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時代楷模張桂梅英雄事跡作文素材
假如今年的你39歲,丈夫病故、父母離世、無兒無女、身處異鄉,你是選擇庸庸碌碌虛度余生,還是在奮斗之中書寫新的人生華章?而她選擇了化悲痛為力量,扎根小城華坪20余載,把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通過愛心傾注到當地的.教育事業之中,帯領1600多名貧困女學生走出大山,播撒下希望,用責任和擔當書寫了新時代的“小城大愛”故事。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
在觀看張桂梅同志事跡視頻時,我的眼眶就一直是濕潤的:當她暑假天天走那么遠山路,只為了去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告知家長孩子成績很好,只要考上了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就能免學費就讀時;
當她夜晚在手腳關節處涂完治療風濕的藥酒,躺在辦公室冰冷堅硬的條椅上時;
當她面對鏡頭,說出唯一的愿望“我想要再多活兩年,把這些孩子送入大學”時,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
愛心。“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為孩子們多做點事。”樸實無華的語言下,藴含著張桂梅對山區貧困學生最深沉的愛。她把家訪當常態,10余萬公里的山路被踩在腳下,成為1500多戶家庭走訪的“墊腳石",為的就是減輕“山里人出出趟門不容易”的負擔,了解到每一個學生最真實的情況,做通家長的思想工作,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著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著,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卻洗衣機都沒有。就這樣,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
堅定。“黨員在,女高就有辦下去的希望。”剛剛成立之初的華坪女高,師資緊缺、學生家底薄,被認為是一所“絕對辦不下去的學校”。但張桂梅卻不信這個“邪”,帶著8名教師,其中6名黨員,佩戴黨徽上課,發揮黨員帶頭示范作用,把黨員教師們內心的澎湃激情轉化為堅定信念,造就了獨特的麗江華坪“女高精神”,華坪女高也逐漸成為當地學生、家長向往的學校,教育教學成績日漸顯著。張桂梅和學校的黨員教師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成功需要無比堅定的信念,我們要從她身上汲取精神養分,對于選準了的方向、認準了的事,要敢抓敢管、取作敢為,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奉獻。面對接踵而至的各項榮譽,張桂梅始終保持著入黨時的那份初心,把自己微薄的工資用于資助貧困學生和收養孤兒,把70多萬元的獎金全部捐獻給貧困山區,一條洗得褪了色的牛仔褲、一件很老氣的花襯衫、一雙舊舊的黑皮鞋、一副厚厚的近視鏡,是伴隨她多年的“行頭”,生活十分清苦。她所有的心思都奉獻給了自己最熱愛的教育事業。對她來說,“讓最底層的百姓看到希望,讓所有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奉獻理所應當!
面對“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華民族謀幸福”的歷史使命,我們要以張桂梅這樣的榜樣為標桿,對標對表,學習她身上無私奉獻的品德與情懷,立足本職崗位,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干勁,不講條件、不計得失,一心一意干好每件工作,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學習榜樣精神,傳承榜樣力量!
2023時代楷模張桂梅英雄事跡作文素材篇2
“如果我是一條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潤一片綠洲。”這句話出自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一位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的鄉村教師。從照片看,她身軀瘦小,臉龐滄桑,但目光堅毅而執著。40多年來,她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用持之以恒的無私奉獻,幫助鄉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屬于自己的夢想。
鶴發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作為時代的“燃燈者”,張桂梅的故事讓許多網民熱淚盈眶。圣者渡人,40多年來,張桂梅笑對人生風雨坎坷,始終堅守在祖國西南邊陲的教師崗位上。從寸寸青絲到頭發花白,未曾改變的是對山區學子的愛心,對教育事業的信仰。她幫助一個個孩子改變人生的軌跡,進而幫助一個個家庭改變困難的處境,這是何其崇高的事業啊!
張桂梅讓人熱淚盈眶,還因為她激發了人們對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群體的感懷。我們相信,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還有無數像張桂梅一樣的老師。他們終其一生或許默默無聞,用生命踐行使命,用情懷抒寫擔當,看似普通平凡,卻無比崇高。他們持之以恒的堅守和奉獻,溫暖了每一位學子的心靈。社會不該也不會忘記他們的貢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位識文斷字的讀者心中都有一份師恩難忘的情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張桂梅恰似一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這又何嘗不是教師群體的寫照呢?致敬張桂梅,就是致敬每一位潤育桃李的教師。謝謝你們——讓知識傳承,讓文明賡續,讓青春激蕩,讓學子成長,讓夢想飛揚!
致敬張桂梅,同時也表達了黨和國家尊師重教的一貫立場。事業發展,人才為先。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扎根基層,扎根西部,扎根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培養人才、積聚力量。
2023時代楷模張桂梅英雄事跡作文素材篇3
張桂梅校長又上熱搜了,但這一次不是讓全網熱淚盈眶,而是卷入觀點爭議,讓支持她的人感到心情復雜。她在一檔專訪節目中表達了對“女性當全職太太”的鮮明反對。她講道:一個學生領著丈夫和孩子回到華坪女中,準備給母校捐一筆錢,當她得知這名學生已做起全職太太,便直接轟人,“你給我滾出去。家庭那么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
當全職太太怎么了?為什么不能尊重別人的意愿呢?說尊重女性獨立,為什么不尊重女性成為全職太太這種獨立選擇呢?有誰比一個女性自身更知道什么對自己有利、什么能讓自己幸福、什么更適合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觀和幸福觀,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這種偏執以如此強烈排斥的方式強加到學生身上?當全職太太怎么就對不起“教育改變命運”了,貧困生出身怎么就不能當全職太太了?一個個問題像雨點一樣飛向昨天被視為“教育天使”的張桂梅,天使的“人設”似乎因為那個“滾”字而黯然失色。幸虧是張桂梅說了這段話,網民能口下留幾分情,如果是一般人,早被群毆得鼻青臉腫了。
我覺得當全職太太是一個人的自由,也并不意味著就沒有自我和缺乏獨立,但我實在不忍去批評張桂梅的觀點。當然,會有一定的道義因素,面對這樣一個“教育圣雄”般的人物,批判本身似乎有失道義和力度。泰戈爾的那首詩,“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見腳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來,當作火把點燃,照著自己向前走吧”——張桂梅就是這樣的人,把自己的肋骨拆下來當火把,點燃了很多大山里的女孩前行的路。她為了教育,為了改變那些女孩的命運,連自己的命都不要了,用命換了一代人的命運。說到關心、愛護、心疼、尊重那些大山里的女孩,我們這些蜷縮在都市咖啡廳里、在鍵盤上敲敲字、熱衷于談論抽象概念的人,怎么比得上她?我們談論的只是抽象概念,她接引了幾千個女孩走出大山,我們沒有理由覺得我們比她更“懂”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命題。
這么說并不是失去了一個評論員的判斷力,好像一個人成為道德典范,身上有了道義光環,就不能被批評了。不是這個意思。道德圣人也會有認知局限,張桂梅用生命在做教育,并不意味著她每句話都是對的。我說的“不忍”更包含著“同情的理解”這個意思,不要把“支持還是反對全職太太”當成一個抽象的命題,當成吐槽大會、脫口秀、大專辯論賽供選手抖機靈的辯題,而要進入張桂梅所生活和面對的那種環境中,進入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具體語境中理解“反對女性當全職太太”這個命題,看到它的條件性、矛盾性、語境性和問題針對性。
很多人首先是被那個“滾”字刺激了,如果進入語境,就不會把這個字當成激烈對抗中那種粗野、排斥、敵對的意思,而會看到一個教育者又愛又恨、就像父母不滿孩子某種行為時那種帶著失望意味的“滾”。
好像不近人情,人家過來捐款,你何以這種態度?人家當全職太太,怎么礙著你了?這可能正是張桂梅作為校長的態度,善良是有牙齒的,學校雖然很缺錢,但對錢的接受是有原則的。接受捐款,接受的不僅是錢,而且也有一種認同的價值觀。以后跟學生介紹這筆捐款時,怎么介紹呢?我們的畢業生、你們的師姐捐的?她靠什么給學校捐錢?張桂梅可能覺得無法向學生傳遞一種她一直傳遞的那種獨立價值觀。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捐款涉及學校倡導一種何種價值觀,所以我理解她的那種堅韌的立場。她就像一只老母雞一樣,張開翅膀,護著下面的那些小雞,生怕她們被辛苦培育的價值觀受到任何一點誤導和傷害。
在抽象層面爭論“有無權利當全職太太”并沒有什么價值,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里泡一泡,在風中晾一晾,日曬雨淋一下,才有生活的質感。張桂梅也許正是在這種生活質感中持那種觀點的。如果看到山區的貧困,看到很多大山里女孩的命運,她們沒讀書,一輩子就被綁在山里、綁在丈夫和家庭、綁在幾個孩子身上,重復著貧困的命運并承受著生活的重壓,也許就能理解張桂梅所說“家庭那么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包含的失望了。讀書改變命運,對一般人來說,就是可以有多元的選擇:當詩人、出國讀書、追求自己的興趣,甚至就是當一個幸福的全職太太。可在經歷了極度貧困,窮怕了,因為缺乏事業缺乏獨立而在惡性循環中苦怕了、卑微怕了之后,很容易對那種“本以為讀了書可以改變命運卻又被家庭綁住沒了自己”的選擇充滿警惕。
作為大山女孩的擺渡人,作為拼著命去讓女孩通過讀書獲得獨立能力從而改變命運的人,把“一個女孩讀書可以改變一家三代命運”當成信仰,看到自己教出來的孩子讀了書卻沒有自己的“獨立事業”,還能給學校捐錢,可想而知她的憤怒,甚至覺得是一種價值觀的挑釁。
這就是我不忍批評的原因,如果身處她的位置,我可能也會這樣做。
最新消息是,被“滾”當事人感激張桂梅。黃付燕在華坪女高同學群里看到了這則新聞鏈接,“感覺像是在說我”。當天,她把新聞鏈接轉發到了微信朋友圈,并配上了一句轉發語——“我們有個性的老大”。
2018年,黃付燕回到母校華坪女子高中捐款,被張桂梅拒絕。那時,孩子不到一歲,黃付燕沒有工作,全職帶娃。捐款被拒的第二年,黃付燕考上了貴州安順某小學的特崗教師。10月27日晚,黃付燕接受采訪時回應,“張老師話丑理正,她是從我們的立場去說的”。
2023時代楷模張桂梅英雄事跡作文素材篇4
2007年1月,一場以向張桂梅學習為主題的“感恩行動”在麗江市迅速掀起,成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張桂梅為何與"感恩”產生聯系,她的感恩情懷源自何處?記者從她的人生軌跡中找到了答案。
出生于1957年的張桂梅,年輕時不僅長得非常漂亮,而且性格開朗,能歌善舞,對生活充滿憧憬。她原本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家庭,夫妻雙雙在大理市的一所中學教書。但正當夫妻倆沉浸在甜蜜、美好的生活中時,不幸卻突然降臨到他們的頭上,她的丈夫得了不治之癥。為了給丈夫治病,她東奔西走到處借錢,能夠借到錢的地方都借了,該花的錢都花了,但丈夫的病還是不見好轉。1995年,身患癌癥的丈夫離她而去,張桂梅陷入極度的悲痛之中。后來,在同事的幫助下,她決心重新振作起來,為了擺脫令她觸景生情、傷感悲痛的環境,1996年8月,張桂梅從大理調到華坪,在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開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新的環境賦予了張桂梅新的生機。來到華坪民族中學后,她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政治課教學工作。她所教的班級有的在前院,有的在后院,相隔100多米,早上、晚上、前院、后院,她來回奔走,天天如此,好像忘記了疲倦,享受著工作的快樂。可就在這時,不幸再次降臨到她的頭上。1997年4月,張桂梅感覺身體消瘦得特別快,臉也變得特別黑,但肚子卻越來越大,硬硬的摸上去像塊石頭,疼痛難忍。到醫院檢查,結果嚇了她一跳,原來肚子里長了一個腫瘤。醫生要她馬上住院治療,否則后果就不堪設想。但是,想到承擔的4個畢業班的學生再過幾個月就要參加中考,在這個節骨眼上怎么能扔下他們不管呢!一邊是學生的前途,9年的期盼;
一邊是自己的生命,怎么辦?
張桂梅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但這些磨難更加激勵起她對生活的愛和希望。想想那些學生期盼的目光,她咬緊牙關,回到學校把檢查結果鎖進抽屜。這一切,她沒有告訴任何人,一直堅持到把學生送進考場才住進了醫院。1997年7月,張桂梅做了腫瘤切除手術。手術后,醫生要求她必須注意休息,最少要調養半年。可是為了學生,她在手術后的第24天,又走上了講臺。
張桂梅的事跡迅速傳遍華坪大地。來學校視察,校長在匯報時,介紹了她的情況。聽了介紹以后,所有委員馬上起立向她三鞠躬,并當場為她捐款6230元。縣里召開第八次婦代會,全體代表和縣領導都為她捐款。希望她好好治病。對此,張桂梅眼淚奪眶而出:“病無情,人有情,這是一些多好的人啊!”
發生在丈夫和她自己身上的兩次磨難,使她想到,人與人之間是多么需要理解、幫助和支持呀!如果沒有華坪人民,她的生命將無法延續。她說,她的生命屬于華坪,把全部精力奉獻給華坪人民。正是由于這種感恩的心態和情懷,張桂梅把人間最偉大的母愛獻給了他的學生和那些失去父母而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2023時代楷模張桂梅英雄事跡作文素材篇5
張桂梅作為千千萬萬基層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她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人身追求,而且在工作的這三十年中也一直積極踐行這一人生追求。
作為一名教師,她心系困難群眾,始終相信群眾利益無小事,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投身教育扶貧行列,在她的努力下,華坪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為立校之本。她長期拖著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自己卻甘守清貧。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張桂梅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家訪。張桂梅身體不好,但是她卻從來不讓學生家長來開家長會,自己拖著生病的身體進大山挨個對學生進行家訪。在遇到有輟學思想的學生時會不厭其煩苦口婆心的給學生和家長做工作,不讓一個同學掉隊。就是這樣的家訪,張桂梅堅持了十年,幫助很多想輟學的孩子又重新走進了學校,坐在了課堂上學習。
拜讀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和用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張桂梅不是制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著英雄的概念。”張桂梅的精神,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張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上,在普通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著追求。我作為教師中的一員,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學習張桂梅的精神,學業上不斷進步,修養上不斷完善,做學生熱愛、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于時代的光榮教師。
2023時代楷模張桂梅英雄事跡作文素材篇6
我們學校這段時間組織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跡。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事跡平凡而偉大,思想樸實而閃光,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展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良好形象和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張桂梅同志的先進模范事跡,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憑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沒
有子女,生活節儉,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元以內,而拿出自己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余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與迷戀網絡的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精心引導,細心照顧,使他們戒除了網癮。張桂梅為之苦苦追求的夢想一天天成為現實,她讓偉大的母愛在奉獻中不斷延伸。作為一名戰斗在一線的教師,我覺得和她相比較我深感慚愧,學習了張桂梅老師的事跡后,我決心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教書育人,培養一批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2023時代楷模張桂梅英雄事跡作文素材篇7
我認真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跡,我對她產生來強烈的崇敬之情,她和我們一樣扎根于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可她堅強的'毅力卻是我所不能及的,我為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而欽佩。
她是與命運之神抗爭的典范。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臺上認真教學;
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臺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毅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么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
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
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她是貧困地區孩子們的天使。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繁重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卻異常突出,她說:“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臺上,長眠于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著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著,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她有著我們教師兩袖清風的高尚品質。張老師前后將國家獎勵給她的獎金50余萬元全部捐給貧苦地區的教育事業,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蠶,她像蠟燭,她更像光芒萬丈的太陽!
她是新時期教師的楷模。因為她淡泊名利的精神可以使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跡,很有現實意義。
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我們要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
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斗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
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要時時刻刻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努力工作,不辱使命,做一名人民放心的教師。
2023時代楷模張桂梅英雄事跡作文素材篇8
那是大約20年前的一天。山路邊坐著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她手里拿著鐮刀,身邊放著一個破草筐,呆呆地望著另一座山頭。張桂梅看見了,走過去問她:“你怎么了?”女孩回答:“我想讀書,但是家里沒錢,給我訂婚了,收了彩禮要讓我嫁人。”張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試著勸返,說:“你們只要把孩子交給我就行,學費生活費都不用你們管了。”可即使這樣,女孩的母親仍堅決不同意孩子回校讀書,甚至以死相逼。張桂梅無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來。
怎么樣才能救救這樣的女孩子呢?這個難題久久縈繞在張桂梅心頭。
當時的張桂梅,已經是華坪縣出了名的“好老師”,還兼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是數十名孤兒的“媽媽”。
當老師,張桂梅發現“女學生讀著讀著就不見了”。她們不讀書的理由多種多樣:為了給弟弟交學費,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學回家干農活或外出打工;因為收了彩禮,十幾歲的小姑娘也要準備嫁人了。當“媽媽”后,張桂梅又了解到兒童之家孩子們的身世,他們的母親有的因殺死家暴的丈夫而獲刑,有的因落后錯誤的分娩觀念而死亡,留下孤苦無助的孩子。
“培養一個女孩,最少可以影響三代人。如果能培養有文化有責任的母親,大山里的孩子就不會輟學,更不會成為孤兒。”一個現在看來依然有些“瘋狂”的想法在張桂梅心中越來越清晰:“我想為這些大山里的女孩建一所免費的高中!”
為了這個“瘋狂”的夢想,她開始四處奔走籌款,風吹雨淋,被冷落,被唾罵,卻只籌得一兩萬元。直到2007年,張桂梅赴京參會期間,一篇題為《“我有一個夢想”》的采訪報道讓更多人理解了張桂梅的女高夢。
2008年,在中央和各級政府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下,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
華坪女高首屆共招生100人。她們大都來自山區,多數沒有達到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還有一些孤兒殘疾學生單親家庭學生父母殘疾的學生和下崗職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還想上學,華坪女高都向她們敞開懷抱。三年后,她們中有96人堅持到最后參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學。自2011年有首屆畢業生以來,學校綜合排名連續10年位列麗江市一區四縣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