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警常識判斷:看《羋月傳》 學戰國歷史
時間:
楚欣2
行測輔導
(1)人物簡介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衛國人,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主張推行律法,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后到秦國,通過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史稱“商鞅變法”。
(2)變法背景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經濟和政治勢力越來越強大,紛紛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進行政治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的統治。公元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開始。
(3)變法內容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廢井田、開阡陌;廢分封、行縣制;統一度量衡、推行秦律等。
(4)變法影響
一方面,商鞅前后兩次變法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封建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商鞅雖死、其法不滅,后改革一直被沿用,幫助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后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夯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刑法嚴酷,遭到當朝權貴猜忌,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執政,商鞅中計而亡,死后遭車裂之刑。
三、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文學上,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等,他所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并稱“風騷”。政治上,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官至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后遭貴族排擠誹謗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楚懷王被殺,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汩羅江,后人設立端午節來紀念他。
四、戰國四公子
戰國四公子分別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