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第六單元作文范文
八年級第六單元作文篇一:
在我國古典戲曲中,有許多故事情節與扇子有關,如《西游記》《紅樓夢》《包公案》等;還有許多就以扇子為戲名的,如《桃花扇》《買花扇》《檀香扇》等。西洋戲劇也有以扇子為戲名的,如話劇《少奶奶的扇子》,就用珍貴的羽扇來表示女主人的性情。
揮扇,顯得有儒雅之氣(譬如諸葛亮)。古代文人還喜歡在扇子上題字畫畫,既避免了扇面的單調,又增加了雅趣。唐寅、鄭板橋就留下大量的作品。
扇子還有其他的用處。交際時做禮物,戀愛時來寄情,商店中做廣告,大熱天遮太陽……《南齊書》中記載:“淵人南,以腰扇障日。”唐宋之問詩曰:“且握青紈扇,時將日影遮。”
小小的扇子,卻蘊藏著深厚的東方文化的精蕾,正應了那句“一粒沙里看世界”的哲語。
八年級第六單元作文篇二:
掀開窗簾,一縷斜陽映照在電腦屏幕上,昨夜可能是太辛苦忙于寫作,居然感覺不出窗外的美麗。只要在北方,只要你喜歡冬天,只要你生長在本溪這片土地上,就會發現故鄉的冬天是那么迷人。
有人說南方很美,那里富饒而且常年與陽光打交道。那里的花是很美,但給我的感覺是那樣的柔弱,一陣狂風過后,他的生命將會黯然枯萎。空氣時而濕潤,又時而干燥給人的感覺是那么反復無情。我連忙穿好衣服準備到外面去欣賞那有雪的美景,奶奶在我耳邊嘮叨說這么冷的天出去干什么?在家呆著多好。我隨便說了個想出去買東西的理由推開門就走了出去。
呵!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院子里的那棵桃樹上蓋滿了雪兒們編織的柔柔的棉被,一些枯瘦無力的枝條的腰都快被雪壓斷了。往日的小草不知道去哪了,大概是他們懼怕冬天躲起來了。天空上的雪下的不大了,只是零零散散三五成群的落在我的帽子上。捧了一把雪放在手心上,感覺涼涼的,忽然一種奇怪的想法驅使我將一點點雪含在嘴里,我想知道雪是什么味道的。好冷!和水一個味道,跟一毛錢一根的白糖冰棍差不了多少。走出了小院到了馬路周圍,發現不少行人把自己武裝成了“熊貓”、“企鵝”。我可不想像他們一樣。我把帽子摘了下來,放在上衣的口袋里。一陣冷風吹來,凍得我渾身發抖。我說算了,為了看雪景吃點苦又算得了什么?
我繼續走著,行人們也在走著,路邊不知道是哪位淘氣的小孩堆成的雪人在向我們招手示意:冬天是我們的地盤,請繞行。我走到近前,用手使勁的敲打著雪人的腦袋責備他的不是,看到他我卻笑了。那鼻子是用半個帶尖的胡蘿卜做成的,那眼睛是造他的主人用玻璃球鑲嵌的。我想他的主人是個可愛的小家伙吧!我靜靜的等了一會兒,一個胖乎乎的小女孩拿著個朔料的紅色小桶邁著小步向雪人這邊走來。看上去大約五、六歲的樣子。我想過去打聲招呼,可是她又不理睬我。
那么再見了,告別了他們,繼續向城邊的廢墟走去,那里的人很少,多數是與這個城市不十分和諧的靠檢破爛為生的人們。我很關注他們,悄悄的把口袋里的本子拿了出來,記下了那些在雪中忙于生計的人們。忽然耳邊傳來“汪汪”的犬吠聲,一只可愛的金狐貍狗爬到垃圾堆上,跟在它身后的是個帶狗皮帽子的駝背的老人。他的肩膀上掛著一個黑糊糊的編織袋,看樣子今天他老人家收獲了不少東西。他趕走了狗,把那雙枯樹一樣的手在垃圾堆里翻來翻去,找出來幾個酒瓶子哼著小曲就裝在了編織袋里。然后他拿著自己的戰利品消失在雪形成的迷霧中。穿過了一條又一條鋪滿雪地毯的街道上,腳上軟綿綿的,心里感覺十分舒坦,忽然想起在家中等我回家的奶奶。她說她冬天最愛吃的就是糖葫蘆,摸了摸口袋里也有個塊八毛的,于是加快了腳步向有商販的地方走去。
今天不知道是怎么了,往日的市場里人聲鼎沸,買菜回家做飯的人排成長龍,而今天可能是天冷,或者他們怕雪了,都躲在家里享受溫暖的快樂。這里空蕩蕩的,正當我失望地往回走的時候,一聲“賣糖葫蘆”把我叫了回去。順著叫賣聲走去,一個推著糖葫蘆車的男人在雪中拼命的掙扎著,拿出一枚硬幣放了他的面前,那人動作很麻利地抽出兩串糖葫蘆給我,然后繼續推著車走了。
雪越下越大,視線里到處都是鵝毛大小的雪花;風也越刮越大,天空里的一絲暖意被風雪包圍著;房梁上,電線桿上,還有車燈上留下雪兒們輕快的舞蹈。時間不早了我也該回家了,我戀戀不舍地告別這美麗的讓人難忘的故鄉的冬天,步子越來越快,仿佛我成了公路上的車,在風雪中急馳無誤,直到目的地。
又回到了院子里,雪越來越厚了,沒過了腳面。在一陣驚喜中,我遇見了下班回家的父親。父親的斑白的頭發聲了落滿了雪,他跟我說今天雪好大,農民的莊稼喝得飽飽的,來年春天將會是個大豐收。回家后,將這份冬天的祝福寫在了網上。我再次感嘆,如果我是這冬天的一部分那該有多好,無私的給人們帶來希望的風景。
八年級第六單元作文篇三: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八年級第六單元作文范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