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
作文是語文考試的重中之重,想要寫出好的作文,可以多看一些滿分作文,靈活運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希望對大家寫作有所幫助。
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篇1
青瓷缸中戎戎水影,養的是水仙清麗;污泥塘里深深沼洼,養的是白蓮潔凈。倘若人品是哺育藝術的土壤,為何白蓮見不到泥土色,聞不見土壤氣?性情急徐固然可從字里行間略窺幾許,而人品一說,實難揣測。然而我們欣賞藝術,并非一定要讀作者生年,只要骨子里渴望開出一朵好花。
“詩歌只與詩人有關的想法是反詩歌的。”馬爾克斯如是說。尤其到了革命時,藝術的種子似乎滿戰場撒播。猶記得鏗鏘的《馬賽曲》響徹巴黎,《自由引導人民》的畫作擎起戰旗,然而法國國歌作曲詞者魯熱,不過是個上尉,甚至在戰爭的后程抵觸革命,像個懦夫一樣度完余生;畫家德拉克洛瓦倒是“法國革命的種子”,自信勇敢,連素描的筆觸都不愿收斂,作品的格調趣味驚人地一致,可性情人品確是云泥之別,可見藝術,從不是人品忠實的鏡子。然而我想,作品之所以得以流傳,必有其唯一的批判標準。肥沃的黑土,美麗的紅壤乃至貧瘠的黃泥,因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長出哺育人性的大麥、稻谷與青稞。
作品的格調趣味未必與人品一致,卻一定與內心的追求吻合,國家危亡之時,懦夫魯熱的筆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國的兒子!”這般的字眼,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與人計較、抬杠的牛頓才俯首為真理海邊拾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滔滔不絕,語帶機鋒;書法的恣意中,好順手偷人字畫的米芾瀟灑揮毫,盡是大家之風。
因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與美,作品才被稱為藝術,而追求,從來不由人品決定,忠實于內心的藝術家當然可以字如其人,言為心聲,而被生活的茍且壓彎了腰,被人性的陰暗絆住了腳,依然追求著正直與光明,不正是藝術最強烈痛苦的詩意嗎?
北大教授孔慶東近日發微博稱莫言常說的家境沒落、常日饑寒全是謊言,還附圖一張,上頭的小莫言穿著棉襖,虎頭虎腦,很是可愛。所以我們該要求藝術家什么呢?村上春樹說:“我們是一群日復一日真誠地制造虛構的人。”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人品很難達到一致,但我們可以在虛構中要求真誠,那是一顆熱忱地為人類共同的光明掙扎的心。莫言的村莊充滿了人性的殘酷與溫暖,既然有所收獲,便不必苛責作者的童年是否充滿謊言。誠如不必勸凡·高戒酒,讓魯迅戒煙,要知道他們都是腳踩在污泥之中,而把手伸向滿天星辰的人啊!我們自己都是這般口是心非,便只顧欣賞藝術,何苦糾纏于多變的人品。
藝術家一生都在難以實現的格調與人品的一致中掙扎,而他們因為同樣高尚的追求覓得一致的歸途。
我雖然知道這條路難找也難走,但也愿南轅北轍。我希望有追求引路,讓我的文字、我的人品攜手并肩,一同前行。
那是不同人品,一致而永恒的歸途。
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篇2
漫畫中左邊的小朋友考了九十八分而遭到的批評,與右邊小朋友考六十一分而受到的表揚,鮮明對比,看似不公,實則體現了標準因人而異。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標準。子非魚,又何必曳尾?子非鳥,又何必高飛?生而為人,你不必曳尾,無需高飛。盡管腳踏實地行走。萬物不同,標準有異。
廉頗出謀劃策略遜一籌,難道就不是良將?藺相如領兵殺敵稍差一點,難道就不是賢臣?不,不是的。標準因人而異,廉頗率軍也能破敵軍,“拔石城”。藺相如出謀亦可完璧歸趙,將相和。兩人都是趙王的左肩右臂,缺一不可。
李煜,倘若與開辟貞觀之治的李世民等明君對比,他不是一個明主,而是一個聲色犬馬歌舞升平的亡國之主。可難道他對中國歷史一點積極影響都沒有嗎?非也,非也!他仍是“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的詞人,他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名句依舊是中國文壇人閃爍的名句。由此觀之,公平并非絕對的始終如一,而是讓標準因人而異。
標準因人而異絕非有失公平,若國家大事需要捐款,一個年收入過百萬的人拿出幾十萬。倘若你以此為標準要求每一位工薪族、農民工,怕是難人所難。標準不同,正是為追求公平,而不是有失公平。
一代書圣王羲之,其書法如行云流水般飄逸灑脫,他的《蘭亭集序》讓人贊不絕口,但你若以公正規范的楷書來要求他,他怕是不及顏真卿等人啊!
一代詩仙李白,引得“弄扁舟”的豪放之語,但你若讓他創作清麗委婉描寫男女愛情的詩篇,他怕是要讓人大失所望。
如今搖滾唱將汪峰,唱的了《飛得更高》《勇敢的心》等搖滾名作,但你若讓他唱許嵩的《山水之間》,怕是要遭人吐槽。
正如你無法讓莫言去提取青蒿素,屠呦呦也難寫《紅高粱》,但諾獎對他們的肯定是不能否定的的,標準因人而不同。
花有五顏六色,樹有高低疏密。每朵花、每棵樹都由它自己的價值。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既然沒有誰能在各個領域都做得到都好,那么標準也要視情況而改,因人而異。
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篇3
我愛江南水鄉。生于斯,長于斯的我,早已被江南的柔情所浸染。
這兒的月是多么皎潔,帶著淡藍的憂傷;風是溫和的,沒有北方的狂嘯。最令人留念的,是那薄薄的白色的霧。清晨,每當推開窗戶,遙望天地,如同一條絲綢在天地間飄舞,伴隨著一陣陣花的清香,體會霧鎖樓臺的朦朧之美。
是江南獨特的四季釀出了江南的美景。我就愛這兒多彩的四季。
我愛春。因為這里的春天不同于其他地方。這兒的春是綠色的,最重要的是,她綠得油膩,綠得耀眼,綠得叫人迷失了方向。獨自徜徉在綠的海洋,吮吸著綠的甘露,不失為一種美的享受。綠,滋潤著我的心靈。她唱出了春的心聲。
我愛夏。江南的夏,到處飄逸著香氣:花香、雨香,還有那蟬鳴的香。江南夏天的午后,經常伴隨著一場雷雨,它洗去了地上的塵埃,洗去了天空的熾熱,洗去了人們內心的浮躁。雨后,彩虹橫跨天際,那是天的笑臉。夏天的清晨,當太陽剛冒出一點影兒,一切都是火紅的。不信,請品讀白居易的《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
我愛秋。自古以來,文人志士對秋的看法大都是悲涼的。只因那“秋風掃落葉”的凄涼。然而,我獨愛江南的秋。江南的秋,風涼而不寒,水清而不冰。站在平靜的湖邊,品讀張孝祥那“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秋,金黃,收獲。
我愛冬。愛這無雪的冬。盡管,有雪的冬天才像冬天,才有冬的味道。但江南的冬,明凈,安詳。風是和藹的,它不忍心吹掉一樹的枯葉,總會留那一兩片黃中帶綠的掛在枝頭。人們見了,心里暖暖的,總盼望著春天的到來。冬天,盼望的季節。希望,到處飛揚……
這便是江南的四季,唯美之中夾雜著人性。
我幸運,因為我生長在四季的土地上。那寒冷的極地和那炎熱的赤道邊上的人們,是無法體會這美好的天上人間的。
我愛江南的四季。我要讓我的魂徜徉在季節的懷抱中,讓我靈魂也滲透著江南四季的漂亮。
城市在一座座地建設著,為何不給季節留一個空間,讓他們在城市安家?不要只讓季節在稻田走過,也讓季節在城市與人為伴。
懷念從前,向往明天。希望明天,季節在城市扎根發芽,開花,如歌般行吟。
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篇4
夜仍未深,書還未合。印刷體在暖色調的燈光下似乎被融化了,心兒似乎也被融化了,與字的界限漸漸模糊,匯成了一個整體,模糊了天地,模糊了古今,模糊了傷懷與快樂。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來愁明日愁。”是快樂嗎?也許是吧,那種灑脫,那種豪放,管它什么國愁家愁情愁,都無法入心,那必然是一大樂趣。可是,酒杯終是要空的,當那用以解憂的杜康滴盡最后一滴時,你還能繼續快樂嗎?這種豪放,這種快樂,顯現的正是最大的拘禁。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是快樂嗎?也許是吧,那種平和,那種寧靜,似乎是這亂世中的一方凈土,在“茅檐底下”,不必再為國事操勞,為戰事而神傷,你沸騰的鮮血久違的回歸平靜,那必然是一種快樂,可為什么還要寫下“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平和與安詳,真的是一生征戰的你所需要的快樂嗎?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快樂嗎?也許是吧,你似乎是放開了,坦然了,也祝愿了,這似乎正是一種解脫。但何人何時曾真正解脫過,就算有“閑人”的情趣,不也有“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的壯志難酬,有“小軒窗,正梳妝”的相思斷腸,有“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凄苦悲涼。原來,這世上哪有絕對的快樂,所謂快樂,只是在生活的厄難中的收獲的一點安慰罷了。
可這生活安慰,不正是一直以來尋找的快樂嗎?“人比黃花瘦”的苦痛,是因為曾經那“卻把青梅嗅”的極度甜蜜。苦痛,不正是不是一種對曾經甜蜜的回憶;而一江春水般的憂愁,也正是因為曾經的大唐盛世與現在的落差,憂愁,便成了一種愛國情懷;就算身居陋室,受人迫害,但正是這樣壓出了他的憤慨,壓出了千古流傳的《陋室銘》;就算被貶他鄉,政治受困,仍然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就算……這些,是傷懷,還是快樂呢?
傷懷與快樂,真的只是一對反義詞嗎?并不會,因為人的情感從未這般單一過。因快樂而傷懷,因傷懷快樂,這是我從書中讀到的,因為生活是活的,是多變的。既然沒有絕對快樂的結果,那么品味書本中的風風雨雨,喜怒哀懼的過程,便可以是我的快樂,閱讀,讓我懂得了我想要的快樂。
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篇5
進入虛擬的網絡世界,我只是想逃脫一下現實的一切不愉快與殘忍,讓心靈在另一個世界得到一種放松。現實生活中大家總是彼此了解的。而網絡,是隔著一層解不開的神秘性,也許是讓人醉生夢死的境地。大家都知道它具有雙重性,但多數人認為它是禍害,至少我身邊的人。
今天,偶然地在QQ上撞見“格格”(我們語文老師)。她說了很多,我也懂了很多。她一定羨慕我能呆在父母身邊,但我還羨慕她能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只是,可悲的是她選擇了一個不能叫做城市的城市。我說我認為網絡不錯,她說我可以考“浙江什么大學的計算機系”。但是,我的理想根本不是考計算機,我只當電腦是種消遣的工具,而且我想我不會選擇南方的大學。
我認為自己總是愛幻想的,有時自己也覺得可笑。我想我在北方的繁華城市的街上看漫天飛舞的雪花,在街角彷徨,因為我迷了路。但是我并不緊張。我獨自欣賞著這個城市的倪紅,在天橋上聽著《櫻花草》,看往來的車輛和行人,然后是很美的未來。
妻美的故事總會有個殘缺的局末,爛漫的櫻花總得有個完美的幻想。我想“格格”的哥哥是幸福的,他能在廈門生存、創業,那是他的本事,是他奮斗的結果。
其實現實并不都是殘忍的,主要是看個人的人生態度怎樣。學業,也并不可怕,只要調整好心態,戰勝我想不難。我問一個網友她在年段排名多少,她說一般前10吧。“哦”,我用這個字掩蓋了心中的羨慕。我問一個同學他這次期中考總分多少,他說500多分。“哦”,我又用這個字演示了心中的自責。人性的懦弱也許在此。總不能坦誠。什么事一次都不敷衍,我尚且做不到。
別人總是做的比我好,但我又不服輸,所以我在網絡世界總是要勝于他人。這或許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其實,我學習一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二是為了不讓父母難過。因為每當我考好時,他們甚至比我還高興的,大概我心里素質不過關,我無法看到他們失望的眼神。我的普通話不準,我很愛聽北方人的說話口音,不知為什么。這或許就是人性的貪婪,沒有什么就喜歡什么。
其實我挺喜歡文字的,它有種空靈的感覺,把心情寫于筆尖,可以放開很多。
只是我太愛幻想,幻想著殘缺的局末變成完美的結局。
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篇6
自孔孟以來,我們的閱讀方式、欣賞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論世”。我們大多認定“文如其人”,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論人品,且以作品論英雄。
我們很容易理解“言為心聲”,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謂“郁結乎心而發乎聲”,作品本身定然有著作者個人人品的滲透。引美學家蔣勛之言:“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句,我認為不是詩歌上的技巧,而是詩人心靈上動人的東西。同樣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過去了,卻沒有看見”。試想,若是杜甫沒有憂國憂民之心,又何來發自肺腑之言?偉大的心靈,投影在文學上,依然是偉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這并不是說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脫俗之人。我們從小讀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讀猶太人斤斤計較、視財如命的險惡心腸,末了明白人不能為金錢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與良善——但事實上呢?莎士比亞成名后的歲月一直為錢財奔波。他斂錢如命,甚至發放高利貸斂資,更因一家人無法如期還清財物而氣急敗壞、對簿公堂。這時候我們再看元好問的“文章寧復見為人”,便顯得格外諷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寫就它的筆桿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樣操琴無數、推演其人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樣“知其人、論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未必掛鉤,那又何必糾結其人品如何?人類的文明本身就是寬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謂“文以載道”,作品之“道”,為其根本。我們不妨說,如果一部作品傳遞了人品的真、善、美,讀之令人動容、發人深省,那它就已經達到了“作品”所應達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無法從作品中推知的情況是可能發生的——并不在對作品的考慮范圍之內。作者或許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學史最終告訴我們,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認為,面對作品時,要且以作品論英雄。我們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懷并愿意將其內化為修養,但我們也能從《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義忠誠的不竭力量。作者終將逝去,其人品也會銷蝕不見;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澤古今。作為重,道為重,人品須臾如蒼狗,應以作品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