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抱怨的教師》讀后感
原本我是個事事追求完美的老師,只要是我接手的工作,我總會想盡一切辦法力求自己做的最好。這本是優點,值得表揚。可就是這優點,最近讓我陷入了痛苦和無奈。
本學期我任教五年級四班的語文兼班主任工作,班級人數眾多,學生知識底子薄,行為習慣差,加之農村家長對教育的不關注,對孩子聽之任之。最近一段時間學生不做作業的現象竟越來越多,對他們批評教育也收效甚微。這讓我很頭疼,于是我變得狂躁不安,開始常常抱怨——這班的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怎么這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難教?怎么那么不愛學習?家長怎么也不管一管……滿腦子都是學生的問題,抱怨之余,隨之而來的上課時我總是面帶怒容,看哪一個學生都不順眼,自己煩悶,學生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有的學生上課稍一走神,一旦被我抓住,馬上就會被我狠狠地批評一頓,批評走神的學生不要緊,其他的學生有時也會遭殃,要么被罰靜坐,要么被罰抄課文;下課后,應該好些吧,可只要我發現同學之間有些小摩擦,就會被我定罪為打架斗毆。盡管他們常常小心翼翼的,可總是得不到我的表揚。時間久了,他們竟漸漸變得更加消極和對抗。而我,也就更加抱怨這群孩子了。
見我工作如此疲憊,在同事的推薦下,我閱讀了《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它如同冬日的暖陽,讓我的心里立刻充滿了陽光,幫我指明了工作的方向。讓我有種絕地重生的感覺。我不由的感嘆:做不抱怨的老師真好!
《做不抱怨的教師》讓我明白了沒有不犯錯的孩子,關鍵是要他們不要放棄學習,繼續努力。面對孩子們的錯誤我們不能粗暴的嚴加呵斥,冷眼相待,更不能歧視犯錯誤的學生。
放下書本,掩卷靜思:一堂課40分鐘,我們成人也不能保證什么小動作也不做。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十一、二歲的孩子呢。他們注意力不集中,會做小動作,有時可能是我們的課堂不夠精彩所致吧。這樣的想一想,這樣的調整一下自己,那我們不就不埋怨學生了嗎?就可以面帶笑容走進課堂了嗎?用我們的笑容感染學生,學生也一定會快樂的投入課堂學習。再如:很多時候,學生之間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緊要。這正如自然萬物的生長一樣,在摩擦的過程中,有時可以學會與他人相處的藝術。因此,我們教師可以巧用這些摩擦,讓他們在摩擦中學會謙讓,在摩擦中逐漸成長。在此過程中,我們教師要耐心的做好他們的引導者、疏導者,寬容的對待他們的錯誤,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必大驚小怪,咄咄逼人,更不能以教師長者的身份壓制他們。這樣一來,不但問題能迎刃而解,師生雙方都能心情愉悅。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研究表明,每個孩子成長階段的需要不盡相同,懵懂無知的時候要有人灌輸引導;漸漸長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獨立了還有鞭策鼓勵。所以,我們愛學生不能只用單一的方式一路貫徹到底,愛是要講層次的。只有善于引導,靈活多樣的使用教育方法,對癥下藥,天才可能就出現我們的手中!我們給學生快樂和希望,他們就成為我們的快樂和希望了。你是笑著面對自己的希望呢,還是苦著臉面對自己的希望呢?
于是,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開始放棄讓學生人人“燦爛”的想法,讓自己臉上的笑容多一些,燦爛一些。順應自然,我更用心的去教導學生,去感受并接受學生的喜怒哀樂,成功和失敗。漸漸地,我竟感受到生活帶給我的另一份財富——學生的敬佩和他們天真無邪的笑臉。而且我還奇跡般的發現:學生們更活躍了,更關心班級了,學習的積極性也更高了。
是啊,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也不會給人產生任何的成就感,反而會讓我們的負面情緒不斷疊加,從而產生更多的不愉快。教育教學是一種智慧,《做不抱怨的教師》讓我明白了教師能在任何狀況下都不抱怨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智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我們保持快樂的心情,做個充滿陽光的老師。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在我們的關愛和呵護中快樂成長!
你想讓你的生活充滿陽光嗎?你想讓你和你的學生更快樂嗎?那就請你也讀一讀《做不抱怨的教師》這本書吧!
《做不抱怨的教師》讀后感篇2
打開書的序幕,就象一股磁場把我吸引住。文章中的一個個例子不由讓我回想過去走過的路程。我經常在生活中埋怨工作忙碌,生活辛苦,收入微薄。可是在這本書里的第一章就看到這么一句話:“抱怨是懦弱、無能的最好詮釋,他像幽靈一樣到處游蕩、饒人不安。”想想也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自己一味的抱怨呢?其實,愛抱怨的根源就是自己的內心不夠強大,懦弱的表現,如果自己的內心足夠強大,就會勇敢地正視周圍的困境,全力以赴去解決困難,哪里還會無休止的抱怨呢?
“抱怨會讓我們陷入一種負面的生活、工作態度中,常常在他人身上找缺點,包括最親密的人。”的確如此,比如擔任班主任期間,經常因為無法完成任務,工作過于繁重而怨天尤人,還經常因為情緒不佳而遷怒于別人。記得初三臨近中考的某一天,因為學校突然布置一個重要任務,正在忙碌之時,一個學生報告,兩個男生打架了,其中一個因摔倒手蹭破了,兩人依舊爭執不休,長期來身心疲憊,無法好好休息,身體本身極度不適,又遇此事,當時我就崩潰了,我不管事情緣由,劈頭蓋臉就臭罵兩個學生一頓。事后兩男生明顯在學習上表現出懈怠情緒,我后來很后悔,在中考關鍵時刻,學生心理非常重要,我這種不理智的行為很可能影響學生成績。
以前在平常工作中遇到挫折或遭受批評時首先躍入腦海的是由于別人的錯誤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而不是先從自身尋找根源。讀此書后讓人幡然醒悟的真言,為什么有的人會不快樂,為什么有的人會覺得其他人都對不住自己,這是因為,是在抱怨!是在把人生的不如意,小挫折,怪罪到別人的頭上,是在一相情愿地認為并希望別人來為我的人生承擔責任!正如他們所講不快樂過一天,快樂也是過一天,何不快快樂樂的過一天呢?
通過認真閱讀這本《不抱怨的教師》,我感到受益匪淺,認識到“不抱怨”的內涵。今年接班教初三兩個班,學生雖然 底子較薄,學習習慣很差,成績也遠落后于其他班,但我非常注意傳達給學生許多正情緒,幾乎每天都通過短信方式表揚鼓勵學生。平時哪怕看到學生問題,也盡量積極處理,用溫和、真誠態度對待學生,后來很驚喜發現學生非常喜歡我,都在積極改正壞習慣,上課認真,作業質量也在不斷進步中,期中考成績明顯提升,學生家長好評如潮。由此可見,“不抱怨”在教學中的意義。
“不抱怨”是一種良好的工作習慣,他首先要求我們有這種意識,遇到事情不要抱怨,要面對現實的狀況加以改進或者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然后予以處理,而不是遇到困難去推脫、去逃避或者去找各種理由來辯解自己的不應該行為。
“不抱怨”并不是一下子就養成的,需要我們循序漸進地去培養和運用,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地把“不抱怨”的心態應用于那些曾經能夠引起我們反感的每件事情上,時間長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次數就會大于抱怨的次數,慢慢地我們就會養成這種良好的習慣。
“不抱怨”的心態一旦形成,整個團隊就會形成合力的氛圍,整個團隊的業績將會不斷地提升。要深深體會“不抱怨”的重要性,要從自身做起。
這本書可以幫助教師成為一個不抱怨的教師、一個積極向上的教師、一個優秀高效的教師,要成為這樣一個教師,必須要懂得發現生活中的美,發現教育中的美;任教多年的教師需要新思想的營養,青年教師需要更多教學方法和建議;教師與學生交往要會攻心,在生活上要有情趣;成為一個好教師要進行必要的修煉,更要養成不斷更新知識的好習慣;學習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如何當一個好老師,從中得到啟迪;學會從故事中發現教育智慧,從故事中學習心理學。
通過一遍一遍的讀完這本書后,我應該把這本書的給我的教育啟示融入到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去,把智者的理念、教育與生活融為一體,當我能真正將該書的精華轉化為我的教育經驗,這能是我教育生涯的一寶貴的財富,我必將言傳身教進行到底!
《做不抱怨的教師》讀后感篇3
我們鎮教育指導中心,為了培養全鎮的教師們多讀書、愛讀書的好習慣,最近為我們推薦了一本名叫《做不抱怨的教師》的心靈勵志書。這本書是《做不抱怨的教師叢書》的第一本,它從八大方面向我們傳遞了“抱怨不如改變”的生活理念。書中很多的案例和故事中的觀點和道理,我都非常贊同。
也許,有些人認為:抱怨是為了發泄自己對事情的不滿;抱怨是為了讓自己透透氣,沒有什么不妥之處。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抱怨越多,你想要的東西就會離你越遠!因為:抱怨是一種語言而不是行動,當一個人過多地被語言困擾的時候,他會失去行動力。這個世界上的快樂、對社會的價值、對他人的承諾,其實都體現在行動上。愛是一種行動,善良是一種行動,慈悲是一種行動,這一切靠抱怨是無法實現的。
從教十多年,聽得最多的抱怨就是抱怨學生:這么簡單的題目就是不會做;這么簡單的一個知識,講了幾多遍還是做不到,真是差死了!這個學生為什么老是不能專心聽課其次就是抱怨家長:沒有監督孩子做好作業;沒有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再來就是抱怨學校工作多、壓力“山”大等等。因為抱怨多,而又不能改變現象,所以幸福感下降,整天悶悶不樂。常言道:世上事,不如意十常有_。生活中,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順或不公,如果沒完沒了地抱怨,不但改變不為現實,還在浪費著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還會影響我們周圍的人,使親人和朋友也遭受傷害。為什么我們就不能真的擁有一個闊達平和的心境,擺正心態,化消極為積極,可以擁有一個樂觀開朗的心態,放下所有的不滿、失望。為什么不將抱怨的精力用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這不是更好嗎?
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高中老師考他的兒子:“晚上6點用24小時制怎么說?”小孩望著他爸爸答不上來。父親又把原話重復了一遍,語氣也加重了,但孩子還是滿臉木然。這時旁邊他媽媽出來解圍:“爸爸是問你,比如說下午2點是14點,那么6點是幾點鐘呢?”兒子神情馬上放松下來,大聲回答道:“哦,是這樣啊,很簡單,18點!”他媽媽轉向他爸爸:“虧你還是高中教師,問孩子問題也不會問!你說的話太大人化了,24小時制,小孩子怎么懂得了!對待孩子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不要說孩子笨,其實是你自己的方法不對頭!”
這位媽媽說得真好:不是孩子笨,是你的方法不對頭。當我們抱怨學生不懂時,不是學生差,是老師的方法不對頭;當我們抱怨家長不理解時,不是家長差,是我們的溝通方法不對頭;當我們抱怨學校工作多時,不是工作多,是我們的對待工作的方法不對頭。我們常常用這句話來激勵學生:方法總比困難多。但真正用到自己身上呢,卻又少之又少。當我們抱怨之前,先想想:我們的方法對頭了嗎?與其多抱怨,不如多想辦法去把事情解決,這樣不是更實在嗎!
你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嗎: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都還赤著雙腳走路。有一位國王到某個偏遠的鄉間旅行,因為路面崎嶇不平,有很多碎石頭,刺得他的腳又痛又麻。回到王宮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將國內的所有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他認為這樣做,不只是為自己,還可造福他的人民,讓大家走路時不再受刺痛之苦。但即使殺盡國內所有的牛,也籌措不到足夠的皮革,而所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幾。雖然根本做不到,甚至還相當愚蠢,但因為是國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搖
頭嘆息。一位聰明的仆人大膽向國王提出建言:“國王啊!為什么您要勞師動眾,犧牲那么多頭牛,花費那么多金錢呢?您何不只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腳呢?”國王聽了很驚訝,但也當下領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改采這個建議。據說,這就是“皮鞋”的由來。
想改變世界,很難;要改變自己,則較為容易。與其改變全世界,不如先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某些觀念和作法,以抵御外來的侵襲。當自己改變后,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著改變了。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變,那么第一個必須改變的就是自己。
其實,要做到少抱怨、不抱怨,也是這個道理:接受現實,改變自己。做一個心態積極、樂觀的人,凡事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關愛,多一些理解,那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也讓所有人的未來更美好。
《做不抱怨的教師》讀后感篇4
這學期我讀了《做不抱怨的教師》這本書,心里為之一動。為自己曾經對工作的不滿而懈怠;對學生的不滿而憤怒。今天這本書讓我的心靈仿佛釋然了許多。這本書就像一劑良藥慰藉了心靈,我將用它的理論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踐行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不抱怨工作,獲得工作的樂趣。
俗話說得好:“好工作不如好身體,好身體不如好心情。”的確,愉悅快樂的心情對工作和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人們整天總是愁眉苦臉、郁郁寡歡。你縱使工作條件再好,職位再高,薪水再多,也是徒勞無用的。因為他們沒有好的心情去享受工作的樂趣,自然就會怨聲四起,抱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也是如此,倘若我們沒有好心情,如何將快樂傳遞給學生,如何讓學生愉快學習呢?
高爾基曾經說過:“工作如果是快樂的,那么人生就是樂園;工作如果是強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獄。”一個人之所以總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往往并不是因為他的工作真的有多么的糟糕,而是因為他沒有用一種良好的心情,用一種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
我曾抱怨自己的工作,一周的滿工作量,再帶班主任,常常搞得自己暈頭轉向總是抱怨不止,雖然已盡力但還是力不從心,總覺得教書不是很好,有時會把這種負面情緒帶到了課堂,讓自己的工作變得焦頭爛額,現在回想一下,感覺心驚肉跳,怎么可以有這種想法呢?醒悟的瞬間心情輕松了,工作踏實了,也不感覺累了,原有的熱情與幸福感又回到了自己的身邊。
不抱怨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
常常聽到周圍的同事抱怨說:“某某同學真笨,這么簡單的問題都搞不懂。”“家長還說自己的孩子夠聰明,簡直太笨了。”“這屆學生笨的太多,教的都感覺沒有成就感”等等。這是教師常常抱怨的聲音,當然側面也表達出對學生的期望。但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個人會讓自己完全滿意。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更應該教學生做人的道理。可能某個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但總有他閃光點,我們要善于發現挖掘。比如某學生熱愛勞動,就讓他擔任勞動委員,充分調動他的積極性,培養其組織勞動能力。某某生在音體美方面有特長,可為其提供他的展示機會等等。相信任何一個學生在愛的教育下都會有所收獲,健康成長。
不抱怨壓力,獲得前進的動力。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壓力是一把雙刃劍,要么讓你一敗涂地全軍覆沒,要么讓你一鼓作氣地勇敢直上。作為一名現代教師,關鍵在于不抱怨壓力,而是找出壓力,利用壓力,以更加從容的姿態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進而追求人生更高層次的發展。
或許我們在工作中會覺得有很多壓力很多不自在,不滿足,不愉快的事情,客觀的條件讓我們頹廢、悲觀。可是,我要說,人不是萬能的,七情六欲在影響著我們,教師是不應該唉聲嘆氣的。我覺得,我們應該更用心地去教學生,去感受學生。去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另一份財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給學生很多東西的,不光光是知識!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你會找到越來越多的快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注意保持快樂的心情,做一個陽光老師,不抱怨的老師,拿得起,放得下,生活就會簡單而充實。
與其抱怨,不如埋頭苦干。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時刻銘記身上的重擔,把埋怨的時間和心思都用到提升自身素質上,以書中的事例為借鑒;以書中不抱怨的心態為行為準則;以書中改變抱怨的方法為思路,做一個不抱怨的踐行者。
讀了這本書,我會延續以前的做人態度,不悲不喜,不卑不亢,多工作,少抱怨。累了,伸伸懶腰;困了,望望遠處的風景;煩了,想想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活著真好;厭了,找家人說說內心的苦悶,讓倦怠從此隨風而去……
如果你還有時間抱怨工作,那么你就有時間將工作做好。若想有所作為,就要拋棄所有抱怨,學會享受工作中的樂趣,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讓正能量時刻圍繞在身邊。
從今以后,努力做個不抱怨的老師,不抱怨孩子的犯錯,不抱怨家長,不抱怨自己的選擇!懷一顆寬容的心,靜靜等待孩子在跌跌撞撞中成長!
《做不抱怨的教師》讀后感篇5
假期期間,我閱讀了《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我感受頗深。一直以來,教師這一職業被認為是天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家長對教師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這就無形之中給我們教師帶來壓力。這本書本書從八個方面的不抱怨來闡述:不抱怨自己,開發自己的潛能;不抱怨工作,獲得工作的樂趣;不抱怨他人,贏得他人的尊重;不抱怨家人,獲得家庭幸福;不抱怨壓力,獲得前進的動力;不抱怨環境,人生不敗的奧秘;不抱怨挫折,為未來鋪就道路;不抱怨當下,活在快樂的氛圍里。其間還有許多的感人小故事、名人的經典話語,在使我受到鞭策、警醒的同時,又給了我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的凈化,使我不得不再重新審視我的職業與正確的人生態度。
一、不抱怨,享受學生成長的過程
抱怨產生不了任何喜悅,也不會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會讓我們的負面情緒不斷疊加,從而產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種智慧,教師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拋棄讓學生人人“燦爛”的想法,順應自然,那么孩子們的笑臉會不會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師,學生考了96分還是不夠,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優秀。我們教師總是不滿足于孩子的成績。就像有的學生上課稍不認真,一旦被老師抓住,立刻就會被批評一頓;下課跟同學有些小摩擦,又被認為是打架。其實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一堂課40分鐘,誰能保證什么小動作也不做。只要學生改正過來就行了。“很多時候,學生之間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緊要。”這正如自然萬物的生長一樣,在摩擦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他人相處的藝術。因此,我們教師讓學生在摩擦中學會生存,在摩擦中成長,這是一種自然選取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我們教師不必代勞。
二、不抱怨,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我們經常也會抱怨:此刻的孩子怎樣那么不聽話?怎樣那么坐不住?怎樣那么難教?怎樣那么不愛學習?家長怎樣也不管管?這是教師常常抱怨的聲音,當然側面也表達出對學生的期望。但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個人會讓自己完全滿意。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師不僅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更就應教學生做人的道理。可能某個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但總有他閃光的一面,我們要善于發現挖掘。比如某學生熱愛勞動,就讓他擔任勞動委員,充分調動他的用心性,培養其組織勞動潛力。某某生在音體美方面有特長,可為其帶給他的展示機會等等。相信任何一個學生在愛的教育下都會有所收獲,健康成長。
三、不抱怨,獲得工作前進的動力。
或許我們在工作中會覺得有很多不自在,不滿足,不愉快的事情,客觀的條件讓我們頹廢、悲觀。但是,我要說,人不是萬能的,七情六欲在影響著我們,教師是不就應唉聲嘆氣的。我覺得,我們就應更用心地去教學生,去感受學生。去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另一份財富。如果用心,是能夠教給學生很多東西的,不光光是知識!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你會找到越來越多的快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注意持續快樂的情緒,做一個陽光老師,不抱怨的老師,拿得起,放得下,生活就會簡單而充實。
每個學生成長階段的需要不盡相同,懵懂無知的時候要明白灌輸引導;漸漸長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獨立了還有鞭策鼓勵。愛不是只用單一的方式一路貫徹到底,愛是講層次的。只要善于引導,靈活多樣的使用教育方法,對癥下藥,天才可能就出現我們的手中。我們就應更用心的去教學生,去感受學生。去感受生活帶給我們的另一份財富。
正如于丹老師所說:“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應有對學生生命的陪伴和提攜。”身為教師的我們,應讓心靈時刻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把與每位學生相處看做是生命中的緣分,把每天的教學當作生命歷程中的獨特體驗,把問題當課堂,把責怪轉化為責任,把抱怨變換成合作,把死角做成亮點,讓自己與學生相處的每一節課、每一次活動、每一個教育細節都成為與生命的交匯,與幸福的共融。
心若在,夢就在。生命需要夢想,有夢想才能有激情。相信,能集快樂、寬容、夢想于一身的我們,定會創造出五彩繽紛,有滋有味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