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考優秀作文賞析
寫好作文的核心,首先是大量的積累,有意識的積累和無意識的積累。而更多的時候是有意識地積累,我們想表達觀點,除了直接說出我們的觀點,還要對我們的觀點加以證明,證明觀點的時候,就需要事實材料或者前人的觀念的材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安徽省高考優秀作文賞析,供您查閱。
安徽省高考優秀作文賞析(篇1)
時間在流逝
春來秋去又一年,燕回仍未把巢嫌。
無奈吾心已塵覆,隨那流水入西天。
——題記
不記何時拂過你的笑臉,在那春暖花開的季節。你說要離我而去,因為這不是屬于你的春天。說后轉身踱去,瞬間化成云煙,只留我在那蝶擾蟲鳴的地點,流淚問你:時間,何時再能見面?
罷,也許挽不住他的手腕,但回憶卻如小河,悠悠淌的閑,記住你的笑臉,猶似春日陽光。不忘曾經戲耍在那柳暗花明,不忘與你共同垂釣在那碧溪。時間,你我生死相隨,待到山花又爛漫,吾將攜你手,拾級登高樓,一碟菜肴兩盞酒,訴你心中快樂,傾你心中煩憂??墒?,你慢慢老去,不能與我同舟。
時間在流逝。春,匆匆路過,未帶一袖清風,未留一抹云煙。像童時河邊玩耍,踩在沙灘的腳丫轉身被河水重新填埋;像幼年隨地撒尿,印在地板上的水跡回眸間便被蒸成水汽;像少年湖邊嬉戲,留在水面的漣漪被湖水吞噬抹去;像如今的昨天,剩下的回憶一夜變成空白,一絲不留的隨時光消失在深黑的夜晚,抓不住,喚不回。
曾徹夜哭訴被時間拋棄的委屈,卻只有大雁的哀號傳回;曾整日怒吼被時間丟下的不滿,卻只有知了的尖叫響應??赡苤荒芤蝗霜氉猿惺苓@失去的痛苦,抑或只有自己承擔不得不拋棄的無奈。然而,坎太深,縫又太寬,這一殘酷的現實唯一帶來的就是對白駒過隙的深刻體會和對寸寸光陰的感受。當釋懷,當放開,或許一切仍在。
春天,希望仍在,雖然歲暮陰陽催短景;夏天,激情仍在,雖然門前流水尚能西;秋天,果實仍在,雖然一蓑煙雨任平生;冬天,憧憬仍在,雖然天涯霜雪霽寒宵。沒有什么離開,雖然時光很快;沒有什么不在,雖然流水逝去很快。該做的不是閑梳妝,獨倚窗,徒增愁容,徒添哀傷,而應趁艷陽,霸占山頭,開懷暢飲,放聲歌唱!
無論如何,時光總在流淌,像一捧清泉,隨指縫就落下留戀與哀傷。即便如此,也仍冷冷逝去,沒留下半點施舍。何不學著太陽,讓自己輝煌,等到那天,和時光比一比,看誰更亮!
是的,既然冷眉轉身對,不如吾笑轉身回,就算難舍時光戀,總得竭力一生追!
安徽省高考優秀作文賞析(篇2)
看了材料,一方面為編劇的認真審慎而稱道,另一方面則為演員的敢于創新而欣慰。如今,我們的演員不再只是劇本的傳聲筒,他們真正地將自己融入了藝術的生命。其實,藝術需要的不僅僅是尊重,懷著敬畏之心,對劇本進行的適度變通,或許能讓劇本煥發出更加熠熠生輝的光彩。
當然,不僅僅是藝術不排斥變通,生活中,變通其實是一門十分值得推崇的藝術?!吨芤住吩疲骸备F則變,變則通?!鞍肯栌谒{天白云之間的雄鷹,唯有懂得變通,才能在風雨中繼續搏擊蒼穹;享受探險樂趣的勇士,唯有懂得變通,才能在險象環生中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刻。
仰望歷史的星空,人們不難發現,一些偉人十分懂得變通。
被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就曾說過:”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斑@足以看出他不凡的變通意識。清朝末年,落后的封建專制制度已與當時的世界形式不相吻合,可是清政府的官員依然頑固不化。面對此種情景,康有為憤然說:”祖宗的規矩是用來保全祖宗領土的,現在祖宗領土保不住了,還要祖宗規矩何用?“面對困境,變通才有出路。前面是死路一條,仍不知變通,直到撞了南墻仍不知回頭,其愚蠢與頑固與《韓非子》寓言中那個守株待兔的農夫又有何區別?
面對不乏荊棘的人生之旅,變通彰顯的其實是審時度勢時的睿智。
心懷救國救民理想的魯迅先生,曾經認為,中國落后是由于國民體弱多病,日本富強是由于醫學發達,于是便到日本苦心鉆研醫學。然而有些中國人健壯卻麻木的現狀讓他認識到,必須從精神上拯救中國人,才能真正解救國民。于是,魯迅先生毅然棄醫從文,成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先生的變通,給絕境中的中國帶來了幾絲曙光。曾經風光無限的體操王子李寧在漢城遭遇滑鐵盧。跌入人生低谷的他,痛定思痛,祭出”變通“神器,毅闖商界。正是因為懂得變通,李寧開創了”李寧“體育品牌,讓自己的人生實現另一個輝煌。是的,審時度勢,懂得變通,可以讓陷入困境者找回自我,繼續書寫人生華麗的篇章。
藝術需要變通,人生需要變通。變通,會讓藝術不斷煥發活力;變通,會讓人生之路不斷柳暗花明!
安徽省高考優秀作文賞析(篇3)
人說,聽人勸吃飽飯;人說,不破不立。有道是滾滾紅塵,從來就是是非成敗橫看成嶺側成峰,所以我們的人生注定了沒有完美的劇本和演出。
屈子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人言,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三閭大夫不改赤子之心,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從此箬葉之香飄千載,《離騷》遂成千古絕唱。這里,不改是一曲忠誠的贊歌!
項羽為解巨鹿之圍,一反常規,先斬殺上將軍宋義奪得兵權,后渡過漳河破釜沉舟,最終以少勝多大破強秦軍隊。正是一改再改,才奠定了西楚霸王的華夏美名!這里,改是一個英雄的故事!
改與不該,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項羽對劉邦始終不改仁義之心,最終養虎為患——垓下之戰,西楚霸王一潰千里!亭長大呼“過江!”,然項羽此時卻一改進取之心,拔劍自刎!有道是——勝敗 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有時候,不改就是優柔寡斷;有時候,改就是英雄氣短!
有時候,不改需要一種與之共存亡的決心!
廉者不食嗟來之食,這里不改的是氣節,因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里,不改的事志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甘心照汗青!文天祥也許改寫不了歷史,但是他也沒有讓歷史把他改 寫。他不改的,是一顆始終充滿報國之志的情懷!
有時候,改需要一種智慧。
三十七年前,當兩個“凡是”的聲音響徹中華大地,是誰播下希望的種子,讓“實事求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人們的心中潛滋暗長?是誰先“改”,然后行“開放”之實?是一位老人!他很智慧的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然后神話般的崛起一座城,崛起座座金山……
改革之初,有人非議,有人懷疑……然誰能否認今日之中國成就,來自三十七年前的改革開放?
有時候,不改是一種忠誠!有時候,改是一次突圍,是一次超越!
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做時代的弄潮兒,用我們不曾改悔的決心和信心,去做一次又一次的突圍和超越!
安徽省高考優秀作文賞析(篇4)
劇作家和表演藝術家二人因為能不能修改臺詞一事,各執己見。這讓我不由地想到屈原《離騷》中的一句話:“何方圓之能周兮?”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是守方還是似圓?
“方”,彰顯的是一個人分明的棱角,是一個人內心秉性的追求,反映了一個人的修身原則。“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憤,著成信使照塵寰?!鄙硐萼蜞舻乃抉R遷,堅持自己“方”的秉性,拒絕美言取悅漢武帝,雖然身陷囹圄,他仍能夠堅守“方”的信念,堅持太史令的職責如實記載漢代的史書,捍衛了史家的名譽。這“方”自是值得萬世銘記。
“圓”,彰顯的是一個人的處世智慧,是一個人外在的謀略,反映了一個人的處理復雜事物的水平。曹操及藺相如恐怕都算得上是將“圓”運用到了極致的高手,因為曹操心中能夠容得下許攸,所以才能在官渡之戰中獲得的出人意料的勝利;因為藺相如能夠用包容對待廉頗的無禮,所以才能留下“將相和”的佳話。這“圓”同樣值得彪炳史冊。
“方圓齊用,功效俱呈”豈不更好?“有人如是說。是的,方圓相融,自是人生的大智慧。然而,現實情況卻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常是”方“有余而”圓“不足,往往喜歡意氣用事,面對社會的種種弊端、他人的不足,常常難以容忍,憤世嫉俗。歷盡滄桑的中老年人則又”圓“有余而”方“不足,常常是老于世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此兩者,均屬于沒有把握好”方圓“之術。
梁思成在談建筑時曾說:”建筑的文法有一定的約束,但在它之下仍能有極大的變通的靈活性。“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應該明白:”方“,可以作為準條、原則來約束自己;”圓“,應當作為處世方法,學會隨環境要求改變自己。我們都熟知這樣的古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斑@大??峙戮褪侵O知”圓“的妙處的智者吧?
藝術家與編劇之間的爭辯,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坐下來,好好交流,從藝術的角度去審視改與不改的差別。生活中的分歧,也應靠交流去溝通。老子以為”上善若水“,我們也應當如水一般,任方隨圓,這樣才能彰顯年輕人的智慧。方,便立世;圓,便處世。
安徽省高考優秀作文賞析(篇5)
從“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傳承的是一種剛直的品格;從“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到“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傳承的是一種愛國的思想;從“壯志饑餐胡虜肉”的岳飛到“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傳承的是一種壯志情懷。
當狼煙滾滾,烽火映紅了大唐的半壁江山;當宮崩殿圮,安史的鐵蹄肆虐在李氏的社稷——一種氣節的堅守,便在那一刻煥發出它的道德光輝。試看張巡寧死不屈,顏真卿舍生取義,他們都用生命敲擊出堅守的鏗鏘樂音。
也正是這種堅守,才有了唐朝的傳承。
一棵樹苗要長成參天大樹,需要不斷積累、不斷堅守。無論是風霜雨雪、無論是春夏秋冬,它都要把根深深扎入土地、把樹干挺直,用整個身軀迎接狂風暴雨……
一彎小溪要流淌成洶涌大河,需要不斷積累、不斷堅守。無論是白天黑夜、無論是高山平原,它都要不停吸納、不停奔涌,用所有的精力奔流出一個全新的世界……
那個在春晚舞臺上唱出自己心聲的“大衣哥”朱之文詮釋了人們對夢想的傳承和堅守,對生活意義的尋覓。他對夢想的堅守讓我們肅然起敬,他對生活意義的尋覓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農民歌者的虔誠和對生活的熱愛。
位于美國紐約曼哈頓以西的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像,如今已成為紐約市的一大標志,當年雕塑女神像時飛機還沒有發明,但后來人們乘坐直升機俯瞰女神像,發現女神像的發絲都雕刻得清晰可見。人們問創作女神像的雕刻家巴托爾迪為何這樣時,他說:這沒有什么好奇怪的,別人是看不見,可是我的心能看見,這是我堅守的底線。
正是像巴托爾迪這樣的藝術家的堅守,才有后繼者一代代的傳承。
我想,在堅守中傳承,也應了孔子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