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高粱的讀書心得
最近因莫言獲得諾貝爾獎而跟風去拜讀了他的成名作《紅高粱》,覺得如果你沒有看過電影《紅高粱》,那么你是幸運的,因為紅高粱的小說更加精彩,更加真實。電影《紅高粱》事實上只是莫言小說《紅高粱家族》中的一角,并不是說電影如何,而是一向以來,圖書能夠給你更多的想象空間。
《紅高粱家族》是站在民間立場上講述的一個抗日故事,從不同的角度,或許是更加真實的角度去詮釋那個年代的一些事情,它以虛擬家族回憶的形式把全部筆墨都用來描述由土匪司令余占鰲組織的民間武裝,以及發生在高密東北鄉這個鄉野世界中的各種野性故事,在驚詫于一件件事情的同時,莫言也讓你領略了一下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風采紅高梁》都將展現的時空設置在抗日戰爭時期,并一齊顛覆了傳統的抗戰影片。抗日戰爭這段記載著民族傷痛的歷史,一向是中華民族。《紅高梁》的“我爺爺”和“我奶奶”已完全失卻了抗戰電影中救世主的形象,他們只是有情有欲的凡夫俗子,殺死日本鬼子也只為的是報已“私仇”。藝術創作的一個廣闊舞臺,民族危亡中的苦難與拯救為藝術創作留下了充分的施展空間。《紅高梁》透過“我爺爺”和“我奶奶”最原始的感情,洗凈了積壓在中國農民身上的數千年的封建塵土,釋放出埋藏在塵土之下殘存的生命之火,表達出對人性與本能的極度推崇。
《紅高粱》更是一舉摘得金熊桂冠,擴大了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被柏林電影節評委認為是中國大陸電影于西方世界的“創世紀”,第一次讓西方世界知曉中國內地“有電影”。
紅高粱的讀書心得【篇2】
《紅高粱》這篇小說是莫言1986年的作品,但是我直到此刻才看過這篇文章,就像我也是莫言被推選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才明白在中國有這樣一位作家的存在。往昔,我只明白鄭淵潔、小四、韓寒、楊紅櫻等等為數不多的作家,像這種寫這種在我們此刻學生眼中out的小說的作者,真的很少關注。這也沒有辦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有誰會在意這種疼痛文學呢?感謝莫言,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中國文學。
這篇小說不長,寫的是在作者的紅高粱之鄉高密抗日的事。
只有88頁的篇幅,卻很經典。作者的視野很廣,的確在描繪場景上很突出。雖然,只看過一遍,我也說不出來這其中的什么情感什么思想,但這都是小事。這些資料,留給那些出語文試卷的變態老師思考吧,爭取讓莫言也拿不到閱讀的滿分是最好的。
文中,用了第一人稱方便抒發內情緒感,又用了一種很神奇的第三視角,如“我奶奶”又進行了第三人稱的第一視角,進行心理的感覺捕捉。雖然大多是虛構的情節,并未發生在奶奶身上,但是讀罷,我卻沒有多少懷疑,只是覺得很匪夷所思,但是我想著生活不就是這樣的嗎?總是不按常理出牌。
在莫言筆下,父親是個土匪種。跟著干爹這個余司令小小的抗日,在這個隊伍中,還有他家里的負責喂騾子的羅漢大爺等等小人物。羅漢大爺被抓走以后,本來能夠逃跑的,但是為了牽騾子,騾子不走,暴露了目標。之后被日本人拉出的一個當地屠戶殺死,真是求死不得、求死不能的感覺,這個場景是這篇小說最殘酷的最血腥的一個場景。在沒死的時候,剮出一張人皮,在痛苦中死去。事后,這個當時為了保全自己,殺了羅漢大爺的屠戶孫五三個月后中風,變得嘴斜眼歪,然后很快就死去了。這究竟是不是鄉親說的報應,這就要讀者自己評判了。
莫言還超多運用插敘的手法,回憶了奶奶和余司令的過往生活。奶奶被賣牲口一樣嫁給了一個麻風病人,這讓奶奶悲哀不已,當時莫言的爺爺(之后的余司令)剛好是抬花轎的轎夫,在經歷了一場路邊搶劫風波和拯救奶奶這段失敗的婚姻事件后(但是這段婚姻是沒有公開的,因為是爺爺殺了奶奶的夫家父子,之后就有了他們的孩子,是不是很復雜,很傳奇?),成功的得到了奶奶的心,有了之后的莫言父親豆官。
最后,由于打游擊的余司令被另一只游擊隊坑了,導致隊伍沒有盟友支持,而幾乎全軍覆沒,戰利品被“盟友”笑納,這又是一大諷刺,側面回答了“當時為什么日本侵略的腳步這么快?”這個問題。而在這場戰斗中,莫言的奶奶在給隊伍送雞蛋烙餅的時候,胸部中槍而死。
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己的男人還在前方與敵人槍戰,兒子在為自己止血無果后死去。這就是真男人吧,舍小家為大家。我是被感動了。
文中還出現了一部分很難懂的詞語,還不是我此刻能夠理解的范疇。總之,我的首讀后感就是這些,這個時候我來說這本小說好,不明白是不是附庸風雅了,呵呵。
你如果看了,元芳,你怎樣看?
紅高粱的讀書心得【篇3】
紅高粱的生命力在于那一抹躍動的紅色。是的,紅色是富有生命力的顏色。著名導演張藝謀在他多部作品中都曾極力渲染這種惹人的顏色,也許這一切都源自他的成名作《紅高粱》。
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那就是我的“奶奶”。在莫言筆下,“奶奶”首先是一個充溢著生命活力與誘惑的風流女子。她十六歲出嫁,憧憬著能顛倒在一個強壯男人的懷抱里,殊不知,貪財的父親把她嫁給了一個麻瘋病人,只因為單家是百里首富,只因為單許給他一頭騾子。“奶奶”絕望了,置諸死地而后生,她不顧一切,順從地理解了高梁地里與余占鰲的一切。小說運用大膽的筆觸,描述了這激情亢奮的場面。一個是攔路劫匪,身強力壯,之后成為土匪司令的余占鰲,一個是被禮法世界推向火坑,而又絕處逢生、欲望之火奔騰不已的妙齡女子,在那個一切舊的事物雖然高懸人們的頭頂卻已經搖搖欲墜的時代,他們的精神和肉體彼此契合,傳統的封建倫理和道德在他們面前蕩然無存,生命之火一浪高一浪地燃燒。“我奶奶”那紅高粱一般通紅的性格也由此成形。“奶奶”這一形象,完全背離中國儒家所提倡的三從四德,而是一個自由,灑脫,熱情,豪邁的象征符號。有人認為,這一形象具有某種西方的審美特征,其實,這一形象的文化底蘊依然淵源于我國傳統社會的底層,尤其在我國北方廣大農村,至今依稀可見一種具有原始意味,與傳統禮教相對峙的俗文化方式,在這一文化方式中,人們以求生為第一愿望,視情愛為人之
本性。或許這源自他們敢作敢為,敢愛敢恨,恩怨分明的性格特征。“奶奶”這一形象,充分體現了這一俗文化的些許特征。
小說中一幅幅獨特的視覺畫面沖擊著每一位讀者的心靈壁壘。無邊無際恍如血海的紅高粱,劉羅漢大爺被日本人活剝后仍然痛罵不休的令人顫栗的場面以及奶奶臨死前對天理的種種發問與驕傲的自我伸張,無一不是充滿激情的感觀描述。莫言的感觀與眾不同,他把傳統倫理的教條拋諸腦后,完全融入到中國北方那片荒涼原始的土地,用生命最原始的張力和活力構成一幅幅特殊的畫卷來詮釋我國民俗文化的特征。為恰當地表現這一心態,莫言的小說總是習慣以“童年視角”鋪展開來。《紅高粱》就是以十四歲的豆官的記憶作為線索,另加上“我”的補充組合而成的。因此,這部小說也就在文學的殿堂中熠熠生輝,并且在鄉土文學領域中開拓出了傳統筆法之外的另一片廣闊天空。
《紅高粱》的作者毫不吝惜自己對中國民間價值的認同,強健的體魄,豪邁的性情,輕生重義的品質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相比之下他經常對現代禮貌都市的丑陋與卑鄙表示憤慨。莫言在《紅高粱》的題尾中寫道:“謹以此書召喚那些游蕩在我的故鄉無邊無際的通紅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們的不孝子孫,我愿扒出我被醬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個碗里,擺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饗!尚饗!”
小說中“我”的爺爺余占鰲并非是一位為了民族大義革命信念而抗擊日本人侵略的傳統式大英雄。他只是單純的為了替死去的生命復仇,為了讓生命能夠繼續延續奮起反抗。而“我”的奶奶臨死前仰天對一生的感悟更像是一場華麗的贊美詩。正是懷著這樣一種尊重生命本質的人文情懷,小說紅高粱感動無數的讀者,指引人們如何正確審視我們的生命。
紅高粱的讀書心得【篇4】
這天回到家,一口氣讀完了莫言的《紅高粱》。內心各種情緒激烈地交織在一齊,久久不能平復。
一向感覺自己是一個很具有包容性的人,很少有個性厭惡的事物,不太愛對事物作出評價,總覺得萬物表現的狀態總有其內在規律,不能說絕對的好,也不能說絕對的壞。正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個性是在欣賞完他人的作品之后我不太敢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總覺得自己水平不夠。很多時候,在向他人道出的時候,也僅僅變成了很俗的一句:很好,你自己去體會吧。
讀完《紅高粱》也是,怕自己拙劣的見解和淺薄的文字會有損這篇中篇小說,但心中燃燒著一團火焰,不吐不快。
不說小說的結構安排之精巧、莫言的文字功底以及敘事功力之深厚等這些語文考試答題時的條條框框,只談感受。
《紅高粱》給我一種很不一樣的感覺。我是一個淚點以及笑點都極低的人,經常看一部影片或一本書看得淚如雨下。雖然在讀《紅高粱》的過程中也無數次鼻子發酸,但總是有一口氣堵在心里,一種無法名狀的憤怒、委屈、痛苦交織在一齊的麻團堵在心口,讓我無法釋放自己的情緒。眼眶通紅卻流不出眼淚的感覺。
讀《紅高粱》的過程中,有三次因為太難過而讀不下去,起身平復情緒。
第一次是奶奶家的長工羅漢大爺被剝皮的情景。羅漢大爺是條漢子,直到被剝成肉核依舊沒有屈服,日本人毫無人性,殘暴得喪盡天良。
第二次是伏擊汽車隊時,“我”的奶奶死在日本人的槍林彈雨之下的情景。
第三次是事情過去很多年后,“我”的爺爺重新回到奶奶死去的那片高粱地上的情景。
在那個年代,生命顯得尤為卑微而珍貴。隨便一顆子彈便要去一個生命,而那些犧牲在槍口刺刀底下的生命都閃著錚錚鐵骨。
高密東北鄉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地名,紅高粱也不再是一種普通的農作物。抗戰期間,山東高密甚至整個中國時時都在上演著這種悲壯的犧牲,獻血也侵透了這片神州大地。
很佩服小說里的奶奶,大膽而果斷,充滿正義感。
回過頭來想想,真就應慶幸自己生在了祖國和平而強盛的年代。
記不清在哪里看到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學作品必須是反映現實的。過去的歷史是血淋淋的歷史,是無數雙眼睛見證的,像記憶中的烙印一樣。無法磨平,更不允許篡改。尊重事實是人最起碼的良知。
不知為何,突然間想到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紅高粱的讀書心得【篇5】
讀罷莫言的《紅高粱》,腦子里便是那高粱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紅,無邊無際。紅色是富有生命力的顏色。
《紅高粱》是最能反映莫言風格的一篇奇作。小說以一塊塊的感覺畫面組合而成,構成一個以獨特感覺為基礎的“紅高粱”世界。從題材看,小說取材于作者家鄉的抗日生活,寫作目的也很明確。在小說里,作者以家鄉的紅高粱作為背景,以活生生的感覺記憶為筆鋒,游犁般地描述著家鄉的抗日生活畫面。無邊無際的高梁地紅成洋的血海,血海中,有著生命的野合,有著活剮的血腥,有土匪的出沒,有英勇的伏擊。與以往的“抗日文學”不同,《紅高粱》摒棄了種種思想框框的制約,抹去了單純樂觀的色調,把家鄉的抗日生活重新放置在民族的自然發展和充滿血腥的歷史過程中去。之后有人驚嘆地評價,《紅高粱》把抗日題材“拖出了困海”。不僅僅如此,《紅高梁》還為我國當代的“戰爭文學”拓出了一條新路。
《紅高粱》中充滿對于人的個性和生命強力的熱烈贊美。莫言在寫作《紅高粱》時就痛感現代都市中人性的齷齪和生命力的萎縮,轉而在高密東北鄉那一片粗獷、野蠻的鄉土大地上發現爺爺、奶奶們那種強悍的個性生命力,自由自在、無所畏懼、樸素坦蕩的生活方式。這種現實人生與過往歷史的交流,使過往民間世界中所蘊含的精神轉化為當代人重要的組成部分并對其人格的生成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個感性豐盈、生命鮮活的藝術形象。崇尚生命的強力、贊美個性生命的偉大是莫言《紅高粱》的主題,這個生命主題會使我們想到西方近代以來的生命哲學,個性是尼采那種高蹈的生命意志。
在那里,莫言引出了一個關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題。這一主題首先能夠透過其所描述的野生的“紅高粱”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確立。這些野生的、蓬勃的“紅高粱”,既是農民們賴于生存的物質食糧,又是他們生存活動的現實空間。他們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那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紅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為北方中國農民的生命力的象征。《紅高粱》顯然超越了其題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識形態和文化歷史觀念的含義,而是展現了中國人的生存活動與生存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并包含了更為深刻的關于生命力的寓意。與此主題相關,莫言筆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種由正統禮貌觀念所認定的所謂“歷史主體”,而是那些被主流歷史排斥在外的人群。在《紅高粱》中,參與那場英勇的戰斗的主角是一幫由土匪、流浪漢、轎夫、殘疾人之流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然而,正是在這些粗魯、愚頑的鄉下人身上,莫言發現了強大的生命力。站在正統的文化立場上看,這些人是歷史的“邊緣性人物”。他們的生存方式和行為,大大僭越了禮貌的成規。他們隨意野合、殺人越貨、行為放蕩、無所顧忌,是未被禮貌所馴化的野蠻族群。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了生命力的破壞性因素。莫言賦予這種破壞性和生命強力以
精神性,升華為一種“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隱含的強悍有力的生命意志。