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經驗交流“我有一個學霸夢”
我有一個“學霸夢”
新生報到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是當年來到同濟大學的貴州考生中的最高分,因此被學校授予了“新生獎學金”,并在開學典禮上接受了裴剛校長親自頒發的獎學金證書。第一次站上同濟的頒獎臺,我百感交集:有剛到學校就斬獲獎勵的興奮,有第一次站在大學領獎臺見到校長的緊張,也有看見父母在臺下為自己加油的欣喜,但更多的是心里默默樹立起目標的堅定——既然拿著獎學金進入同濟,我就應該努力,四年后驕傲地從同濟畢業。
開學典禮結束后,我搖身一變成了同學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學習認真、成績優異似乎成了大家給我貼的標簽,而我自己更是以“五哥”“五姐”為目標(同濟本科生的成績不是算分數,而是看績點,最好的成績是“優”,對應的績點就是5,“五哥”“五姐”就是大家對每科都是“優”的同學的稱呼),努力學習,希望在期末考試中可以保持自己的“學霸”形象。
那一段日子真的很純粹,我的生活里只有學習:早晨6點準時去圖書館后面的河邊晨讀,晚上11點依舊還在通宵自習室里夜戰,生活永遠是教室、食堂和宿舍的交替。我很享受那樣的時光,很享受每天在圖書館泡杯茶看書、寫作業的安靜,很享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單純。
剛進大學,學生會和社團潮水般向新生涌來,武術社團、輪滑社團、國學社團、圍棋社團……招新的場面可謂“百團大戰”,可這些在我心里激不起一絲波瀾,因為我就是想單純地學習,單純地做一個“學霸”。
學霸夢碎
人在充實的狀態下,很難察覺時間的流逝。轉眼,期末考試來了。
進入大學的第一門考試是大學計算機基礎,雖然老師沒有過多地強調這門課的理論,但我還是將大部分時間放在很多基礎原理上,忽略了實際操作。考試開始后,我迅速進入做題狀態,可做完選擇題和填空題后,六道操作題難住了我,我急得抓耳撓腮。計算機操作的連貫性很強,上一步做不對,下一步就沒法做。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絲毫沒有進展,我感到從未有過的恐慌。交卷前,我算了一下自己肯定有把握的題,加起來也就50分。
我失魂落魄地走出考場,不敢相信這是現實,以前那個橫掃難題的自己,今天居然會在考場上這么無奈!我當時只有一個想法:這是我大學的第一門課,如果掛了怎么辦?
之后的兩門考試讓我越發難受:微積分是占用我學習時間最多的一門課,但是試卷上的積分總是“積”不出來,一些題稍微和書上不一樣,我就沒了解題的思路;大學英語更是讓我欲哭無淚,不是不會做題,而是連題目都沒看完……這幾門高學分的課程都讓我極度絕望。考試周結束后,我都不敢去想最終的結果。
可結果還是會出來,哪怕它再不如我意。大一上學期的成績全部出來后,我的績點是3.6,排在年級幾百名開外。
那段時間應該是近五年來我最難過的日子,我實實在在地從一名“學霸”淪落成一個“學渣”,最終的成績就是證明。當時我很不明白,這半年來爭分奪秒地泡圖書館,為什么最后會排在年級幾百名開外,我的努力哪去了?一時間,我整個人跌落到谷底,最初的學霸夢被殘酷的現實擊碎了。
恍然大悟
我是一個堅韌的人,每次失敗后,都會盡力站起來。
大一寒假時,高中同學聚會,暢談大學生活。有人把在外求學說得精彩紛呈,有人把遠赴他鄉說得凄慘不已,大家各執己見,爭個不停。但我還是把自己的故事留在心底,因為我想改變。
重新審視大一上學期那段慘不忍睹的歷程,我慢慢地發現了自己失敗的原因。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以操作為主、理論為輔的課程,作為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首要任務是掌握操作,學有余力時可以去鉆研原理。而我在理論上花費時間過多,忽視了實際操作。追根究底,是沒有按照學科要求有側重地去學習。
微積分是大一學分最高的課,也是公認的相對較難的課。積分計算往往很花時間,在學習過程中,我很少一步一步地去計算,幾乎總是一筆帶過,知道解題的方法后,“默認”計算過程順暢。正因為我平時光“看”,不動筆計算,才在考場上抓瞎。究其原因,是自己不踏實。
貴州省的高考英語沒有聽力,到上海后,我聽力聽不懂,上課跟不上,英語成了我的弱項。學大學英語時,我沒有查缺補漏,加強英語聽力和閱讀的練習,導致考試時做題速度慢,最后連題目都沒看完。推本溯源,是對弱勢學科不重視。
深入分析失誤的原因,我發現大一上學期考砸也很正常,大學階段的學習和高中不一樣,要改變學習方法,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