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前100名高校
1、根據學生的高考成績。
2、參考學校的招生計劃。中央部委直屬的重點大學一般在全國范圍內招生,有的投放計劃比較均衡,主要依據當地考生的數量和往年生源情況投放計劃;有的學校有歷史上形成的生源重點地區,不太考慮考生的數量。而地方院校大多在本省區招生,且在高校所在地投放的計劃一般都要比其他地區多,有的甚至達到50%以上。
3、參考學校近幾年的錄取分數線。按照分批錄取的原則,在填寫志愿時,考生填寫大學和專業時,必須拉開檔次。
全球前100名高校(篇2)
填報的幾個志愿中一定要注意梯度,尤其是分數正好卡線的朋友。不要一味的追求名校,把所有志愿選擇同一層次的學校,更忌全部志愿扎堆名校。
在選擇學校的過程中,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那些“野雞大學”蒙蔽。相關資料可以網上搜索,確定是不是野雞大學。更不要相信那些你志愿中沒填報卻給你發來通知書的學校。
全球前100名高校(篇3)
選擇優先級:城市>學校>專業
在分數可以的情況下,選擇發達城市,會讓你比別人占得先機(天時、地利)。
“畢業后你準備去哪找工作?”、”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你大學參加過哪些項目?”、”我們校友會怎么樣?“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在你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參加工作后出現。
“北上廣深”是大家熟知的一線城市,每年畢業季,都會有大量人員涌入這些城市。雖然明知成為“北漂”、“滬漂”很累,但依舊如“飛蛾撲火”一般。
原因在于“大城市的機會更多”,“大城市相對來說更公平”。大城市是國家在世界上重要的名片,每年投入的人才資金、建設資金也比其他城市多很多。大量資金不計回報的投入,使得這些城市比其他城市更有吸引力,人才、科技集聚效應更明顯。
最后的結果是,好的教授、專家、學者、企業普遍集中在大城市,小城市的講師、青年學者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大學是"知識密集型",高校重要的資源是精英人才(專家、教授、學者)和校友。發達城市更容易“挖”走普通城市、沒落城市的人才。
另外,如果選擇的是普通城市的大學,且不說平時參加項目、兼職鍛煉的機會少,畢業時還要去外地實習、租房、找工作、落戶,重新適應新的環境。
從上可知,填報志愿時選擇那些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無論在校期間學習、實習,還是日后參加工作都是利遠大于弊。如果想從事科研且學校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可忽略城市地理位置。
全球前100名高校(篇4)
根據大學類別來選大學
根據大學類別快速找到報考大學范圍,比如考生想學電子信息類大學,我們就可以把帶“電子”和帶“郵電”類大學歸結起來,然后根據高考成績在電子信息類高校中選出心儀大學即可,非常快捷。
根據喜歡專業來選大學
有些考生比較看重大學名氣,非211/985高校不上,有些考生比較重視專業,認為專業關系到就業關系到職業發展,學熱門、就業率高的專業才是“硬道理”,因此選大學時我們可以根據喜歡專業來選擇。
根據“分線差”來選大學
用“分線差”填報大學志愿是常用的一種方法,“分線差”指兩種分數差,一種是院校招生最低分與省控線之差,另一種是考生分數與省控線之差,這兩種“分線差”比較好理解,比較簡單計算,我們通過數據對比很容易得出兩種“分線差”高低,然后根據“分線差”選擇出大學。
根據“省位次”來選大學
現在最常用的高考志愿報考就是“一分一段”報考法,即是“省位次”報考方法,它聽起來比較難,其實很簡單,并且比“分線差”報考方法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