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學專業大學排名(前十)
檔案學專業大學排名(前十)
南京大學(排名第1)、武漢大學(排名第2)、中國人民大學(排名第3)、北京大學(排名第4)、南開大學(排名第5)、華中師范大學(排名第6)、中山大學(排名第7)、吉林大學(排名第8)、黑龍江大學(排名第9)、上海大學(排名第10)。
檔案學專業就業前景
檔案與檔案工作的自身特點、信息化社會環境下檔案信息資源的社會共享需求是檔案學學科獨立存在與不斷發展的基石。應根據檔案工作內容與工作方法變革的實際,在繼承檔案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廣泛吸收管理科學、信息科學等相關學科的先進理論,豐富發展檔案學,使檔案學走向更加成熟。檔案學學科建設應堅持繼承與創新、借鑒與獨創的辯證統一。
檔案學學科內涵的發展應在繼承檔案學基本原理、原則合理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檔案、檔案工作變化發展的實際,賦予檔案學基本原理具有時代特色的內涵,使檔案學基礎理論,諸如館藏建設理論、全宗理論、價值理論、鑒定理論、利用理論、文件生命周期理論以及開放原則等煥發出時代活力。
學科特點檔案學研究對象決定檔案學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檔案學的重要理論原則受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制約和影響。檔案學的研究對象──檔案工作,受社會發展規律所制約,不同社會形態的檔案工作具有不同的性質, 都與各自國家的社會制度相聯系、 相適應。檔案工作的這種性質必須在檔案學研究中給予如實的反映。檔案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揭示檔案工作的發展規律,如果離開社會環境就不能正確揭示出它的規律性。
各國檔案學研究都是從本國國情和檔案工作實際出發的。固然,檔案學所闡明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檔案管理原理,特別是科學的方法和技術是不受國界限制的,各國都可相互借鑒,檔案工作標準化也應當在國際范圍內逐步接近一致,但是,必須看到各國檔案學中的重要理論原則,由于受各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制約和影響,都有自己的特點。檔案學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實踐性很強。檔案學的知識來源于檔案工作實踐,是檔案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又為檔案工作實踐服務。
檔案工作實踐發展水平,決定著檔案學的發展水平。檔案工作實踐是檢驗檔案學理論的唯一標準。檔案學提供的知識,不僅是有關檔案、檔案工作和檔案學自身的基本理論知識,而且包括大量的從事檔案工作的具體原則、方法與技術。因此,在檔案學研究中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學科性質
檔案學是一門社會科學,或者說基本上屬于社會科學,這是由檔案學研究對象的性質決定的。檔案產生于社會實踐,反映社會實踐,又作用于社會實踐。檔案工作是管理檔案和提供檔案信息為社會實踐服務的一項社會活動。檔案工作者與檔案利用者的關系,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關系。
檔案館是文化事業機構,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檔案室是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行政管理或企業管理系統的組成部分,二者都是社會的子系統。檔案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社會現象,即研究檔案、檔案工作運動規律及其與人們社會實踐關系的學科,因此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當代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知識向檔案學的滲透,電子計算機技術、縮微攝影技術以及現代通訊技術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并未改變檔案學研究對象的社會性質,因此也不能改變檔案學的社會科學性質。另一種觀點認為檔案學是兼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
理由是:當代檔案學術研究的內容既有屬于社會現象的,又有屬于自然現象的;不僅要利用有關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而且要利用有關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成果。檔案學中涉及自然科學技術研究方面的內容,一是關于科學技術文件材料形成和積累的研究,科學技術檔案管理及其開發利用的研究;二是關于檔案保護技術的研究;三是電子計算機、縮微復制以及其他現代科學新技術在檔案工作中的應用研究。
學科體系檔案學產生初期,學科是單一的,主要是研究檔案的整理與編目問題。隨著各種類型檔案的大量增長和檔案工作實踐、檔案事業建設的發展,檔案學分化和發展出多門分支學科,分別擔負著某一方面的研究任務。1980年增訂本《蘇聯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把檔案學分為下列專門科目: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檔案工作的歷史和組織、文獻編纂學、檔案法、檔案術語學、檔案機關的科學勞動組織和經濟學、檔案統計學。在50~60年代,中國把檔案學分為檔案學概論、檔案管理學、科學技術檔案管理學、檔案保護技術學、中國檔案事業史、外國檔案事業史等分支學科。80年代,中國檔案學界對檔案學的體系結構進行了研討,代表性觀點有:
① 把檔案學劃分為理論檔案學與應用檔案學兩個部分,然后再下分學科;
② 把檔案學劃分為基礎理論、管理學科和應用技術 3個部分,或分為理論檔案學、應用檔案學和檔案管理技術 3個部分,然后再下分學科;
③ 把檔案學劃分為基礎理論、檔案專業史、檔案事業管理學、檔案管理學、檔案人才學、檔案利用與效益學、外國檔案工作和檔案學研究7個部分,然后再下分學科。
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文科教材辦公室組織的、由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編著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檔案學概論》,根據檔案管理、檔案事業管理和檔案專業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考慮原有的檔案學分支學科的基礎和新的分支學科的產生,設計了一種檔案學體系結構模式:即將檔案學劃分為理論檔案學與應用檔案學兩個部類。理論檔案學是檔案學基礎理論與檔案專業史的總稱,所屬學科有:檔案學原理、檔案術語學、比較檔案學、檔案法規學、檔案史料學、檔案事業史、檔案學史等。
理論檔案學的研究特點是:從整體上把握檔案學各門分支學科研究對象之間的聯系,在應用檔案學基礎上進行高層次的理論概括,揭示檔案、檔案工作、檔案事業和檔案學自身的本質和一般規律,為檔案工作實踐和國家檔案事業建設提供一般性理論依據。應用檔案學是檔案事業管理、檔案資源管理與開發、檔案工作應用技術研究的總稱。所屬學科有:檔案事業管理學、檔案管理學、科技檔案管理學、檔案文獻編纂學、檔案統計學、檔案目錄學、檔案保護技術學、計算機輔助檔案管理、檔案縮微復制技術等。
應用檔案學的特點:一是實踐性強,它所闡明的理論、制度、原則與方法,直接應用于檔案事業管理實踐和檔案業務工作實踐,具體原則和方法在學科知識中占很大比重。二是技術性強,它研究現代技術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解決檔案保護技術現代化、檔案管理自動化、檔案復制縮微化、檔案信息傳遞網絡化等問題。
劃分理論檔案學與應用檔案學,并按此組織檔案學各分支學科的建設,對檔案工作實踐發展和檔案學的發展均有重要意義。當代檔案管理和國家檔案事業管理是一個復雜系統,包括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因此要求檔案學也必須進行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理論檔案學是應用檔案學的高層次理論概括,對應用檔案學起指導作用;應用檔案學的研究成果或提出的問題將推動理論檔案學的發展。兩者相互協調,同步發展,有利于提高檔案學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