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1500字讀后感
活著,在于把苦難當成磨煉,把磨煉當成收獲。《活著》中,貧農福貴的一生,充滿坎坷,但他卻不以此為懼,每次遭到生活的打擊,他都能振作精神,從不怨天尤人。他活出了價值,活出了苦難中的幸運。
對于活著,有兩種看法。一種是認為活著就是受苦受難,是因為倒霉才活在世上的。另種則是認為活著就是一種幸運,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令人幸福的。余華的《活著》通過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一個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后仍然樂觀地生活的沉重故事。它敘述了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少年時錦衣玉食,后來敗光家產,與妻子兒女過貧農生活,家人一個個先他而去,最后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的故事。從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土改,大躍進,改革開放之初,主人公的一生就是濃縮的中國現代史。《活著》這部作品,通過展現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的波浪,宣揚了一種面對苦難生活、面對死亡的可能的態度。
這個故事看起來很“慘”:福貴一次次經歷失去親人的悲痛,窮困潦倒,還差點死在戰場上。他經歷了多于常人的苦難。從旁觀者的視角,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幸福之神對他似乎格外吝嗇。但是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從主人公自己的視角去看:他的人生幸福歡樂,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賢惠的妻子,自己的兒女也是世界上最可愛最孝順的兒女。他有一頭通人性的、叫作“福貴”的老牛,有最好的朋友。盡管窮,但福貴仍然有曾經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時光。《活著》寫他對苦難的承受,對世界樂觀的態度。書中,有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為什么小說中,福貴把那頭老牛起名為“福貴”?我認為,首先,福貴深深地依靠著這頭老牛。然后,福貴認為這老牛和自己很相似,命運多舛,一生勞碌,孤獨無依。小說開頭部分對老牛名字的描寫,其實也是一種暗示。暗示福貴的飽經風霜。
書中的福貴即使只是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民,但他比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明白這么一個道理: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生活是殘忍的,它是個布局者,把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變成它的傀儡。王小波在《黃金時代》里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人生就是個緩慢受捶的過程,最終變得像一頭受了捶的牛那樣。”人們都懂這些道理,但是對它們無能為力。也許這才是最無情的吧。
“但是我們不應為此感到悲觀。我們沒有時間去悲觀。”人生苦短,我認為,能像《活著》中的福貴那樣,從苦難中尋求幸福,在泥沼中種出花來,即使身處地獄但心懷天堂的人,是了不起的。他們深諳:活著是為自己而活,不是活給別人看的。只要自己覺得活得值得,那么別人的目光又算什么呢?他們正確地面對苦難,勇于迎接生活的狂風暴雨,這才是最可貴的。
這還讓我想起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有人說保爾是天生的英雄,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天生的英雄的。保爾之所以能夠成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在戰火紛飛的戰場,面對生與死的考驗,他沒有后退;在疾風暴雪的建設工地,面對常人難以忍受的勞動強度和饑寒,他沒有倒下;在雙目失明、疾病纏身的情況下,面對書稿丟失、身體每況愈下的無情打擊,他仍沒有屈服,終于從一個出身貧苦的少年,成長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頑強作風的共產主義戰士。他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以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在生活中永不言敗的樂觀的態度,克服了凡人難以跨越的障礙和艱辛,成為歷史上、現實中青年們自強不息的一面旗幟。他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將永不過時。
生活是令人不幸的,但是我們能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的意義,活得自己認為幸福,活得在不幸中找到光明,這就足夠了。如果能做到,那無論如何,每個人活在世界上,都是幸運的。
活著的1500字讀后感篇2
“你說人為了什么而活著?”
“活著。
我在上大學之前幾乎沒怎么讀過國內大家的作品,讀的一直是西方那種批判性很重的文學。不是覺得國內作家不夠優秀,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不感興趣吧。但是這個觀念從大一也開始慢慢轉變過來了,我也開始試著讀一些國內知名或小眾作家的作品。偷偷安利一下遲子建的作品,讀她的作品能有一種很深的歸屬感,這可能就是東北作家給予我的些許溫暖吧。言歸正傳,我大學第一本國內作家的作品是余華的《活著》,為什么是這本書呢?應該是出于一位女同學的推薦。
《活著》的故事結構其實并不復雜。
故事是以“我”的口吻展開,“我”去鄉下搜尋一些關于民促的材料,遇到了一位叫作福貴的老人和一頭老到不能再老的牛。富貴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也就是他的一生:他本是一個紈绔子弟,年輕時好賭,散盡家財,爹在上廁所的時候摔死了,娘也生了病。在為他娘抓藥的路上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兵,在被解放軍俘虜回到家鄉之后得知娘已經死了,媳婦家珍帶大了一雙兒女,但不幸的是女兒因發燒成為了聾啞人。本以為能過上清貧但卻充實的日子后,家珍患上了軟骨病無法干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在介紹之下和萬二喜喜結良緣,在產子的時候因大出血死在了手術臺上;女兒鳳霞死后家珍也在軟骨病的折磨下離開了;萬二喜則是因為吊車出了意外而被水泥板活活壓死;最后外孫苦根與福貴搬到鄉下過起了艱苦的日子,福貴給苦根煮豆子吃,不料苦根因為吃豆子活活撐死……直到最后只剩一頭老到不能再老的牛陪著福貴過完最后的日子。
我記得那本書很薄,百十來頁,我一晚上讀完了。當時還在被窩里偷偷的抹眼淚,我實在沒有想象到這本書能寫的這么慘,這是我最初對于這本書的印象——十分單純地在寫慘。但是什么時候改觀的呢?大概是太奶的離去吧。打我有印象起,我的太奶是一個身體極其硬朗的人,每次吃飯都能吃上滿滿一大碗米飯,盡管她的牙也不多了。太奶一直住在我爺爺家,大概住了兩年。當時我還小,不知道爺爺那輩人和太奶有什么恩怨,知道后來才知道他們是因為一套房子才把太奶像皮球一樣推到其他人那里。在太奶離開之后,我和她幾乎沒什么聯系,只是聽媽媽的話得知,太奶身體不如從前了,我聽著還十分不得勁。噩耗是從某天晚上傳來的,我從媽媽焦急的對話中得知太奶走了。我知道這個消息之后只是覺得很悲傷,只是很悲傷。我們第二天急忙奔赴齊齊哈爾去備她的后事,在這期間我并不知道我看到一具親人的尸體之后的感受,我也不敢去想象。直到出殯那一天,我看到那具冰冷的尸體的時候,我腦袋完全空白,緊接著就是無止境的哭泣。在儀式結束的幾天里,我都不敢再去想當天的感受,可能是我無法接受那個事實吧。太奶死后,家族里的很多老人都離開了,雖然我沒去送他們最后一程,但那種真正離別的感受我依舊能感受到。想到福貴,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離他遠去,或許他已經麻木了,或許他也想過一死百了,但他沒有。他是為了什么活著嗎?可能是為他的外孫子吧。但外孫死后他又是為了什么活著呢?人是為了什么而活著?我猜是“活著”。
余華也在書里寫到:“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在這里我們拋開英雄們的豪言壯志和帝王們的功業宏圖,“活著”是一種最原始也最讓人肅然起敬的力量。或許這也是我們國家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存在的國家,而其他三個國家都成為遺跡的原因吧。現在我看到親人的離去也會悲傷也會哭的稀里嘩啦,但哀其離去的同時,我可能會更珍惜活著的機會。像民間流傳的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有時候活著就是那么回事,簡單而純粹。所以不如珍惜當下,好好活著才是對生命最大的慰藉。
最后,不要學福貴一樣去賭博。有那錢孝敬孝敬父母不好嗎?
活著的1500字讀后感篇3
朱光潛先生曾說:悲劇也是人生的一種缺憾。它好比洪濤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見莊嚴,在黑暗中見莊嚴,在黑暗中見光彩。假如荊軻真正刺中秦始皇,黛玉真正嫁了寶玉,也不過是鬧個平凡收場,哪叫得千載以后的人唏噓贊嘆!看了余華先生的《活著》,在感傷得一塌糊涂之后尋到了一絲安慰平衡,正是因為它的悲,所以才刻骨銘心。
《活著》是余華轉型之后的作品,講述了福貴一家由以前封建地主家庭逐漸走向衰敗,記錄了在解放期間,前后福貴一家的悲慘遭遇。劇中的福貴老人先葬爹娘,后兒子有慶獻血而亡,女兒鳳霞又因生育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又長期軟骨病,操勞過度亦去世,女婿二喜也因意外事故而去世,最后與他相依為命的孫子苦根最終也擺脫不了噩運,一個個的親人,一個個的生命遠離了福貴,最終只剩下頭老水牛與福貴相依為命了。整部作品闡釋了生命的脆弱,活著的艱辛。
我是先看了電影《活著》再來看原著的。劇本對原著多少作了些改動,但表達的都是同一個主題:人是為活著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無論是著作或電影那種真切、樸實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任憑歲月的洗刷也絲毫不會淡化一分一秒。當時一個最強烈的愿望就是讓父母也看看這部影片,因為他們曾經經歷過那個時代,因他們曾經也歷經過那種生活——“大躍進”,改革開放掀起的春風浪潮……當一個個熟悉的畫面略過眼球,當一段段已塵封的經歷重新被演繹,在已經歷經生命歷程大半的他們,相信肯定會有獨到的體會。
故事的結局并不顯得突兀,而是蘊涵著生存的哲理。“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故事中常出現的一句話就是:“誰能猜得到呢?”或者是“誰知道呢?”生活似乎是脆弱的,經常要遭受到各種預想不到的外在力量的干預。故事中尤為寶貴的就是這種思想。故事的感人力量還來自人物之間的各種瓜葛。當福貴、家珍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女兒生產后大出血,醫生們都因被拉去游行而沒人能夠挽救生命時,福貴、家珍的大悲轉為整個社會的悲哀。觀者也無力地掉淚,為了他們的無助。活著,就是為了活著。余華說:“生命要求他活著,他就活著!”在福貴的一生中,生命之神常常要求他面臨生命的選擇。命運在他活著的時候,將一切都撕碎,包括他的夢。他本有兒孫滿堂,他本有他的歡愉,最終卻只剩形單影只,看著身邊的人匆匆變作回憶,一切都死了,一切!這樣一個苦澀的悲劇,這就是他的命運,可他仍然活著,因為生命要求他活著。他從沒有放棄活下去的信念,從不怨天尤人,并且對生活和未來抱有無限美好的希望。活著,只為完成生命,實現命運,最終無悔。福貴還活著。看著親人一一離去,雖苦卻也坦然。或許人活著,不為別的,只為自己。歷盡苦難而又坦然自若的活著,其本身就是一種高尚,一種偉大。許多時候,也許我們面對命運完全無助,但只有活著,才能享受日光、星辰、風霜、雨雪,因此,我們只能堅強地活著,像福貴一樣。
有些人生來就名聲顯赫,但更多的人生來是默默無聞;有些人生來就一帆風順,但更多的人生來就充滿了艱辛與坎坷。重要的不是出生怎么樣,而是今后我們怎樣面對自己的人生,學會在苦難中鍛煉和忍受。人生漫長也短暫,也不要嫌過程太坎坷,因為只有歷經磨難獲得的勝利才更讓人懂得珍惜!
生命是寶貴的,每個活著的人都應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余華說: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那么,他做到了嗎?通過這這部充滿血淚的小說,以福貴苦難的生活講述人們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與寬廣,絕望的不存在。是的,他做到了。特別是經歷了雪災凝凍的南方大眾,與遭遇汶川大地震的同胞,當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離你而去時,當那突如其來的震顫倒塌瞬間奪去了你的家園時,當一個個原本散發芳香的夢想瞬間破滅時,看一看這部作品吧!人們說:一本好書可以教會你成長。我想說的是:一本好書,不僅可以教會你如何成長,還能教會你如何重拾希望,重拾夢想。
活著的1500字讀后感篇4
《活著》是余華創作的一個分水嶺。一方面我們可通過《活著》繼續一個真理:寫作是需要天賦的。余華在自己的創作風格轉型期間完成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同時,也因為另外一個真理,"寫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賦的",余華的先鋒性寫作在經過了十多個年頭后,于1995年左右的時候徹底陷入了低潮。事實上,這在中國文壇還是具有一定廣泛性的。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經被先鋒的這樣的標簽貼過,不過他們在90年代前后,悄然進入了他們曾經不屑的主流文學。當然余華等少數幾人堅持的時間甚至還要更久一些。
從這個角度說,《活著》是作者在自己進行先鋒性文本創新枯竭的時候,尋求出來的一條出路。不過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從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來的很大的隨意性可以看出,《活著》不是一部在構思完全成熟后才開始創作的作品。余華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鴉一般寫下一個開頭(這個開頭如果對照余華的自身經歷的話,會發現驚人的真實性,事實上,當一個游手好閑的人是余華寫作的最初動因)。
作者在將這個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稱不上是在創作。在余華的創作陷入低迷的時候,寫作其實僅僅是一種習慣而已。《活著》是一篇在隨意中完成的小說,對于讀者和作者而言,與所有好作品一樣,是一種偶拾,或者是一個運氣。
《活著》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樣的故事并不具備轟動性。同時,余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余華一直所不屑的。余華所崇尚的只是敘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敘說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閱讀。這樣說來,《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在后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現實主義為標榜的中國主流文學評論,對《活著》給予了尖銳的批判。例如:認為作者將主人公富貴最終的活著類比為一種類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尤其是當海外市場對《活著》給予了高度的評論評價后,有關《活著》的另外一些見解漸漸出現。例如:《活著》是繁花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富貴的命運昭示著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結尾那個與富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另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并無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
事實上,后一種可能是非常大的,因為余華在冰冷中敘述殘酷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著》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閱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
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并無任何意義。那么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著本身了。《活著》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于這里。
也正因如此,《活著》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著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著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余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