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招警考試定義判斷專練題及答案
貴州招警考試定義判斷專練題(一)
A.中國價值5600余萬元救災物資經上海口岸援助泰國
B.北大碩士生回農村老家建設“立人”圖書館促教改
C.上海今明兩年各增18萬新生兒,創(chuàng)十年來生育最高峰
D.“神八”追夢,中國實施首次空間對接
2.麥加利地震烈度是一個量度地震對某一特定地點所受到的影響的量度單位,由地震時地面建筑物受破壞的程度、地形地貌改變、人的感覺等宏觀現(xiàn)象來判定。麥加利地震烈度從感覺不到至全部損毀分為1至12度,5度或以上才會造成破壞,烈度會因觀測地點的不同而異。
根據(jù)上述定義,下面說法錯誤的是()。
A.與震源越近的地區(qū)麥加利地震烈度肯定越大
B.麥加利地震烈度并非地震之絕對強度
C.麥加利地震烈度與地震區(qū)域的各種條件有關
D.麥加利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壞程度的標度
3.所謂“同質化競爭”是指同一商品大類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觀甚至營銷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漸趨同的現(xiàn)象。同質化競爭不利于消費者識別商品特點,若是知名品牌,尚有競爭力,若是一般品牌,免不了要進行殘酷的價格戰(zhàn),市場前景不容樂觀。
根據(jù)上述定義,下面屬于同質化競爭的是()。
A.出版社跟風出版穿越小說 B.農村興起綠色有機種植業(yè)
C.利用網(wǎng)絡做宣傳風行一時 D.保健品行業(yè)虛假廣告成風
4.“木馬”程序是目前比較流行的病毒文件,與一般的病毒不同,它不會自我繁殖,也并不“刻意”地去感染其他文件,它通過將自身偽裝成正常文件吸引用戶下載執(zhí)行,為施種木馬者打開被種者電腦的門戶,使施種者可以任意毀壞、竊取被種者電腦中的文件,甚至遠程操控被種者的電腦。
根據(jù)上述定義,“木馬”程序造成的最主要危害是()。
A.破壞系統(tǒng)文件 B.降低運行速度
C.竊取用戶隱私 D.偽裝正常文件
5.“圖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種特定的物種,即與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具有親緣關系。于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fā)生了關系。“totem”的第二個意思是“標志”。圖騰標志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和象征,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系、維系社會組織和互相區(qū)別的職能。
根據(jù)上述定義,下面不屬于圖騰現(xiàn)象的是()。
A.蒙古族以“蒼天”為永恒最高神,“成吉思汗”的含義就是“賴蒼天之力而為汗者”
B.侗族傳說中,其始祖母與一條大花蛇交配,滋生繁衍而形成侗族
C.古代朝鮮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鳥桿,作為本氏族的象征
D.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
貴州招警考試定義判斷專練題答案
1.【解析】B。題干中指出,硬新聞是關系到國計民生以及人們切身利益的新聞,包括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的制定和改變、市場行情、疾病流行、天氣變化、重大災難事故等。因此ACD都屬于硬新聞,只有B選項不屬于。
2.【解析】A。麥加利地震烈度由地震時地面建筑物受破壞的程度、地形地貌改變、人的感覺等宏觀現(xiàn)象來判定,而不是根據(jù)與震源的遠近判定,A項說法錯誤。
3.【解析】A。“同質化競爭”定義的主體是同一商品大類中不同品牌的商品,B項沒有涉及不同品牌的商品;C項同一營銷手段的主體不明確;D項主體是“虛假廣告”,也不符合“同質化競爭”主體要求。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
4.【解析】C。題干中指出,木馬程序通過將自身偽裝成正常文件吸引用戶下載執(zhí)行,為施種木馬者打開被種者電腦的門戶,使施種者可以任意破壞、竊取被種者電腦中的文件,甚至遠程操控被種者的電腦。因此木馬程序的主要危害是竊取用戶隱私。偽裝正常文件是它的運行方式。答案選C。
5.【解析】A。圖騰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與祖先崇拜有關,認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種特定的物種,因此BD屬于圖騰。第二個意思是“標志”,因此C選項也屬于圖騰。而A選項中蒙古族以“蒼天”為永恒最高神,屬于宗教信仰,所以選A選項。
貴州招警考試定義判斷專練題(二)
1.定義:
①行政賠償:行政主體違法實施行政行為,侵犯相對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時由國家承擔的一種賠償責任。
②行政補償: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過程中,因合法的行政行為給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了損失,由國家依法予以補償?shù)闹贫取?/p>
③行政追償:行政賠償義務機關代表國家向行政賠償請求人支付賠償費用后,依法責令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組織和個人承擔部分或全部賠償費用的法律制度。
例證:
(1)李某的宅基地被國家征用,獲得各種補償款六萬元。
(2)某城建執(zhí)法大隊在拆除違章建筑時損壞了相鄰的合法建筑,后執(zhí)法大隊私下對房屋所有人進行了賠償。
(3)刑警趙某對疑犯刑訊逼供造成重傷,公安機關對當事人進行賠償之后,責令趙某承擔部分醫(yī)療費用。
符合上述三種定義之一的例證有幾個?
A.0 B.1
C.2 D.3
2.定義:
①實行犯:又稱正犯,指直接實施具體犯罪行為的人。
②教唆犯:指故意用言詞、動作或其他方式促使他人產生犯罪意圖的人。
③幫助犯:又稱從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輔助作用的人。
典型例證:
(l)匡某準備去搶劫某單身女性,在跟蹤該女性時,因看到巡邏警察便放棄了搶劫行為。
(2)一日晚,黃某見本村商店鎖著門,即到鄰村將正在看電視的榮某、王某叫到門外說:“村里商店中無人,你們去看看,動作要快,我在這里等你們。”榮、王撬門人店,竊得現(xiàn)金及香煙等物品,黃某分得現(xiàn)金及實物價值350余元。
(3)金某和陳某因瑣事發(fā)生糾紛,后金某邀史某一同去報復陳某,史某向他人借來摩托車,在明知金某攜帶兇器的情況下搭載金某至案發(fā)現(xiàn)場。在距陳某不遠處,史某駕駛摩托車在旁等候,金某持刀上前對陳某身體要害部位猛刺數(shù)刀后,搭乘史某的摩托車逃離現(xiàn)場。
上述典型例證與定義存在對應關系的數(shù)目有( )。
A.0個 B.l個
C.2個 D.3個
3.定義:
①靜止人口:指一個總人口數(shù)長期保持不變的人口,需每年出生人口數(shù)與死亡人口數(shù)總量相等及年齡構成不變的人口群。
②現(xiàn)有人口:指在規(guī)定的普查標準時點上,普查區(qū)內實際居留的人口,不問其是否經常住在普查區(qū)內或居住時間的長短。
③戶籍人口:指公民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已在經常居住區(qū)內的戶口登記機關登記為常住人口的人,即戶口本上登記的人口。
典型例證:
(1)某市對一個社區(qū)進行了詳細的人口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該社區(qū)在過去五年中,每年的總人口數(shù)是完全相同的,并且出生的嬰兒的性別比例也差不多。
(2)小邱帶著妻兒一起去某地旅游,為了節(jié)省開支,在景區(qū)內的農家住下來,居住期間,適逢當?shù)馗闳丝谄詹椋∏褚患叶嫉怯涀浴?/p>
(3)趙某一年跳槽來到南京某公司工作,在某小區(qū)買了80平方米的住宅,趙某用兩天把自己的妻兒從老家接來,打算在此居住一段時間。
上述典型例證與定義存在對應關系的數(shù)目有( )。
A.0個B.1個
C.2個D.3個
4.定義:
①淡漠:指對外界事物和他人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和精神狀況。
②懺悔:指良心和羞恥心支配下的內心自我譴責。
③憐憫:指對他人的不幸表示關切、同情。
典型例證: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上述典型例證與定義存在對應關系的數(shù)目有( )。
A.0個 B.1個
C.2個 D.3個
5.定義:
①雙趨沖突: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目標同時吸引著人們,但只能選擇其中一種目標時,通常會出現(xiàn)雙趨沖突。
②雙避沖突: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目標都是人們力圖回避的事物,而他們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種目標時,就會產生雙避沖突。
③趨避沖突:在同一事物對個體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況下產生的沖突。
典型例證:
(1)魚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
(2)一般來說,小孩子生病以后想盡快好起來,但又非常怕打針吃藥。
(3)一個貪官被盜,但又不敢報案,因為這可能使他的罪行大白于天下。
上述典型例證與定義存在對應關系的數(shù)目有( )。
A.0個 B.1個
C.2個 D.3個
貴州招警考試定義判斷專練題答案
1.C【解析】本題屬于多定義判斷,三個定義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國家依法承擔部分或全部的賠償責任。對照定義,例證(l)屬于行政補償,例證(3)屬千行政追償。例證(2)中執(zhí)法大隊私下對房屋所有人進行賠償,第一,“執(zhí)法大隊”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第二,“私下”不符合法定程序,故不屬于行政賠償,亦不屬于行政補償、行政追償。所以符合定義的例證有2個,本題選C。
2.C【解析】(1)中匡某由于客觀條件不具備而未能著手實施犯罪,且不存在同案犯,因此與題干不存在對應關系;(2)中黃某只實施了教唆行為,未直接實施盜竊,不是實行犯,因此與②教唆犯對應;(3)中史某搭載金某前去行兇并助其逃離犯罪現(xiàn)場,是為犯罪提供幫助的行為,故史某與③幫助犯相對應。因此本題共有兩組對應關系,C為正確答案。
3.C【解析】例證(l),由“結果發(fā)現(xiàn),該社區(qū)在過去五年中,每年的總人口數(shù)是完全相同的”可知,其與定義靜止人口的“總人口數(shù)長期保持不變”相符合,兩者相對應;例證(2)中,小邱與妻兒是當?shù)氐膶嶋H居留人口,符合現(xiàn)有人口的定義,兩者之間存在對應關系;例證(3)不涉及人口以及人口登記,與各定義無關,故不存在對應關系。
4.B【解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出自陶淵明的《飲酒》,反映了詩人閑適的心情,與定義各項均不符合;“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出自唐代詩圣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反映了詩人對天下寒士的悲憫,與定義③相符合;“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體現(xiàn)了對遠在他鄉(xiāng)親人的思念,與定義各項均不符合。故本題只有一個對應關系存在。
5.D【解析】例證(1)與定義①對應,例證(2)與定義③對應,例證(3)與定義②對應。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貴州招警考試定義判斷專練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