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300字優秀作文
呼蘭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滿了那時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龍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說來說去還不是為了個大泥坑。那里人是蕭紅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種人,靠自力更生卻擺脫不了小市民的身份,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爛漫的筆調下刻畫出的一個寂寞的世界。迷信還是迷信,跳了大神,給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財萬貫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雖然這么愚昧,這么這個樣卻在這么個家庭還有這么個溫馨,點點的那種,好像炊煙一樣迷茫,摸也摸不著,碰也碰不透。
《呼蘭河傳》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苦悶和寂寞也一樣,而這一心情投射在《呼蘭河傳》上的暗影,但見之于全書的情調,也見之于思想部分,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們對蕭紅的死一樣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奮進的心來好好珍惜、感受這如花的大好時光吧。
呼蘭河傳300字優秀作文篇2
最近讀了公司精心挑選的好書《呼蘭河傳》,讀完后感覺到身體沉浸在蕭紅描繪的世界里久久不能自拔,蕭紅是個心思寂寞的人,可是從她身上我又看到一股極不平凡的魅力。就像她寫的《呼蘭河傳》,有人說它像小說,又有人說它像自傳,蕭紅的文章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令人不明其中的所以然。
《呼蘭河傳》不像《城南舊事》,雖然同樣是寫小城里的故事,可《城南舊事》給我的感覺像是一朵含苞怒放的花,緊緊的讓人讀得輕快自然; 但《呼蘭河傳》不同,它就像一盤顏料,什么赤橙黃綠青藍紫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可又別有一番韻味!
《呼蘭河傳》是一片美文,文章中,極有藝術感的文字令人心動不已; 《呼蘭河傳》也是一篇寂寞的小說! 當時的蕭紅,一個人身在淪陷的香港,心中苦悶而寂寞,這種心情,通過文字滲透進了我們心中。
在第二章《小城三月》中,我在不知不覺中,又看到了另一個蕭紅。小城的三月風景如畫。瞧,三月的原野綠了,像地衣那樣綠,透在這里、那里,好一個這里、那里,連一片草地都能寫得如此唯美、動人!
再看看第三章《生死場》,哎,如此悲傷、凄涼,令人心痛。
《呼蘭河傳》是立體的、有寂寞、有美好、有悲傷、有希望。今年秋天,我讀了一篇故事,這故事,沒有華麗的詞語做點綴; 沒有優美的句子做裝飾; 有點只是灰白的畫面,可是從灰白的畫面中,我分明聽到了了一曲凄涼的笛聲,能讓我聽到這笛聲的恐怕只有這《呼蘭河傳》了!
一本好書之所以被稱之為好書,就是因為它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呼蘭河傳》就是這樣一部好書,我從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時代,這就是我此次讀書的收獲。
呼蘭河傳300字優秀作文篇3
《呼蘭河傳》是一部記述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的童年。蕭紅的童年是蕭紅一生中唯一快樂的。至少,在她的童年,有唯一疼愛她的祖父,祖父就像一縷淡淡的陽光,輕輕的撥開她人生中的陰影······
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的五章敘述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團圓媳婦被活活的折磨死的悲慘而荒.唐的故事。這件事簡直是一場令人驚心動魄的愚昧而丑陋的靈魂的展現和證明。小團圓媳婦的婆婆竟然把小團圓媳婦吊在大梁上,用皮鞭子狠狠地抽打她,還用燒紅過的烙鐵烙小團圓媳婦的腳心。對于一個12歲的女孩子,竟然如此狠毒,讀到這里,我十分氣憤,又為小團圓媳婦的死而感到悲哀。
可見,蕭紅是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里,人們迷信,沒有同情心,沒有道德 。和蕭紅比起來,我們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但我們每天還在抱怨:父母不給零花錢了,父母不買新衣服了,父母不買零食了······但蕭紅,不管生活有多艱苦,但她依然樂觀,不抱怨,我們應該向她學習。
文學巨匠矛盾曾評價過蕭紅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本書讓我看清了舊社會的真面目,讓我更加了解蕭紅。我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呼蘭河傳300字優秀作文篇4
讀罷《我和祖父的園子》,不禁被那個天真、可愛、頑皮、淘氣的小姑娘逗樂了,那自由、率性的園中“勞動”與滿園“活”了的黃瓜、玉米、花、鳥都是那么自由。
驚訝于一個成人居然能寫出這樣靈動的文字,于是買來《呼蘭河傳》,看蕭紅其他的文字是否也如此靈氣十足。
看了相關的原文,發現修改后的課文更加凝練,主題更加突出,看來編寫教材的專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這對作文的修改也有啟示:要舍得砍去無關的枝節。
看到了我們曾學過的一片課文《火燒云》,也出自于《呼蘭河傳》。蕭紅的景色描寫也是很美的。
書中交代了童年的蕭紅為什么老跟著祖父:父親因為她是個女孩子對她十分冷淡,母親因為她的調皮對她惡言惡語,祖母不喜歡她戳自己的窗戶紙用針戳她,只有祖父疼愛她,寬容而耐心地對待她。
書中另一個重點是小團圓媳婦的經歷,她被殘忍、狠毒的婆婆折磨致死,暴露了封建思想毒害下人們的愚昧、迷信、自私。與魯迅筆下的國民性一脈相承。
整個呼蘭河城里只有祖父是小蕭紅可依靠的,所以其中表達出了對祖父的懷念與童年自由生活的眷戀。
呼蘭河傳300字優秀作文篇5
魯迅評紅樓夢說:“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我讀蕭紅女士的呼蘭河傳,恰恰也隱隱有這種感覺。然悲涼之霧卻是一種最為真實的生命體驗,是作者晚年回顧童年和故鄉所感受到的一種悲壯的美。
呼蘭縣,位于中國黑龍江省南部松花江畔有滿、回、朝鮮、、赫哲等15個少數民族。當我讀蕭紅女士這本小說時,最先感受到的是東北土地的厚實和粗野,人民的困苦和麻木。
逐漸發現也有熱鬧的廟會,人們有唱秧歌的、看野臺子戲的,熱鬧異常。作者花了諸多筆墨描寫自己的祖父、祖孫倆相依相伴,有著無窮的快樂。還有馮歪嘴子,這個突破了封建禮教,和大姑娘王大姐結婚的人,遭到了鄰人們的羨慕和嫉妒和嘲諷。當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后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常常含著眼淚,但他看到大兒子已會拉驢飲水,小兒子也會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絕望,在兒子身上,他看到了活著的希望。
“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茅盾先生如是評論呼蘭河傳。確實,全書的悲涼寂寞感始終縈繞不去。那個村口的大坑,時常淹死牲口和孩子,卻沒有人管。胡家的童養媳——小團圓媳婦,這個十二歲的快樂的女孩,最后在左鄰右舍的挑撥謾罵中被殘忍的用開水洗澡。王大姑娘同磨官馮歪嘴子的愛情,同樣是在眾人的誹謗、中傷中繼續。這些又不能不是我扼腕嘆息。
然而從本書看蕭紅女士的文筆,既非魯迅匕首投槍般直刺民族劣根,也非郁達夫般文筆華美的勾勒出整個回憶。她只是慢慢地、樸素地陳述,盡管凄婉,盡管優郁,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我們只感到這是作者的信筆寫去,自然而灑脫,毫不矯飾。
呼蘭河傳300字優秀作文篇6
《呼蘭河傳》是一本可以給人快樂,讓人憂傷的一本小說,這本書的作者蕭紅用小說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東北小城呼蘭河的種.種人和事,不斷給人帶來麻煩的大泥坑,跳繩、唱秧、放河燈……
這些都是作者的兒時故鄉呼蘭河發生的事,小說的結構是散點式的它沒有前后連貫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也沒貫穿全文的始終的人物,祖父的會花園與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小說的中要組成部份,這本書寫的感情真摯,無論是敘事還是寫景,都寫出了本書的特色與優點。
這本書中的第三章中說“我”在祖父的園子里面幫忙,用鋤頭在地上亂鉤一陣,把韭菜非草一起割掉,把狗尾巴草當作谷穗留著,下了菜子的土坑,“我”用腳留下,有菜種下,但沒被土蓋上,反而被我給踢飛了,這一段,文筆像平時時寫故事一樣,但給人的感覺是十分快樂開心的!這就是蕭紅快樂的,在當時許多人黨政軍民學是有封建思想的。
這一本呼蘭傳長篇小說構思于1937年、1940年12月完成于香港,這年書有幽默,也于一點傷感,開始讀時候有一種輕檢之感讀下去心思就會一點點、一點點的覺思起來,但仍然有一種美,所以我十分推薦給大家看。
呼蘭河傳300字優秀作文篇7
團圓媳婦的婆婆實在是沒法了,跳大神跳的也越來越奇了。開始用大缸給媳婦洗澡,而且是當眾洗的。這一盛舉一傳開,大家都想去開開眼界。開始洗澡了,大神打著鼓,命令她當眾脫衣裳,衣裳她是不肯脫的,婆婆就請了幾個看熱鬧的人一起幫忙把她衣服給撕了。然后把她塞進大缸里,用滾熱的熱水往她身上澆。媳婦哭著喊著來回上躥下跳,旁邊的人在一邊狂喊,還有些小孩不明緣由,看著這景象在那手舞足蹈的拍起手來。等那媳婦實在跳不動了,也沒了叫喊,大家以為團圓媳婦死了,都跑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淚來。一看沒死,只是昏過去了,大家伙就又回來了。團圓媳婦命還有,大家也都松了一口氣,這要是死了該多可惜啊!等了一會又有人在她身上澆熱水,“表演”又開始了。于是澆了昏,昏了澆,到最后團圓媳婦實在是沒了一點力氣,大家的好奇心和熱度也慢慢淡了,眾人就把她抬出來擺在炕上,婆婆趕緊過來拉了一床破被子給她蓋上。這赤身裸體的真夠羞的!就這樣洗了兩三次,每一次到給團圓媳婦洗澡的時候,群眾都趨之若鶩,個個眼前發亮,精神抖擻。斗一個“被妖魔鬼怪附體”的小媳婦,這真是一個讓人享受又刺激的表演啊!
沒多久,團圓媳婦真的死了。
讀完這么一段,我真的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我在反思人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群體?人的劣根性是如何樣子的扭曲?人性到底可以復雜到哪種程度?這些都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我在想,一個個性解放、性格開朗的十二歲小姑娘,竟然被群眾視為另類而且遭受百般屈辱,直至被活活折磨至死,香消玉殞。我們為團圓媳婦的死感到惋惜的同時,也難免不陷入深思:到底是誰扼殺了一個花季少女?是她的婆婆?還是那些街坊鄰居?
我想并不全是。
扼殺她的還有那個時代的愚昧和封建,還有那閉塞的小城里迂腐的思想,還有那些魯迅筆下麻木的“看客”,還有人性骨縫里散發出的冷漠好奇的心理……種.種原因造成了這個悲劇。現實中,尤其在那個時代,這樣的悲劇不斷上演,層出不窮。我們不得不承認人性是復雜的:一個人可以善良到為了一只貓的死去而痛哭流涕,也可以冷漠到看著一個受傷的人一點點死去而無動于衷,還把這看成“表演”;一個人可以吝嗇到一毛錢都不愿意花,也可以大方到為了給親人“驅鬼”或是為了求得好運而不惜下血本;一個人可以為了一件正義的事孤身奮戰打抱不平,也可以為了一件熱鬧的事好奇的事甘愿充當“看客”……可復雜總歸復雜,我們能做的也只有在這樣一件件悲劇背后投入應有的思考,求得自我人性的解放。
呼蘭河傳300字優秀作文篇8
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我不反對祭拜,相反我還會堅持如孔子他老人家教導的一樣:祭拜就必須真誠,就好像我們祭拜的祖先或神靈就在那里存在著一樣,而不是作秀,做做樣子。這也是我們表達對祖先的哀思之情,對神靈的敬畏之心的一種方式,是對遺憾的追悔,對精神的寄托。我敬畏神靈,但我反對迷信。我反對一切形式的盲目的、不健康的、違背道德與科學的祭拜、隨從和崇信。我為五奶和弟弟的離去感到痛心,我也能理解二叔的痛苦和無奈。只是我覺得五奶實在是可憐,農村人的愚昧實在是可恨。如果真存在犯沖,真可以讓一個人離去去換得另一個人的生命,那世界該變成什么樣?生命該以怎樣的狀態存在?科學又有什么價值?我除了嘆息和憤恨真的沒有任何語言了。
《呼蘭河傳》里的人物給我的不單只有這些沉重的思考,也有比較積極的一面。馮歪嘴子展現給我們的就是積極的一面。
他也和團員媳婦一樣是呼蘭河的一員,原本并沒有什么值得說的地方。可自從他偷偷的跟一個女人同居并生了孩子又被人發現之后,這就成了呼蘭河最大的新聞,他也繼團圓媳婦之后成為了呼蘭河又一個明星人物。人們開始耐不住了寂寞,群眾總是耐不住寂寞的,他們去馮歪嘴子家守候、打探,一有什么風吹草動就在小城里傳播。他們有專門的探訪員,也有專門的宣傳員。探訪員探到信息以后,把信息傳給宣傳員,宣傳員抓住信息以后不管真假大肆宣揚,信息傳遞到最后白的已經成了黑的,黑的成了不知道什么顏色的了。這些信息無非就是馮歪嘴子跟那個女人關系怎樣,有沒有吵架;女人有沒有因為羞恥而跟男人哭鬧,孩子長成了什么樣;馮歪嘴子有沒有因為害怕畏懼而想不開。群眾總是好奇的,總是從眾的。他們把這些信息當成談資,當成趣味。他們希望馮歪嘴子家能出點什么事然后他們可以去看熱鬧。可他們挺失望的。馮歪嘴子家一直很風平浪靜,一家三口過得其樂融融。老馮很疼老婆,女人勤儉持家,兒子活潑可愛。
可在他們有了第二個孩子之后女人就染病去世了。老馮一個人拖著兩個孩子,小的才幾個月大,生活又一貧如洗。這時周圍的人都以為這回馮歪嘴子肯定會被生活打倒的,他會絕望的,他們想這回肯定能看到他們家的熱鬧了。可事實又讓他們失望了。馮歪嘴子不但沒有絕望,還很有信心的樣子。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看著他的兩個孩子,反而鎮定了下來。
呼蘭河傳300字優秀作文篇9
看完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我留下了無限的思考。《呼蘭河傳》講了蕭紅小時候和祖父的故事,這本書的語言并不華麗,但樸素的語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樣動人。
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因為有了一個疼愛她的祖父。祖父帶著他在菜園里,摘黃瓜、澆水,給她點燈籠,讓蕭紅玩得不亦樂乎。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祖父給蕭紅點燈籠了,蕭紅在房間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個陳舊的、落滿灰塵的燈籠,祖父細心地把燈籠擦拭干凈,點上蠟燭,給蕭紅玩,直到壞了為止,但祖父依然笑瞇瞇的。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卻有著驚人的耐心和寬容。首先,蕭紅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長見了都要大罵。其次,蕭紅找到了一個破舊的燈籠,一般的家長一定沒有耐心擦干凈,點上蠟燭給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蕭紅把燈籠打壞了,祖父沒有把她臭罵一頓,居然還笑瞇瞇的。正因為有了這樣一位慈祥的祖父,蕭紅才有了一個快樂的童年。
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因為有了一個不平凡的村子。這個村子里有一個作惡多端的大泥坑,這泥坑經常弄翻馬車,淹死人、牲畜,還阻擋了許多人的前進道路。有了這個泥坑,村里里頓時熱鬧非凡,翻了馬車抬馬車,人掉下去了救人,擋住了人從旁邊的墻上面爬過去。沒有一個人覺得累,更沒有一個人要把這個“無惡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這個坑,村子就恢復了冷清,變得寂寞,大家沒事可干,失去了抬車的樂趣……當然了,這個泥坑也給村里人帶來了“福利”,當牲畜淹死的時候,許多人都去搶豬肉吃,殺豬的撿了回去,就會以半價賣出去。在艱苦的鄉村生活中,處處閃耀著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輝。
蕭紅的童年是快樂的,因為有了許多人陪她玩耍。馮歪嘴子啊,她們家的廚師啊,都是她的“尋樂工具”,團圓媳婦只有十幾歲,她很樂意陪著蕭紅玩,樂此不疲,但她最終命運多舛。
我們再也體驗不到蕭紅的童年生活了,但書中字里行間流露的人性的至純至美,仍然使我的內心暖暖的。
讀了《呼蘭河傳》,讀了一個凄美的故事,讀出了童年的珍貴。
呼蘭河傳300字優秀作文篇10
讀這本書的時候想了很多關于讀書這件事。上學的時候鼓勵讀書,但是給讀書設了一個“框”:要讀好書,讀對學習、對成長有好處的書,“框”內的鼓勵,“框”外的禁止。這原本是好事,五千年文明傳下來那么多書,這個“框”是個讀書的捷徑,但是也帶來了副作用,那就是讀書時帶有很強的目的性。
上高中的時候讀書最多,那個時候大家都讀優美的抒情散文,為的都是在高考的作文中可以寫一個抒情的排比段做開頭,詩一樣的排比段做結尾,《讀者》、《意林》之類的雜志如同抗生素一樣起效快被推薦,但是《平凡的世界》、《呼蘭河傳》之類的小說就是中藥,見效慢被放棄了。
工作之后,沒有了語文課也不需要寫“八股文”,突然對讀書這件事迷茫了,我該讀點什么書,再翻起《讀者》,里面的心靈雞湯讓我覺得很膩,沒有什么比踏踏實實的工作更有用,早就過了那種靠一篇文章就能把秉性都改變的年紀,就算是能改變也是量變引起的質變,也許你已經努力慢慢的改變了,只是這篇文章提醒你認識到了這一點。
書還是要讀的,最終選了一本蕭紅《呼蘭河傳》,還有選的過程就好像我的時間是多么的寶貴、利用率多高,就好像我沒有時間看電影、喝啤酒、在網上打發時間一樣,假如看了一本對我沒有用的書時間浪費了太可惜。現在想想都覺得可笑,玩的時候大把的揮霍時間,從沒有覺得可惜,讀書的時候倒算計起時間來了。一開始讀的時候還是心心念念的想從書里學到點什么,比如讀到:“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冤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邊非常苦的,想托生,又找不著路。
這一天若是一個鬼托著一個河燈,就可以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之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河燈這件事情是件善舉”,之后很開心,覺得學到了東西長了知識,如果這就是我讀書的目的,那何必去翻著厚厚一本書,找這么個知識點,直接看民俗常識不是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