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關員之易貨貿易(2)
2. 遵守各國貿易法規和稅收法規。
3. 誠信原則。
4. 市場準入原則,對未來全球統一的易貨貿易組織來說,各成員方參與易貨貿易既要符合本國國情又不違背全球貿易自由化要求的原則。通過各成員方對參與易貨貿易所做出的具體承諾,保證各成員方的貨物、投資、服務等可以在易貨貿易組織成員內公平自由競。
5. 公平解決爭端原則,各成員方之間一旦出現貿易爭端,應通過公正、客觀、平等和友好協商的方式使有關貿易爭端能得到妥善的解決。
易貨貿易的案例
易貨貿易:一種全新而古老的貿易方式
--埃及大力推行易貨貿易的背景
自2002年下半年以來,埃政府在對外貿易活動中一直尋求與其貿易伙伴開展易貨貿易,很多埃企業也希望通過易貨方式進行貿易和項目合作。如今年上半年埃政府提出,希望與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等國以易貨貿易方式進口小麥,埃及則以柑桔、磷酸鹽、冶金制品等作為易貨物品;棉花進出口商協會、埃廣播電視聯盟均表示,希望通過易貨貿易方式(或以埃鎊結算)進行貿易和項目合作。2002年6月,埃及易貨俱樂部(Bartercard Egypt)在開羅正式創立,并作為會員加入總部位于澳大利亞的國際易貨俱樂部(Bartercard International)(1992年成立,專為中小企業服務)。
一、埃及易貨貿易方式產生的經濟和制度根源
在金融業高度發達、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廣泛運用的今天,易貨貿易這種古老的貿易方式在埃及得以新生,這與埃及當前所面臨的經濟形勢、外匯管理體制、經濟結構特點及政府實施"限進獎出"的外貿政策等因素密切相關。
1、經濟發展現狀。
服務業在埃及國民經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服務業收入占埃及GDP的比重超過了50%,其中僅旅游業的比重就達到11.2%。在對外貿易活動中,埃及貨物貿易每年的逆差約為100億美元。其國際收支平衡主要依賴旅游、蘇伊士運河過船費、僑匯等服務貿易賺取的收入。上世紀后期,由于埃及房地產投資項目上得過多、大項目耗資過大、銀行放貸不規范等,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結構性矛盾和金融隱患逐漸暴露出來,經濟出現下滑勢頭。在接下來的中東局勢動蕩、 "911"事件、反恐戰爭、美國打伊戰爭等一系列事件的打擊下,埃及旅游業及相關服務業遭受重創,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外匯收入大幅下降,國際收支失衡,失業率上升,市場需求萎縮,經濟下滑趨勢進一步加劇。
2、外匯管理體制及變革情況。
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埃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幫助下對金融體制實行了大膽改革: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實現外匯自由兌換;經濟組織、居民可自由開立外匯賬戶;外匯收入可以自由匯出境外。各商業銀行、外幣兌換所根據中央銀行確定的匯率開展外幣兌換業務。這一措施的實施一度成為埃經濟開放政策、良好投資環境的一項重要標志。然而,自"911"以后,由于外匯收入下降,外匯供應失衡,銀行、外幣兌換所將從市場買進的外幣上交,外幣賣出業務凍結,形成了外幣有行無市、只進不出的局面。從2002年初開始,埃鎊自由兌換外幣制度已名存實亡。而與此同時,外匯黑市(主要是美元黑市)交易活躍,形成了黑市和官方牌價并存的格局。政府直接參與外匯資源分配,保證重點商品進口和重點企業用匯。一般企業和居民用匯,則只能到外匯黑市購買。
3、產業結構特征。
埃及的產業結構特征決定了其必須保持必要的進口。由于埃及人口快速增長,而可耕種土地有限,目前是一個糧食不能自給的國家,每年要花大量外匯進口糧食,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如每年進口400-500萬噸小麥、100萬噸食用油、40萬噸食糖,分別占國內消費總量的55%、90%、40%左右。在阿拉伯國家中,埃及的工業制造水平位居前列,石化,交通、電力,紡織、服裝、制藥、食品、鋼鐵、水泥等行業近年來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在汽車組裝、家用電器、信息技術產業等建立了一些組裝廠。但從總體上來看,埃及的加工業水平不高,工業體系不健全,生產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埃及生產所需的工業裝備、儀器、儀表等也基本上依賴進口。
二、政府和企業在外匯短缺下的行為選擇
目前,埃及雖擁有14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在中東局勢長期不穩的情況下,出于長期戰略和國家經濟安全的考慮和應付可能出現的危機,一般不輕易使用這部分外匯。埃政府在硬通貨短缺的情況下,為保障人民生活、發展經濟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積極尋求外援;嚴格控制一般消費品進口;積極擴大商品出口,增加外匯收入來源。
出于對埃及戰略地位、地區政治大國等因素的考慮,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每年給埃及大量援款。2002年初,埃在沙姆薩伊赫召開的捐助國會議,美、歐、日等國及國際和地區金融機構承諾在未來幾年內,向埃提供100多億美元援款支持。但一定時期捐助國所能提供的援款必定是有限的。有些贈款、貸款還附帶一定的條件。如2002年埃及政府因世界銀行提出的改革要求超出了其承受能力,曾拒絕了其10億美元貸款。美國打伊戰爭后,雙方為這筆貸款又進行了多輪磋商,但始終未達成一致。為樹立起大國形象,埃政府對使用外債保持一定的規模,且優先使用利率低、還款期相對較長的軟貸款。
在限制進口方面,埃采取包括行政手段、金融手段、關稅措施、反傾銷措施、技術貿易壁壘等限制進口,特別是限制一般消費品的進口,如埃政府通過銀行調劑外匯資源的分配,保障基本生活物品、工業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進口,一般商品進口基本不能從銀行獲得外匯;埃銀行要求消費進口商在開立信用證時提供100%的外幣擔保;大幅提高服裝關稅;對一般消費品進行嚴格檢查、有時還故意拖延通關時間,高估貨品價值、進行無理刁難,導致費用增加。埃鎊大幅貶值是埃政府被迫采取的措施,這一政策的實施從客觀上抑制了進口。自2003年1月29日開始,埃政府放棄過去實行的圍繞中心價上下浮動的匯率制,實行自由浮動匯率制。與此同時,加強外匯管制,要求企業將外匯收入75%賣給銀行;賓館可以直接向國外游客收取外幣進行結算,而不需事前將外幣兌換成埃鎊。盡管如此,銀行和外幣兌換所的外幣交易仍然是只進不出。
在限制進口的同時,加大出口支持力度。埃政府除簡化出口程序外,還于2002年通過立法設立出口獎勵基金,對出口實施補貼,該基金從上年的4億埃鎊,增加到今年的6.5億埃鎊。然而,受世界貿易增長速度放慢和埃自身資源狀況、產出水平的制約,一定時期出口增長規模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易貨貿易成為埃維持國民經濟發展的一種現實選擇。這種方式最大的好處是在不需支付外匯的情況下獲取國家緊缺資源的同時,還能擴大埃及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