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公選考試歷史國情模擬題含答案(2)
山東公選考試歷史國情模擬題(二)
唐玄宗開元年間,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是唐朝極盛的時期,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 )。
A.貞觀之治
B.文景之治
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十三世紀中葉西藏地區正式歸入元朝版圖后,中國雖然經歷了幾代王朝的興替,多次更換中央政權,但西藏一直處于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元朝設立的管理西藏事務的中央機構是( )。
A.理藩院
B.宣政院
C.噶廈
D.烏思藏都指揮使司
3.
臺灣自古即屬于中國,大量的史書和文獻記載了中國人民早期開發臺灣的情景,距今1700多年以前,三國時期吳人沈瑩的( )就對此有所著述。
A.《東番記》
B.《諸番記》
C.《島夷志略》
D.《臨海水土志》
4.在日常寫作過程中,如果不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就容易使文字表達產生歧義。下列各項中,標點符號使用合乎規范的一項是( )。
A.與西醫相比,中醫具有獨特的優勢:中藥副作用小,醫療成本低,診治個性化,成書于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已系統地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基礎。
B.少年寫作文,就應該多寫一點“有意思”的事。何必那么深刻,何必那么深沉?故作高深,一本正經,老氣橫秋,少了童年的童趣和稚氣,倒沒有什么可愛之處。
C.近幾年的名人故里之爭,讓大家看得眼花繚亂。正如一網友所言,“伏羲東奔西走,黃帝到處安家,女媧遍地開花,諸葛四處顯靈。”
D.“哥偷的不是菜,哥偷的是寂寞。”小白領“偷菜”上癮的背后,折射的是一種扭曲的社會價值觀,代表的是一種精神空虛的無聊文化。
5.
關于琴棋書畫,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米芾的山水畫自成一家
B.東晉書法家王獻之被稱為“書圣”
C.圍棋在我國古代稱為“弈”
D.“高山流水”講的是琴師俞伯牙和樵夫鐘子期的故事
山東公選考試歷史國情模擬題答案
1.答案: C
解析:
開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前后共29年。故正確答案為C 。
本題相關知識點: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征等諍臣;并采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后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文景之治是指中國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我國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于嘉慶元年(1796年)川陜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
2.答案: B
解析:
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由帝師兼領。忽必烈始置總制院,后改為宣政院。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故正確答案為B。
本題相關知識點:理藩院是清朝統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數民族的最高權力機構。清于崇德元年(1636)設蒙古衙門;三年六月,改稱理藩院,咸豐年間兼辦對俄外交事務。
噶廈,官署名,藏語音譯,即西藏原地方政府。由噶倫4人組成,是1751年經清代乾隆皇帝在廢除西藏郡王制之后批準建立的,1959年西藏叛亂事件發生后解散。
烏思藏都指揮使司,簡稱“烏思藏都司”,是中國明朝對今西藏自治區除昌都地區以外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錫金、不丹的最高軍政管轄機構。
3.答案: D
解析:
沈瑩(三國時代吳國丹陽太守)在其所著的《臨海水土志》(約完成于公元268年至280年之間),提到“夷州”,這是世界上記述臺灣最早的文字。 故正確答案為D。
本題其他知識點:
南宋乾道7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曾遣軍民屯住澎湖。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趙汝適著《諸番志》記栽:“泉(州)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
元代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并課稅。汪大淵《島夷志略》(1349年寫成))記載曰,澎湖“地隸晉江縣,至元年間,立巡檢司”,“職巡邏,專捕獲”,兼辦“鹽課”
《東番記》著作于1603年,為中國明朝儒生陳第所作。1602年中國沈有容根據居住臺灣將近一年的經驗寫成,記述臺灣西部沿岸的原住民生活習俗與地理風光,為最早描繪臺灣平埔族生活的著作。
4.答案: D
解析: A項“中藥副作用小,醫療成本低,診治個性化”之間是并列關系,應用頓號,且最后的“成書于……”與前半部分表述關聯不大,應獨立成句,故其前面應用句號;B項“何必……何必……”表達兩個意思,故第一個“何必……”后應用問號,“故作高深,一本正經,老氣橫秋”之間應用頓號;C項結尾的句號應在雙引號之外;D項標點符號使用合乎規范,故本題選D
5.答案: B
解析: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被稱為“書圣”,故B項說法錯誤。其他選項說法正確。因此正確答案為B。
本題相關知識點:
王獻之,字子敬,漢族,書法家、詩人,祖籍山東瑯琊(今山東臨沂),生于會稽(今紹興),王羲之第七子。死時四十三歲。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后世。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圣”,與其父并稱為“二王”。
山東公選考試歷史國情模擬題含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