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定義判斷誤區
公務員考試定義判斷誤區
大多數考生在復習行測時的關注點更多放在相對較難或者題量較多的數量關系、資料分析、邏輯判斷等專項,而對命題機理相對簡單、難度相對較低的定義判斷和類比推理等題型練習很少。很多考生認為定義判斷本身并不復雜,所以沒什么好復習的。這種觀點建立在對定義判斷的直觀感受上,其實近幾年的定義判斷正向著閱讀量增大、理解難度增高和選項設錯隱蔽三個方向發展,也就是說定義這部分即便是大家可以選出正確答案來,也要耗費很多時間。如果平時不注重閱讀速度的訓練,不注重適當方法的運用,在考試中解定義判斷題可能會超過預期的時間,擠壓其他題目的做題時間,讓本就不充裕的120分鐘變得更加緊張。
應對策略:每天堅持練習一定的定義判斷題,結合言語、申論等科目綜合提高閱讀速度、理解能力和對材料關鍵信息的敏感性。
誤區二:思維慣性,忽略問法
一些考生在做定義判斷時都習慣性地先看題干中定義在講什么,看完題干才去看問法。這樣有兩個弊端:第一是可能會浪費時間。定義判斷中有很多題目包含多個定義,而最后考查的肯定是其中一個定義,大家如果直接看定義就可能多看了一些信息,增加了不必要的閱讀量;第二是由于慣性思維,很多考生在看完題干之后默認正向的(“屬于”或者“符合”)問法,跳過問法直接看選項,結果可能與題目要求正好相反,讓本來可以拿到的分數從手邊溜走。
應對策略:做定義判斷題首先看問法,確定本題要考查的定義和問題中是“符合”還是“不符合”,再去看題干。如果單獨看考查定義本身無法理解,再去看其他定義幫助理解考查定義。從而減少閱讀量,看準正負向。
誤區三:死摳字眼,忽略理解
定義判斷的命題機理就是對某個事物進行情態或特征的描述,因而大多數定義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由一些關鍵性信息描述整個定義。很多考生拋開對整個定義的理解,只關注于某些局部信息,死盯著一個詞有沒有體現在選項中,并以此來作為判斷標準。這種做法很容易造成考生鉆牛角尖、摳字眼的情況,到頭來覺得每個選項都有問題或者每個項都可以選。
應對策略:定義判斷首先可以依照相應學科的常識來做選擇,如果了解相關理論可以直接選擇。當沒有積累到相關知識時,考生應當從整體把握定義的意思,將不容易理解的定義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再篩選出其中的核心成分并以此作答。定義判斷側重積累和理解,大家平時要多看定義判斷常考的幾個學科(如經濟、法律、管理等)的常見知識,結合言語理解知識來練習。
公務員考試定義判斷考點分析
第一題是關于環境方面的定義。垂直綠化,定義要點是利用攀援植物,在有限的面積上完成綠化。可以比較這幾個要點與選項比較,選出正確答案。
第二題是關于文學修辭,賦,比,興。考查比的定義,定義要點是類比使事物更鮮明。
第三題是關于經濟方面。整個定義較長,需要大家有耐心。定義要點是效率高對于效率低有干擾阻礙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題目讓考生選能避免頂尖效應的現象,大家讀題要認真,不能一味圖快而漏掉了關鍵信息。
第四題是大家比較有優勢的法律類題目,與存疑有利被告原則的定義有異曲同工之妙。法律類的定義題難度不是特別大,一般來說題干也不長,應該可以很好地把握。定義要點是不能判定有罪無罪,判被告無罪。抓住要點,這道題也不難。
第五題是心理學的正懲罰,定義要點是給一個懲罰,產生不愉快的經歷,最后降低行為的發生。心理學也是常考的一大學科,對于正懲罰大家可以積累一下,在教師資格考試中也是一個考點。
第六題是地理方面的一個知識點。定義要點是因地形、水文、氣流等特殊原因造成的地形差異,而不是因為緯向地帶特點造成的。這道題相對來說難度較大,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常識基礎。
第七題是歷史文物類的題目,考察對于瓿的了解,關鍵點是圓體、斂口無頸、廣肩、大腹、圈足、有蓋。題目不長,比較生動的一種考法,讓大家按照要點找出哪一幅圖片是瓿。
第八題是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難度適中,需要大家知道他們是反變的關心,就是外延越大,內涵越小。內涵越大,外延越小。
第九題是關于網絡方面的垂直引擎搜索。難度較低,認為大多考生都能做對。定義要點是網頁資源的整合,定向抽取數據,返還用戶。
第十題是時間知覺,看上去難度較大,實際上還是考察大家的常識積累。這道題題干不難,要點是要與時間相關。難就難在大家要對選項的含義有所了解,進而選出正確答案。
通過分析這十道題,大家能夠看出,本次國考定義判斷考察的范圍越來越廣,選項的設置越來越活,但總體并沒有超出預測。做題的方法還是抓住關鍵點,與選項比較就可以了。所以說,各位考生要明白,定義判斷無論怎樣變化,只要抓住其主脈,就能夠快速選出正確答案。
定義判斷最佳解題技巧匯總
一、定義判斷做題原則
做題原則是做某一類題目應該堅持的基本思想,對于做題具有宏觀上的指導意義。考生在做定義判斷的時候要堅持以下兩個原則:
(一)選擇最優。指的是某個定義的要點可能有多個,如果四個選項中沒有一個選項符合所有要點,應該選擇符合要點數最多的一個。這一原則主要是幫助考生在做題的時候不要過于糾結定義細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選出答案。
例題:生態移民是指為了保護某個地區特殊的生態或讓某個地區的生態得到修復而進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環境惡,不具備就地扶貧的條件而將當地人民整體遷出的移民。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于生態移民的是:
A、貴州省某山區因土地出現石質化現象,該地區村民被遷往他鄉
B、幾百年前,中原一帶的居民為躲避戰爭,整體遷到南方,成為客家人
C、某村落位于山谷中,交通十分不便,為更快致富,村民集體研究決定移居山外
D、張三的父母家住三峽庫區,由于修水庫,其父母將家產變賣,來到上海與張三一起居住
解析:生態移民這一定義的要點是:為保護生態或因環境惡劣,不具備扶貧條件;將當地人民集體遷出。根據要點可以發現四個選項中B、C、D明顯不符,而選項A是因為環境惡劣而進行的集體移民,但是否具備扶貧條件,則選項中沒有具體說明。所以A選項雖然也沒有絕對符合定義的所有要點,但已經是四個選項中相對符合的一個,根據選擇最優的原則,答案為A。
(二)常識原則。指的是如果被定義項是某個領域考生非常熟悉的概念,而定義本身又不好理解,考生可以適當結合已知常識來解答,從而降低題目的難度。
例題:網絡成癮是指個體反復過度使用網絡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表現為個體對使用網絡欲望強烈,突然停止或減少使用時出現煩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
以下屬于網絡成癮的行為癥狀是
A、李小兵高考之后,父母對其上網不再過問,他一不上網就感到精神恍惚。
B、學生張某勤工儉學,為某網吧做管理員,全部業余時間都在網吧,經常睡眠不足。
C、某公司銷售部經理整天泡在網上,聯絡客戶、處理訂單、工作壓力大,使他有些煩躁。
D、某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的幾位學生合伙開了電子購物網站,生意火爆,幾乎沒時間下線,老師說他們上課都有點心不在焉。
解析:此題是一道可以結合生活常識來解決的問題。網絡成癮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概念,其意思非常好理解,針對這一情況,可以直接根據對網絡成癮的理解來選出答案A。
二、定義判斷解題方法
要想做好定義判斷這類題目,僅了解其解題原則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廣大考生掌握一些具體的解題技巧和方法。
(一)關鍵信息法。每個定義都會有一些關鍵信息,這些關鍵信息使這個定義區別于其他定義,因此可以通過尋找定義的關鍵成分,如主體、客體、目的、原因等來對照選項,確定正確答案。這一方法主要適用于篇幅較短、不易理解的定義。
例題:消費信貸,是指銀行等金融機構向消費者為消費而發放的貸款。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于消費信貸的是
A、 某飯店允許某位客戶的賒賬行為
B、 某農村信用合作社為農民購車發放小額貸款
C、 某職工為購房與單位簽合同預支20年的住房補貼
D、 在資產清收、處置過程中,銀行墊付債務人的訴訟費、經濟糾紛款等
解析:此定義較短,而且其關鍵信息非常明顯:銀行等金融機構(主體);消費者(客體);為消費(目的)。據此可以判斷A不符合主體;B符合定義的所有要點;C不符合主體;D不符合目的,所以答案為B。
(二)概括大意法。有些定義比較長或者關鍵信息不明顯,此時可以通過概括定義的主要意思來對照選項,從而確定答案。這一方法主要適用于定義篇幅較長,但本身含義比較簡單的定義。像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定義會有此特點。
例題:“生魚片”理論:一旦抓到了魚,第一時間就要將其以高價出售給第一流的豪華餐館;如果不幸難以脫手的話,就只能在第2天以半價賣給二流餐館了;到了第3天,這樣的魚就只能賣到原來四分之一的價錢;而此后,就是不值錢的“干魚片”了。
根據以上定義,下列做法符合“生魚片理論”給我們的啟示的是( )。
A、在電子產品的開發與推廣中,要力爭以最快速度把最先進的產品推向市場,放到零售架上
B、在蔬菜運送過程中,采用最新的蔬菜保鮮技術
C、學校組織學生學習最新的廣播體操
D、工廠采用最新的切割技術
解析:這一定義用語非常通俗易懂,而且其關鍵信息不明顯,因此可以概括其大意。這一定義的大體含義是商品必須在第一時間投放市場,否則其價值就會不斷降低。根據其大意會發現選項A是最符合的。
定義判斷是一類既需要方法和技巧也需要知識積累的題目,因此廣大考生要在平時多積累諸如心理學、法律、經濟學、行政學等學科的相關概念,同時也要掌握解題技巧和方法,從而在考試中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取得行測高分。
看過“公務員考試定義判斷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