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葵花的讀書心得感悟
伏爾泰說“當我們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好朋友;當我們再一次讀這本好書的時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今年暑假我就和一位好朋友重逢!他就是——《青銅葵花》
我再次認真讀了曹文軒寫的長篇小說《青銅葵花》:文中講述了一個男孩與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銅,一個啞巴;女孩叫葵花,一個特別的機緣,讓城市女孩葵花和鄉村男孩青銅成了兄妹相稱的朋友,他們在一起生活,一起長大。12歲那年,命運又將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銅從此常常遙望蘆蕩的盡頭,遙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讀完這部作品,我被書中描寫的苦難與大愛所震撼。
走近青銅與葵花,感知到了痛苦:故事發生在大麥地,青銅一家就生活在大麥地村,那里有一條寬寬的河,有成片成片的蘆葦蕩。在青銅五歲那年的一個深秋的夜晚,蘆葦蕩一片火海,大火過后,大麥地成了一片凄慘的黑色,而人們驚奇地發現,原本說話流利的青銅一夜之間竟成了一個聽得見別人說話,卻再也說不出話來的啞巴……對于青銅來說,這意味著什么?是啊,苦難降臨在青銅身上,從此,他失去了語言,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快樂……
與青銅一樣,葵花也是一個可憐的孩子。葵花三歲那年……葵花失去了唯一的依靠——爸爸。不一樣的境遇,卻印射著同一樣沉重的詞語——痛苦。對于這兩個年幼的孩子來說,這樣的痛苦是何等的沉重啊!
而這種苦難卻遠不止這一些,讓我們一起走進青銅的家。青銅的家像一輛馬車。一輛破舊的馬車。在過去的許多年里,它在坎坷不平的路上,風里雨里地向前滾動著。車軸缺油,輪子破損,各個環節都顯得有點松弛,咯吱咯吱地轉動著,樣子很吃力。但,它還是一路向前了,倒也沒有耽誤路程。
看到這里,我問媽媽:“媽媽,真的有這樣的事嗎?我常常看到我們班的同學把吃不完的食物隨手就扔了。”媽媽聽了,語重心長地說:“中中,這種苦難外婆經歷過,也向書中所講的那樣,當時人們也吃野菜,剝樹皮。人們常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講得就是苦難能催人奮進的道理。中中呀,你們這代人就是太幸福了,真的有苦難來了,看你們能承受得住嗎?”讀了這本書,再品品媽媽的話,我似乎明白了,苦難其實也是一種財富,它能讓人自立自強。太公、外婆經歷了許多災害,懂得了節儉,感恩如今的衣食無憂;經過戰火洗禮的英烈們,更能體會今天的幸福安寧……讀過此書后,我要準備迎接苦難!在苦難中鍛煉自己!
大愛也使苦難變成了美麗的苦難。第六章的《冰項鏈》,我讀了兩遍,每讀一次我就感受到一次“愛”—————青銅對妹妹葵花的愛:“青銅用一根細木棍將冰凌凌敲碎,陽光下,盤中璀璨奪目,猶如一盤鉆石在散射著多芒的亮光。他挑其中不大不小的,最合他心意的冰凌,然后將三四寸長的一根細細的蘆葦管,一頭銜在嘴中,一頭對著它,用口中的熱氣,不住地吹著。那熱氣便像一根柔韌的錐子,在那顆冰凌上慢慢地錐出一個小小的、圓圓的洞來。吹一顆冰凌,大約需要六七分鐘時間。”葵花演出時脖子上的項鏈居然是哥哥用嘴吹出的冰項鏈,那閃爍著清冷亮光的冰項鏈,不正是一種愛嗎?書中的這種愛還有很多很多,奶奶愛葵花,葵花也愛奶奶;爸爸媽媽愛葵花,葵花也愛爸爸媽媽;村民們愛葵花,葵花也愛著這里的村民。
對于苦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青銅一樣堅強,像葵花一樣樂觀;對于愛,我們要心存感恩,也要學會付出。
青銅葵花的讀書心得感悟(篇2)
悲劇,往往是引人共鳴,從而起到警醒和共鳴的作用,《青銅葵花》也不例外。
一個叫青銅的農村男孩與一個叫葵花的城市的女孩在一場機緣巧合之下成了兄妹,他們在一望無際的田野里無憂無慮地生活著、成長著。但是在12歲那一年,命運女神調皮地將葵花帶走了,回到了那個原本屬于她的城市……
以前我一直好奇作者為什么要寫出這場悲劇,直到我和青銅遇到了同樣的事。
那時我五年級,我與同學正在操場間的大槐樹下嬉戲,平凡而充實的一天就這樣緩緩地進行著,就像大槐樹緩緩地生長,誰也沒有想到命運女神也會如此地捉弄著我。
下課后老師找到了我,臉色陰沉而又悲傷地對我說:“你父親找你。”父親在門口,他只說了一句話:“轉學手續今天辦好了,今晚就走。”我就像被榔頭狠狠地敲了一下,似乎什么都知道了,又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點頭,然后,就無知無覺地回到了家……
我把自己重重地鎖在房間里,呆呆的,我原來以為離開同學這樣的事是永遠不會發生的……家里只有我的抽泣聲與母親的嘆息聲。不信教的我也依然感慨:為什么上帝要將我陷入這痛苦的局面,我與青銅一樣了,我們都想對現實喊叫,可結果依舊如此。窗外的飛鳥們渾然不知我的感受,仍在那里唱著自己的歌,天邊的云彩也仍然在流動著。
黃昏正在轉瞬即逝,夜幕降臨人間,忽然間,青銅的經歷浮現在了我的腦海里:他經歷了旱災、洪水、老牛與奶奶的先后病逝,從吃小米粥到去海邊勞動,這樣的困難他都挺了過來,“可是葵花走的時候,他是那么的悲傷難過”我似乎在為我的懦弱做解釋,突然,一陣微風吹過,我想到了:青銅的確對命運不滿,但并沒有說你,他就是屈服于困難腳下,相反,他更有可能站立起來,盡管作者并沒有在這本書中說明,我滿臉都泛起了微微的紅暈,情緒激動,就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樣。也許,我應該像青銅一樣,直面痛苦。
事實證明,青銅教給我的還是有用的,至少看到同學們與那顆綠色的大槐樹時我的心情很平靜。誰也不知道青銅有沒有直面最后的痛苦,因為,我們就是青銅。正如羅曼·羅蘭說過:“我們應當敢于正視痛苦,尊敬痛苦,歡樂固然值得贊頌,痛苦又何嘗不值得贊頌呢!”直面痛苦并非不是一件壞事,《青銅葵花》想告訴我們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青銅葵花的讀書心得感悟(篇3)
捧起《青銅葵花》這本書,我一下子就被葵花與青銅之間的友誼所感動了。
這是一個男孩與女孩之間的故事。男孩叫青銅,女孩叫葵花。一個特別的機緣,讓城市女孩葵花與鄉村男孩青銅生活在了一起,成了一對勝似親人的兄妹。他們一起生活,一起長大,過得很愉快。青銅和葵花都很孝敬長輩,他們的心中都裝著他人。12歲那年,命運又將女孩葵花召回到了城市,男孩從此常常遙望蘆葦的盡頭,遙望著葵花所遠去的地方,心中全是酸痛……
葵花來到青銅家時,她已沒有一個親人了,但她很快就融入到了這一家。她很受這家人的愛撫,生活得幸福快樂。雖然青銅是一個啞巴,但處處保護著妹妹葵花,每天都護送葵花上學,放學,他讓葵花坐在黃牛上,自己拉著黃牛行走,這令全校學生都很羨慕。青銅處處幫助著妹妹,當妹妹上臺須要一根項鏈時,他不顧一切寒冷,費了許多心血,做了一條精致的冰項鏈,引師生目瞪口呆;當妹妹的學費不夠時,他挑著媽媽、奶奶辮織好的蘆花鞋,光著一雙小腳丫,跑在雪地上,一直跑向城里。青銅家很貧窮,他們所住的村受盡了自然災害的折磨,特別是那一年的三月份,蝗蟲成群結隊地飛來,把他們大麥村的食物都吃了個精光,青銅挨著餓給饑餓的妹妹捉來野鵝……他們受盡了災難,有時過得很痛苦,但一家子卻其樂融融。
比起他們的生活來,我們應該感到幸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用挨餓。我們在父母眼中都是一個個小公主小皇帝,脾氣有時候會很暴躁,一有什么不適就會向他人報怨這,報怨那,一點也不懂得愛護他人,而青銅他們心中裝著他人,善解人意,見義勇為,彼此謙讓著,生活過得痛苦而又幸福,仿佛生活在愛的世界中,與青銅、葵花相比,我們的差距甚大啊!
合上書本,我也真想融入他們其中,我仿佛看見的青銅、葵花在田埂之間開心地奔跑著、歡笑著……
青銅葵花的讀書心得感悟(篇4)
有種美好的關系叫做兄妹,它是一朵盛開在兩人間的葵花。青銅和葵花之間簡單又真誠的情感好比明媚的晴天下過一場綿綿細雨。不突兀,很融洽。一股暖流游走在心間,仿佛我也是一朵曬著太陽的葵花立在大麥地旁。
可憐的葵花在懵懂的年紀變成了孤兒,她的人生剛剛開始就有一半跌入黑暗。可青銅是一縷光,照在她坎坷的命運上。青銅很普通,他也只是窮人家的孩子,他的生活平淡無味。葵花的到來就是一陣清風,吹進他暗淡的生活。
故事淡淡的,像杯淡茶,生吞苦澀,細品有味,在我心里留下縷縷清甜。我很想幫青銅去找葵花;我很想讓他們不分開。這本書給我的“很想”,以致于我不知道這本書是否需要我去寫個續集。
也許文學的魅力就在于讓讀者去想,去和書中的波瀾一起去起伏跌宕。遠方的大麥地里,青銅是否還在凝望,寫完這點文字我又想……
青銅葵花的讀書心得感悟(篇5)
學校舉行了讀書漂流活動,我們分到讀《青銅葵花》。起初我不怎么想看,光翻開就是一大堆密密麻麻的字,但當我靜下來看完第一章時,我就知道自己看不完這本書是放不下來的。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名叫葵花的城市女孩,意外的成為了鄉下男孩青銅的妹妹,這一家人度過的艱苦,但溫馨感人的生活。在這本書中,最令我感動的是為了妹妹不畏艱苦的啞巴哥哥——青銅。他那種只想到別人,自己吃再多苦也無所謂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推廣。想想青銅,再想想我們。我們身體健全,卻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只顧自己吃飽穿暖,卻忘記了那些正在挨餓受凍的孩子……我想,讀過這本書的人,一定也會發自內心地對青銅表對敬意。青銅的精神令我們敬佩,但有一個人——嘎魚卻令我討厭。他們家是大麥田的大戶,但他們并沒有救濟給鄉親們,小氣摳門兒。也許是從小比其他孩子優越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在嘎魚心中永遠比別人高一等的心理,他常常欺負村里的孩子,還放縱自家的鴨子去啃壞別人家的茨瓜。當葵花漂泊在大河上,可憐無助時,他沒有伸出援手,還戲弄葵花。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常見。有的人看見別人無助的時候,不僅不去安慰,還幸災樂禍,笑話人家,真令人討厭。
這本書教了我許多道理,值得大家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