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邏輯判斷漫談:有趣的三段論推理
時間:
未知2
判斷推理
“洋奴會說洋話。你主張讀洋書,就是洋奴,人格破產了!受人格破產的洋奴崇拜的洋書,其價值從可知矣!但我讀洋文是學校的課程,是政府的功令,反對者,即反對政府也,無父無君之無政府黨,人人得而誅之。”
“你說中國不好。你是外國人么?為什么不到外國去?可惜外國人看你不起……”
“你說甲生瘡。甲是中國人,你就是說中國人生瘡了。既然中國人生瘡,你是中國人,就是你也生瘡了。你既然也生瘡,你就和甲一樣。而你只說甲生瘡,則竟無自知之明,你的話還有什么價值?倘你沒有生瘡,是說誑也。賣國賊是說誑的,所以你是賣國賊。我罵賣國賊,所以我是愛國者。愛國者的話是最有價值的,所以我的話是不錯的,我的話既然不錯,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
讀了上面的幾段話,你是否會啞然失笑:這簡直是不知所云嘛!是的,上述幾段話出自魯迅先生的《論辯的魂靈》,當時頑固派和主張改革的人之間發生爭論,前者認為中國什么都好,不用改革,但是其理由漏洞百出,魯迅先生正是模擬他們的口吻寫了上述文字。
這些文字其實涉及到一種重要的推理形式:三段論推理。那么什么是三段論推理呢?
如果給你兩個命題:“孔子是魯國人”、“蘇格拉底是希臘人”,你能從它們推出什么結論嗎?你肯定會覺得茫然:這兩個命題毫無關系嘛!再給你兩個命題:“凡人皆有死”、“孔子是人”,能推出什么結論?即使你沒學過邏輯,估計也會脫口而出:能推出孔子也會死唄!這就是一個標準的三段論推理:
凡人皆有死,
孔子是人,
所以,孔子有死。
三段論推理有三個成分:大詞、小詞和中詞。結論中的賓詞是大詞,例如“有死”。結論中的主詞是小詞,例如“孔子”。在結論中不出現的成分叫做中詞,例如“人”。中詞在兩個前提中各出現一次,所以它是一個中介和紐帶,通過中詞,大詞和小詞就聯結在一起了。
因此一個三段論推理中有且只有這三個成分:大詞、小詞和中詞。如果只有兩個成分則無法構成兩個判斷,如果有四個成分那么兩個命題之間沒有聯系。
有了這些知識作為準備,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文章開頭的幾段話為什么引人發笑。
“洋奴會說洋話。你主張讀洋書,就是洋奴”這句話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個三段論推理,可以寫成如下形式:
洋奴會說洋話,
你主張讀洋書,
所以,你是洋奴。
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推理是錯誤的,因為兩個前提是毫無關系的。第一個前提包含了兩個概念“洋奴”和“會說洋話”,第二個前提又包含了兩個概念“你”和“主張讀洋書”。從無關的兩個命題是推不出任何結論的,此處的錯誤是“四概念錯誤”,而真正的三段論推理中只能有三個概念。也許頑固派會反駁說:“讀洋書和說洋話差不多嘛!咬文嚼字沒意思。”那么我們就退一步,承認會說洋話和主張讀洋書可以等價,那么上述推理就可以寫為:
洋奴會說洋話,
你會說洋話,
所以,你是洋奴。
即使如此,這個推理仍然是錯誤的,也不光是洋奴會說洋話,其他人也可能會說洋話,所以我會說洋話,怎么就能說我是洋奴呢?除非這個推理再進一步修改:
說洋話的是洋奴
你會說洋話
所以,你是洋奴。
后面的兩段話中類似的錯誤也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試著找一下。
四概念錯誤在生活中經常發生,比如這樣的推理:
中國人勤勞勇敢,
我是中國人,
所以我勤勞勇敢。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正確的三段論推理,但這只是一種假相。兩個前提中的“中國人”其實并不是同一個概念。“中國人勤勞勇敢”中的“中國人”是一個集合概念,它把中國的人當作一個整體來對待,意思是我們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是勤勞勇敢,這并不排除某些個體的中國人是好吃懶做的。而“我是中國人”中的“中國人”則指的是具體的中國人。從這個兩個前提推不出任何結論。
不但中國人,外國人也經常犯類似的邏輯錯誤。美國有個參議員對邏輯學家貝爾克里說:“所有的共產黨人都攻擊我,你也攻擊我,所以,你是共產黨人。”
貝爾克里回敬道:“所有的鵝都吃白菜,參議員先生也吃白菜,所以參議員先生是鵝。”
貝爾克里通過揭露對方的邏輯漏洞嘲弄了這個愚蠢的參議員。
“你說中國不好。你是外國人么?為什么不到外國去?可惜外國人看你不起……”
“你說甲生瘡。甲是中國人,你就是說中國人生瘡了。既然中國人生瘡,你是中國人,就是你也生瘡了。你既然也生瘡,你就和甲一樣。而你只說甲生瘡,則竟無自知之明,你的話還有什么價值?倘你沒有生瘡,是說誑也。賣國賊是說誑的,所以你是賣國賊。我罵賣國賊,所以我是愛國者。愛國者的話是最有價值的,所以我的話是不錯的,我的話既然不錯,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
讀了上面的幾段話,你是否會啞然失笑:這簡直是不知所云嘛!是的,上述幾段話出自魯迅先生的《論辯的魂靈》,當時頑固派和主張改革的人之間發生爭論,前者認為中國什么都好,不用改革,但是其理由漏洞百出,魯迅先生正是模擬他們的口吻寫了上述文字。
這些文字其實涉及到一種重要的推理形式:三段論推理。那么什么是三段論推理呢?
如果給你兩個命題:“孔子是魯國人”、“蘇格拉底是希臘人”,你能從它們推出什么結論嗎?你肯定會覺得茫然:這兩個命題毫無關系嘛!再給你兩個命題:“凡人皆有死”、“孔子是人”,能推出什么結論?即使你沒學過邏輯,估計也會脫口而出:能推出孔子也會死唄!這就是一個標準的三段論推理:
凡人皆有死,
孔子是人,
所以,孔子有死。
三段論推理有三個成分:大詞、小詞和中詞。結論中的賓詞是大詞,例如“有死”。結論中的主詞是小詞,例如“孔子”。在結論中不出現的成分叫做中詞,例如“人”。中詞在兩個前提中各出現一次,所以它是一個中介和紐帶,通過中詞,大詞和小詞就聯結在一起了。
因此一個三段論推理中有且只有這三個成分:大詞、小詞和中詞。如果只有兩個成分則無法構成兩個判斷,如果有四個成分那么兩個命題之間沒有聯系。
有了這些知識作為準備,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文章開頭的幾段話為什么引人發笑。
“洋奴會說洋話。你主張讀洋書,就是洋奴”這句話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個三段論推理,可以寫成如下形式:
洋奴會說洋話,
你主張讀洋書,
所以,你是洋奴。
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推理是錯誤的,因為兩個前提是毫無關系的。第一個前提包含了兩個概念“洋奴”和“會說洋話”,第二個前提又包含了兩個概念“你”和“主張讀洋書”。從無關的兩個命題是推不出任何結論的,此處的錯誤是“四概念錯誤”,而真正的三段論推理中只能有三個概念。也許頑固派會反駁說:“讀洋書和說洋話差不多嘛!咬文嚼字沒意思。”那么我們就退一步,承認會說洋話和主張讀洋書可以等價,那么上述推理就可以寫為:
洋奴會說洋話,
你會說洋話,
所以,你是洋奴。
即使如此,這個推理仍然是錯誤的,也不光是洋奴會說洋話,其他人也可能會說洋話,所以我會說洋話,怎么就能說我是洋奴呢?除非這個推理再進一步修改:
說洋話的是洋奴
你會說洋話
所以,你是洋奴。
后面的兩段話中類似的錯誤也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試著找一下。
四概念錯誤在生活中經常發生,比如這樣的推理:
中國人勤勞勇敢,
我是中國人,
所以我勤勞勇敢。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正確的三段論推理,但這只是一種假相。兩個前提中的“中國人”其實并不是同一個概念。“中國人勤勞勇敢”中的“中國人”是一個集合概念,它把中國的人當作一個整體來對待,意思是我們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是勤勞勇敢,這并不排除某些個體的中國人是好吃懶做的。而“我是中國人”中的“中國人”則指的是具體的中國人。從這個兩個前提推不出任何結論。
不但中國人,外國人也經常犯類似的邏輯錯誤。美國有個參議員對邏輯學家貝爾克里說:“所有的共產黨人都攻擊我,你也攻擊我,所以,你是共產黨人。”
貝爾克里回敬道:“所有的鵝都吃白菜,參議員先生也吃白菜,所以參議員先生是鵝。”
貝爾克里通過揭露對方的邏輯漏洞嘲弄了這個愚蠢的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