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寫作指導
2.語言描寫個性化。“什么樣的藤結什么樣的瓜,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這句俗話,如果借用來說明語言和個性的關系,是比較貼切的。好的人物語言描寫,能讓我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托爾斯泰認為,語言藝術家的技巧,就在于尋找惟一需要的詞和惟一需要的位置。選詞是需要動腦筋、花功夫的。“僧推月下門”、“僧敲月下門”,在用詞上的推敲已成為如何運用動詞的佳話。要寫好文章,不但要講究選詞,而且要講求煉句。作家汪曾祺曾很為自己寫出的一個句子而高興,這個句子是:“米黃色的燈光連續地映在果園東邊的樹墻上,一方塊、一方塊,川流不息的地趕著……”他說他曾在果園勞動,每天下工時,天已昏暗,總有一列火車從果園外面馳過,他一直想寫這個印象,那就是川流不息地趕著。顯然,這生動的語言是長期觀察,思索而捕捉到的結果。
3.肖像描寫特征化。肖像描寫是指描寫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體態、表情、服飾等。要抓住特征,以形傳神。描寫肖像,可以抓住性別、年齡、職業、身份、經歷等,顯示人物的特征。重頭戲是學會“畫眼睛”。畫眼睛并非局限于對眼睛的描寫,抓住對象身上有個性特征的東西進行刻畫,使這個形象栩栩如生在眼前,也是畫眼睛。
如魯迅《故鄉》中的楊二嫂:凸顴骨,薄嘴唇;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里細腳伶仃的圓規。寥寥幾筆,就描繪了她的外貌特征。通過這個特征,可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故鄉》中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外貌變化很大。原來紫色的臉變得灰黃,皺紋很深,原來紅潤圓實的手變得又粗又笨,像松樹皮,前后判若兩人,反映了社會面貌的變遷。
4.動作描寫細節化。動作是人物的無聲語言,是內在情緒的外化表現。契訶夫的《變色龍》有一些精彩的細節描寫,這就是對主人公軍大衣的穿、脫、穿的反復描寫。這些細節描寫在刻畫人物上起了很大作用。朱自清《背影》中,父親車站送別買橘子時的動作:“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大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里的動作描寫,刻畫出一位年邁的父親為兒子送別買橘子的艱難動作,突出了父愛子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