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選材方法
中考作文選用材料的標準
二、選材要典型有意義。指的是所選的材料是有代表性的,有意義的。因為有代表性的材料能以一當十、以個別反映一般,從而深刻而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質。比如有位考生寫《這事發生在我班》,選取了班上有個叫李玲的同學為災區捐獻300元。一人就捐出了占全班三分之二多,可謂突出、意義重大的事例。當然還可寫平時吝嗇的人捐出很多錢,這也是典型。學習上,平時不坑一聲的人,突然在這堂課上發言了這也是典型……
三、選材要新穎而生動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有的時間,換個角度想問題,可以老材料出新意。比如:“讓座”是老掉了牙的材料,有一考生把“讓座”寫成“謝座”,使材料新穎了。有一位中學生讓座給一位帶小孩的婦女,這位婦女教小孩“謝謝大哥哥”,借孩子之口表達感激之情,到站了,這位婦女讓孩子再次說“謝謝大哥哥”,“大哥哥再見”,再一次借孩子之口表示謝意。作者從中感悟,做了一點“好事”,得到的回報是一謝再謝。
四、在選材時,我們要首選“打動自己”的材料,如果所選材料“一提起來自己就很感動”,“虧他想得出來”的事件,是寫出來一定能打動人,只有先“打動自己”,然后才能打動他人,這樣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摯,得分一定會高。凡是考場上的滿分作文,首先得力于選材的成功。所以說,選好了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中考作文選材方法
文題一:以“良師”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體裁不限。
[點撥]
雖是全命題作文,但既無提示,又無其他限制,只要所寫突出“良師”即可。這道題開放度很大,為學生提供了展現個性的廣闊空間。要在選材上閃出創新的亮色,應把握以下幾點。
1、多考生寫“教學上認真”“生活上關心”的“良師”這類“第一構思”,選擇“醫治心靈創傷”等內容為題材,在讀者面前凸現一個“良醫”式的“良師”形象。
2、跳出一篇寫一人的常規思維,從印象深刻的眾多“良師”形象中選出若干最具美麗的場面,構成“良師”群體,從不同角度表現主題。
3、打破“以人為師”的框框,選取生活中通過暗示間接地教育你的事物為敘寫對象,展現這些不開口的“良師”的內蘊美。你可以寫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為的是能清楚地襯托出粉筆字的白;你可以寫掃帚——同污穢贓物勢不兩立,必欲掃除之而后快,而當人們在贊美優美清潔的環境時,在議論該給誰一個榮譽稱號時,它卻躲到了不為人注意的墻角;你可以寫橡皮——寧可天天承受磨礪身軀的痛苦,但決不放過白紙上一絲一毫的錯誤;當然你還可以寫堅忍不拔的小草,寫任勞任怨的老牛,寫團結互助的大雁等等,應該注意的是,無論寫何物為“良師”,你都要揭示你對它獨特的感悟,亮出有個性的視角。
4、你如果對“良師”的判斷標準有切身的體會,如果你對校內外“良師”的個案材料比較熟悉,那么你不應該“隨”寫記敘文之“大流”,寫一篇觀點和材料都較有個性的議論文,說說你對何為“良師”的獨特見解
文題二:《還我課外天地》
現有三則材料可供選用——
①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不能顧及課外天地。
②學校、家長卡得緊,不敢顧及課外天地。
③課外天地充斥著武打、兇殺、色情,不愿光顧課外天地。
你不妨想一想,①②兩則選用者肯定很多,③則會少一些,你便可淘汰①②而取③。
文題三:以“心中的美麗”為話題
[點撥]:可選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美、歷史中的情感美等等。有,二泉映月的凄美,高山流水的情美,霸王別姬的壯美;有,長江黃河的奔騰咆哮之美,林間夜月的幽靜雅致之美;有,歌壇上一展歌喉的婉轉動人之美,舞臺上千姿百態之美,賽場上叱咤風云之美,等等。
文題四:以“感受青春”為話題
[點撥]本題就可以在體育界、歌壇上、商海里、戰場上等等地方各選一位年輕有為的人物,寫出他們青春的亮麗與風采。
文題五:以“美在夏季”為話題
[點撥]本題可選不同人物眼里的夏季之美,如簡真的《夏之絕句》、李清照的《如夢令》、辛棄疾的《西江月》、還有一首流行歌曲《盛夏的果實》、峻青的《海濱仲夏夜》等。
如何提高中考作文寫作水平
由于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作文指導無法做到有的放矢,孩子胡編亂造,被動應付,必然產生厭煩情緒。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孩子怕作文,家長有勁使不上的狀況,對孩子作文水平的正確認識是一個前提。
孩子說作文難,歸納起來不外乎兩點:
一是難在寫作時不知道該寫些什么
二是難在作文不知道該怎么寫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積累不多
是生活積累受其年齡限制,不夠豐富;
二、內容空洞
受其知識基儲閱讀量的限制,文章內容干癟,缺乏知識性和趣味性;
三、缺乏理性
是受其表情達意的能力及寫作方法掌握較少的制約,使文章缺乏條理性。
因此,我們家長必須改變,“講”作文、“教”作文的做法,把解決作文題材作為突破口,把克服畏難情緒作為前提,把培養孩子的主動意識作為主線,從而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語文學科不像自然學科那樣嚴密,它始終離不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現代著名作家巴金對于背誦記憶的積累作用談得十分直接,他說:“現在有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海里了。雖然我對其中任何一篇都沒有很好地研究過,但這么多的具體東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這便是積累的很好體現,孩子的閱讀積累也是同樣的道理:讀得多了,自然就會從各個方面得到提高。
閱讀包括兩方面:
一是閱讀語文課本上的文章
語文課本的文章是家長對孩子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例子,要想使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并使其轉化為能力,就必須加大閱讀量。
二是閱讀課本以外好的文章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是密切的。
閱讀應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是要把文章讀懂乃至讀熟,要明白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中心的,切忌走馬觀花,囫圇吞棗。讀后應能記住文章的內容,知道其大概的意思。
二是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讀書時,不僅要善于把那些生動、優美的詞語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錄下來,還要勤于讀書寫心得等。只有引導孩子多讀書,才能幫助孩子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歇。葉老的話形象地說明了生活與作文的關系。我們要抓好作文訓練這個“流”,就必須同時抓好生活這個“源”,家長應該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孩子的學習空間,增加孩子語文實踐的機會。所以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或引導孩子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開發和利用各種課內外教學資源,讓孩子閱讀社會這本“無字之書”,并讓孩子養成寫日記寫心得的習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這樣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水”和“活水”了。
降低寫作門檻,消除孩子的畏難情緒,題目要松綁,并要貼近孩子實際,鼓勵寫出真情實感,我們提倡孩子真實地做人,真實地思想,孩子在寫作的艱苦勞動中,要隨心所欲,愛寫什么,就寫什么,只要是積極奮進,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寫特寫,陽光明媚,春風輕拂可以寫,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也可以寫,一草一木,一笑一顰,一俯一仰,凡人凡事都可以寫,整個寫作過程中“應該積極參與作者的感情體驗,做到感同身受,撞擊出心靈的火花,讓一個活生生的人寫出他自然而然的內心噴涌而出的生活感受來”,宋人謝枋說這樣做的好處是:“初學熟之,開廣其胸襟,發舒其志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之高論筆端不窘矣。”
孩子由于不會作文,不免有畏難情緒,家長鼓勵他們大膽寫,發揮其想像,抒發其胸臆,會打消他們的畏懼心理,提前告訴孩子下次作文的范圍和要求,讓孩子事先收集必要的材料,文學巨匠茅盾說過:“偉大的作家,是以有史以來的全部智慧作為他們創作的準備的。”這樣有一個充分的準備,做到胸有成竹,作文時自然就得心應手了,有時甚至可以允許那些作文基礎差的孩子仿照范文寫作,批閱作文時,要珍視孩子的勞動,盡量少作刪改。
要重視引導孩子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一般來說,指出主要不足即可,要努力找出孩子作文中的閃光點來,另外還可以采用形式多樣的批改方式,如孩子自批、孩子互批等,重在培養孩子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避免挫傷孩子寫作的積極性。
鼓勵作文創新,加強求異、發散等創造性思維訓練。
一、鼓勵孩子參加各種形式的辯論會
就某些問題進行論辯式探索,如針對當前社會上的“追星”熱現象、禁不得批評而跳樓自殺等孩子生活中的熱點焦點進行論辯,此外,還可以讓孩子寫書評、寫影評等,從而有效地引發孩子的傾吐欲望,據此寫出內容充實的文章,從而處處顯示出同學們思辨的鋒芒。
二、布置作文話題時注意思辨性
生活離不開思考,所謂“行成于思”正點明了“思”的重要作用,看到玫瑰,有人欣賞它的美麗,有人責怪它的多刺,但有人卻由此悟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重性,因而也必須辯證看待的哲理,燈光給人希望,白楊堅強不屈,凡此種種,無不是思的結晶,基于此,每一次作文輔導中,要不斷地點醒孩子的這一認識,以促使其不斷發展和成熟。
看過“中考作文選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