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行測考試邏輯判斷解題技巧
公務員行測考試邏輯判斷解題技巧(一)
二難推理
二難推理通常是有兩個假言判斷和一個選言命題作為前提而構成的推理。其結論可以是直言判斷,也可以是選言判斷。它常常會使推理的人陷入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的境地,故而得名。
二難推理其實質就是結合著選言命題考查的復雜型假言命題,萬變不離其宗,只要大家熟練掌握假言命題的推理規則就可以解決這一類型的所有題目。二難推理的常考形式主要分為三類:構成式、破壞式和特殊式。
(一)構成式
所謂構成式其實就是一種假言命題的正向推導過程,一般來說包括兩種形式:
?、偃绻鸄,那么B;如果C,那么B;A或C;所以,B
?、谌绻鸄,那么B;如果C,那么D;A或C;所以,B或D
(二)破壞式
破壞式是利用假言命題“否定后件得出否定前件”這一推理規則變相進行的推理,通常也包括兩種形式:
?、偃绻鸄,那么B;如果A,那么C;非B或非C;所以,非A
②如果A,那么B;如果C,那么D;非B或非D;所以,非A或非C
(三)特殊式
特殊式把二難推理縮小到兩個概念的范圍,這一點利用假言命題的“連鎖推理”規則可以把復雜的推理形式簡單化,輕而易舉的解決問題。
?、偃绻鸄,那么B;如果A,那么非B;所以,非A
?、谌绻鸄,那么B;如果非A,那么B;所以,B
例1、有人認為,一個國家如果能有效率地運作經濟,就一定能創造財富而變得富有;而這樣的一個國家要想保持政治穩定, 它所創造的財富必須得到公正的分配;財富的公正分配將結束經濟風險;但是,風險的存在正是經濟有效率運作的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
從上述觀點可以得出:
A、一個國家政治上的穩定和經濟上的富有不可能并存
B、一個國家政治上的穩定和經濟上的有效率運作不可能并存
C、一個富有國家的經濟運作一定是有效的
D、一個政治上不穩定的國家,一定同時充滿了經濟風險
【答案】B。解析:運用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推理規則和連鎖推理,可得出題干的邏輯關系如下:
①有效率地運作經濟→富有;
?、谟行实剡\作經濟→存在經濟風險→財富不公正分配→政治不穩定;
③政治穩定→財富公正分配→不存在經濟風險→無法有效率地運作經濟;
根據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和選言命題的轉化關系,由③可知,或者政治不穩定或者無法有效率地運作經濟,B項正確。
否定前件無法否定后件,因此根據①③,無法由政治穩定→不富有,A項錯誤;
由①可知,“有效率地運作經濟”是“富有”的充分條件,C項錯誤;
由②可知,“存在經濟風險”是“政治不穩定”的充分條件,D項錯誤,正確答案為B。
例2、某市要建花園或修池塘,有下列 4 種假設:修了池塘就要架橋;架了橋就不能建花園;建花園必須植樹;植樹必須架橋。
據此不可能推出的是:
A、最后有池塘
B、最后一定有橋
C、最后可能有花園
D、池塘和花園不能同時存在
【答案】C。解析:題干的邏輯關系如下:①修池塘→架橋→不建花園;②建花園→植樹→架橋。由①否定后件就能推出否定前件,可知,建花園→不架橋,與②建花園→架橋構成二難推理,符合特殊式的第二種:如果A,那么B;如果A,那么非B;所以,非A,因此不建花園,C項推不出。
例3、威尼斯面臨的問題具有典型意義。一方面,為了解決市民的就業,增加城市的經濟實力,必須保留和發展它的傳統工業,這是旅游業所不能替代的經濟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為了保護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必須杜絕工業污染,但是,發展工業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工業污染。
可見:
A、威尼斯將不可避免地面臨經濟發展的停滯或生態環境的破壞
B、威尼斯市政府的正確決策應是停止發展工業以保護生態環境
C、威尼斯市民的生活質量只依賴于經濟和生態環境
D、如果有一天威尼斯的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這一定是它為發展經濟所付出的代價
【答案】A。解析:由題干可將兩方面內容用邏輯關系表述如下:①發展經濟→發展工業;②保護生態環境→杜絕工業污染→不發展工業,①②構成二難推理,符合破壞式的第二種情形:如果A,那么B;如果C,那么D;非B或非D;所以,非A或非C,因此得出,或者不發展經濟或者不保護生態環境,A項正確。
公務員行測考試邏輯判斷解題技巧(二)
輕松拿下缺橋論證
一、如何辨認缺橋論證
主要是結合題目的問法與題干兩方面的特征綜合判斷。
1、問法形式
常見問法形式是“為了使上述論證成立,需要補充哪個選項作為前提和假設”、“上述結論的假設前提是、、、、、、”等,一小部分題目問法普通,比如“最能支持”。
【例題1】格陵蘭島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形成于38億年前,大部分地區被冰雪覆蓋。有大量遠古的巖石化石埋藏在格陵蘭島地下,它們的排列就像是一個整齊的堤壩,也被稱為蛇紋石。通過這些蛇紋石,人們可以斷定格陵蘭島在遠古時期可能是一塊海底大陸。“補充以下哪項作為前提可以得出上述結論”
【例題2】臺風是大自然最具破壞性的災害之一。有研究表明:通過向空中噴灑海水水滴,增加臺風形成區域上空云層對日光的反射,那么臺風將不能聚集足夠的能量,這一做法將有效阻止臺風的前進,從而避免更大程度的破壞。“上述結論的成立需要補充以下哪項作為前提”
2、題干特征
從題干到結論存在明顯的跳躍的論證。典型的表現形式:題干的論據在說A是B,結論在說A是C,在B和C之間存在跳躍的論證。
【例題3】曾經有一個流行的看法,認為菠菜的含鐵量極高,但是最近有檢測表明,實際上蔬菜的含鐵量并沒有那么高,可以斷定,這一檢測結果一旦為大眾所知曉,菠菜的銷量將大幅度減少。
題干中說明菠菜含鐵量沒有那么高,結論是菠菜銷量將大幅度減少,在含鐵量與銷量之間存在明顯的跳躍。
二、如何辨析選項正誤
1、常見情況
一般情況下,找到題干論據到論點的跳躍,可以通過找到跳躍的概念,補充說明存在的跳躍的概念之間的關系的方式解題。
【例題4】臺風是大自然最具破壞性的災害之一。有研究表明:通過向空中噴灑海水水滴,增加臺風形成區域上空云層對日光的反射,那么臺風將不能聚集足夠的能量,這一做法將有效阻止臺風的前進,從而避免更大程度的破壞。
上述結論的成立需要補充以下哪項作為前提( )
A、噴灑到空中的水滴能夠在云層之上重新聚集
B、人工制造的云層將會對鄰近區域的降雨產生影響
C、臺風經過時,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等強對流天氣
D、臺風前進的動力來源于海水表面日光照射所產生的熱量
【解析】答案D。題干的結論是“臺風將不能聚集足夠的能量,從而有效阻止臺風的前進”,論據是“向空中噴灑海水水滴會增加臺風形成區域上空云層對日光的反射”。論據和結論之間缺乏關聯,要使結論成立,需要在“增加日光的反射”和“臺風將不能聚集足夠的能量”之間搭橋。D項說明,臺風前進的動力來源于日光照射海水表面所產生的熱量,而“增加日光的反射”可以使照射到海水表面的日光減少,從而減少臺風獲得的能量,阻止臺風前進。A、B、C三項都與題干結論無關,排除。
2、注意點
(1)補充條件保證題目的論證完整,所以選擇的選項要在前提和結論建立聯系。脫離題干的前提,只是單獨支持結論的選項不是最好的選項。
【例題5】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丟棄了多達10億噸塑料,這種垃圾可能存在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近日,一個科研小組在亞馬遜雨林中發現一種名為內生菌的真菌,它能降解普通的聚氨酯塑料??蒲腥藛T認為利用這種真菌的特性,將有望幫助人類消除塑料垃圾所帶來的威脅。
科研人員的判斷還需基于以下哪一前提?
A、塑料垃圾是人類活動產生的最主要的廢棄物種類
B、內生菌在任何條件下都可以很好地分解塑料制品
C、目前絕大多數塑料垃圾都屬于普通的聚氨酯塑料
D、這種真菌在地球上其他地區也能正常地存活生長
【解析】答案C。題干說明內生菌可以講解普通的聚氨酯塑料,結論是內生菌有望消除塑料垃圾帶來的威脅,缺少的前提應該是說明聚氨酯塑料與內生菌之間的關系的。A選項無關。B選項說明內生菌作用對條件要求不高,對結論有加強作用,但是卻不是說明前提與結論的關系,所以不是我們需要的選項。C選項說明了聚氨酯塑料與人類塑料打擊的關系,符合。D選說明在其他地區也能正常存活,加強了結論成立的可能性,但是同B一樣,不能說明前提與結論的關系。
(2)如果建立聯系的選項不止一個,選擇直接建立關系,且基于這個前提可以得出結論的選項。
【例題6】格陵蘭島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形成于38億年前,大部分地區被冰雪覆蓋。有大量遠古的巖石化石埋藏在格陵蘭島地下,它們的排列就像是一個整齊的堤壩,也被稱為蛇紋石。通過這些蛇紋石,人們可以斷定格陵蘭島在遠古時期可能是一塊海底大陸。
補充以下哪項作為前提可以得出上述結論( )
A、這些蛇紋石化石的年代和特征與伊蘇亞地區發現的一致,而后者曾是一片海底大陸
B、蛇紋石是兩個大陸板塊在運動中相互碰撞時擠壓海底大陸而形成的一種巖石
C、蛇紋石中碳的形狀呈現出生物組織特有的管狀和洋蔥型結構,類似于早期的海洋微生物
D、由于大陸板塊的運動才創造出了許多新的大陸,在板塊運動發生之前,地球上絕大部分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
【析】答案B。題干論點:格陵蘭島在遠古時期可能是一塊海底大陸。論據:大量遠古化石埋藏在格陵蘭島地下,被稱為蛇紋石。B項,蛇紋石是兩個大陸板塊在運動中相互碰撞擠壓海底大陸,從而形成的一種巖石,將發現的蛇紋石與海底大陸之間建立聯,符合。A項說明格陵蘭島的蛇紋石與伊蘇亞地區發現的一致,后又說明伊蘇亞地區是海底大陸,屬于類比加強,表面上看好像建立了蛇紋石與海底大陸的聯系,但選項中并沒有提格陵蘭島與伊蘇亞地區這兩個地區的關系,并沒有提兩個地區的蛇紋石一致能知道地形一致,所以該選項并不能作為得出題干結論的前提,排除。C項,描述了蛇紋石的結構,與是否能通過蛇紋石斷定格陵蘭島為一塊海底大陸無關,屬于無關選項,排除。D項,大陸板塊的運動創造出了許多新的大陸,與題干無關,排除。故選B
【例題7】科特迪瓦原始森林中的黑猩猩用木頭或石頭充當“錘子”。然后把核桃放在一個可作為砧板的石頭上,用力砸開,吃到里面的果仁。因此,黑猩猩是會使用工具的動物。 以上結論是建立在哪項假設的基礎上的?
A、某學者觀察了一些黑猩猩,發現這些黑猩猩都會使用工具
B、把一些黑猩猩分成了兩組,給他們不同的食物,最后發現這兩組的黑猩猩都能吃到食物
C、科特迪瓦原始森林中的黑猩猩能代表全世界所有的黑猩猩
D、大部分黑猩猩可以吃到充足的食物,如果不是十分饑餓就不會去吃麻煩又費事的核桃
【解析】答案C。論據是科特迪瓦原始森林中的黑猩猩會使用木頭或石頭充當“錘子”,結論是黑猩猩是會使用工具的動物,存在科特迪瓦原始森林中的黑猩猩與黑猩猩兩個概念之間的跳躍,只有C選項建立了論據到結論的關系。A選項能夠加強結論,但是并不能基于該假設得出結論。B和D是無關選項。
看過“公務員行測考試邏輯判斷解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