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的看見閱讀心得體會
《看見》這本書早有聽說,但一直沒有看,只知道是一名叫做柴靜的央視記者所寫。直到有一天,刷微博時看到她多年前關于同性戀主題的一個采訪,被她提問的深度所震驚,由此對她以及她的工作經歷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便將《看見》這本書買了下來。
《看見》是以她的一個個采訪和報道經歷組成,中間插有她的一些感悟。這本書觸動人的不只是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故事,還有直達靈魂的拷問、發人深省的分析。而且最令我記憶深刻的也并不是故事,而是故事里許多必然的無奈和背后的緣由。
柴靜是一名記者,她的工作就是為公眾報道事件。我們都看過電視報道,知道大多數是什么樣的,可是柴靜不一樣。她不甘于只將表面事件表達出來,而是非要追根究底,將整個事件全盤挖出來,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這本書里收錄的有非典、奧運、地震、環境污染、征地沖突這種“大事”,也有同性戀、留守兒童、虐待動物這種“小事”。但不論大事小事,她總是從細節出發,讓人看到最真實的情況,而不是大而空地給出結論。我想這也是她受觀眾喜愛的一個原因,誰都不喜歡蒙昧,而她擦亮真相,放大到鏡頭前
她強調新聞報道不應該給出個人評判,只需講出事實,觀眾自有判斷。但柴靜是個感性的人,她前期控制不住自己對某一方的傾向性,另一方面,她也是個理性的人,這體現在她努力不失偏頗,給予每一方表達的機會,而且提問邏輯清晰,環環相扣,深挖問題本源。
《看見》使我思考了許多,亦學到了許多。比如:新聞應全方位報道,減少評判,避免誤導觀眾;少用道德的角度看待問題,遵循邏輯,理智考慮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柴靜的看見閱讀心得體會【篇2】
看完這本書大概花了兩周,抽空寫了一點感想,但又覺得過于矯情,一字字的刪去。還是來天馬行空想到啥寫啥。柴靜說,每個生命都是有很多個個體組成,我經常聽到小學生甚至大學生輕生的現象,每每聽到這種新聞心中無限的悲憫,不禁感嘆,生命真的好脆弱。誰能擁有一帆風順的人生,要想成功,只能不斷的抗擊抗壓,只要牢記初心。
當然,說這個不只是為了鼓勵別人,同樣說給自己,現在的生活給了我很大的壓力,有時候很想改變但是會恐懼到退縮。朋友說我很會規劃自己的生活,其實他只說對了半句,但我不會經營生活啊,走著走著,就迷失了自己。想想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是自己變得更優秀,看看這句話說的那么沒底氣,“更”有界定嗎?還是對自己過于溫柔,事事留有余地。
陳虻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如果哀痛中,我們不再出發,那你的離去還有什么意義?”且行且珍惜,時光匆匆,容不得自己時時迷茫,希望這一次能把自己所決定的事堅持下去,不抱怨,不遺憾。
柴靜的《看見》也讓我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真情,她,溫柔平和,眼里無限的悲憫與溫情,很好的平衡了工作與情感所需要達到的境界,我看到了她,她也看到了整個世界。現實中我總容易被太多愚昧蒙蔽,所以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善良的人在公正的要求下以寬松的視角對待每一件事。時常勉勵自己,不嬌柔做作,不阿諛奉承,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在這復雜美好的世界中綻放我自己的青春。
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世界,更重要的是看見了自己,我要擁有我自己的十年之期,好好經營我生活,十年之后的自己一定是幸福的。
柴靜的看見閱讀心得體會【篇3】
諸君大多對內容大加褒獎,我的關注點倒是柴靜的文筆可謂很是不錯,特別常用對比的手法,造成某兩人之間強烈的反差,或是現實與虛幻,或是一人的前后變化,且有意蘊的句子分段來強調感喟,首尾呼應。
而文章本身帶給我的感悟,可以引用三段文字來表達。
“每當你覺得想要批評什么人的時候,你切要記著,這個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備你稟有的條件。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了不起的蓋茨比》
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壞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新紀元,那是懷疑的新紀元,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絕望的冬天,我們將擁有一切,我們將一無所有,我們直接上天堂,我們直接下地獄——簡言之,那個時代跟現代十分相似,甚至當年有些大發議論的權威人士都堅持認為,無論說那一時代好也罷,壞也罷,只有用最高比較級,才能接受。
——《雙城記》
但這本書并非為了追悼亡者——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說過,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于死。他所期望的,是我能繼續他曾做過的事——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
——陳虻
柴靜的看見閱讀心得體會【篇4】
我是把柴靜的《看見》當成短片小說集來讀的,仔細跟隨著一篇文案的主人公,去代入感受、想象還原那種場景和心情,時而悲傷,時而振奮……可是故事看久了,心中也不免會有所思,有所想。
我首先思考的是人性。《看見》一書中展現的最多的便是小人物的人性,正因為是聚焦于對小人物的描寫,其所展現的人性便能夠躲開“政治粉底”、“宣傳修容”與“道德口紅”的擦脂抹粉,最大限度的保證真實。千百年來,人們常常對人性的善與惡爭論不休,有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亦有人講性惡論,然而透過柴靜的鏡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自私夾雜著熱情,溫馨交織著仇恨,種種情感糅合在一起的復雜。
且不說孰對孰錯,單就柴靜筆下的這些小人物:母親、病人、農民工、死刑犯、維權者……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種人性的真實與向利性。人的皮囊可以偽裝,但是人性容不得半點掩飾,它就是那樣不增不減、不垢不凈地待在那里,人的種種想法與念頭皆因其所生,而推動其的力量之源便是向利性。人生的種種痛苦皆因此而來。
人生來便被教育著去分辨這世上的一切,有了分別心,便有了種種心意,也一切與深植入人性的向利性結合在一起,便產生了今世的果。
《看見》一書中,我們看到的種種感情上的悲歡離合、交往中的折沖樽俎、犯罪前的善惡心意較量,無不體現著這一點。因此,我們不妨去想想,我的身體到底是誰在控制著呢?我到底是不是我呢?
因此與其緣求外物,不如反求諸己,安禪未必需山水,滅卻心頭或自涼。當我們觀照到那顆不垢不凈地人性時,便是度化一切苦厄之日。心不為外界所動,無謂善無謂惡,觀照當下。
見,看見,見不見也。
萬物皆自化,枯榮各有時。心定境自轉,意何強為之?
柴靜的看見閱讀心得體會【篇5】
王家衛曾經說過:人的一生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過程。
原本對柴靜的了解只停留在,起初是湖南衛視的主持人后來被央視挖走,并被觀眾熟知成為名記!以前柴靜的新聞看的少,因為在小時主動避開這種嚴肅新聞。說來奇妙,在看書過程中自己習慣性的去搜索文中新聞視頻!一者想要自己去體會當下,是不是作者所說。二者是出于好奇,想要去了解曾經不了解他人!
印象深刻:再描述女子監獄事件中!一名中年婦女,在忍受不了丈夫的暴力之下,拿起刀連砍27刀致丈夫死亡。采訪中,婦女回憶不起來當時畫面,只是在說自己當時可能是魔怔了。細想之下婦女又說自己不后悔~
鏡頭轉向:采訪丈夫母親及他們的兒女
都在說婦女是沒辦法了,被逼的實在沒辦法了。柴靜問女兒:當你失去爸爸的那一刻是什么感受?
(此時我心中os 可能是恨,可能是無所謂吧,畢竟丈夫對每個家庭成員都施暴)
女兒回答:當她失去爸爸的那一刻,得到了一種從來沒有的安全感!安全感這三個字頓時讓我感到害怕~~
我腦海中浮現出:為什么沒有法律,相關部門去關注,重視家暴,是中國老的思想根生地固到覺的家暴是一件平常事了嗎?
為什么在法庭上,法官不聽婦女稱述家暴過程,反而得到呵斥說法庭不是聽你聊家常的地方~此時我心中os法官你是趕回家吃飯嗎?你那一句只聊與案件有關,把她一切希望都消滅~法官你的那一句無期,死緩~簡單明了
去看見,去了解,才不容易把自己圈進一個局限里,才能在全面選擇里,明白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