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中考語文滿分作文
萊蕪中考語文滿分作文1
黑暗中,隱士又發牢騷:“天怎么還這么黑?”商人淡淡地吐出幾個字:“天很快就要亮了,黎明前總是最黑暗。”
天際泛白。叢林盡頭有一只裝了一半的水的瓶子。隱士觸目傷懷:“瓶子怎么只有一半是滿的?世界就如被咬了一口的蘋果,處處有缺憾。”商人意氣風發:“瓶子竟有一半是滿的!上帝總是仁慈,從不將一個掏空了的瓶子塞給人們。”商人抓起那個瓶子,打算用它滋潤干渴的雙唇。隱士抓住商人的胳,以一種哀求的語氣說:“朋友,喝掉了水,我們的前進就失去了動力。”商人搖搖頭,看著幾乎屈膝在地的隱士,說:“朋友,喝了這些水,我們的身體就有了新注入了血液,我們就又有精神上路了。”一個執意要喝,一個堅決不肯。于是,兩人“抬”著這個瓶子去找人說理。
經過一個荒無人煙的墳墓,面對一個墳頭,商人努努嘴,笑著對隱士說:“他曾和我們一樣。”隱士的臉上沒有半點生動的波瀾,悶聲悶氣地擠出一句:“我們必將和他一樣。”隨后,兩人又是沉默,還是要找個人評理。
墳墓背后是一片農田,一個農夫正在鋤草,嘴里還唱著:“海內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二人跟過去,拉住農夫,讓他給評評理。
農夫歇了一會,對隱士說:“我看你也上了年紀,老人總是懷疑許多真東西。”又對商人說:“年輕人,你還小,總是懷疑許多假東西。”農夫頓了頓,又說:“你們看問題,是站在不同的位置。你,隱士,一味消極避世,所以認為天是黑的,瓶是半滿的,人是要死的。而你,生意人,你一帆風順,看到天是亮的,瓶是半空的,人是活著的。正如讀書人說的那樣,叫什么‘境由心造’。”
兩個人頓悟:是啊,我們看問題,不正如十個人看一棵樹,這樹就有十種模樣嗎?境由心造,我們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情;我們不能改變容貌,但可以展現笑容。朋友,遇到不愉快不順心的事,不妨換個角度想一想。
萊蕪中考語文滿分作文2
眼睛看不見了,心卻更明亮了.
耳朵聽不見了,心卻更明察了.
我們常常憐憫瞎子和聾子,
卻不知道自己才是有聾又啞.
太多的嗓音和色彩包圍著我們,
五音令人聾,五色令人盲,
以至于我們日益遲鈍,
看不見心靈后面的花園,
也聽不見那兒的鳥鳴......
身處繁華鬧市,我卻更加向往“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靜美,常常被繁雜瑣事牽絆住感受自然的心.不論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艷美,還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凄美,都已是大腦中塵封的記憶.于是就如上文中寫的那樣,看不見心靈后花園的花草,也聽不見那兒的鳥鳴...
或許現在城市里沒有了曾經的蔚藍,也沒有了朵朵白云盡情的舒展,可我卻也已早將這些遺忘了.我會在冬天里盼望春天的腳步,可當夏天來臨的時候,我驚奇地瞪大眼睛,春天哪去了.是啊!那是我最喜愛的季節.可總是如席慕蓉說的那樣,最美的總是走的最急.是它走的太急還是我根本沒有留戀.
現代人想要的太多太多,正如人們所說:這個世界越來越擁擠,可人類卻越來越寂寞.我想這是人類自己的悲劇,人們卻不曾奪走我們一絲一毫.在孤獨與寂寞中,人們卻會無休止的埋怨,或是將感情寄托于虛擬的世界中,社會好象存在于自然之外,亦或是社會已將自然破壞的沒有了存在.
“晨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早已不被人贊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更是沒有了任何感覺.再也不會有”“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這個世上““這么簡單的生活理念,也沒有了”“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上云卷云舒”的閑適心境了.深厚早已不是原本的自然狀態,心靈又怎能與自然接軌呢?
我們看錯了這個世界,卻說這個世界欺騙了我們.為什么你發現的都是欺騙與謊言?卻不曾留意你面前飄著的每一滴雨滴!當天使落下淚時,是精靈們蘇醒的時候,可何時才是我們蘇醒的時候?
或許什么不能放棄生活而只單純的去尋找被遺失的自然,可心境卻是可以營造的.我們可以在適當的時候為自編織一個美麗的世界,那里有花靜鳥談天,水清魚讀月的絕美,有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的怡然自得,可以看盡花的笑魘,尋盡夢的路魘!
萊蕪中考語文滿分作文3
也許不是每一個生命都“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也許不是每一個生命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但也許,生命可以是“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的恣意與淡泊。
不必在意走過的路是否有花香沁人;也不必在意你表演的舞臺下是否有掌聲震耳。無人欣賞,無人歡唱,或許會有最初的傷心與無奈,但在隨后的適應與感知中,你會發現因為沒有欣喜,所以不會有失落與痛苦;因為沒有開始,所以不會結束。
不必在意別人曾擁有過曇花一現的幸福;也不必在意別人曾經歷過轟轟烈烈的生活。夜深人靜,月明風清,也許會有孤寂與凄冷,但注定摻有雜質的一切都不能長久的保存,短暫或看似長久的牽掛終究抵不過歲月的風化,平靜而純潔的生活才是永恒的命題。
因為心靜,所以即使草盛豆苗稀,王摩詰依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因為淡泊,所以陶元亮將夢想寄托于文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書”。
因為恣意,所以李白寧愿棄官長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也不愿身在官場,隨波逐流。
我是極羨慕水的品性的。“水利萬物而不爭”,一路行走,一路奉獻,它看透風景,用如明鏡般透明的心,看夢回鶯囀,流年似錦;看青山隱隱,綠水迢迢。任自己身處何處,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任自己棲于何時,一草一天堂,一沙一極樂。
行走于塵世,請踮起腳尖,小心拿捏行走的步伐,畢竟腳上的泥易除去,而心上的你卻難以清除。若境由心生,那么心有污點的人的世界定不會是煙柳畫橋;而心有明鏡者的世界定會是鳥語花香,春和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