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人民日報美句摘抄
人民日報美句摘抄
1.面向未來,我們絕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念頭,必須銘記“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警示,繼續發揚歷史主動精神,乘勢而上,砥礪前行。——《人民日報》
2.百年風云激蕩走過壯闊征程,百年不懈奮斗鑄就世紀偉業,百年上下求索作出偉大貢獻?!度嗣袢請蟆?/p>
3.煌煌百年,震古爍今。歷史猶如巨筆,記下那些“不可能”成為“一定能”?!度嗣袢請蟆?/p>
4.“日事日畢,日清日高”,目標管理敲鐘問響方能積小勝為大勝?!度嗣袢請蟆?/p>
5.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度嗣袢請蟆?/p>
6.在經歷大風大浪中磨礪品質強壯筋骨,不怕困難攻堅克難,敢于闖新路創新業,以剛健有為的精神風貌不斷開辟事業發展新天地。
7.人生不一定就是馬拉松式的固定賽道,也可以是森林小徑里的恣意漫步。
8.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
9.事關百姓健康,無論是一毛一分的“錙銖必較”,還是成百上千的“大刀闊斧”,每一分努力,都體現著濃濃的人民情懷。低一點,再低一點,“靈魂砍價”,砍掉的是水分,帶去的是希望!
10.代言也是代“嚴”,明星有責任代消費者嚴格把關。
11.“一技之長,能動天下”“青春有夢,技無止境”“奮進新時代,技能創未來”。勞動者的人生出彩,就綻放在千錘百煉焊花閃爍刻刀起舞的崗位上,就迸發在以一流的技藝做出一流產品托起一流產業的拼搏中。
人民日報素材摘抄
1.歲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靜好,世間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麗。
2.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
3.年少多壯志,青春應許國。
4.把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青春的風采才會璀璨奪目;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青春的價值才能得到升華。
5.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6.歷史正是在千千萬萬個無名英雄的前仆后繼中不斷前行。
7.從一百年前嘉興南湖的一艘小小紅船,到如今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密碼,就隱藏在“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的同甘共苦里,“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的赤子情懷里,“你們不脫貧,我就不離開”的擔當奉獻里……
8.涓涓不塞,是為江河;源源不斷,是為奮斗;生生不息,是為中國。
9.路子對了,就不怕遙遠。
10.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茍安?!嗣袢請?/p>
11.征程萬里風正勁。只要我們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潮流,在開放中創造機遇在合作中破 解難題,堅定信心攜手前行,就一定能夠推動世界經濟走出疫情陰霾,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嗣袢請?/p>
12.初心就是力量,使命就是方向。——人民日報
13.著眼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進一步唱響勞動創造幸福奮斗成就夢想?!嗣袢請?/p>
14.請相信:在暗處生長,終有一日馥郁傳香?!嗣袢請?/p>
15.我死過很多回,但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還努力!——人民日報
16.未來你好,我們乘風破浪而來!——人民日報
17.月其邁,歲律更新。大風泱泱,大潮滂澇。百年大黨初心如磐,億萬人民使命在肩。——人民日報
18.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才能不斷創造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政績?!嗣袢請?/p>
19.“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在未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書寫新的更大奇跡?!嗣袢請?/p>
20.的確,這是厚載歷史的年份,我們穿透時光隧道,從歲月風華中汲取歷史的智慧?!嗣袢請?/p>
21.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懦,進取壓倒茍安?!嗣袢請?/p>
22.于高山之巔,方見大河奔涌;于群峰紙上,更覺長風浩蕩?!嗣袢請?/p>
23.時代在變,年輕的面孔也在變,但愛國和追求進步的目標永遠不變,紅色基因的底色永遠不變,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的精神永遠不變?!嗣袢請?/p>
人民日報素材積累
1.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2.崇尚嚴于律己的品德,廣大黨員干部要慎微慎獨,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3.只有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全面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才能更好地干對事干好事,也才能更好聚焦群眾反映集中的問題。
4.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
5.苦熬不如苦干,蠻干不如巧干。奮斗必須講究方式方法,尊重事物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
6.任何決策都應該把民意請進門,多一些“效果意識”,只有綜合考量政策出臺后的利益影響社會影響輿論影響等,才能以底線思維防止出現“負溢出效應”。
7.既要把政策制定好,也要把政策解釋好,更要根據效果不斷完善政策,秉持為群眾辦實事的誠心,找到辦成事的方法,就不會讓“好事虛辦”“好事亂辦”,進而真正落實好意辦成好事。
8.把風景變成發展“前景”。
9.不能鼓了錢袋,毀了生態。
10.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11.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
12.美麗中國的愿景并不模糊,就存在于那些從“砍樹人”到“看樹人”的發展轉變中,存在于那些從置身事外到主動參與的實際行動中。
13.在長江江畔的湖北荊州,正是因為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正是因為鐵腕治沙打擊非法開采,昔日滿目瘡痍的沙市港“灰碼頭”正在變為“綠公園”,一江春水重回“顏值巔峰”。
14.“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
人民日報句子摘抄
1.畢竟,相比技術的`飛馳速度,面對面的溫情手把手的相扶和心貼心的交流,才是我們一致追求的幸福溫度。
2.方便歸方便,風險歸風險,只有規避掉風險才能更加方便。
3.感動源于真實,而真實不是坐而論道就能做到的,不是閉門造車就能實現的,不是靠天馬行空的幻想就能再現的。
4.用榜樣的力量激勵自己,爭做崇高道德的踐行者文明風尚的維護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用道德的陽光互相溫暖,讓社會浸潤在文明的雨露之中。
5.一個文明的社會,一定是對所有公民都抱有溫情和善意的社會。
6.健康中國,不僅要靠醫療衛生服務的“小處方”,更要靠社會整體聯動的“大處方”。
7.翻過一座山需要多久?對一輩子生活在懸崖上的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阿土列爾村村民而言,翻越家門口垂直落差多米的大山,祖祖輩輩期盼了幾百年;對深深渴望擺脫貧困豐衣足食的中華民族來說,翻越絕對貧困的大山,世世代代奮斗了幾千年。
8.重典治亂,猛藥去疴。
9.擦亮人民至上的底色,做人民群眾安全的守護者,金色盾牌始終在人民群眾心中熠熠生輝。
10.離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耙活^汗,兩腿泥”,采訪才能抓到“活魚”,文字才會有“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生動與鮮活。
11.人才評價的工具包里,不能只有一把尺子。
12.國之興衰系于制,民之安樂皆由治。
13.“減法”難做“簡字”難寫,原因就在于減簡之中蘊含著思想理念的“加法”功力水平的“加法”。發展“加減法”其實是“辯證法”,需要把握好對立與統一主要與次要當前和長遠等辯證關系。
14.引才有如“及時雨”,關鍵時候能降甘霖解焦渴;育才則像“自流井”,汩汩涌流潤澤原野。
15.“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闭J識一個真實的中國,離不開基層視角基層情懷。
16.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在基層,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基層。
17.基層治理中的小事,檢驗政策落實的效果,考驗黨員干部的作風,體現基層治理的效能。
人民日報句子積累
1.用個性化精細化的服務幫助老年人殘障人士等跨過數字鴻溝越過技術壁壘,技術觸角到達不了的地方,才能同樣充滿真心和溫情。
2.旅行者與目的地雙向奔赴惺惺相惜,才能讓旅行真正成為有品質有價值有溫度的生活方式。
3.始于顏值,爆單并不難,難的是忠于品質留住口碑,跟風一陣曇花一現,傷了消費者,對品牌景區來說,都是得不償失。
4.一個富有內涵的“星”和一群正向追求的“粉”,共同構成文明健康的精神家園,對現代社會的娛樂生態文化樣態才是真正的豐富。
5.“六親不認”的步伐,讓路人聞風喪膽;片子里的爽感,照進現實卻多了些骨感。
6.真正的熱度,是跬步積累之后,呈現在大眾面前的“至千里成江?!?。當“熱度”留得下余溫流量配得上正能量,才能沉淀出真正的生命力。
7.正在拔節生長的直播行業,需要適時地“墩墩苗”“除除草”。
8.騎假馬練不出真演技。流量轉瞬即逝,常量才能長青。
9.商業意義上的流量只有多少之分,而投射到現實生活中則有冷暖之別。流量代表了注意力密度,適度徑流能帶來甘泉的滋潤,過載徑流可能會引致決堤的風險。
10.在孩子教育這條路上,老師和家長必然相遇,這種相遇應是一場尊重與信任的邂逅。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很好地培厚孩子成長的土壤完成培養孩子成才的使命。
11.劃好家校共育的“經緯線”,讓家校關系回歸正軌,才能激發出“+大于”的效果。
12.閑適因為忙碌才獲得意義。如果摸魚成為常態,放松就失去了意義;如果劃水占據人生,幸福就會失去方向。
13.法不能向不法讓步,不能“能鬧的孩子多給奶”“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能讓守法者吃虧,這是人民群眾的樸素情感,更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善良風俗。
14.前腳有說走就走的旅行,后腳就有可能是說掉就掉的“深坑”。
15.說到底,在一個包容開放的時代,快慢之間變與不變,不是無法解決的不等式,而是可以兼顧的多選題。數字時代,尤其不能落下那些年邁的身影。讓老年人口更好分享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紅利,需要以更多的耐心幫助他們,讓他們更加順暢地擁抱智能生活。
16.民警們見縫插針十八般武藝的反詐宣傳,只有真正與廣大群眾發生“化學反應”,才能見到實效。
17.只有全社會共同呵護,揚善與懲惡并舉,才能讓互聯網成為善意的放大器,而不是惡意的揚聲筒,才能讓人們心無顧慮而不是畏懼行善,才能不斷涵養人心向善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