3.D【解析】文段中落腳點在“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始終堅持的信念,也是一路渡險難、克難題的制勝法寶”,這表示:改革開放雖然有很大的困難,但已經取得了成功,所以文段的主要含義為:總結這種成功的原因,即兼顧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成功的法寶。而B選項的關注點在于“改革遇到的困難、棘手問題”,這與文段主旨不符,因此正確答案為D。
4.D【解析】這是一道歸納概括題。文段主旨在“但是”之后,D項全面地概括了文段的主旨。A項說法片面;B、C項文段沒有提到,屬于無中生有。
5.D【解析】A項說法錯誤,從“‘家電下鄉’給了家電企業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機遇”可以看出;B項文中沒有提到;C項屬于多余延伸,作者并沒有明確表態。
四川招警考試片段閱讀例題(二)
1.摩天(skyscraper)一詞,最初是船員的專門術語,意思是帆船上的高大桅桿或者帆,后來不斷演變,逐漸成為建筑中的一個特定術語。1883年,“摩天大樓”首先出現在美國一位喜歡幻想的作冢所寫的《美國建筑師與建筑新聞》一文中,這個術語就此誕生了。從那時到現在,人們建造了眾多摩天大樓,它們鱗次櫛比,聳立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天際線上。
根據這段文字,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聯想與類比往往賦予詞語以嶄新的內容 B.有些詞語的意義要先于實物的存在
C.詞語的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大 D.船員與作家共同創造了“摩天大樓”這個詞語
2.儒學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其內部不僅有子學、經學之分,也有漢學、宋學的對立,每一學術形態下又有不同之派系,故后世有所謂“道統”說,以對其內容作出判別、衡定、分析。一種學術思想,雖極復雜,但不可無一中心,道統即表示一種居中心地位的思想傳統。儒家的道統觀念由來已久,不過系統表述道統思想的是唐代中期的韓愈。韓愈道統說是在“儒門淡薄”的頹勢下,辟佛老、明仁義,重新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故對后世影響甚大。
根據這段文字,理解不正確的是( )
A.道統說因為學術思想的復雜性而出現 B.韓愈是儒學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人物
C.韓愈的道統說被后世普遍認同 D.儒學體系復雜,內部存在一些彼此矛盾的思想
3.據報載,著名物理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斯蒂芬·霍金宣布他已放棄對“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的追求。過去他認為人們很快就能找到一個至少能在原則上描述、預測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終極“萬有理論”,而現在他認為,人們永遠都獲得不了這樣的理論;因為根據數學中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這樣的理論根本就不可能有。
根據這段文字,理解不正確的是( )
A.任何一種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其他學科的支持
B.“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比“萬有理論”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C.追求真理的道路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
D.霍金過往對“萬有理論”的追求顯示了人們不竭的探索精神
4.深入研讀西方經典不會使人變好或變壞,也不會使公民變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靈的自我對話本質上不是一種社會現實,西方經典的全部意義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獨。
關于上述文字,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
A.研讀西方經典可以排遣孤獨 B.西方經典是人們排遣孤獨的產物
C.研讀西方經典并不會提高公民的素質 D.研讀西方經典是自我心靈的非功利性活動
5.通俗地說,智力就是人的腦筋靈不靈。智力、智能、智慧,雖然用詞不同,但其含義都是指人的聰明才智。從心理學來看,智力指的是人的認識能力與活動能力所達到的水平。智力是人們正常生活、學習、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智力是人們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保持動態平衡的心理保證。因此,智力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標準之一。一般說來,智力超常與智力落后在人群中占少數,大多數人的智力是一般。
下面對于智力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智力是指人的腦筋靈不靈,這是通俗的說法
B.心理學所講的智力是指人的認識能力與活動能力所達到的水平
C.智力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標準之一
D.智力落后的人在整個人群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四川招警考試片段閱讀例題答案
1.D【解析】文中談到“摩天大樓”這個詞首先出現在美國作家所寫的文章中,這是此術語誕生的起源,因此,并非D項所說“船員與作家共同創造”。
2.C【解析】文中最后一句只提到“韓愈道統說對后世影響甚大”,并沒有提到“韓愈的道統說是否被后世普遍認同”,因此C項不正確。
3.B【解析】文中根據數學中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可知“萬有理論”根本不存在,但文中并沒有就這兩個理論進行比較,因此,得不出B項的結論。
4.D【解析】A項,“排遣孤獨”的說法錯誤,文中是“善用孤獨”;B項,因果關系不對,西方經典不是人們排遣孤獨產生的;C項說法太過絕對;D項說法正確,閱讀西方經典的真正作用是增進人們內在自我的成長。
5.D【解析】由“一般說來,智力超常與智力落后在人群中占少數”可以推斷D項不正確。
四川招警考試片段閱讀例題講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