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行測邏輯判斷試題及解析(2)
國家公務員行測邏輯判斷試題(二)
1、公司召開一個重要會議,小張又遲到了。公司王經理批評他說:“小張,你為什么又遲到啦?”小張解釋說:“因為來晚了,所以遲到了。”
以下哪項陳述正確描述了上文推論中的錯誤?( )
A、使用了一種原則上既不能證明為真也不能證明為假的前提
B、把對一類事物中的個別種類斷定為真的結論推廣到這類事物的所有種類
C、使用了一種強詞奪理的說法
D、把所需要做出解釋的現象本身作為對那種現象的一種解釋
2、適合于實驗用的小動物必須要繁殖快而且其基因要盡可能多的與人的相似;有些小動物雖然繁殖快但與人相似的基因很少;所以,有些繁殖快的小動物并不適合用于實驗。
以下__________項的邏輯結構與題干的最為類似。
A、 按相關規定,要獲得國家貧困生獎學金,申請者必須家庭貧困并且成績優秀;有些這一獎學金的獲得者家庭非常貧困,但成績并不優秀;顯然,評定國家貧困生獎學金的規定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
B、一部電影要獲得好的票房,必須既有可看性又有成功的市場發行;有些票房好的電影其實可看性并不強;所以,有些電影的票房之所以好主要靠的是成功的市場發行
C、要修讀《認知科學的哲學》這門課,必須已經修過《知識論》,并且對認知科學感興趣;有些學生雖然對認知科學很感興趣,但沒有修過《知識論》;因此,有些對認知科學感興趣的學生不能修讀《認知科學的哲學》這門課。
D、一般來說,不是每周進行系統維護的電腦在使用一年后都要拿到專賣店去維修;有些電腦在用了很長時間后也不需要拿到專賣店去維修;因此,有些電腦每周都進行了系統維護
3、一些城市,由于作息時間比較統一,加上機動車太多,很容易造成交通早高峰和晚高峰,市民們在高峰時間上下班很不容易,為了緩解上下班時間的交通壓力,某政府顧問提議采取不同時間段上下班制度,即不同單位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段上下班。
如果以下各項為真,哪項最能質疑該政府顧問的提議?( )
A、該城市機動車數量持續增加,即使不在早晚高峰期,交通擁堵現象也時有發生
B、許多單位的大部分工作需要員工一起討論,集體合作才能完成
C、上班時間段與員工的作息時間不協調,員工需要較長一段時間來調整適應,這段時間的工作效率難以保證
D、有些單位員工的住處與單位非常近,步行即可上下班
4、某地推出了干部考核新模式:干部8小時以外的“私德”情況將納入考察。按照規定,領導干部平時生活作風是否嚴謹、家庭關系是否和睦、有無拖欠物業費……這些都將由干部的同事、下屬、鄰居給出評價,作為干部任用的重要參考。
以下最能反駁這一新模式的一項是( )。
A、應將領導干部8小時以內的職業道德納入考核
B、考核領導干部“私德”涉嫌侵犯個人隱私
C、“私德”考核指標難以量化,更難以比較
D、領導干部的人際關系狀況對考核結果有影響
5、老師把雙手伸進圍棋匣子,然后雙手握拳各執一子,讓同學猜哪只手里有黑子。假設老師說了四句話,其中三句是真的,一句是假的。
(1)右手肯定不是黑子。
(2)或者左手是黑子,或者右手是黑子。
(3)如果左手是黑子,則右手就不是黑子。
(4)左手、右手都是黑子。
則( )是假話。
A、(1)
B、(2)
C、(3)
D、(4)
國家公務員行測邏輯判斷試題答案
1、答案: D
解析:
2、答案: C
解析: 題干的邏輯結構是:繁殖快且基因相似→適合實驗,繁殖快但是并非基因相似,所以不適合實驗。用字母表示為:P且Q→S,P,-Q,所以-S。只有C與題干類似。
3、答案: A
解析:
要質疑該政府顧問的提議,就要證明采取不同時間段上下班制度,對緩解上下班時間的交通壓力沒有幫助。A項如果為真,則說明即使分時段上下班,仍然會發生擁堵。因此市民即使在不同的時段上下班,依然會面臨較大的交通壓力,這樣就直接質疑了該政府顧問的提議。B項看似能夠質疑提議,但題干說的是“不同單位在不同的時間段上下班”,而B項實際上說的是同一個單位的員工“集體合作”,因此實際上是無關選項。C項只涉及了一段時間,不能否定該提議的長遠效果,并且該提議的目的是“緩解上下班時間的交通壓力”,并非“工作效率”。D項很明顯是無關選項。故本題選A。
4、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找到論點和論據
本題的論點是“推出新的考核模式:通過對干部‘私德’的考核,將結果作為干部任用的重要參考”。
第二步:判斷削弱方式
本題只有論點,沒有論據,所以削弱論點。
第三步:逐一判斷選項的作用
C中“‘私德’考核指標難以量化”說明這個新模式不具有可行性,“更難以比較”說明它很難作為干部任用的參考。C中計劃的可行性和目的實現的可能性兩方面進行削弱,削弱程度最強。A說把“8小時以內納入考核”,題干說把“8小時以外納入考核”,A和題干無關,A錯誤。B中“涉嫌侵犯隱私”和D中“人際關系狀況對考核結果有影響”都只是從新模式的可行性這一方面進行削弱,削弱的程度不及C。故正確答案為C。
5、答案: D
解析:
看過“國家公務員行測邏輯判斷試題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