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2023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時間
經研究,我省2023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延期至2月中下旬舉行。其中,18日—20日信息技術機考,25日—27日筆試。具體時間安排如下:一、信息技術科目考試(機考)考試時間為2023年2月18日—20日。分三天進行,每天6場,每場60分鐘。具體如下:
二、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科目考試(筆試)考試時間為2023年2月25日—27日。除語文科目考試時長為90分鐘外,其他各科目均為75分鐘。具體如下:
高中合格性考試一共有多少科
格性考試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一部分,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擇性考試。合格性考試成績是學生畢業、普通高中同等學力認定的主要依據;選擇考成績計入普通高校統一考試招生錄取的考生總成績。
合格性考試包括高中全部的科目: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與健康、藝術(音樂、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不同省份的科目略有差異,基本在13-14門科目。體育、藝術一般是學校自己組織考試、其他科目一般是省統一組織考試。
合格性考試各科目成績合格,是普通高中學生畢業或社會考生獲得高中同等學歷認證證書的必要條件和主要依據。等級性考試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是高校錄取的重要依據。
其中,合格性考試內容為普通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中的必修內容,涵蓋包括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通用技術、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科目。
合格性考試考什么科目
普通高中在校學生均應參加合格性考試;社會人員申請普通高中同等學力認證者可參加合格性考試;已獲得高中階段及以上畢業證書的考生,不必參加合格性考試,其合格性考試成績直接認定為合格。
合格性考試覆蓋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所有科目,包括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技術、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美術,下同)、體育與健康。
合格性考試內容范圍為普通高中學科課程標準規定的必修內容。
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招生有什么關系
學業水平考試每年組織兩次,學生應在必修課程基本結束時參加第一次考試。會考成績不通過,無法參加等級性考試,根據各省市規定,學生參加等級考試所選的科目的會考成績必須達到合格,不得選擇不合格的科目作為等級考試科目,這是我們要注意的第一點。
學業水平考試也可以說是一次“小高考”,考的是每科的基礎知識,是對高一高二的學業的總結,間接顯示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影響著高考,是參加高考的第一道門檻。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合格與否,會直接影響學生能否拿到高中畢業證,這里是我們要注意的第二點。
會考考試成績是學生高中畢業,高中同等學歷認定和春季高考錄取的主要依據,水平考試成績會記入綜合素質評價里面,是高校招生的重要參考依據,與其他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一并隨電子檔案提供給招生院校,在投檔分數線以上,招生院校對學生的高考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實行全面考核會擇優錄取,最后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直接影響到高等院校的特殊招生,在高校特殊招生中,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是多數院校需要考生計算的一個材料,也是院校初審的評判標準之一,對于準備報考綜合評價、強基計劃等特殊類型招生的考生,尤為重要。
學業水平考試可以補考嗎
學業水平測試有不及格學科的考生,可于下一年參加補考,補考及格后,換發普通高中畢業證書。補考學生需到原就讀高中學校報名,補考次數不限。學業水平測試結果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主要依據,高二在籍學生必須參加考試。
普通高中學生學業水平測試要求的考試科目、測試科目、考查科目成績全部及格,頒發普通高中畢業證書。學業水平測試有1科以上不及格者,頒發普通高中學業證書。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給高校,作為普通高校自主招生和招生錄取的參考依據。
學業水平考試的意義學業水平考試一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每一門課程,避免嚴重偏科現象,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學業水平考試二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計入考生總成績的學業水平考試選擇性考試科目,學生須根據自身興趣、志向、優勢和高等學校招生要求以及普通高中辦學條件,揚長避短,自主選擇。
學業水平考試三是促進高中教育質量提升。通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改革,引導高中學校落實課程方案,加強課程實施,提高辦學質量。
學業水平考試四是促進高校科學選才。高校可以針對專業人才培養需要,通過合理設置招生錄取科目要求,提高選拔人才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是根據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教育考試規定,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的考試,學業水平考試是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制度。考試成績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實施學業水平考試,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真學習每門課程,避免嚴重偏科;有利于學校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改進教學管理;有利于高校科學選拔適合學校特色和專業要求的學生,促進高中、高校人才培養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