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閱讀心得初三作文800字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泱泱文明古國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給我們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史記》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所著。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余字,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了中國第一部,也是最為著名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思想深邃、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通史方法為歷代”正史“開創先河。其豐富的藝術價值被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所傳承并不斷發展。從魯迅”史學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高度評價中就可看出它對后世的影響。
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云,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著我的心靈,其中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最為引人深思。
公元前494年,吳國進攻越國,越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無奈勾踐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吳王的要求。勾踐得在吳國服苦役。三年里,他忍辱負重,一心復國。回國后,他又艱苦奮斗,勵精圖治,與百姓同甘共苦,最終,”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吞掉吳!“
勾踐臥薪嘗膽,雪恥滅吳的佳話至今為人們代代相傳,它也為我們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后人多了許思考:生活在當今的競爭大潮中,應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居存思亡,艱苦奮斗;如果不具有憂患意識,不把目光放長遠,畏懼困難而貪圖安逸,得過且過,那么,他就會被這個社會淘汰,結果只會像吳王一樣死路一條!
困難與挑戰雖往往給人以挫折,卻能催人奮進,給人以力量,而安逸與保守雖可以暫時保身,但卻可以使人墮落而遭淘汰,所以,遇到挫折,就做一只同暴風雨抗擊的海燕吧!只有這樣,才能見到雨后的晴天!
史記閱讀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篇2】
讀《史記》,最先看的自然是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知他“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并能“20歲而漫游江淮”,從讀萬卷書到行萬里路,司馬遷是令人佩服的,無怪乎他的《史記》能夠成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雖然他后來遭逢巨變,受宮刑之辱,卻能忍辱負重,發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豪語,而他,也確實做到了!司馬遷在書中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構建審視社會的歷史基礎,從之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歷史哲學思想和治史的精神。
綜觀《史記》,司馬遷有著通變的歷史觀,他認為歷史是不能斷層的,要在此基礎上去研究歷史的興衰變化。難得的是,他也非常重視經濟的作用,把經濟放到很高的位置,如《貨殖列傳》和《平淮書》,他寫道:“刺繡文不如倚門市,農不如工,工不如商。”眼光獨到,見解犀利。
此外,《史記》中還充滿了強烈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意識。司馬遷不隱惡,不虛美,真正做到了“實錄歷史”。我覺得,一個人最偉大的地方就在于面對現實,批判現實。在漢代的皇帝中,司馬遷最欣賞的就是漢文帝劉桓。但是即使是對這位最欣賞的皇帝,司馬遷也挑出了諸多的毛病,如他在文中就批判漢文帝小家子氣,以及寵幸鄧通等不好行為。同時,司馬遷也不吝于歌頌理想的道德人際關系。他在《五帝本紀》里面就表明,作為皇帝,執政一定要做到執政為民、立身為公,這對今天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伍子胥列傳》里面,他又表達了一股強烈的要求君臣平等的思想,這或許與他成為“天子一怒”下的犧牲品有關。他感慨“士為知士者用”,肯定人應該有誠信和狹義的心腸。而在精彩的《項羽本紀》中,他又讓我看到了一出英雄的悲劇,和一個悲劇的英雄。《魏其武安侯列傳》讓我明白了,一個人的“勢”非常重要,要審時度勢,做出最理性的判斷。灌夫最大的優點是敢沖敢殺,十分英勇,最大的缺點是法制觀念不夠強,為人太過剛直,并且嗜酒,愛耍酒瘋。田蚡雖然持重,不貪,但為人太過陰險,就是一個“笑面虎”。田汾和灌嬰因為“杯酒結怨,陷彼兩賢”,由生活問題直接導致了政治斗爭,這是非常可悲的。
讀《史記》,不能不被里面豐富多彩的人物群像所感染,從軍事家李廣、蒙恬、孫武到外交家蘇秦、張義;從政治家李斯、武安、魏其到學者孔子、老子、莊子……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構成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人物畫廊。那些歷史事跡中所蘊含的哲理和人生法則使我受益匪淺。無怪乎郭沫若要說:“千秋文章太史公!”
史記閱讀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篇3】
翻看《史記》,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能夠忍辱負重,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后的幾千年里,這部偉大的著作,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雖飽受命運的捉弄,但值得贊嘆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于完成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因此,我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著,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文中《魚腸劍》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故事里吳王的手下公子光想篡位,成為皇帝。于是和伍子胥物色到的一位勇士專諸一起商討計劃。終于,等到了這一年,楚平王逝世,楚國對外戒備有所松懈,吳王就發派精兵攻打楚國,這樣一來,吳王在吳國的勢力就減弱了很多。公子光叫來專諸,讓他去刺殺吳王。這天,公子光把吳王請到家里盛情款待。酒席上,吳王身旁有親兵手持長矛守護,吳王以為自己很安全,就不停地接受著公子光的敬酒。在吳王醉酒時,公子光就假裝腳傷復發,先躲進暗室。后來專諸端上一盤魚,走到吳王面前,抽出藏在魚腹中的匕首刺向吳王,吳王當場斃命。專諸被一擁而上的守衛殺死了。公子光見行刺成功,最后自立為新的吳王。
專諸早就知道行刺基本上有去無回,但他還是去做了,他一心為著公子光,甚至獻出了生命。他十分忠誠,所以我十分喜歡專諸這個人物。
《史記》中每一個人物都刻畫的如此栩栩如生,主要是司馬遷在文中傾注了豐厚的情感,融入了對英雄的謳歌,使它充滿了強烈的愛憎之情。本來一個史學家記述歷史,只要求客觀的,公正的記述,不要求抒發情感。然而讀《史記》,你會很容易的跟著司馬遷的思緒,為那些淚滿襟的悲劇英雄感動,惋惜;又為那些奸佞的小人憤慨,汗顏。
所以讀像《史記》這類的經典史學著作,首先要學會領悟人生,才能更好的去體會司馬遷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對人生的看法。這也正是我讀《史記》之時,最大的收獲所在。
史記閱讀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篇4】
一位名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一世,若不讀讀《史記》就等于白了!“可《史記》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
《史記》之所以流傳千古而不變,首先是司馬遷的人格魅力,人們為其頑強的拼搏精神折服。
漢武帝時,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出任太史令,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批判精神,深刻影響了司馬遷的一生。”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堵,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歸后”仕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因侍從武帝巡狩、封禪,游歷了更多的地方。
這些活動豐富了司馬遷的歷史地理知識和生活經驗,親身體察到了老百姓的疾苦,為他后期的寫作夯實了基礎。
司馬談歸天,司馬遷子承父業繼任太史令,即”絕賓客之知,亡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并開始在”金匱石室“苦心閱讀,整理歷史字資料,其正式寫作《史記》年四十有二,準備工作整整用了二十二年。
正當司馬遷專心致志進入寫作中,卻不幸因李陵事件受牽連,下”蠶室“受”腐刑“,這是對他極大的摧殘,一度他想到了死,但他為了實踐先父論載天下之文的遺愿,強忍恥辱,又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等圣先的遭遇中得到啟發,最終戰勝了自我,”就極刑而無慍色“,”隱忍茍活“以完成著作《史記》的宏愿。百三十篇,526500字寫了十一年,其艱辛程度不言而喻。
可見這位史學家,為了這部史記,付出了多么大的代價。剛直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憂思奮發,著成信史照塵寰。最凄慘的際遇,最悲壯的人生,卻造就了中國最壯美、最瑰麗的千秋史筆。正所謂:絕境生絕唱。憐才膺斧鉞,吐氣化虹霓,刀劍染血式的苦難,促人思考,而這樣的思考,是為苦難加上一層霜并使之深入精神領地里再度受難,最后才綻放出一叢叢艷麗的菊花來。《史記》似梅,枝瘦花馥;《史記》如菊,蕊寒香冷。正如兩千多年后魯迅先生所贊:”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是一個真正的血性男兒,其執著,其堅韌,其真性情與《史記》一道永遠彪炳千秋,永垂史冊。
史記閱讀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篇5】
我的書柜里有許多書,有一本書,我從未讀過,不過現在一讀就迷上了,那就是《史記》。
《史記》是司馬遷寫的,里面記載了從上古黃帝至西漢武帝期間,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是“韓信胯下之辱”讀了后感覺這個事情太不可思議。
韓信出生在淮陽城,家里窮得叮當響。鄉鄰認為他沒出息。韓信每天走街串巷,很少回家吃飯。又因為他對農事一竅不通,怎么辦呢?韓信有自己的辦法:去別人家做客。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就進屋吃飯,晚飯吃完還要借宿一夜,久了就干脆不回家了。后來只要一到吃飯時間,家家戶戶都會把大門閂上。一個亭長收留了他,結果韓信被亭長的妻子氣走了。冬天一到,之前幫助韓信的洗衣大娘也走了,他在淮陽城的集市里逛,想討點肉吃,結果次次都是什么都沒討到,沒幾天屠夫們都知道了為什么韓信每天都 來這轉悠,一個屠夫攔在他面前,讓他要么從胯下鉆過去,要么拔劍打一架,韓信最終還從胯下鉆了過去,滿街人都譏笑他膽小怕事,是扶不起阿斗……恰恰相反,韓信成名后,賜給分他食物吃的漂母黃金千斤,這亭長幾百錢,還讓那屠夫做中尉,見眾人都不理解,韓信說殺了他只是徒逞一時快,而且正是受了那一時侮辱才激發他更加刻苦地學習和做事,發誓要出人頭地,所以才會成為今天他。眾人聽了心里紛紛佩服韓信堅忍的性格。
他是個熟讀兵法,血氣方剛滿懷興國安邦之抱負的堂堂七尺男兒,居然能夠忍受惡霸的欺負和胯下之辱,看了以后太讓人吃驚了,如果沒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這種事情怎么可能辦得到?也正因為具備這些優秀的品質,韓信為自己的國家立下了豐功偉績,最終被封為“王”更讓我感到震撼這樣一位功臣名就大將,并沒有居功,反而不計前嫌,還有他心胸豁達樂觀態度,太值得我學習了!在我周邊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可能被羞辱的時候,也因為因不下這口氣,起了以牙還牙之計,結果是兩敗俱傷,家庭破碎或者是牢獄之災,這樣就成了生活中犧牲品。
我真佩服韓信,懂得忍辱負重,積聚力量,而且是三思而后行,可我呢?忍耐度為“0”做事魯莽,那怕是受了一點侮辱,我都會大發雷霆,與對方吵架,有時還會大打出手。
俗話說得好“宰相肚是能撐船”我對“忍“字有了新的概念,雖然現在已經可以承受一點了,但還遠遠不夠。我要做到和俗話一樣肚量大的能撐船,對我來說是很夸張,我拿這個故事激勵自己在困難面前要學會堅持和忍耐、遇事沉著、冷靜,對待任何事情要心胸像天空一樣寬廣,這樣將來才會闖出一番大事業,才能夠成功。
史記閱讀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篇6】
弘斷帛裂,王者的雄風,如長虹利觀貫通塵封的心房,豁然,頓悟。從此,逍遙紅塵,寄情山水,如新生一般,再從那青萍之末,羅襪生塵的翩遷而來。
——題記
“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先生說過。它是我國歷史文化長廊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祥實的材料,獨到的見解,優秀的文筆,大放光華于世界之文化之中。它便是——《史記》。
太史公司馬遷用他那酐暢淋漓的筆墨,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讓我們跨越時間的長河,進入那畫卷——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逝去了多少英雄。站在歷史的長河,仿佛看見了項羽在烏江邊,四面楚歌,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后攜刀向頸一揮,拋去了江山社稷和美人,從容倒下、血流烏江。英雄無悔,項羽的軀體與自己的江山融為一體。烏江進入了王者的靈魂,變得洶涌波濤,浪花一朵接又一朵。
再看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當初,楚襄王聽信小人的奸言,將屈原放逐到荒涼之地——漢北。去漢北之時,屈原望江而嘆,歌《離騷》,文采飛揚,一氣呵成,甚是悲亢蒼涼,隨著呼嘯的江風,回蕩在江中。楚國亡后,屈原悲憤投江。屈原一生為自己國家著想,死了也要忠烈報國!后人為紀念他,不讓他的身體被魚蝦吃掉,便將粽子投入江中。這就是我國端午節吃棕子的來源。讓我們永遠記住屈原!
想當初,周幽王為了討愛妃一笑,將愛妃帶到烽火臺,點燃烽火,吸引了各諸侯列國前來救駕。等到諸侯們傾全國之力、率王國之兵趕到時,卻沒有看到一個敵軍。愛妃見到諸侯們面面相覷的樣子,終于揚嘴一笑。周幽王見了,甚是開心。只為一博美人一笑,就將江山社稷、國家大事視同兒戲!怎么不會亡國!到后來,當敵人真的來到,周幽王急忙點燃烽火向諸侯求救時,諸侯見了,以為周幽王又在討愛妃一笑而已,便不發兵。可憐周幽王,誤了命,又誤了國!
……
司馬遷曾說過:“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讓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去尋覓古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人情百態;緬懷曾經的人情往事;愁悵曾經的愛恨糾紛!
史記閱讀心得初三作文800字【篇7】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記》的書。
《史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圣”司馬遷的著作,記載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時期中國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歷史,為“二十四史”之首。
我十分佩服司馬遷在史書著作上的創新方式,“二十四史”中大多是使用編年體。以時間順序寫歷史,而《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主,并吸收了編年、紀事等體裁的長處,創造了歷史書籍的紀傳體的新體裁。其它史書記載的歷史都很短,就是著名的《資治通鑒》,也只是記載了從戰國至五代十國的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史記》卻記載了三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是“二十四史”中記載年代最長的史書。
我更佩服司馬遷那種絕不違背真理的不屈精神。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但在《史記》中卻并不體現最高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司馬遷寫《史記》秉筆直書,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評朝廷,這是封建統治者所不能允許的。他在《史記》中直言不諱地記載了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行為,惹惱了漢武帝。而當時正好發生了李陵兵敗投降事件,李陵攻打匈奴戰敗被俘,司馬遷替李陵說了幾句解釋的話,觸怒了漢武帝,便把他投下監獄處以宮刑。宮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愿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后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自殺,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毅然選擇了宮刑。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最終完成了《史記》。
《史記》中,我最感興趣的是《秦始皇本紀》。我覺得秦始皇做出的最大貢獻是統一了中國,統一了文字、貨幣等,為中華文明的強盛打下了基礎。但他也非常殘暴,焚書坑儒、廢黜百家,修皇陵,活埋了上萬人,是個殘虐的暴君,因此秦朝才短短十五年便滅亡了。
《史記》這本書是司馬遷在巨大恥辱下寫成的著名史書。讓我明白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治國不能太殘暴,但也不能偷懶放松。我要讀更多的好書,學習更多的知識,開創一個繁榮、富強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