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招警考試言語理解練習題帶答案
福建招警考試言語理解練習題(一)
甲:我們仍然不知道機器是否能思考,計算機能夠執行非常復雜的任務,但是缺少人類智力的靈活。
乙:我們不需要更復雜的計算機來知道機器是否能夠思考,我們人類是機器,我們思考。
乙對甲的反應是基于對哪一個詞語的重新理解( )。
A.計算機
B.知道
C.機器
D.復雜
2.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被稱為“生命的絆腳石”。 日前,在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的首屆中西醫血管病學大會上,一項針對中藥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的循證醫學研究引起了醫學界的關注。研究結果表明,芪藶強心膠囊在逆轉心衰進程、治療心肌重構、抑制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過度激活等方面均有良好治療效果,可實現慢性心衰的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治療。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
A.心力衰竭被稱為“生命的絆腳石”
B.針對中藥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的循證醫學研究得到了醫學界的肯定
C.中藥芪藶強心膠囊治療在慢性心衰等方面有良好效果
D.中藥芪藶強心膠囊作為心力衰竭治療研究的新突破可實現對慢性心衰的多元化治療
3.
曾幾何時,網絡被視為只言片語的集散地、道聽途說的原產地。這些對網絡的陳舊認識,正在隨著網絡的發展而逐步被拋棄。今天,我國網民的數量已超過1.5億,因特網全面滲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網絡文化產業正在趕上并超過傳統文化產業的規模,網絡文化變得日益豐富,網絡理性的力量正在成為主流,對年輕一代的影響尤甚。那種忽視網絡價值、貶低網絡影響的觀點,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是違背歷史唯物論的。
可以推知,作者對網絡的態度是( )。
A.肯定
B.否定
C.中立
D.不清楚
4.
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導向方式表現出來的集體行為,不過是諸多個人意見與個人選擇的綜合表現。除非我們每一個人都關心環境,并采取具體的行動,否則,任何政府都不會有動力(或壓力)推行環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環保法規,但如果每個公民都不主動遵守,再好的環保法規也達不到應有效果。
這段文字主旨的主要觀點是( )。
A.每個公民都應該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
B.完善的環保法規是環保政策成敗的關鍵。
C.政府制定的環保法規應該體現公民個人意愿。
D.政府有責任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
5.
楷樹,果實橢圓形,紅色,木材細致。相傳這種樹最早生長在孔子墓旁,樹干挺拔,枝繁葉茂,似為眾樹的榜樣。模樹,春天青翠碧綠,夏季赤紅如血,秋日變白,冬日變黑,因其色澤純正,“不染塵俗”也為諸樹之榜樣,相傳此樹最早生長在周公的墓旁。這兩種樹分別稱之為“楷”和“模”,以樹喻人,故把人的模范行為稱之為“楷模”。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楷”和“模”是兩種樹木的名稱
B.“楷模”二字都帶“木”字
C.“楷模”原指兩種樹
D.楷樹、模樹皆有靈氣
福建招警考試言語理解練習題答案
1.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抓住題干主要信息
本題題干中甲的意思是,我們不清楚機器能否進行思考,意在說明計算機和人類是有所區別的。而乙對此話的理解是,甲欲通過相關途徑確認機器是否能夠思考。
第二步:分析題干信息,并結合選項得出答案
甲、乙產生誤解的原因在于對“機器”一詞的理解,乙認為人類就是更為高級的機器,無需尋找其他機器,故正確答案為C。
2.答案: D
解析:
觀察選項,A項與文段主要內容無關,屬于干擾選項,排除;根據文段“一項針對中藥芪藶強心膠囊治療慢性心衰的循證醫學研究引起了醫學界的關注”以及“芪藶強心膠囊在逆轉心衰進程、治療心肌重構、抑制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過度激活等方面均有良好治療效果”可知,B、C項都偷換了概念,B項的“得到了醫學界的肯定”錯誤;C項“治療慢性心衰等方面有良好效果”錯誤,D項是對文段的準確概括,故本題選D。
3.答案: A
解析:
根據提問“態度”一詞知本題為態度理解題。材料第一句說的是以前人們對網絡的負面認識。第二句陳述這種認識正在被拋棄。第三句以事實說明網絡的蓬勃發展。最后一句正面表明作者的立場:忽視網絡價值、貶低網絡影響是違背歷史唯物論的。可見作者對網絡的態度是肯定的,故正確答案為A。B項”否定“與作者的態度相反;C項”中立“也是錯的,應為”支持“;D項表述空泛含糊,而作者是有明確的立場的。
4.答案: A
解析:
據提問方式可知,本題考查表面主旨。
文段中以制度開頭,以轉折詞“除非”后的內容進而說明,“每個人”都要關心環境,最后再次強調,“不主動遵守......環保法規也達不到效果。”所以談論的核心是民眾的意識。故正確答案選A。
B選項與文段主旨相悖;C在文中并未涉及;D同樣沒有提到。
5.答案: C
解析:
根據提問“意在”一詞知本題為隱含主旨題。
材料主要闡述了“楷模”原指兩種樹,后被人們演化成一個專有、具有特定含義的詞匯。C項提到”原指“,涵蓋了材料的主要內容。故正確答案為C。
A項是材料的信息之一,但沒表現出后來的演化;B、D項材料并未涉及。
福建招警考試言語理解練習題(二)
王大媽聽到小李說他父母的不是,嘴上雖然沒說什么,心里卻 。
A.不可名狀
B.不以為意
C.不以為然
D.不置可否
2.
城市的 化發展使城市的文化個性正在逐漸消解,并失去城市的文化競爭能力,每個城市都試圖以摩天大樓林立、水泥立交縱橫作為現代化城市的 ,但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城市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生態也正在悄然消解。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單一 目標
B.機械 符號
C.模式 標志
D.無序 要素
3.
“進去,只留下腳印;出來,只帶走照片”,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卻包含了一個重要的道理,它直觀地提示我們,依托生態發展旅游,必須 自然規律, 保護生態環境。
A.遵循 注重
B.遵照 強調
C.遵守 注意
D.尊重 重點
4.
由于處于被研究狀態下的猴子已經習慣了有人類出現在近旁,所以它們通常對人類觀察者 ,極其自然的進行自己的活動。
A.視而不見
B.不聞不問
C.冷眼旁觀
D.熟視無睹
5.一個國家的文學能在世界范圍內引起關注,必然是因為其____的特質。這種特質包含兩個向度的價值,一是基于民族文化_____的優秀特性,二是給出開放性意義的體系。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不可替代 稟賦
B.難以復制 稟性
C.無與倫比 傳統
D.獨一無二 淵源
福建招警考試言語理解練習題答案
1.答案: C
解析:
此題考查成語的語境搭配。
根據關鍵字“卻”可知王大媽心里是不同意小李的說法的。“不以為然”是指不認為是正確的,表示不同意或者否定。符合語境搭配,所以C是正確的。
“不可名狀”是指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不以為意”是指不在意別人的說法或對事物的發展不在意,不放在心上的意思;“不置可否”指不說行,也不說不行,不表明態度。均不符合語境搭配。
故正確答案為C。
2.答案: C
解析:
此題考查實詞的語境搭配。
先看第一個空,根據空格后“使城市的文化個性正在逐漸消解”可知空格處是要強調城市發展的趨同,“單一化”、“模式化”可以表達此意,“機械化”、“無序化”不符語境,所以排除BD,在AC中選擇。
再看第二個空,可以明顯看出“摩天大樓林立、水泥立交縱橫”是現代化城市的“標志”,并不能作為現代化城市的“目標”,所以C對A錯。
故正確答案為C。
3.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實詞詞義側重的辨析與填空。
本題的突破點在第一空,“遵守”是指按照規定行動,遵守規定或制度,側重點在“守”;“遵循”表示遵照,依規律行事,多指對規律性東西;“尊重”通常只是停留在思想意識上并沒有付諸行動。由后文的“自然規律”可知,括號內填“遵循”最恰當。“注意”指把意志或者關注點放在某個方面;“注重”指的是重視,語義色彩比“注意”更濃。從文意看出,是要重視保護生態環境,而不單是關注保護生態環境。
故正確答案為A。
4.答案: D
解析:
此題考查成語的填空。
題干意思是猴子習慣了旁邊常有人類出現,所以對人類的觀察者就當沒看見一樣,仍自然的進行活動。“熟視無睹”是指看慣了就像沒看見一樣,符合語境,當選。
“不聞不問”指人家說的不聽,也不主動去問,形容對事情不關心。“冷眼旁觀”指不參與其事,站在一旁看事情的發展。兩個成語明顯不符合語境。“視而不見”指不注意,不重視,看見了當做沒看見。多用來指主觀上的故意不去注意,假裝沒看見。根據題干“極其自然”的活動,可知猴子并不是故意、假裝沒看見。所以A項也不符語境。
故正確答案為D。
5.答案: A
解析:
“無與倫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沒有能跟它相比的。不能與“特質”搭配, “文化”不能與“稟性”搭配,文化 “淵源”不屬于優秀特性。因此,本題答案A為選項。
“無與倫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沒有能跟它相比的。
“稟性”稟性就是人的本性,是指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生的資質。
“稟賦”稟賦指人所具有的智力、體魄、性格、能力等素質或者天賦。
“獨一無二”沒有相同的或沒有可以相比的。
福建招警考試言語理解練習題帶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