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公務員行測片段閱讀試題詳解
遼寧公務員行測片段閱讀試題(一)
B. 美國的轉基因玉米和棉花品種是無法對付害蟲的
C. 能抗蟲害的作物可能促使更難殺死的害蟲出現
D. 能抗蟲害的作物,在抗蟲害的同時,又保護了一些害蟲
2、文學批評中有句老話叫”知人論世“,也就是說,論其世,才能知其人其文。接受美學有條重要原則叫”視野融合“。只有讀者的期待視野和文學文本相融合時,才談得上理解接受,而讀者的期待視野因時而異,故討論作品的接受就不能不牽涉到時事變遷。
作者通過這段文字重在說明( )。
A. 討論作品的接受必須考慮讀者所處的時代因素
B. 不同時期的讀者對于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C. 不同人生階段對于同一作品的理解也可能不同
D. 討論作品必須考慮作者所處時代及作者的經歷
3、盤龍類動物在頭部背面有一塊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頜骨,在獸孔類動物中,這塊骨頭已大大的縮小了,而四角龍的這塊骨頭要較獸孔類大,又較盤龍類稍小。更為重要的是,四角龍的頭角上有個骨架。穿越顳孔的咀嚼肌肉像獸孔類那樣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盤龍類那樣由肌位相接。
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指代的是( )。
A. 四角龍的骨頭
B. 頭角上的骨架
C. 被穿越的顳孔
D. 穿越顳孔的肌肉
4、研究人員發現,無論人們是否進行劇烈運動,輕度脫水都會給人們帶來負面影響。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受輕度脫水的影響。她們的認知能力盡管不會出現明顯波動,但會覺得所面對的問題變得更難。同時,她們還會感到頭疼、疲勞、無法集中注意力。對男性而言,輕度脫水同樣會讓他們感覺疲勞、緊張、焦慮,并難以應對智力問題。
這段文字的主要觀點是( )。
A. 輕度脫水產生的影響是負面的
B.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脫水影響
C. 輕度脫水危害生理心理健康
D. 無論運動與否都要給身體補水
5、在今天這樣一個信息化社會,”秀才不出門“固然也能”盡知天下事“。然而,越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義就越為重大。一是因為在眾聲喧嘩的語境中,只有躬身體驗才能去偽存真;二是因為深入生活,不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著感情培養,而后者正是藝術創作的激情源泉。在這個意義上,正如一位論者所言:現代農業可以搞無土栽培、工廠化生產;但藝術創作如果也搞無土栽培、工廠化生產,就不可能產生鮮活、富有生氣的作品。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 藝術創作與工業化生產格格不入
B. 感情培養是藝術創作的激情源泉
C. 藝術創作必須重視深入大眾生活
D. 藝術家躬身體驗就能創出好作品
遼寧公務員行測片段閱讀試題答案
1.A項,”霧劑“污染環境無中生有,排除。原文說的是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現一些更難對付的害蟲“,B項偷換為”轉基因玉米和棉花品種無法對付害蟲“,錯誤,排除。D項”保護了一些害蟲“說法錯誤。故本題答案為C。
2.文段由文學批評中的”知人論世“引出接受美學的”視野融合“原則,最后得出結論:”討論作品的接受就不能不牽涉到時事變遷“,可知,A項的”必須考慮讀者所處的時代因素“與此相符。D項說的是”知人論世“,B、C項表述無中生有,均可排除。本題答案為A。
3.B。找到”其“所在原文”四角龍的頭角上有個骨架,穿越顳孔的咀嚼肌肉像獸孔類那樣直接依附其上“,簡化后就是:頭角上有個骨架,咀嚼肌肉依附其上。因此”其“指代的是B項”頭角上的骨架“。
4.文段首先指出”無論人們是否進行劇烈運動,輕度脫水都會給人們帶來負面影響“,然后說明了女性和男性受輕度脫水影響的具體表現。由此可知,作者意在說明的是無論運動與否都要給身體補水,即D項為正確答案。
5.文段首先說明信息化社會深入生活的意義越為重大,并對其原因進行分析。然后由一位論者關于藝術創作與現代農業對比的論述,強調了深入生活對藝術創作的重要性。選項中與”深人生活“相關的只有C、D項。D項”就能“的表述把”躬身體驗“作為創出好作品的充分條件。與文意不符,排除。本題答案為C。
遼寧公務員行測片段閱讀試題(二)
1、外資銀行進入新興市場國家,新興市場國家銀行業的各主體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會盡可能爭取較大的市場份額,充分拓展自身競爭優勢,努力向客戶提供質優價廉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這個過程必然帶動銀行業微觀效率的提升。
“這個過程”指的是( )。
A. 外資銀行進入新興市場國家的過程
B. 新興市場國家銀行業發展的過程
C. 外資銀行提供優質服務的過程
D. 新興市場國家銀行業擴大市場份額的過程
2、哲學曾經是一種生活方式。所謂蘇格拉底的哲學,不只是他和別人對話的方法,以及他在對話中提出的種種理論,更是他不立文字、浪跡街頭、四處與人閑聊的生活方式。哲學從一開始就不是一種書面的研究,而是一種過日子的辦法。只不過我們后來都忘了這點,把它變成遠離日常的艱深游戲。
即便是很多人眼中刻板的康德,也不忘區分“學院意義的哲學”和“人世意義的哲學”,并且以后者為尊。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哲學源于生活,應服務于民眾
B. 如今的哲學發展偏離了它的本質
C. 康德和蘇格拉底的哲學觀念一脈相承
D. 當代人們對哲學的詮釋方式發生了改變
3、在安科萊,以畜牧為生的希馬人和以農業為生的伊魯人共同居住;在亞利桑那,納瓦霍人以前靠狩獵和采集為生,現在主要以畜牧為生,他們與經營農業的霍皮人為鄰;澳洲東南沿海地帶以前住著以漁獵和劫掠糧食為生的土著居民,現在卻住著從事農業、畜牧業及工業的歐洲人。
作者列舉這些事實意在說明( )。
A. 環境迫使人們接受某種生活方式
B. 人們對自然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C. 不同文化的族群完全有可能和諧相處
D. 地理環境并非人類生產方式的決定因素
4、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隨著人們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當美的東西與人處在某種關系當中,它是美的;處在另外的關系當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種美。例如西湖,當晴光瀲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時候,條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當時杜甫寫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時的雨可以說是美的??墒钱敹鸥懙溃?ldquo;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這時的雨,你又能說是美的嗎?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美與不美可以相互轉化
B. 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
C. 任何東西的美,都隨著它與人所處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D. 美的東西不可能永遠都是美的
5、在二審終審制的法律前提下,再審終審案件怎么也不應該是司法部門的本意,剩下的理由只能是“順應民意”了。“順應民意”雖然是天大的好事,但對于法律,“順應民意”應該體現在立法中,撇開司法的獨立性,就法律的穩定性而言,朝令夕改的東西絕對不是法律,可以任意加以修改的文本同樣也不可能是法律,這是法律本身樹立強大權威的必要條件。對一宗殺人案的判決,竟然如此一波三折,即便最終殺了罪有應得的李昌奎,同時也讓法律的威嚴大打折扣。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 法院的判決不應順應民意,應只關注法律自身
B. 法院的判決不應朝令夕改,應該保持穩定性,以確保法律的威嚴
C. 我國二審終審制的案件審判程序不合理
D. 法律的穩定性是法律本身樹立權威的必要條件
遼寧公務員行測片段閱讀試題答案
1.根據就近原則及對文段的剖析可知:“這個過程”指的是銀行業務主體為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相互競爭的過程。故選D。
錯項分析:A項,該項是整個文段的背景鋪墊。
B項,擴大范圍,“銀行業發展的過程”要大于“擴大市場份額的過程”。B項錯誤。
C項,文段沒有提及“外資銀行提供優質服務”這一點。
2.從文段可以看出作者的態度傾向,肯定“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和過日子的辦法”,認為“學院哲學”背離了哲學的初衷。由此可以判斷作者是想要哲學回歸到原本“過日子”的狀態。結合選項可知A項正確。
錯項分析:B項,是文段后面的內容,從整個文段來看,文段的重點不在于講哲學的發展變化,而是強調其原本的意義。
C項,從表述可知,蘇格拉底和康德的哲學是不同的,前者是“過日子的哲學”,后者是“學院哲學”。
D項,“詮釋方式”錯誤,文段是人們對哲學內容和意義的“詮釋”,而不是強調詮釋的方式。
3.三個分句的相同點在于“相同區域”,不同在于“族群”“歷史時期”的不同,因此可以得到D項的結論。即:地理環境并不決定生產方式。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錯項分析:A項,文段并沒有講環境如何使人類改變生活方式。
B項,文段沒有講人們是如何適應自然環境的,只是講生產方式隨空間或時間的轉變。
C項,第三個分句中只講了同一族群。因此C項錯誤。
4.C。文段是總~分結構,第一句話總起,提出論點,后面的內容都是為了說明這個論點而舉出的具體事例。因此,文段意在說明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美會隨著人們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即美的東西與人處在不同的關系中,人們對美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故C項正確。A項前半句正確,但是文段并沒有說美和不美可以互相轉化,而是說在不同的審美關系中,美的東西可能是美的,可能是不美的,也可能是另一種美。B項過度推斷,文段敘述的角度比較客觀,并沒有提倡什么或者要求什么。D項說法過于絕對,并非文段意圖所在。
5.A項屬于過度推斷,由“‘順應民意’雖然是天大的好事”可知,文段并沒有否定法院判決應順應民意,故A項錯誤。C項屬于主觀臆測,文段只是提及了“二審終審制”,并沒有對這項制度加以評價,故C項錯誤。D項的迷惑性較大,由“就法律的穩定性而言…必要條件”可知D項本身說法正確,但通讀文段可知,文段的展開圍繞的都是法院對李昌奎案作出的判決,且從內容的豐富程度來看,B項顯然包括D項,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遼寧公務員行測片段閱讀試題詳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